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假高粱籽实的萌发与颖壳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扬汉  王建书 《植物检疫》1994,8(6):321-323
对处于休眠期的假高粱籽实进行萌发试验,结果:(1)带颖壳的籽实不萌发,剥去颖壳的籽实有少量的萌发;经GA3处理,带颖壳的籽实仅个别萌发,剥去颖壳的籽实萌发率显著提高。表明颖壳具有机械阻力,限制籽实对水分和激素的吸收,降低萌发率;(2)剥去颖壳的籽实加入剥下的颖壳,籽实不萌发。经GA3处理,萌发率显著提高。表明颖壳对籽实的萌发具有化学抑制作用;(3)内颖基部的脉纹裂痕和上部的脉脊所形成的空隙,是适于籽实萌发的形态特征,有助于籽实的胚根由内颖基部突破颖壳和胚芽从顶部伸出颖壳。作者认为,假高梁的颖壳既有利于籽实休眠以度过不良环境条件,又具有适应籽实萌发的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2.
由线虫为害造成的水稻干尖病又名水稻白尖病。本致病线虫耐寒不耐高温,在干燥的稻种内可存活3年左右。因它以幼虫或成虫潜伏在谷粒的颖壳和米粒间越冬,所以带虫种子是本病的主要初次侵染源。通过灌溉水和土壤传播的可能性较小。稻种内的线虫,在浸种催芽时即开始活动。播种后,大多数线虫游离于水中及土壤内死亡,而少数侵入稻苗或传播为害。稻苗被害后,上部叶片尖端2~4厘米逐渐卷皱,呈白色、灰色或淡褐色的“干尖”,病健部界限明显,继则捻曲、歪扭,“干尖”因风吹或磨擦而折断脱落,常严重影响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3.
水稻颖枯病发生危害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颖枯病 (又称谷枯病 )近年在广州市南部稻区发生严重 ,1998年发生面积 0 .5 5万hm2 ,一般田块病穗率 30 %~ 5 0 %,病指 2 0~ 40 ,减产约 5 %~ 8%。而过去只零星发生 ,危害也轻。水稻颖枯病菌 Phyllosticta glumarum ( Ell. et tr)属半知菌亚门球壳孢科叶点属。只侵害颖花和谷粒。在水稻破口抽穗期开始入侵 ,在广州是 5月下旬始发病 ,流行期在 6月上中旬。被侵染谷粒 ,初在颖壳尖端或侧面产生淡褐色椭圆形小斑点 ,随后病斑扩大变为深褐色 ,病斑间愈合 ,逐渐扩展至谷粒的大部或全部 ,病斑中央色泽变浅 ,最终为灰白色 ,上生许多小黑点 …  相似文献   

4.
 稻曲病菌分生孢子悬浮液对抽穗期水稻进行接种,观察分生孢子及其侵染途径.结果发现,分生孢子在颖壳表面可萌发形成菌丝,在颖口内侧可以见到菌丝伸向谷颖内部,可能为分生孢子直接侵染稻穗提供了一定证据.对抗、感品种谷粒的组织化学研究结果表明:抗病品种的颖壳中含有大量的木质素,感病品种中的木质素较少;在抗病品种谷粒的颖壳中的红色荧光物质远远多于感病品种;在抗病品种谷粒表皮的胚乳细胞中也含有多酚类物质,这层细胞较正常细胞大,在感病品种中没有发现.稻曲球切片的紫外光观察可发现每一个稻曲球中存在6个"蝴蝶"型荧光结构,染色剂染色后观察证明该结构不含过氧化物酶、单宁类物质、木栓质和木质素.  相似文献   

5.
不同化学试剂及人工处理对稗草种子休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应用不同化学试剂及人工剥去颖壳处理来提高稗草种子的萌发率,不同处理对种子发芽率的影响不同.GA3、浓H2 SO4、KNO3、剥去颖壳处理都有利于稗草种子的萌发,但剥去颖壳破除休眠的效果不理想.通过800~1200 mg/L GA3浸种24 h,浓硫酸浸种10~ 20 min,都能打破稗草种子休眠,使其发芽率超过70%;KNO3溶液可打破部分稗草种子休眠,2% KNO3浸泡12 h,发芽率为34.67%;NaOH、HC1不宜用于解除稗草种子休眠.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采用单小花滴注和喷雾接种方法对3个抗病品种(‘望水白’、‘苏麦3号’、‘扬麦16’)和3个感病品种(‘周麦18’、‘矮抗58’、‘豫保1号’)的赤霉病抗性进行分析,并用ELISA测定了籽粒、颖壳和穗轴中的DON毒素水平。结果表明:两种方法接种后第20天,除‘望水白’外,抗病品种的病级日扩展速率和病小穗率都显著低于感病品种(P0.05);单小花滴注接种条件下,除‘周麦18’的籽粒和‘矮抗58’的穗轴外,抗病品种的籽粒、颖壳、穗轴中的DON毒素含量显著低于感病品种的籽粒、颖壳、穗轴中的DON毒素含量(P0.05);而喷雾接种条件下,抗病品种与感病品种的籽粒、颖壳中的DON毒素含量差异不显著,而穗轴中的DON毒素含量差异显著(P0.05)。除个别情况外,6个品种中,籽粒中DON毒素水平颖壳中DON毒素水平穗轴中DON毒素水平(P0.05)。  相似文献   

7.
<正>水稻恶苗病,近年来在崇阳县呈逐年加重趋势,发病严重田块,病株率达45%,给水稻生产造成严重威胁。1.田间症状病苗细长,叶色淡绿,比健苗高,病株节间伸长,茎节上逆生不定根,茎秆逐渐变褐、腐烂,其内有白色蜘蛛丝状菌丝。病株一般不能抽穗或不能完全抽穗,在死亡病株的叶鞘和茎秆上可产生淡红色粉状物(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后期可见散生或群生的蓝黑色小粒(子囊壳)。抽穗后,谷粒也可受害,严重的变为褐色,不结实或在颖壳接缝  相似文献   

8.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杂交水稻的推广,稻秆蝇(Chlorops oryzae Matsumura)急剧上升为巫山县水稻主要害虫。该虫1代幼虫蛀食水稻秧苗心叶,致使叶片沿叶脉呈丝状破碎,破坏生长点,抑制秧苗生长;2代幼虫钻入心叶,取食幼穗,形成扭曲短小的白穗。受害稻穗直立,谷粒残缺不全,部分颖壳变白,形成“花白穗”。近年来该虫为害损失程度已超过螟虫,稻谷产量损失一般5%~10%,最高达20%。1发生概况多年监测调查得知,稻秆蝇在本县1年发生3代。其中2个世代在水稻上发生为害。以幼虫在小麦和看麦娘等心叶内越冬。在海拔500~800m地区,越冬代于翌年3月中、下…  相似文献   

9.
水稻恶苗病,俗称公禾、米禾等,是由于恶苗病的分生孢子,在水稻开花时侵染颖壳而得病,苗期发病,病苗细长,叶色淡绿,比健株高1/3。本田常在移栽后一个月左右发病,病株叶片和叶鞘窄长,根系发育不良,分蘖极少,叶色淡绿,节间显著仲长,发生许多倒生须根,节部和叶鞘上常长出暗红色霉菌。病株多在孕穗前枯死,少数能抽穗,但穗短,粒少,瘪粒多,病种有的不发芽,或发芽后不久便枯死。近年发病面  相似文献   

10.
高粱青霉颖枯病在我国华北、东北等地均有发生,特别是杂交高粱问世以来,已发展成为我国高粱的主要病害之一。1984—1987年作者对山西省高粱青霉颖枯病进行了病原、症状、侵染及防治等试验研究。该病从灌浆初期即开始显症。颖壳由绿色变为褐色或灰色。胚乳变灰变暗。颖壳与枝梗连接处组织逐渐变为红色或暗红色,并趋于坏死、干枯,影响养分、水分向上输送,使籽粒秕瘦变小,颖壳张开度减小,籽粒表面绉缩,色泽发暗,光滑度降低。导致千粒重、出粉率、发芽率、发芽势下降。蛋白质、氨基酸含量下降,单宁含量上升。发病后一般减产10%以上。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黑龙江省水稻穗褐变病主要病原菌侵染时期及致病性情况,分别于水稻破口期、扬花期、乳熟初期采用禾谷镰孢Fusarium graminearum、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稻黑孢Nigrospora oryzae、黑附球霉Epicoccum nigrum对水稻穗进行注射和喷雾接种。结果表明,4种病原菌在水稻破口后即可侵染稻穗使谷粒颖壳变褐。注射接种稻穗谷粒褐变重于喷雾接种。4种病原菌的致病力存在明显差异,禾谷镰孢致病力最强,链格孢的致病力弱于禾谷镰孢。  相似文献   

12.
胡淼 《植物保护》1992,18(2):36-37
稻粒黑粉病菌Neovossia horrida(Tak.)在大田生产中除极少数品种外,一般发病轻微。但杂交稻三系制种母本(雄性不育系)和化学杀雄制种母本,一般病粒率20-30%,重者50%左右,甚至80%以上。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以下几条: 1.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传粉过程在水稻开花时颖壳张开前后的瞬间即已完成,花粉在湿润的柱头上经2分钟即可萌发,15-30  相似文献   

13.
小麦化感作用物的提取,分离及其对白茅的杀除效果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小麦颖壳提取物经3520树脂分离后,对所得甲醇洗脱物离心,分得油类似物、上清液及沉淀物。前两个组分在300mg/L的浓度下,对白茅生长抑制率分别为100%和98%。上清液经硅胶柱分离,得7个亚组分,其中第1、3和7号亚组分在500mg/L浓度下对白茅生长的抑制率分别为95%、91%和95%。第3亚组分经葡聚糖凝胶柱分离,又分得A、B、C 3个组分,褐色粉末状的B组分在1000mg/L浓度下使白茅的生长量下降81%。从而证明小麦颖壳对白茅的化感作用是由多个化感物共同作用的结果。室内和温室及大田的测定结果表明,小麦颖壳中的甲醇洗脱物在24mg/株的剂量下对白茅生长的抑制率可达90%以上。这暗示,小麦颖壳中的甲醇可溶物可望开发成为防治白茅的生物除草剂。  相似文献   

14.
“早衰”是高粱生产和育种上存在的普遍现象。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一种生理性病害。经4年研究证明它是草酸青霉(Penicilliem axalicum)和纤细交链孢霉(Allernaria allernala)于初花期浸染而引起的一种高粱穗部病害。主要症状是颖壳及与其连接的枝梗组织坏死,阻止了养分、水分向上输导,造成籽粒秕瘦变小。一般减产10%以上。这是国内首次报道的高粱新病害,定名为高粱青霉颖枯病,此病在初花期用多菌灵防治有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5.
1999年 7月泰来县托力河乡发现一种为害小麦的新病害 ,经有关专家鉴定 ,此病为小麦黑颖病 (颖枯病 )。这种病害在我县大面积发生实属罕见。小麦黑颖病 (颖枯病 )症状 :病株叶片枯萎 ,穗部护颖上和部分病株的茎秆上有黑褐色病班 ,病穗的籽粒只有一层种皮 ,即不灌浆不结实 (此时健株已蜡熟 )。多数患病植株从茎基部又生出分蘖 ,但不能抽穗结实。将病部组织经培养基培养 ,颖壳及病粒的周围有乳黄色菌脓 ,同时病部生有白色菌丝。通过镜检乳黄色菌脓为细菌 (黄单胞杆菌 ) ,白色菌丝为大量的交链孢属和部分长蠕孢属的分生孢子 ,因此鉴定细菌侵染为…  相似文献   

16.
水稻叶尖枯病初侵染和再侵染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首次证明水稻叶尖枯病(Phyllosticta oryzicola Hara)的初侵染来源与病残体、病稻种和带菌野生杂草有关。在老病区,病残体特别是落在田中的病叶是主要的初侵染来源。病区稻种带菌率一般为0.5~2.5%,带菌部位几乎都是颖壳。田间无芒稗、西来稗、双穗雀稗、狗尾草、李氏禾、千金子、牛筋草、虎尾草、白茅、菰、马唐和芦竹等10多种禾本科杂草均可是病菌的野生寄主。试验还表明,田间水稻叶尖枯病能够进行再侵染。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我国新疆温宿县、黑龙江方正和五常县和辽宁辽阳县的稻粒上发现一种细菌性黑斑病,稻米胚乳组织表面有黑(褐)色斑点;病斑仅在米粒上颖壳表面没有病斑,在强光照射下,颖壳表面可隐约透出米粒上的黑斑,病斑的位置一般在稻米中部;病斑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1~2mim,也有线形的,病斑长1~3mm,宽0.5~11mm;米粒上也发现有黑环斑,横绕米粒.病斑深度一般到胚乳为止,病粒比正常米粒略小,病斑处易破碎.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在浙江嘉兴市及余杭市晚稻谷粒上发现一种新细菌性病害,该病在扬花期始现,最初在内颖或外颖上产生淡褐色水渍状病斑,以后逐渐变成黑褐色,褐斑主要出现在内颖上,有时内外颖同时褐变,受害枝梗上常出现较多的秕谷。本研究旨在明确该病的病原及与日本已报道的水稻谷粒内颖褐变病原的异同。  相似文献   

19.
张学义 《植物保护》1990,16(2):45-45
麦吸浆虫是我市小麦生产上一种毁灭性害虫,近年来再度回升猖獗,给小麦生产帶来严重威胁。为了有效地控制该虫的为害,从1987年9月至1989年6月,我们从15个品种中筛选出了抗麦吸浆虫品种——临50744。 经两年的筛选、试验、示范证明该品种: 1.对小麦吸浆虫有很强的抗虫性:在两年中,经多点多次调查,穗被害率、粒被害率和危害损失率均为零。抗虫的原因据解剖镜下观察,该品种的颖壳表面茸毛长且密,这些茸毛由颖壳中心向四周由疏而密分布,靠近护颖边缘的14mm~2内竟有茸毛629根,平均每mm~2有茸毛44.9根;外颖露出护颖部分10.5mm~2内有茸毛324根,平均每mm~2有茸毛30.9根;内颖的边缘(与外颖相结的部分)有一排长、硬且密的毛刷状茸毛,3mm长竟有84根茸毛。另据观测,该品种在抽穗扬花期,外颖稍宽于内颖,护、外颖坚硬且厚,与内  相似文献   

20.
稻曲病菌侵入期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通过病菌分期接种试验表明 ,稻曲病菌侵染稻粒的时期在水稻破口期 ,尤以刚破口处的嫩颖最易遭受侵染 ,潜育期约10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