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教学改革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水土流失与荒漠化等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社会对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人才的需求明显加大,并对人才培养质量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分析了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教学改革的必要性以及教学中存在的专业知识面狭窄、实践环节薄弱、考试形式单一等问题,提出了改革课堂教学方法、加强实验实习、改革考试形式等措施,对提升水土保持和荒漠化防治专业教学体系改革的质量,加强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科的建设与人才的培养力度具有非常大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2.
培养和提升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深基础、宽口径、能力强"复合型人才至关重要。回顾了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的创办历史,分析了该专业存在的实验设施落后、课程内容和授课形式过于单一、实践教学基地过于偏远、毕业实习流于形式等问题,提出了教学改革的方法及具体措施,对进一步提高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教学改革的质量、加强和深化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的学科建设以及人才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为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增强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在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本科教育也需要按照双一流的要求,对本科教学质量进行评估以期进行更为深入的改革,从而获取新的发展动力。基于层次分析法,建立了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本科教学质量评价模型,对不同类型学校的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进行了评估,总结了目前我国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本科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即知识结构陈旧、部分学校教学体系不够完善、教学资源相对贫乏、师资力量薄弱。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双一流视角下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本科教学改革的建议:首先扩充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科教学的内涵;其次,要及时更新专业知识;第三,要借助社会资源实现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协同办学;第四,要加强专业教师队伍的培养。教学改革促进了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本科教学知识结构的更新,从而能更好地满足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建设领域的社会需求。  相似文献   

4.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综合实习"课程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其实习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关乎到学生运用水土保持与荒漠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强弱。目前,"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综合实习"课程存在教学内容陈旧、各实习课程间重叠度高、实习形式匹配性不强、实习总结形式单一、实习效果不佳等问题。通过统筹调整实习内容,建立综合系统性的实习内容、丰富多样化的实习形式和现场汇报的实习考核制定等,构建了"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综合实习"课程教学新模式。新模式下的"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综合实习"的整体教学效果显著提升,学生的参与感和积极性明显增强,相应的考核成绩也有了较大提升,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5.
"荒漠化防治工程学"是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北京市精品课程。在分析了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荒漠化防治工程学"课程教学现状的基础上,总结了课程实习存在的问题,如:学生人数较多,影响实习效果;课程实习学时不足,且缺少适宜的实习地点;大型仪器设备共享机制尚未建立,制约实习质量的进一步提升等。然后,针对梁希实验班教学的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提出梁希实验班"荒漠化防治工程学"课程实习的改革措施:包括课程实习走进教学科研基地、课程实习内容与荒漠化防治实际问题相联系、建立大型仪器设备共享机制等。改革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实习的热情明显提高,学生的科研素养和能力得到有效提升,课程实习效果得到学生和同行专家的广泛好评。  相似文献   

6.
“环境影响评价”是环境工程专业一门重要的必修课程,同时它也是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一门重要的选修课程。针对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课程教学缺少与水保专业相关的课程内容、教学学时偏少、缺乏实践教学环节、课程教材缺乏时效性、教学方法单一、课程考核方式缺乏科学性等问题,探索了课程教学的改革措施:一是要结合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特点科学设置教学内容;二是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三是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四是注重课程教材的时效性和多元化;五是采取“期中+期末”动态式评价模式。通过对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的改革,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了课程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7.
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分析了我国高等学校教育改革和荒漠化防治形势的基础上,指出了"荒漠化防治工程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如学生数理基础薄弱、实践教学体系不够完善等。针对这些问题,从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和教学管理5个方面论述了加强北京市"荒漠化防治工程学"精品课程建设的内容。经过不断的建设,"荒漠化防治工程学"课程的教师队伍结构得到优化,教学内容不断更新,教学方法日趋丰富,教材建设稳步推进,教学管理向二元化方向迈进,有效保障和促进了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为国家级精品课程的申报奠定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8.
为了满足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开发建设项目对水土保持应用型专业人才的需求,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为行业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素养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培养模式采用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合作培养、高校与校外基地协同培养、实践训练与资质培训相结合的模式.同时,在充分考虑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特色的基础上,从课程设置、专业实践和毕业论文等培养环节入手,对当前试行的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方案进行了调整;并对解决目前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硕士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专业硕士学位地位的认识问题、专业硕士学位名称的设置和培养方式灵活性的问题等进行了深入思考,以期赋予培养单位较大的人才培养自主权和灵活性.  相似文献   

9.
根据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学习任务重、知识面宽、适应范围广以及包含了土壤侵蚀与荒漠化、水土保持林草和水土保持工程3个专业方向的特点,针对社会生产部门、政府行政管理机构和科教单位对应用型、管理型和研究型专业人才的“葫芦型”需求结构,提出了“本—硕—博”分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思路,即本科阶段的人才培养强调全面认知、加强实践、分向发展,硕士阶段的人才培养强调夯实基础、完善结构、启发引导,博士阶段的人才培养强调科研探索、精深理论、突出创新;同时,提出研究型和应用型人才可分化为3个专业方向培养,而管理型人才应该通盘掌握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各个方面的知识。  相似文献   

10.
"试验研究法"课程在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课程体系中起着连接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和提升科学研究实践技能的桥梁作用。以贵州大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的"试验研究法"课程为对象,针对专业教师对该课程重视不够、专业融合度不高、教学质量效果不佳等问题,提出了以水土保持试验研究方法讲授为主、通用型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讲授为辅的"一主一辅"教学内容改革措施,探索出回顾式理论知识内容串讲、针对性试验研究方法讲解、参与式试验研究方法练习"三位一体"的教学方法模式,以期将该课程打造成学生好学、学好的学有所用、学以会用、学以致用的"金课",为培养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领域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夯实基础。  相似文献   

11.
高等农林院校的实验课承担着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任,对培养具有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综合性专业人才发挥着重要作用。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具有综合性和应用性强的特点,所开设实验课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因此,通过调研,在对高等农林院校师生对实验课教学改革的认识进行分析总结的基础上,指出高等农林院校实验课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实验课的教学目标针对性不强、不能体现各专业的不同特色,实验课的教学过程忽视对学生专业热情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针对存在的问题,以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岩土力学"实验课为例,根据"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所要求的提供多层次、多类型、多样化的人才培养体系以及开展拔尖创新型、复合应用型、实用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试点,从实验课教学目标的修正以及教学内容、教学流程、教学模式的改革入手,采取加强实验内容与各专业典型实例的结合、增设室外实验、开设综合性室内实验、增设开放性实验课题、结合专业的典型实例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等措施,对高等农林院校实验课教学进行了改革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相似文献   

12.
北京市延庆县上辛庄国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拥有生态修复区、生态治理区、生态保护区,各项水土保持设施和内容齐全,仪器设备先进,展现了最新的水土保持理念与技术,符合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实践教学的要求,能够提供气象学、测量与遥感、土壤学、水文与水资源学、水土保持工程学、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水保经济林、灌溉与排水工程、水土保持植物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科研能力训练与实践等方面的实践教学条件。因此,依托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开展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实践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是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和需要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个重要的专业。但随着社会需求和就业形势的变化,要求本专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做相应的调整。该文在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北京林业大学的实际情况,提出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本科教学内容及课程设置改革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针对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的特点,分析了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近年来的就业趋势,介绍了毕业生就业的主流行业,确立了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辅导的方案:要帮助学生做出正确的职业规划设计;结合专业进行就业指导;制定具体的职业生涯方案;了解所从事行业必备的资格证书等,以此为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毕业生将来就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监测"是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的专业课程。针对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提出改革途径:在教学内容上,应合理选取教材内容,补充学科前沿内容,增加实验教学,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在课堂教学方面,采用诱导式和多媒体互动式教学方法,重点突出案例分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优化考核标准,注重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考核。实践表明,课程改革将传统的重知识传授转变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将来从事水土保持监测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通过对水土资源的保护利用,调整人地关系,改善生态环境,可为建设生态文明提供有力的保障。但是,由于缺乏高水平和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系统深入的科学研究、高水平的试验示范工程和基地,以及科研成果推广力量薄弱等,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工作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国家大力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在政策和资金方面得到了支持,面临着重要的发展机遇,因此应针对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教学改革:一是改进专业教育模式,唤起学生专业学习的热情,增强学生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感;二是加大教学设施平台建设的投入,多途径改善实验实习教学条件,提升生态文明建设人才培养的硬件水平;三是分类梳理专业核心知识,优化整合课程教学体系,推进创新型人才培养进程,满足生态文明建设的需求;四是加强法律法规制度教育,增强学生的生态文明建设法制意识。  相似文献   

17.
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甘肃农业大学林学院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针对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原有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改革:首先改革实践教学内容,增加综合性实验;其次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提高实习质量;第三,加强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的建设,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第四,重视毕业实习环节,全面提升学生素质;第五,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提升实践教学的质量。通过实践教学改革,实现了专业教育与社会需求、行业技能、岗位知识的有机结合,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科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土力学”是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的基础课,直接服务于“水土保持工程学”。从“土力学”课程的培养目标、要求及专业特色入手,针对此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着课时数不足、课堂教学呆板、实践与实验教学乏力、理论与实践教学结合不紧密等问题,提出了整合和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革新教学手段、加强实验与实践教学等教学改革的思路与途径,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是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其培养的本科人才以应用性专门人才为主。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适应生产实际的技能培养。针对实际工作对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人才的要求,探索了现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配套的教学模式,在实践教学中体现了“激趣、求异、探究、迁移”的方法理念,并将实践教学内容划分为参观和认知性、技能操作训练、综合运用、技术创新4个层次,相应地提出了建立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与激励机制和实践教学保障体系的措施。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我国14所高等院校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本科培养方案中课程类型、课程学时和课程顺序的安排等现状的分析发现,课程设置存在课程分类不统一、主干课程的数量和学时院校间差异悬殊和课程安排欠合理等问题。因此,针对存在的问题,遵循相似性与差异性相结合、科学处理好“厚基础”与“宽口径”的关系、加强和优化实践教学、综合性等原则,提出了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建议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