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工业生态学在林业产业中的应用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简述工业生态学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 介绍了国外在林业资源和产品物质流、林业剩余物利用、森林作业生命周期分析、森林作业清洁化生产等方面的研究现状, 分析了工业生态学在国内林业产业, 包括采运工程、木材工业、林产化工、制浆造纸等行业的应用研究进展和研究热点, 展望了今后林业产业的工业生态学应用研究前景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福建是我国南方重点林区,从森林中采集各种林副产品是许多山区居民的重要经济来源,对非木材林业资源利用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农民的经济收入与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客观分析福建非木材林业资源利用状况,有利于决策者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非木材林业资源利用战略和企业经营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3.
正森林认证已经获得广泛认可。非木质林产品认证作为森林认证的新领域,也开始受到国际社会广泛关注。什什么么是非木质林产品非木质林产品是在森林或任何类似用途的土地上,以森林环境为依托,所获得的除去木材以外的林下经济资源产品,包括药用和食用的植物果实,以及树脂、乳液、香精油、纤维、饲料、菌类和动物产品等。世界各国对非木质林产品有很多种叫法,如非木材林产品、林副产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在森林分类经营的基础上区划界定了生态公益林,标志着我国林业从以木材生产为主,进入到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时代。那么,如何比较直观地感受生态公益林的价值呢?森林作为一种自然资源,其产品价值可包括三类(即具有相应的三类功能)。第一类是能提供木材和其他各种非木材产品的经济功能(可产生经济产品);第二类是保护环境的生态功能(...  相似文献   

5.
我们为印度尼西亚森林资源建立了初步的实物帐户和价格帐户。这些帐户的内容并不包括印度尼西亚森林资源的全部价值。例如,产自森林中各种重要的非木材商品,如藤子、油料、树脂、粮食和药物产品,以及森林所提供的重要生态效益均不包括在内。原则上说,森林中的非木材商品是国内生产总值的一部分,但实际上它们的价值往往被大大地低估了。1982年,印尼全国仅非木材产品的出口额就高达1.2亿美元。对毁林所造成损失的完整核算本来也应包括由于毁林而失去的森林非木材产品和生态效益的将来收益。  相似文献   

6.
生态公益林价值几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志勇 《湖南林业》2011,(12):28-29
近年来,在森林分类经营的基础上区划界定了生态公益林,标志着我国林业从以木材生产为主,进入到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时代。那么,如何比较直观地感受生态公益林的价值呢?森林作为一种自然资源,其产品价值可包括三类(即具有相应的三类功能)。第一类是能提供木材和其他各种非木材产品的经济功能(可产生经济产品);第二类是保护环境的生态功能(或产生生态产品);第三类是社会功能(可产生精神产品,即伦理学、美学、宗教需要等方面)。  相似文献   

7.
在分析区域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等主要特征的基础上,重点对区域生态区位、生产力级数、林业产业、非木材林业资源进行了分析研究,阐述了存在问题和发展优势,针对性地提出了林种、林业产业、非木材林业资源和生态文化产品的区域发展布局。  相似文献   

8.
一、林业劳动的特点林业是一个与工业、农业有不同特点的产业部门。林业劳动包括植树造林、森林的抚育管理和木材砍伐运输两大类型。前者是积累型劳动,后者属消费型劳动。林业劳动所创造的价值,由于森林的形成的长期性属性,表现为直接经济价值和间接经济价值两种形态,且统一在林业劳动过程之中。其直接经济价值表现为木材和林副  相似文献   

9.
森林是林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在地球上的五大自然生态系统———森林、海洋、沙漠、草原、湿地中,森林生态系统是物质最丰富、对地球生态环境调节功能最强的一个生态系统。社会和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森林。随着人类对可持续发展认识的提高,对林业的要求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由原来要求林业为社会提供木材和林产品,转向既要为可持续发展提供生态环境保护,又要为社会提供木材和其它林产品。而前一个要求越来越强烈,在一定区域已成为社会对林业的主要需求。因此,改善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已势在必行。一、退耕还…  相似文献   

10.
迪庆藏族自治州森林资源极为丰富,森林类型多样,动植物种类繁多,但林业产业发展总体上仍处于"大资源、小产业、低效益"的状况.分析了迪庆州林业产业发展的优势和潜力;林业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提出了发展与森林三大效益结合十分完善的特色经济林产业、森林资源非木材产业、森林生态旅游业和野生动物驯养繁殖产业的设想和建议,以及破解制约林业产业发展因素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