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芝麻是我国四大油料作物之一,我省芝麻种植面积和总产约占全国的1/4以上,居全国首位。但是,由于芝麻是一种小宗作物,其文献资料散见于多种刊物,国内外均无专门的检索工具,给从事芝麻科研和生产的人员带来诸多困难。因此,我们与河南省芝麻研究中心等单位协作,于1987年开设了“芝麻科技文献开发研究”课题。经过两年多的努力,我们从  相似文献   

2.
芝麻是河南省优势特色油料作物。以平舆县为代表的河南省芝麻优势区已获得“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称号。河南省白芝麻具有口感好、品质佳等突出优点,是油食兼用的特色油料作物,在国内外享有盛誉。随着近年政府对特色优势农业扶持政策的不断出台,河南省芝麻产业不断深化“三产”融合,朝着绿色高质高效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3.
河南省芝麻育种成果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产量、品质、农艺性状、选育方法及系谱来源等方面对河南省历年审定(鉴定)通过的67个芝麻品种进行了分析和总结,从中找出芝麻育种中存在的问题,以期为河南省的芝麻育种科研发展方向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河南省育成芝麻品种的平均产量水平从914.81 kg/hm~2上升到1 307.29 kg/hm~2,促进了河南省芝麻生产水平从381.60 kg/hm~2提高到1 422.16 kg/hm~2;品质方面整体提高不大,粗脂肪含量从55.54%提高到56.75%;农艺性状方面也由分枝、晚熟类型向单秆、早熟类型演变。育种方法简单、亲本来源单一、遗传基础狭窄是河南省芝麻育种的现状,今后利用现代生物技术与传统的芝麻育种方法相结合,选育出具有高产、优质、早熟、闭蒴、有限生长等性状并适合机械化生产的芝麻品种,将是河南省乃至全国芝麻育种的主攻方向。  相似文献   

4.
<正> 我院芝麻研究中心和情报所从本院图书馆、中国农科院图书馆、中国科学院重庆情报所等单位的大量文献中收集了1949年以来的国内外有关芝麻研究资料千余篇,其中1949~1985年的国外文献资料(摘要)已进行了分类制卡,为芝麻科研作了十分有益的基础工作。在此基础上,共同研究并建立了芝麻文献资料计算机检索服务系统。这一系统的建立将有利于本院和国内芝麻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5.
芝麻体细胞染色体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正> 据有关文献记载,芝麻染色体的数目为2n=26和2n=52。确切掌握芝麻种质资源的染色体数目,对深入研究芝麻的植物学分类,指导芝麻育种工作是十分必要的。为此,我们选用河南省按粒色分类具有代表性的四个栽培品种:淇县白芝麻—2(白粒),遂平小籽黄(黄粒),许昌柳条青(褐粒),信阳黑芝麻(黑粒),及从赞比亚引入的野生芝麻(黑粒)作材料,进行了芝麻根尖细胞染色体数目的观察。  相似文献   

6.
芝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概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芝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概述屠礼传(河南省农业科学院芝麻研究中心,郑州450002)芝麻是优质油料作物,已有数千年的种植历史。但由于它单产提高较慢,约束了生产的发展,有些地区甚至还呈现出萎缩的现象。因此,国内外不少科技工作者都在探索、研究芝麻应用杂种优势...  相似文献   

7.
芝麻高产优质栽培技术规范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长期以来 ,河南省芝麻平均单产徘徊在 6 0 0kg/hm2上下 ,最高单产年份也只有 90 0多kg/hm2 。而且 ,产品等级偏低 ,相应影响到内外贸易的发展。根据本所多年来的研究结果 ,特制订“芝麻高产优质栽培技术规范” ,拟在我国芝麻产区进行开发。1 产量与质量指标1.1 产量指标产量 15 0 0~ 1875kg/hm2 ,这一指标相当于河南省及全国芝麻最高单产年份产量的 2 0 0 % ,也是当前国内外芝麻生产的一个主攻目标。1.2 质量指标由于芝麻抗性的弱质与无限花序的属性 ,常规种植的芝麻难以达到一级食用商品的指标 ,本栽培技术规范能使一级商…  相似文献   

8.
河南省芝麻发展前景及对策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1河南省芝麻生产及市场状况 自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带回“胡麻”开始,芝麻住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栽培史,作为一种优质油料作物,芝麻在国民经济及对外贸易方面一直占有重要地位。芝麻是我国主要油料作物之一,常年种植面积为100万hm^2,总产75~90万t,面积和总产分别占世界的15%和20%以上。芝麻在我国种植范围相当广泛,尤其以豫中的南阳、驻马店、周口及鄂西北的襄樊、枣阳和皖中的阜阳等地栽培面积较大,为我国芝麻种植的核心地带。仅河南省每年芝麻种植面积就在30万hm^2以上,占全国种植面积的1/3。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芝麻的种种保健作用不断为学术界和公众认可,国内外市场日趋活跃,使得芝麻的播种面积不断扩大。  相似文献   

9.
芝麻杂交种豫芝九号的选育与利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芝麻杂交种豫芝九号的选育与利用屠礼传,王文泉,梁秀银,郑永战,柳家荣,徐博(河南省芝麻研究中心郑州450002)芝麻杂交种豫芝九号,原名88CA006,组合为ms86—1×丹巴格,是河南省芝麻研究中心选育的第一个芝麻杂交种,1993年4月经河南省品种...  相似文献   

10.
<正> 芝麻是河南省的优势作物之一,常年播种面积稳定在380—400万亩,总产1.0—1.2亿公斤,出口量近2.0万吨,是全国播种面积最大,总产量最高,出口创汇最多的省份。但是芝麻生产长期存在着单产低而不稳的问题,为改变这种状况,芝麻育种工作者从70年代起,相继开展了芝麻品种改良,先后培育出一批耐渍、抗病、高产、稳产、优  相似文献   

11.
正近期,国内外植物油粕价格持续疲软,接连创出近几个月的新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芝麻市场。目前国内芝麻市场处于有价无市的状态,笔者分析其原因主要如下:一方面,国产芝麻库存量较小、供应较少,农户和贸易商具有挺价心理,但偏高的报价抑制贸易商采购;另一方面,进口芝麻到港量增多,使港口地区芝麻库存量增加,进而压制国内芝麻市场。目前,黄岛港进口芝麻库存量为17万  相似文献   

12.
<正> 1990年,河南省农科院芝麻研究中心在许昌农场进行芝麻杂交种郑8805高产栽培试验。经河南省农牧厅、农利院、许昌市农业局、许昌农场的有关领导、专家和技术人员共同验收,3.97亩郑8805杂交种芝麻平均亩产172.4公斤。其中,1.08亩单产达232.4公斤,比对照利豫芝四号增产21.2%,创我省芝麻单产最高记录。高产栽培的主要措施是:①重施底肥。  相似文献   

13.
周口市是河南省芝麻生产的主要产区,种植芝麻的面积和产量都占河南的1/6以上.但生产调研情况表明,目前在周口市芝麻生产上仍存在一些制约产量持续稳定增长的因素.分析总结当前周口市芝麻高产稳产的制约因素,提出了发展对策,以期为周口市芝麻生产持续稳定增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正> 应中国农学会的邀请,日本富山大学教授、理学博士小林贞作等三人组成的日本芝麻生产技术交流小组,于1979年12月访问了我省。在郑州举行了芝麻生产技术交流会,参观了河南省农林科学院经济作物所,考察了遂平县农科所,赠送了15个芝麻品种,并向有关单位赠送了芝麻研究论文。参加交流会的有中国农科院油料研究所、农业部粮油局、河南省农林科学院、河南省农业厅、河南农学院和湖北、安徽、河南三省主要芝麻产地的地、县共18个单位30余名科技  相似文献   

15.
据对国内外芝麻市场调查显示,芝麻是我国目前农产品中唯一的卖方市场产品。近几年,国内外市场需求在不断升温,芝麻成为市场上的抢手俏货。国内市场芝麻价格平均上涨18.6%左右,芝麻价格节节攀升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相似文献   

16.
余莉 《农技服务》2014,(1):92-92
<正>驻芝20号是驻马店市农业科学院选育的优质、高产、多抗芝麻新品种,2012年通过河南省芝麻品种鉴定委员会鉴定,为实现芝麻增产,农民增收,2012~2013年对驻芝20号的生长特性进行了研究,初步总结出一套高产高效生产技术。一、精细整地首先要掌握上茬作物种类、施肥、病虫害发生等情况,以此推断地力水平和病虫害发生的可能性,芝麻怕重茬,因此,所选  相似文献   

17.
据近期对国内外芝麻市场的调查显示,我国各地生产的各类品种的芝麻,是目前农产品中惟一的卖方市场产品.由于芝麻产量低,国内外市场缺口大,几年来价格一直攀升,而且居高不下.……  相似文献   

18.
<正> 长期以来,我省芝麻单产一直徘徊在26公斤左右。1990年河南省芝麻研究中心在许昌市农场进行高产示范,4.27亩平均亩产171.7公斤,其中1.08亩单产达232.4公斤。分析这一高产的成因,主要抓了以下几个方面。1、选用杂交种8805。芝麻杂交种8805  相似文献   

19.
王延林 《湖南农业》2003,(12):24-24
据近期对国内外芝麻市场的调查显示,我国各地生产的各类品种的芝麻,是目前农产品中惟一的卖方市场产品。由于芝麻产量低,国内外市场缺口大,几年来价格一直攀升,而且居高不下。  相似文献   

20.
芝麻是我省的主要油料作物之一,年播种面积350万亩左右,年产芝麻2亿多kg.1990年以来,河南省芝麻研究中心根据市场需求陆续选育出了豫芝8号、豫芝9号及豫芝11号等一系列芝麻新品种,为使这些新品种尽快推广,结合建立芝麻新品种示范基地,并采取了一系列营销措施等,目前我中心的品种已逐步成为河南、安徽、湖北等芝麻主产区的主导品种,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改善了中心的科研条件,科技开发工作也走上了良性循环轨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