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对不同栽植代数、不同发育时期杉林土壤腐殖质的化学特性、微生物和酶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连栽后杉林土壤有机碳可能会有增加,但胡敏酸含量和腐殖化度一般都趋于降低,即连栽后土壤腐殖化度减弱,腐殖质的分子量变小,复杂程度降低,腐殖质品种降低。连栽后杉林土壤有机碳可能会有增加,但胡敏酸含量和腐殖化度一般都趋于降低,即连栽后土壤腐殖化度减弱,腐殖质的分子量变小,复杂程度降低,腐 殖质品质降低。连栽后,杉林土壤过氧化氢酶、转化酶和尿酶趋于降低,削弱了土壤中碳素和氮素的营养循环。对杉林土壤肥力的维持和提高不利。连栽后,杉木中龄林,成熟林土壤微生物数量降低,但幼林却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2.
杨树刺槐混交林下沙质土壤腐殖物质特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沙质土壤种植杨树、刺槐纯林和混交林后土壤腐殖物质特性变化的状况。研究结果表明:与无林地相比,沙地土壤种植树、刺槐纯林和混交林后土壤有机C和腐殖质C增加,土壤胡敏酸的光密度值增大,胡敏酸/富啡酸比值上升,E4和Ec值提高,色调系数(△logK)降低和相对色度(RF)升高,土壤松结合态腐殖物质(Ⅰ)和紧结合态腐殖物质(Ⅲ)以及松/紧(Ⅰ/Ⅲ)比值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土壤稳结合态腐殖质(Ⅱ)的含C量占土壤全C的比例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表明土壤腐殖物质的聚合程度提高,腐殖物质的芳香核原子团增多,芳化度和芳化分子复杂程度以及腐殖化程度均得到提高,腐殖物质的品质变佳,土壤熟化度增大,土壤供肥保肥的能力增强,土壤肥力得以提高。培肥土壤的效果以种植杨树枣槐混交林为,其次为刺槐纯林,再次为杨树纯林。  相似文献   

3.
枫香与杉木、马尾松混交林土壤有机质和腐殖质碳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对枫香与杉木、马尾松混交后土壤有机质碳和腐殖质碳的变化进行研究表明:枫香与杉木、马尾松混交后,增加了土壤的有机质碳和腐殖质碳的储量,0~20 cm土层增加的幅度大于20~40 cm土层。从腐殖质的组成来看,混交林土壤无论是胡敏酸、富啡酸还是土壤腐殖化度都大于纯林,混交林土壤胡敏酸与富啡酸比值(HA/FA)也大于纯林。从而表明了混交林土壤腐殖物质的品质变佳,土壤熟化度增大,土壤供肥保肥的能力增强,土壤肥力得以提高。  相似文献   

4.
<正> 通过对杉木连栽林地土壤腐殖质研究表明,由于连栽后,土壤的理化性质及微生物区系发生变化,形成的腐殖质的质和量有明显的差异:(1)腐殖质在剖面中含量分布:从上到下,连栽林地中,多代(三代以上)、下降最快,二代次之,一代平缓,混交林地中,以柳  相似文献   

5.
研究湖南会同连栽第2代杉木人工纯林和撂荒对第1代杉木人工林采伐迹地土壤养分与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0~30 cm和30~60 cm土层中,撂荒地土壤有机质、养分含量普遍高于连栽杉木人工林地,且腐殖质碳、有效磷含量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全磷含量在0~30 cm土层中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0~30 cm土层中,撂荒地过氧化氢酶活性极显著高于连栽杉木人工林地(P<0.01),磷酸酶、脲酶、蔗糖酶活性均显著高于连栽杉木人工林地(P<0.05),30~60 cm土层中,撂荒地过氧化氢酶、蔗糖酶活性也显著高于杉木人工林地(P<0.05),磷酸酶和脲酶活性也高于连栽杉木人工林地,但差异不显著(P>0.05).林地土壤过氧化氢酶、磷酸酶、脲酶、蔗糖酶活性与土壤有机质、养分含量之间均呈较好的正相关,而且与水解氮、速效磷、腐殖质碳的相关性高于其与有机质的相关性.主成分分析表明,土壤酶活性在林地土壤质量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中脲酶、蔗糖酶和磷酸酶可作为林地土壤质量评价的指标.撂荒具有更好地恢复土壤养分含量和酶活性的能力,对维持杉木人工林地持续生产力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杉木连作障碍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杉木连作障碍主要是由杉林生态环境恶化所致,包括土壤养分含量下降,土壤微生物和土壤酶的变化,土壤毒素积累等。其中又以土壤养分和土壤毒素两方面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7.
道孚棕色森林土火烧后主要酶系活性及理化性质的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壤剖面对比研究显示棕色森林土火烧后大生了剧烈生态演变,黑土变薄,容重加大,毛管孔隙减少,盐基饱和度下降,酸度削弱,有机质损失,NH_3—N挥发殆尽,速效P、K增加等.表层土壤酶火后活性升高的有脲酶、蛋白酶、过氧化物酶、H_2O_2酶,这与土壤通透状况改善、酶度降低相联系;降低的有转化酶、淀粉酶、磷酸酶,对应着容重加大,有机质减少和有效P增加;而纤维素酶,多酚氧化酶对火不敏感,酶活性剖面分布格局火后仍未改变.作者研究认为,为迅速恢复土壤酶系及相应微生物区系间的平衡,人工更新时对火烧迹地生境利用同型森林腐殖质土进行接种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8.
对落叶松人工纯林不同发育阶段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及二代幼龄林土壤腐殖物质组分变化及其对酸度的影响进行研究,以次生林和一代幼龄林为对照,比较不同发育阶段落叶松人工林与天然次生林、一代幼龄林与二代幼龄林土壤有机质含量、腐殖物质组分特征的差异.结果表明:落叶松人工林从幼龄林到近熟林根际与非根际土壤有机质含量、胡敏酸含碳量、胡敏素含碳量随林龄的增大而增大;近熟林到成熟林根际与非根际土壤有机质含量、富啡酸含碳量和胡敏素含碳量随着林龄的增大而降低;土壤腐殖化程度(土壤中胡敏酸占全C的百分比)和土壤腐殖质中胡敏酸含碳量与富啡酸含碳量比值(HA/FA)为次生林大于幼龄林和近熟林;二代幼龄林与一代幼龄林相比,根际土壤有机质含量、富啡酸含碳量和胡敏素含碳量分别降低4.53%、35.8%和1.98%,非根际土壤有机质含量、胡敏酸含碳量、富啡酸含碳量和胡敏素含碳量分别提高46.44%、43.69%、47.45%和49.5%;土壤腐殖物质组分与酸度的相关关系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并且不同发育阶段根际土壤腐殖物质组分与根际土壤活性酸(pH值)、交换性酸、水解性酸相关性密切.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纯松林、纯杉林、混交林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分布、数量、种群的组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了三种不同林型的森林土壤微生物区系均以细菌占优势,其次为放线菌、真菌最少,各类微生物的数量均以混交林为最高,其次是纯杉林,而纯松林的数量最少。  相似文献   

10.
杉木观光木混交林土壤腐殖质组成及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9年1月对福建三明莘口教学林场杉木观光木混交林及对照杉木纯林土壤腐殖质的有机碳和胡敏酸(HA)含量、HA/FA、可见光谱、红外光谱特性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与杉木纯林相比,混交林各土层土壤有机碳、胡敏酸含量及胡敏酸的E4值均有显著增加,HA/FA比值亦有所增加(不显著),而E4/E6值略有降低,胡敏酸红外光谱在1650 cm-1处出现明显的吸收峰。可见混交林中土壤腐殖质腐殖化程度和芳香度较纯林的高,这对土壤结构改良和有效养分供应有利,土壤肥力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图1表1参17。  相似文献   

11.
杨树人工林连栽对土壤生物学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研究了连栽对江汉平原杨树人工林土壤生物学性质的影响。笔者通过结果表明:与第1代林相比,第2代林土壤真菌、放线菌、细菌的数量分别下降34.38%、14.38%、56.63%,土壤微生物总量下降56.05%。连栽导致土壤磷酸酶活性下降20.00%,脲酶活性下降11.54%,蔗糖酶活性下降29.39%,蛋白酶活性下降50.00%,过氧化氢酶活性下降1.92%,而多酚氧化酶活性增加100.00%。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栽植代数间,土壤细菌数量、微生物总量、蛋白酶活性差异达到显著性水平。  相似文献   

12.
以云南省10种森林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腐殖质分组测定法和分光光度计法,对土壤腐殖质组成及光学性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10种土壤可提取腐殖质碳量(HE)绝对含量变化大小依次为棕壤暗棕壤亚高山草甸土暗棕色针叶林土酸性紫色土暗黄棕壤红壤赤红壤黄壤砖红壤;腐殖质各组分占比中胡敏素占总碳的比例最大;2)10种土壤腐殖化程度依次为:暗棕壤亚高山草甸土暗棕色针叶林土酸性紫色土赤红壤棕壤暗黄棕壤红壤黄壤砖红壤,除暗棕壤、亚高山草甸土的PQ值大于0.5外,其他土壤均小于0.5,供试土壤腐质化程度总体偏低;3)不同土壤的总碳分别与腐质酸碳、胡敏酸碳、胡敏素碳、HA/FA、PQ呈线性正相关;4)不同土壤的色调系数均表现为FAHA,富里酸分子结构比胡敏酸分子结构简单,E_4/E_6值总体变化幅度不大;5)10种土壤HA的芳化度、缩合度、化学稳定性相差不大。综上表明:供试土壤总体腐殖化程度较低,除暗棕壤、亚高山草甸土为胡敏酸型土壤外,其它皆为富里酸型土壤;土壤富里酸的芳化度、缩合度、化学稳定性对各种环境因子的响应能力较胡敏酸要高。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南方,天然次生阔叶林转变为杉木人工林是一种常见的管理措施。为研究森林利用方式转变对土壤微生物量的影响,我们在中国科学院会同森林生态实验站比较了天然次生阔叶林、第一代和第二代杉木人工林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量。杉木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全氮、铵态氮和微生物量碳氮含量明显低于天然次生阔叶林。第一代、二代杉木人工林土壤微生物量碳仅为天然次生阔叶林的53%和46%,微生物氮为97%和79%。杉木人工林土壤微生物量碳占有机碳的比例也低于天然次生阔叶林土壤,但微生物量氮则相反,为杉木人工林高于天然次生阔叶林。因此可以得出,天然次生阔叶林转变为杉木人工林以及杉木林连栽引起了土壤生物学特性和土壤质量降低。图2表3参36。  相似文献   

14.
细菌肥料对湿地松幼龄林生长及土壤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通过研究细菌肥料对湿地松幼龄林生长及对土壤养分、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和酶活性的影响,为细菌肥料对湿地松土壤改良的应用提供参考,以期在促进湿地松生长及改良土壤的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方法]2016年7月在江西省分宜县山下林场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3个区组,3个处理,分别为细菌肥料处理、基质对照处理及不添加任何肥料的空白对照处理。2017年11月测量湿地松的株高和地径,采用5点取样法采集土壤样品,测定土壤密度、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最大持水量、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水解性氮以及过氧化氢酶、磷酸酶、蔗糖酶和脲酶活性,用Biolog-ECO板分析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结果]细菌肥料显著促进了湿地松幼苗株高和地径的增长,空白对照、基质对照处理和细菌肥料处理地径的相对增长量分别为98.27%、105.53%和123.09%,株高的相对增长量分别为55.69%、66.56%和85.18%,细菌肥料处理和基质对照处理均降低了土壤密度,增加了土壤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以及最大持水量,改善了土壤物理性质,但细菌肥料处理的作用更显著。细菌肥料和基质对照均提高了湿地松土壤的有机质、有效磷、水解性氮以及速效钾含量,但细菌肥料处理与空白对照处理之间在4种养分含量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基质对照与空白对照之间只在有机质含量上存在显著性差异。细菌肥料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磷酸酶、过氧化氢酶、蔗糖酶以及脲酶活性,细菌肥料还使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活性、对6类碳源(碳水化合物类、氨基酸类、羧酸类、多聚物类、酚酸类和胺类)的利用能力以及土壤微生物群落的Shannon多样性指数(H)、Simpson优势度指数(D)、Pielou均匀度指数(J)和丰富度指数(S)显著提高,基质对照也促进了上述指标的升高,但效果并不显著。[结论]细菌肥料处理和基质对照处理均可以促进湿地松幼苗的生长,提高湿地松土壤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以及水解性氮的含量,同时使土壤过氧化氢酶、磷酸酶、蔗糖酶以及脲酶活性升高,提高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均匀度、丰富度以及优势度指数,提高了微生物对单一碳源的利用能力以及代谢活性,但细菌肥料的作用效果更为显著,基质对照的作用效果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木麻黄人工林连栽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对福建省东山岛林龄为46、15、8 a的1代、2代、3代木麻黄林地的土壤物理性质、养分含量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连栽导致土壤肥力降低,2代和3代林地土壤有机质、全N、水解N及全K含量比1代林均有所下降,pH有所升高,不同土层内各代数间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连栽造成土壤板结,土壤物理性质1代优于2代、3代,土壤容重随林地的连栽代数增加而增大,总孔隙度、管孔隙度均呈现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微生物对连栽木麻黄根际土壤的影响,用芽孢杆菌、伯克氏菌、尖孢镰刀菌处理不同连栽代数土壤种植的盆栽木麻黄幼苗,探究盆栽木麻黄幼苗根际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多样性的变化。结果表明:芽孢杆菌处理后,盆栽木麻黄土壤全效养分和pH值变化不明显,速效养分含量明显提高,特别是速效磷在3种土壤中含量分别提高87.34%、101.06%、248.00%,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和群落多样性均明显提高;伯克氏菌处理后,盆栽木麻黄根际土壤碱解氮含量3个代次的变化分别为增加133.90%、降低8.33%、增加28.81%,速效磷含量3个代次分别提高145.86%、81.94%、248.00%,土壤理化性质有所改善,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提高;镰刀菌处理后,盆栽木麻黄3个代次全磷和全钾均有明显下降趋势,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呈上升趋势,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和群落多样性也有所提高。综上所述,3种处理在一定时间内均能够初步改善木麻黄根际土壤微生态环境,缓解木麻黄的连栽障碍。  相似文献   

17.
江汉平原连栽杨树人工林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研究了连栽对江汉平原杨树人工林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第1代林相比,第2代林土壤pH值有所提高,有机质、大量元素及微量元素等养分含量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其中pH值提高了2.42%,有机质降低了4.65%;连栽导致N、P、K大量元素下降了2.88%~12.20%,且对N影响最大,K次之,P最小,土壤N、P、K养分库有效性指数下降了3.82%;连栽导致微量元素下降了2.27%~53.37%,且对Zn影响最大,其后依次是Cu、Fe、Mn和S,土壤微量元素有效性综合指数降低了12.51%.  相似文献   

18.
人工林土壤腐殖质特性和土壤酶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闫德仁 《林业科技》1997,22(5):10-12
18年生与10年生落叶松林地相比,落叶松土壤中的凋落物数量增加,但由于林内光照条件变弱,不利于凋落物的分解;土壤腐殖质分子中芳香环的缩合度、芳构化度和腐殖酸分子量较小,E4/E6值升高,形成的腐殖质结构较差。土壤转化酶、脱氢酶、H2O2酶、多酚酶活性提高并对有机质的转化具有调节作用;由于落叶松针叶分解缓慢,加剧了养分吸收与归还的矛盾,使土壤肥力水平有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9.
杉木连栽林地土壤特征和回心土造林更新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杉木连栽与头栽土壤的研究表明,连栽引起土壤物理性状变差,土壤有机质,N、P、K养分含量下降,土壤微生物数量减少、酶活性和呼吸强度下降。经盆栽试验、连栽造林试验表明,不利于杉木连栽生长的限制因子集中在表土层,采用回心土造林技术,杉木生长量和保存率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20.
氮磷沉降对森林土壤生化特性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类活动引起的氮磷沉降给土壤带来严重影响。外源性氮可以直接增加土壤全氮和碱解氮的含量,提高土壤磷的有效性,减少全磷含量;外源性磷可以促进树木对土壤氮的吸收,可能造成土壤全氮含量下降。外源性氮对微生物群落存在促进、抑制和没有影响3种情况。外源性磷通常可增加微生物生物量,改变原有的森林微生物群落组成;氮沉降可以提高、降低或无影响土壤酶的活性。氮磷沉降对不同土壤酶种类的影响效果各异。氮沉降的影响也与土壤深度及酶的种类有关。对磷沉降影响土壤酶的研究甚少。未来氮磷沉降的研究热点包括热带氮磷沉降、土壤氮磷比和氮磷沉降交互作用对土壤的影响,不同地形、森林类型、林龄条件下氮磷沉降的对比分析,生态系统中缓冲氮磷沉降作用的关键因子及全球气候变化下氮磷沉降对土壤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