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1年12月6日~7日,国家计委、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专家组对北京林业大学“211工程”“九五”期间建设项目进行了整体验收。专家组通过听取汇报、实地考察、座谈和阅读有关资料等形式,对北京林业大学“211工程”“九五”期间建设项目进行了验收。经过认真的讨论和评议,专家组认为,北京林业大学全面地完成了国家下达的“211工程”“九五”期间项目建设计划。通过“211工程”“九五”期间的建设,学校广大教职工精神振奋,凝聚力进一步增强,学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队伍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取得了…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部分高校试行的博士研究生入学“申请-考核”招生制度是深化我国博士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完善博士研究生招生选拔机制的一项重大举措。以我国部分农林类院校为研究对象,对其实施的博士研究生“申请-审核”招生制度的情况进行了梳理分析。将部分农林类院校实施博士研究生“申请-审核”招生制度的现状归纳为3种类型,即:一步到位,全面铺开;先行试点,逐步推行;双制并行,互为补充。以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和东北农业大学作为各类代表,对其实施背景和时间进程进行了具体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博士研究生“申请-审核”招生制度的特点与优势进行了归纳,就进一步推进和完善该项制度提出了建议:一是应建立统一的全国博士研究生招生录取系统,杜绝资源浪费;二是要探索导师打分的合理权重,促进导师和考生的双向选择;三是完善考核程序与监督机制,保证招生工作的公平公正;四是要积极探索博士研究生思想道德品质与心理素质的考核评价方式。同时,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对农林高校实施博士研究生“申请-审核”招生制度取得的成效进行了总结。北京林业大学从2015年实施博士研究生“申请-审核”招生制度以来,录取的“985”“211”等重点院校的生源数量有了显著提升,部分学科涨幅高达20%~50%,说明博士研究生“申请-审核”招生制度与普通招考制度相比,更具备利于生源质量提升的核心优势。  相似文献   

3.
创新能力培养是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创新研究生学术交流活动的管理理念和运行模式,进而强化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沈阳农业大学将研究生学术交流活动与商业运作模式相结合,对研究生学术交流"超市"的创建和营运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建立了"研究生院搭建平台、聘请点评专家,研究生充当学者作学术交流报告,在校研究生自由选择听取报告的"定时间、定地点、定货源、自愿选"的全校性研究生学术交流活动模式。沈阳农业大学研究生学术交流"超市"的运行实践表明,其为全校研究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了新路径,为研究生的学术训练提供了新机会,为学科的交叉融合提供了新平台,为研究生表达能力、文献整理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创造了新条件。研究生学术交流"超市"的运行创新了研究生学术交流活动的形式,获得了社会的认可,也使参与者从中收获颇丰。为此,《中国教育报》《中国科学报》和辽宁电视台等媒体都予以了报道。  相似文献   

4.
宋铁英,女,196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自动控制系,1981年10月调入北京林业大学,1986年任高级工程师,1994年任教授.1992年由瑞典学会资助,赴瑞典农业大学林业经济系作半年学术访问;1998年由国家教育部留学基金资助作为高级访问学者访美1年,分别在南伊利诺伊大学和纽约州立大学环境科学和森林学院从事学术研究各半年.现任北京林业大学信息学院院长、"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负责人、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编委.  相似文献   

5.
《林业建设》2019,(3):F0003-F0003
2019年5月17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科技司在北京组织召开了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林业软科学项目“中国国家公园运行机制研究”项目验收会。来自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等单位的7位专家组成验收专家组。专家组认真听取了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昆明勘察设计院项目组的汇报,审阅了项目验收相关材料,经充分讨论,一致同意项目通过验收,并对项目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  相似文献   

6.
专业学位硕士是近年来我国调整与优化研究生结构的产物.以北京林业大学工学院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就业工作为例,阐述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就业的优劣势,即专业学位硕士更符合社会的人才需求、具有较好的行业背景和就业需求,但对就业市场缺乏准确的认识.分析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特点,即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规模过小、培养时间较短以及就业市场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区分度较小.提出了促进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就业的对策,包括实行“两段式、双导师制”培养,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建立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充分发挥就业指导机构的作用;加强校企合作,创建就业实习基地;充分挖掘校友资源,拓宽就业渠道;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加强就业信息和就业政策的宣传以及就业技巧的培训.  相似文献   

7.
北京林业大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情况的分析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组成部分。通过调查,总结了北京林业大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情况,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获得的国家资助较少、学校的资助资金占全部资助资金的比例偏低、国家助学贷款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的支撑作用较大;通过细致的信息采集和整理,从家庭经济困难等级的认定、国家助学贷款的申请和宣传以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收入与支出、在各学院的分布、家庭状况等方面,分析了北京林业大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及其资助工作的基本情况。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明确了今后北京林业大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努力方向,提出了进一步改革的建议,包括加大对国家助学金的宣传力度、更新过时的学生基本生活费用标准、平衡各个学院的资助力度、适当扩大家庭经济困难等级认定的覆盖范围、规范"困难"等级的认定程序等。  相似文献   

8.
《中国林业教育》2011,(1):39-39
为加强中国与世界的鸟类学学术交流,提高中国鸟类学的学术水平和国际影响,北京林业大学申办了中国首份鸟类学学术期刊《Chinese Birds》(《中国鸟类》)(CN11-5870/Q)。该刊由北京林业大学和中国动物  相似文献   

9.
以北京林业大学研究生“3S技术原理与应用”课程为例,根据课程所具有的先进性、广义性、扩展性、集成性、交叉性等显著特点,针对不同层次、不同学科研究生对课程知识需求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与课时越来越少之间的矛盾,确定了课程的核心教学内容及其各部分的具体学时;重点探讨了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教学理念,从提高研究生的科学思维能力、项目设计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的角度对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10.
李凤兰,女,汉族,1945年生于北京,祖籍河北清苑.现任北京林业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植物科学系系主任、学校学术和学位委员会委员、<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编委. 李教授196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生物专业,1968年12月至1970年2月在辽宁省旅顺3213部队农场劳动锻炼、接受工农兵再教育;1970年3月至1979年7月在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子弟一中任教,期间任副校长;1979年9月考入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攻读研究生,1982年获理学硕士学位;  相似文献   

11.
吴师强  黄国宁 《热带林业》2014,(4):I0002-I0002
日前,国家林业局科技司副司长孙光芝率国家林业局948项目管理办公室组织的专家组,对海南省林业科学研究所承担实施的“越南黄花梨种源及培育技术引进”项目进行了现场查定。专业组由南京林业大学副校长薛建辉、北京林业大学科技处处长侯小龙和广东省林科院院长张方秋组成。国家林业局科技司原副司长李兴、国家林业局948项目管理办公室主任田亚铃、海南省林业厅科技处和省林科所有关负责人等陪同检查。海南省林业厅党组成员、总工程师周亚东出席了验收查定会。  相似文献   

12.
激发研究生批判性思维、提升其科学创新能力是研究生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基于对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自然科学领域研究生781份问卷调查数据,分析研究生知识基础、导师学术水平、学术交流和培养资源等因素对研究生科研能力提升的影响。研究发现良好的学术交流和丰富的培养资源可以促进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进一步分别剖析学术交流组分和培养资源组分影响研究生科研能力提升的程度,并辨析了科研机构与高等院校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异同,探讨促进研究生学术交流的策略,以期推进学术交流资源的平等化进程,全面提升研究生科学研究的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13.
传统英语口语教学已经不能满足研究生英语国际交流的现实需求。在"以需求为导向,学科内容为依托,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北京林业大学研究生学术英语听说课程尝试开展了"以内容为依托""听说一体""输出为导向的小组讨论""项目驱动"等一系列教学实践活动。教学实践结果表明,基于需求分析的英语听说教学活动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学术英语听说综合技能,这为高校英语听说课程改革带来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硕博连读”是发展林科研究生教育的必要途径之一北京林业大学段晖自新中国学校制度建立以来,不断从国外研究生教育中吸取先进经验,并加以运用,1986年国务院学位办首先在医学院提出了“硕博连读”。当时,“硕博连读”的提出是因为医学学科具有临床性强的特点,为...  相似文献   

15.
董源,男,1941年7月生,山西襄汾人,北京林业大学生物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64年毕业于山西大学生物系植物学专业,1982年北京林学院林学系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后留校任教至今.1997年被聘为教授,1998年被遴选为博士生导师.1997-2002年任北京林业大学图书馆馆长,全国林业院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主任,<林业图书情报工作>(季刊)常务副主编,北京林业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1995年起任国际林联S6.07学组成员.现任中国林学会理事兼林业史分会副秘书长,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编委,<中华大典·林业典>副主编兼编辑部主任.被纳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际合作与交流专家库.共发表论著60余篇(部).  相似文献   

16.
在全球一体化背景下,中法林业教育和科研合作已成为两国全面提升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在此进程中,北京林业大学与法国农业食品环境研究院通过建立中法欧亚森林入侵生物国际联合实验室、推进科研人员开展实质性的国际交流合作、多渠道拓展博士研究生培养、举办学术领域的国际研讨会等途径展开合作,并取得了突出成果。双方的合作不仅契合时代主题,符合主流导向,也充分发挥了各自的优势,特别是为北京林业大学"一流学科"建设提供了支撑,促进了学校多优势学科的全维度发展。但是,双方的合作也面临着外部环境不稳定以及内部合作体量不足、机制引导和资源配置不够等问题。因此,为了深化双方的合作,应做好顶层设计和制度建设,为中法林业教育和科研合作保驾护航;围绕人才培养核心目标,打造高水平的中法林业国际合作教育项目;充分发掘科研合作平台优势,拓展中法林业教育和科研合作影响力;利用各方优质的资源渠道,创造更多的国际交流机会。  相似文献   

17.
目前,传统的研究生英语课程教学侧重通用英语基本技能的教学模式,很难满足研究生的学习需求,因此北京林业大学研究生英语教学立足本校实际,将为学生的专业发展提供帮助、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学术研究和国际交流的语言能力定为教学目标,并提出了改革措施:首先优化教学内容,完善知识结构;其次,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第三,改善课程评估方式,注重能力的考核;第四,课程种类多样化,丰富课程体系。改革后的研究生英语课程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教材的开发与建设取得了初步的成效,研究生学术英语运用能力及教师的教学水平得到提升,为国内高校研究生英语从通用英语教学向学术英语教学的转变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8.
针对研究生规模不断扩大、社会期待研究生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的现状,分析了当前研究生就业工作存在的问题:高校对研究生就业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引导研究生树立正确择业价值观的力度不足、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尚不健全等,并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探讨了研究生就业工作的改革措施:一是重视体制与机制建设,促责任落实;二是要设立专职机构和人员,促任务落实;三是重视政策宣传,使就业工作能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四是加强就业课程建设,提升研究生就业能力;五是利用信息技术与平台,促进就业指导服务的升级;六是加强研究生的毕业教育,提升研究生的感恩和廉政意识。经过多年的实践,北京林业大学研究生就业工作的质量始终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学校进入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研究生就业率连年保持96%以上,高于北京市平均水平。同时,对未来进一步做好研究生就业工作提出了3点建议:一是要加大研究生就业工作的投入力度;二是要全面建立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三是工作格局要大,需放眼世界、放眼未来。  相似文献   

19.
强化外援项目管理提高技术合作质量──日技术合作中国黄土高原治山技术培训项目北京林业大学庞薇中日合作“中国黄土高原治山技术培训项目”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部与日本国际协力事业团达成合作协议、委托北京林业大学具体执行的林业外援项目。该项目自1990年1月...  相似文献   

20.
森林经理学方向的研究生教育承担着为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顺利实施和高质量培养必备人才的重任。在此背景下,森林经理学作为林学一级学科下一个重要的二级学科,需对“如何为高效、精准的森林经营活动培养掌握必要方法和技术手段的高级专门人才”进行深入思考,并以森林经理学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为突破口,开展积极探索。根据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建设对森林经理学研究生培养的新要求,按照“培养具备较高的学术素养和扎实的专业技能的高水平综合性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创新地提出森林经理学研究生“6+1”培养模式的设计思路,即从导师团队、课程体系、科研平台、实践平台、创新创业平台和国际联合培养平台的建设等6个方面,构建森林经理学研究生“六保障”培养机制;从质量监控与评价的目标、决策、实施过程、反馈和跟踪改善等方面入手,构建针对森林经理学研究生培养过程的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从而使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和培养评价等3部分实现了有机结合。在“6+1”培养模式构建过程中,在对森林经理学二级学科的研究方向进行分类的基础上,探索实施了“方向式”导师指导制,并进行了相应的研究生导师团队建设;在“二”路平行设计统筹兼顾专业型研究生和学术型研究生(硕士和博士)培养的前提下,按照融通培养、专业提升、专业实践与创新“三”个培养模块以及专业基础、专业技能、专业综合实践、创新实践“四”个培养阶段搭建了“二三四”森林经理学研究生课程体系;从科研平台的基础建设、自身建设和项目支撑建设3个层面,构建了以协同创新中心平台、重点实验室平台、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为主,以学科基础实验室平台和校内外合作共建科研平台为辅的科研平台保障模块;此外,还构建了覆盖课程实践教学内容和实习实训教学内容的实践教学平台、为研究生开展创新研究和创新成果转化提供支持的创新创业平台,以及有助于拓展研究生的学术视野和提高其科研能力、国际交流能力的国际联合培养平台;特别是基于一体化设计构建了人才培养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使培养评价与培养过程相结合,促进了研究生培养模式的自我进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