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近两、三年来,随着全国对虾养殖业的发展,虾病的发生越来越频繁,发病的区域也不断扩大,危害性越来越严重,给对虾养殖业带来了严重威胁。1993年,全国沿海养殖对虾大面积暴发虾病,发病面积达150万亩,占全国当年对虾养殖总面积210万亩的71.4%,减产10万多吨,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亿元。广东两造对虾养殖发病面积达11万亩,  相似文献   

2.
为预报池塘养殖凡纳对虾(Penaeus vannamei)急性肝胰腺坏死病(AHPND)的发生,自2020年开始,笔者对凡纳对虾养殖区开展了连续监测工作,包括与疾病发生相关的环境理化因子、微生物因子、虾体自身健康状况等18个候选预警因子指标,通过数据标准化处理后分析病原、宿主与环境之间的相关性,对候选预警因子进行筛选,基于Python语言编程结合Deep Forest、LightGBM、XGBoost算法进行数据建模和预测性能评判,仿真环境为Python2.7,以预警因子指标作为输入样本(即警兆),以对虾是否发病指标作为输出结果(即警情),根据输入样本和输出结果各自建立输入数据矩阵和目标数据矩阵,利用原始数据矩阵对输入样本进行初始化,结合函数方程进行拟合,拟合的源代码能利用已知环境、病原及对虾免疫指标数据对目标警情进行预测。最终建立了基于Deep Forest算法的虾体(肝胰腺内)细菌总数、虾体弧菌(Vibrio)占比、水体细菌总数和盐度的4维向量预警预报模型,准确率达89.00%。本研究将人工智能算法应用到对虾AHPND发生的预测预报,相关研究结果为对虾AHPND疾病预警预报建立了预警数学模型,并为对虾健康养殖和疾病防控提供了技术支撑和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3.
对虾病害的发生与水体环境恶化直接相关,因为对虾的体质直接跟营养和环境等因素相关,病原生物的增殖也直接与水体环境因素相关,甚至病原生物本身就是一个环境要素。因此,要养好虾,除了要切断病原生物感染途经、选择优质种苗和饲料之外,日常管理最重要的还是养殖水体环境。为此水产前沿全球水产华人总群特邀水产前沿QQ群友@杜国平老师与群友共同交流探讨对虾养殖水环境的控制问题,与读者共同分享学习。  相似文献   

4.
1993年4月中、下旬开始暴发的全国性的流行性养殖对虾病害,不但使养殖生产损失惨重,而且使为对虾生产服务的配套产业的经济也都受到极严重的影响。水产专家们的调查研究认为,这次养殖对虾病属于暴发性流行性,其发病特点是发病早、来势猛、传播快、面积大、范围广、死亡重、治疗难。病因病原是多方面的和综合性的,有病毒、细菌引起的,也有因海洋环境污染,而引起大批死亡。此外,由于亲虾和虾苗先天不足,体质差,甚至带病菌病毒;养殖上放苗密度过大,饵料质量差,过量投喂,造成水域富营养化;有的又滥用乱用药物,以及养殖生产人员技术素质差,没有严格按对虾养殖技术规范操作等等。 为从根本上防治养殖对虾病害,需要加强科学研究,特别是基础研究,对病因、病原、病理和防治办法作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我认为,今年对虾还是要养,  相似文献   

5.
<正>"好苗一定出好虾吗?"广东海洋大学教师杜国平指出,这个问题的答案必然是否定的。养殖环环相扣,种苗是第一环节,好苗未必好养,差苗必定难养。无论是对虾育苗病害防控、育苗用水处理、车间环境、空气质量等相关环境的控制,还是亲虾选优与消毒育苗、水质调控等,都影响着对虾养殖的成败。"打破思维定式,跳出‘唯病原思维’陷阱。"杜国平建议,养殖从业者应掌握对虾特性和水体水质分布变化规律,了解养殖用品、设备与操作对水体与对虾  相似文献   

6.
养殖对虾各种传染性疾病的防治,应贯彻“以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健康养虾理念。首先,应当注意选择不携带病原的种苗养殖;其次,要注意在优化养殖环境的基础上,慎重选择使用药物防治的措施。实践经验证明,优化养殖环境对于对虾的健康养殖是极为重要的,除了采用一些消毒药物杀灭养殖环境中的病原体之外,在对虾养殖过程中采用生物制剂调节水质,  相似文献   

7.
凡纳对虾SPF种苗工程与集约化防病养殖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虾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依赖于健康种苗的供给和虾病的预防。池塘培育凡纳对虾全人工繁育和连续传代技术的发展增加了我国人工养殖对虾种苗的可持续供给,减少对我国斑节对虾、中国对虾和日本对虾等土对虾种类野生亲虾的捕捞。目前,我国每年生产30万吨以上的凡纳对虾,约占全国总产量的80%。但是,病害仍是我国对虾养殖业的主要威胁,尤其是病毒病原引起疾病的大规模暴发流行。我国凡纳对虾养殖业中最重要的病毒性病原是白斑综合症病毒(WSSV)桃拉病毒(TSV)和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HHNV)。本报道了我国凡纳对虾SPF种苗工程和集约化防病养殖模式的最新进展。SPF种苗工程技术可以使繁育系统排除WSSV、TSV和IHHNV等严重病毒病原的侵害,提高凡纳对虾亲本和种苗的质量。改进的集约化防病养虾系统则是一种生物安全性更高防病更有效果和环境更友好的集约化养殖系统。  相似文献   

8.
对虾病原细菌药物抑制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虾病主要是在水质环境恶化条件下,对虾免疫力低下,细菌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趁机感染所致。因此,虾病防治的要旨应该是抑制细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的繁生,保护和改善养殖水质、底质环境,提高对虾免疫力。抑制水环境中病原微生物繁生的最直接和较有效的方法就是药浴或投喂药饵。然而,选择哪种或哪几种药物抑菌效果最好呢?这就需要进行试验研究来提供科学依据。为此,作者对对虾红腿病病原细菌和海水中异养细菌、海洋弧菌进行了实验室药物抑制试验,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测定和分析了海水和淡水养殖的凡纳滨对虾肌肉常规营养成分、氨基酸含量和脂肪酸组成。试验结果表明,海水养殖凡纳滨对虾肌肉中粗蛋白和粗灰分含量显著高于淡水养殖凡纳滨对虾(P0.05),而水分的含量显著低于淡水养殖凡纳滨对虾(P0.05);海水养殖凡纳滨对虾氨基酸总量、必需氨基酸量、鲜味氨基酸总量均显著高于淡水养殖凡纳滨对虾(P0.05);海水和淡水养殖凡纳滨对虾肌肉中均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总量分别达68.48%和69.80%,但海水虾肌肉中饱和脂肪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总量显著高于淡水虾(P0.05),而多不饱和脂肪酸总量显著低于淡水虾(P0.01);海水虾肌肉中n-3多不饱和脂肪酸总量亦显著低于淡水虾(P0.05),表明在海水环境中凡纳滨对虾合成n-3多不饱和脂肪酸的能力较差。综合分析表明,海水养殖凡纳滨对虾肌肉的营养价值和风味稍优于淡水养殖凡纳滨对虾。  相似文献   

10.
正随着对虾养殖业的发展,对虾病害种类逐年增多,其中尤以对虾病毒性疾病造成的损失和后果最为严重,由于对虾病毒病病原具有较强的传染和传播特点,虾池一旦发病,极易导致对虾养殖失败,打击养殖户的积极性。中华鳖属于肉食类动物,在饥饿条件下,会吞吃病弱虾,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阻断虾病传播,达到防控虾病的目的。目前,唐山市丰南区南美白对虾与草鱼、鲤鱼混养模式较多,虽然一定程度上能够起到防病效果,但是由于草鱼和鲤鱼的价  相似文献   

11.
王吉桥 《水产科学》2003,22(2):49-51
这里的安全系指生物安全和食品安全。南美白对虾的安全养殖即保证对虾存活和成品虾为无公害健康食品的养殖技术。安全养殖的核心是彻底隔离病原(尤其是病毒)和增强对虾的免疫力,关键要抓好“四大”环节:彻底清池消毒、合理投放健康虾苗、科学投喂药饵和保持良好水质。对虾的暴发型病毒病原来自水生物(主要是甲壳动物),因此,隔离病原就是隔离可能染病的水和带病载体。目前国内外成功可行的隔离病原的方法主要有:高盐水(卤水)兑淡水、井盐水兑淡水、低盐(5以下)淡水(半咸水)和工厂化封闭式循环养殖。1 高盐水(卤水)兑淡水安全养虾收虾后,…  相似文献   

12.
《科学养鱼》2004,(10):78-78
十、红腿病 [病原]副溶血弧菌感染引起。 [流行特点]全国都有发生,江苏最为严重。发病时间江苏在7~8月,南方在6—9月。虾各个生长阶段都会发生此病,特别是成虾养殖30~50天就发病,以中国对虾发病率最高,南美白对虾、罗氏沼虾发病率逐年上升。 [病症]附肢变红色,特别是游泳足呈血红色,头胸甲的鳃区呈黄色,病虾一般在池边缓慢游动,厌食。  相似文献   

13.
中国对虾育苗池细菌种群数量变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虾病原体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原虫、藻类等。据不少文献报道[1~5],引起对虾发病和死亡的条件致病菌多是正常虾体和养殖环境中的正常菌群成员,在一般情况下不表现出病害。当水质恶化、养殖密度过高、饵料不适等情况发生时,虾的抗菌作用减弱,这些细菌便侵入虾...  相似文献   

14.
最近,全国对虾养殖专家顾问组和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虾病室的有关专家通过对养虾现场进行调查,对对虾暴发性流行病病原传播途径取得新发现。专家们提醒各地注意:  相似文献   

15.
薛晖 《水产养殖》2009,30(5):43-43
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1992年首次在台湾对虾养殖中被发现,一度给对虾养殖业造成巨大损失,直到今天依然是对虾养殖中需要重点防范的主要病害之一。2007年5月江苏省首次发现该病毒在养殖克氏原螯虾中感染流行,并造成克氏原螯虾的批量死亡。2007年全省发病面积近6000×667m2,发病塘口死亡率在5%-20%;至2008年底,全省发病面积已达8万亩。  相似文献   

16.
对虾养殖连续遭受病毒危害,造成大面积减产或绝收,目前广大养虾单位和虾 对病毒流行束手无策,抛荒,改淡和随意养殖现象极为严重,作者提出从阻截病原,提高免疫功能,改进养殖方法,调整养殖结构和改养养殖环境等方面入手,大胆养殖,趋吉避害,心将实现抗病减灾的目标。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通过对一对虾养殖场定期采样,采用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分别对对虾体内及水环境中弧菌(Vibrio sp.)、虾肝肠胞虫(Enterocytozoon hepatopenaei, EHP)及主要病毒性病原进行了跟踪检测,同时,检测了水环境中的氨氮及亚硝基氮含量的变化趋势。结果显示,该对虾养殖场中存在的主要病原为多种致病弧菌和EHP,未检测出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传染性肌肉坏死病毒(IMNV)、偷死野田村病毒(CMNV)及传染性皮下和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HHNV);该养殖场中弧菌检出种类达到16种,其中,主要的弧菌种类有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溶藻弧菌 (V. alginolyticus)、欧文氏弧菌(V. owensii)、创伤弧菌(V. vulnificus)、哈维氏弧菌(V. harveyi),且存在导致急性肝胰腺坏死病的副溶血弧菌(VPAHPND);养殖中期大棚养殖池水体氨氮及亚硝氮浓度分别达到(3.5±2.0)、(8.2±0.7) mg/L,显著高于室外养殖池水体氨氮及亚硝基氮浓度(P<0.05)。养殖期跟踪的7个虾池中,出现严重对虾病害的大棚养殖池比例达到100%,而室外养殖池仅出现轻度对虾病害,发病池比例为25%。根据研究结果推测,造成大棚养殖池对虾发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为养殖对虾感染弧菌及虾肝肠胞虫,同时,养殖密度大、水体氨氮及亚硝基氮浓度过高等在对虾病害发生中起到了协同作用。本研究结果可为当前对虾养殖病害防控技术提供理论支持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SPF对虾种群选育的技术要点,是根据不同的生活期采用不同容量的水槽或水池及不同的放养密度对各家系隔离;建立特定病原检疫技术,在养成和孵化前定时进行严格的病原测试,用以监测对虾养成和成熟过程中的SPF状态。SPF对虾的主要贡献是在人工控制条件下稳定保持一个或几个具有遗传多样性的无特定病原的对虾种群,向对虾养殖企业提供SPF亲虾和SPF苗种或高健康苗种。  相似文献   

19.
养殖对虾暴发性流行病防治措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分析了1993年以来养殖对虾暴发性流行病传播途径和可能寄主的研究结果以及养虾群众的虾病防治经验,提出了以下主要防治措施: 1、养虾开始前彻底消灭虾池中可能存在的底栖甲壳类,养虾生产中切实防止池外虾蟹进入虾池。 2、对虾养殖池内引进一定数量的斑尾复(鱼段)虎鱼,消灭患病对虾和其他对虾暴发性流行病病原的可能寄主。 3、养虾过程中定期使用ClO_2消毒,控制虾池中有害微生物的数量。 在实施以上措施的同时,特别注意使用优质饲料,优化养殖环境。三年来,在近千亩左右虾池的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养虾业绩,最高单产150kg/亩。  相似文献   

20.
根据1993、1994年特别是近几年来对虾发病和流行情况的调查分析,全国对虾养殖会议专家的交流意见认为虾病发生主要原因是海水富营养化程度加剧、水质日趋恶化、虾池老化以及虾病防治体系不健全、防病和治病措施和手段落后等。今后对虾养殖必须改变现行的养殖管理方式,坚持以防为主,改善养殖环境,切断病源的传播途径,防止和减轻虾池内外水环境的污染,健全虾病防治体系。一、严把育苗培育第一关,培育体壮无病虾苗1.选择优质亲虾,即无病、体壮、性腺发育正常的亲虾。海捕亲虾应进行认真检疫,选用不带病毒、虾体健壮肥大的亲虾。2‘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