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建立猪外周血单核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MoDC)体外培养模型。[方法]从猪外周新鲜血液中分离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通过贴壁法获得树突状细胞前体细胞,采用重组猪的集落共刺激因子(rp GM-SCF)和重组猪的白细胞介素4(rp IL-4)双因子诱导及脂多糖(LPS)刺激成熟法,收集不同时间段的细胞,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其形态,流式细胞分析仪检测表面分子表达率及其对FITC-dextran的吞噬能力,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检测细胞对同种异体T细胞的刺激能力。[结果]经体外诱导的DC具有典型的树突状形态;LPS刺激的DC表型分子CD1a、CD80、CD86、SLAII、CD172a与LPS未刺激的DC有明显增高,其吞噬能力有所下降,刺激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的能力有所增强。[结论]该试验成功建立了猪MoDC的体外诱导培养方法,为进一步研究猪MoDC在机体免疫调节和抗病毒感染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为建立猪外周血单核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Mo DC)体外培养模型,从猪外周新鲜血液中分离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通过贴壁法获得树突状细胞前体细胞,采用重组猪的集落共刺激因子(rp GM-CSF)和白细胞介素4(rp IL-4)双因子诱导及脂多糖(LPS)刺激成熟法,收集不同时间段的细胞,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其形态,流式细胞分析仪检测表面分子表达率及其对FITC-dextran的吞噬能力,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检测细胞对同种异体T细胞的刺激能力。结果表明,经体外诱导的细胞具有典型的树突状形态;经脂多糖刺激的树突状细胞表型分子CD1a、CD80、CD86、SLAII、CD172a与未经刺激的树突状细胞有明显增高,其吞噬能力有所下降,刺激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的能力增强。本研究成功建立了猪Mo DC的体外诱导培养方法,为进一步研究其在机体免疫调节和抗病毒感染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鸡骨髓源树突状细胞体外诱导培养及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建立鸡骨髓源树突状细胞(DC,dendritic cells)体外培养方法,用重组鸡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GM-CSF)和重组鸡白细胞介素4(rIL-4)体外诱导鸡骨髓细胞分化为DC,然后通过形态观察、表型鉴定及功能分析来初步鉴定所培养的DC。试验结果表明:培养7 d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细胞表面不规则,有显著的树突状突起,呈典型的DC形态,流式细胞仪测得细胞表面CD11c和MHCⅡ分子的表达量分别为69.3%和63.0%。经脂多糖或CpG-ODN刺激24 h后的DC,其表面成熟分子标志CD40和CD86上调表达,同时其刺激同种异体T细胞增殖的能力显著增强(P<0.01)。结论:本试验建立的方法能在体外制备出大量具有较高纯度的鸡骨髓源DC,并具有体内DC的生物学特征。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左旋咪唑(LMS)刺激的猪内皮细胞(VEC)对单核源树突状细胞(MoDC)的抗原递呈功能的影响。【方法】通过LMS刺激猪血管内皮细胞后,筛选出能够使内皮源IL-8表达量上调的低质量浓度LMS(10~(-6) mg/mL),将经LMS处理的内皮细胞与MoDC共培养,收集共培养的MoDC。流式细胞术检测MoDC的CD80/86和MHC-II的表达;丝裂霉素C处理后的MoDC与淋巴细胞混合,MTS法和流式细胞术分析MoDC抗原递呈和对淋巴细胞转化的影响。共培养分为诱导后共培养和诱导共培养。【结果】LMS处理VEC后,两种共培养方式所得MoDC的MHC-II与CD80/86阳性率、淋巴细胞刺激指数、Tc和Treg细胞阳性率均显著下调,而Th细胞阳性率和CD4~+/CD8~+比值显著上调。【结论】低浓度LMS处理的VEC可抑制MoDC的抗原递呈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体外诱导成树突状细胞(DC)TIM4表达.方法 分离15例RA患者和10例正常对照外周血单核细胞,加入重组人巨噬集落形成因子(rhMCSF)、重组人白介素-4(rhIL-4)培养6d,再加入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培养1d.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DC诱导分化情况,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检测TIM4表达.结果 RA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诱导分化成DC数量多于对照组(P<0.01),DC表达TIM4明显增加(P<0.01).结论 DC表达TIM4上调可能参与RA发病.  相似文献   

6.
旨在建立C57BL/6小鼠骨髓源CD103+树突状细胞(CD103+ dendritic cell,CD103+DC)分离培养方法,阐述LPS对其形态与功能特征的影响。在无菌条件下分离C57BL/6小鼠骨髓细胞,并用重组GM-CSF和FLT3L对其进行体外联合诱导培养;利用光镜、扫描电镜、荧光显微镜和流式细胞术,分别对LPS作用前后细胞形态、表型及功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细胞培养至第3天有零星集落出现,第13天后集落开始分散,可见典型的树突状突起,第15天后可得到大量的CD103+DC,加LPS刺激培养24 h后细胞表面树突样结构更加明显;分离培养的骨髓细胞能够表达表面分子CD103,其表达率达90%以上。RPMI-1640组(LPS未刺激组)可吞噬VOA的CD103+DC比例为25.70%,能够表达MHC-Ⅱ和CD83阳性细胞分别为41.31%和13.79%;LPS刺激组可吞噬VOA的CD103+DC比例为10.33%,能够表达MHC-Ⅱ和CD83的阳性细胞分别为68.10%和24.71%。MTT法检测结果显示,经LPS处理的CD103+DC刺激T细胞增殖的能力明显增强。综上所述,分离于C57BL/6小鼠的骨髓细胞,可在体外经FLT3L和GM-CSF共同诱导培养出CD103+DC,LPS可促进CD103+DC的成熟。  相似文献   

7.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不同浓度神经介素U(NMU)对外周血单核源树突细胞(DC)刺激T淋巴细胞增殖和相关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方法]采集小梅山猪外周血,用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IL-4联合诱导外周血单核细胞形成未成熟树突细胞,再加入脂多糖(LPS)刺激获得成熟的树突细胞,同时观察DC形态。加入不同浓度(0.01、0.1、1、10、100、1 000 nmol·L~(-1))NMU并分别培养2、4、8和12 h后,收集细胞上清液,用ELISA法测定IL-4、IL-5和IL~(-1)3的浓度。加入不同浓度(0.1、1、10、100、1 000 nmol·L~(-1))NMU培养24 h后,收集细胞,用CCK-8试剂盒和细胞凋亡检测试剂盒分别检测DC刺激混合淋巴细胞时细胞的增殖和DC凋亡率。[结果]NMU(0.1~100 nmol·L~(-1))能够抑制未成熟树突细胞(i DC)的细胞凋亡(P0.01),且NMU与NMU+LPS作用效果相一致,10 nmol·L~(-1)NMU组与10 nmol·L~(-1)NMU+LPS组都能降低i DC凋亡,凋亡率分别为2.383%和2.360%,与LPS组相比,NMU+LPS组抑制i DC细胞凋亡效果极显著(P0.01),说明NMU与LPS协同发挥抑制i DC细胞凋亡作用;与对照组相比,0.1~100 nmol·L~(-1)NMU能极显著促进m DC分泌IL-5(P0.01)和抑制IL-4分泌(P0.01)。NMU对IL~(-1)3的影响呈现多样性,低剂量(0.01~0.1 nmol·L~(-1))NMU在2、4 h抑制m DC细胞分泌IL~(-1)3(P0.05),中剂量(1~10 nmol·L~(-1))NMU在2 h先抑制m DC分泌IL~(-1)3(P0.05),4 h后又促进其分泌(P0.05),高剂量(100~1 000 nmol·L~(-1))NMU则促进m DC分泌IL~(-1)3(P0.05)。经NMU诱导后,i DC和m DC均能促进T淋巴细胞增殖(P0.01)。[结论]在一定浓度范围内,NMU能够抑制猪树突细胞的凋亡,并提高其细胞活性和促进树突细胞刺激淋巴细胞增殖的功能,并能影响树突细胞细胞因子分泌,提示神经介素U参与了对猪免疫功能的调节。  相似文献   

8.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猪圆环病毒2型(Porcine circovirus type 2, PCV2)感染中,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外泌体miRNA在调节免疫反应中的作用。[方法]以正常的单核细胞来源树突状细胞(MoDC)来源外泌体(DEX)为空白对照组,病毒感染的MoDC来源外泌体(VDEX)为试验组,使用间接免疫荧光评估感染模型鉴定外泌体后,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两者中的差异miRNA。[结果]间接免疫荧光结果显示,与PCV2共孵育的MoDC中有特异性绿色荧光,表明PCV2感染MoDC模型建立成功。纳米颗粒追踪技术结果显示,超速离心法提取的外泌体直径分别为130 nm和120 nm。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两组外泌体均存在特异性标记蛋白CD63和TSG101。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与DEX组相比,VDEX组共504种miRNA发生显著变化(P<0.05),其中161种表达上调,343种表达下调。qPCR结果表明,与DEX相比,VDEX中ssc-miR-10b、ssc-miR-199a-3p-R-1、ssc-miR-532-5p、ssc-miR...  相似文献   

9.
为了筛选出对猪体有免疫刺激活性的CpG寡聚脱氧核苷酸(CpG-ODN),设计了9种未甲基化CpG-ODN不同序列,通过人工合成,分别作用于猪外周血淋巴细胞和脾细胞,进行健康猪外周血淋巴细胞和脾脏免疫细胞体外转化试验。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比色法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转化效果和脾细胞的增殖能力和代谢能力,通过测得的OD490值,计算出淋巴细胞增殖指数(SI),筛选CpG-ODN的免疫刺激作用。结果显示:9种不同序列的CpG-ODN对猪外周血淋巴细胞和脾脏免疫细胞均具有不同程度的刺激效果,其中CpG-ODN6、CpG-ODN7刺激强度极显著。为研制DNA疫苗有效的CpG-ODN免疫佐剂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本试验旨在建立体外分离猪肠黏膜派尔集合淋巴结(Peyer's patch,PP)中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的方法。[方法]应用密度梯度离心的方法获得单个核细胞,然后分别采用免疫磁珠法、流式细胞术根据细胞表面标志MHC-Ⅱ和SWC3a分选猪肠黏膜PP结DC,并进行DC形态学和免疫学性质鉴定。[结果]磁珠分选(magnetic cell sorting,MACS)富集SWC3a+细胞纯度达90.2%,而SWC3a+/MHC-Ⅱ+细胞纯度达50.5%。流式细胞术分选猪肠黏膜PP结中SWC3a+/MHC-Ⅱ+DC纯度高达95.6%,将该DC培养2 d后,细胞有聚集现象,细胞表面不规则,略有突起,具有刺激同种异体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结论]成功建立了体外分离猪肠黏膜PP结中DC的方法,分离到的DC具有体内DC的生物学特性,为进一步研究猪肠黏膜PP结中DC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陕西渭南某猪场发生了一起仔猪腹泻病例,通过临床症状观察、病理解剖、细菌分离以及病原RT-PCR检测,确诊为一起流行性腹泻病毒混感博卡病毒病例。针对发病原因提出了防治措施,为防控仔猪腹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本试验测定了30头猪背最长肌样本烹饪前后的感官特性,发现鲜肉肉色与感官烹煮多汁性呈显著相关(-0.45),鲜肉大理石纹分别与感官烹煮多汁性(-0.49)和感官烹煮油润性(0.47)呈显著相关。鲜肉肉面水分与感官烹炒多汁性呈显著相关(-0.38)。这些因素值得养猪产业参考。  相似文献   

13.
 将猪垂体在酸性(pH5.5)条件下制备垂体匀浆液,经硫酸铵分级分离后,用Sephadex G-100凝胶柱层析纯化,得到电泳纯的分子量为21.7KD的猪生长激素,产率为1.22g/kg新鲜垂体。胫骨法测定具有促生长活性,其氨基酸组成、氮末端氨基酸及电荷不均一等性质均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此法较之前人的方法有简便易行、周期短的优越性,活性组分集中,得率也较高,是制备有活性的猪生长激素较为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PCV2、PPV、PRV、PRRSV和CSFV复合PCR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建立的PCV2-PPV-PRV-PRRSV-CSFV复合PCR检测方法,对山东省不同地区送检的32份临床疑似病料进行PCR检测。结果表明:32份样品中,PCV2、PPV、PRV、PRRSV和CSFV感染的阳性率分别为25.00%、0%、34.38%、71.88%和3.13%;共检出25份阳性病料,阳性率为78.13%,其中PRV-PRRSV双重感染的比例为31.25%,PCV2-PRV-PRRSV三种病原体混合感染的比例为25.00%;用单项PCR检测作对照,结果两者符合率为100%,表明该复合PCR检测方法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可以作为临床上猪圆环病毒2型感染、猪细小病毒病、猪伪狂犬病、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和猪瘟的病原学快速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5.
以临床分离的猪副粘病毒作为抗原,通过SPF鸡胚进行病毒培养和增殖,再经过差速离心纯化后作为ELISA包被抗原,建立了猪副粘病毒全病毒间接ELISA诊断方法。试验表明:此方法具有敏感性高、特异性好的优点,为快速诊断新型猪传染病——猪副粘病毒(PPMV)感染提供了便利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从河北省某场的母猪流产的死胎中分离到三个病毒株(HH—1、HH—2、HH—3)。均能在PK—15细胞上增殖、继代,引起明显的细胞病变效应,并产生血凝素,凝集豚鼠红细胞,这种血凝性能被抗猪细小病毒血清所抑制。并通过免疫电镜证明,分离株病毒颗粒,具有猪细小病毒的形态持点。故可认为,我们分离到的病毒株,均系猪细小病毒,为省内首次报道。此外,对从现场采集的有死产或不孕史的母猪血清23份做血清学检查,其抗猪细小病毒阳性检出率高达91.3%。从而说明该场初产母猪的异常产仔的原因,显然与猪细小病毒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猪繁殖——呼吸综合症的病原、致病机理、临床症状、病理变化、流行病学、诊断和综合防治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8.
不同品种猪生长激素基因的PCR-RFLPs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采用PCR-RFLPs技术,对香猪、上海白猪、大约克夏猪生长激素基因-119~+715区域共834bp片段的扩增产物分别用ApaI、DraI、MspI三种限制性内切酶检测酶切位点的多态性。结果显示:ApaI酶切时.三个品种的猪都产生了3种基因型(AA、BB和AB),BB基因型的频率以大约克夏猪最高.AB基因型的频率以香猪最高.三个猪种间基因型频率、等位基因频率的差异不显著(P〉0.05);DraI酶切时.各品种猪均未呈现酶切位点的多态性;MspI酶切时,仅大约克夏猪表现出2种基因型(CC、CD),香猪、上海白猪未产生酶切位点多态性。结论:AB基因型的频率以香猪为最高,它可能是小型猪的有利基因型;在香猪和上海白猪中DraI和Mspl酶切位点的多态性比较贫乏。  相似文献   

19.
【研究目的】为了研究猪圆环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特征及其发病机理和致病机制,【研究方法】将疑似猪圆环病毒2型的猪脾脏、淋巴结用胰蛋白酶消化处理后接种PK-15细胞,盲传6代后,病毒已经适应PK-15细胞,【研究结果】然后设计一对特异性引物利用PCR技术扩增出ORF2片段中540bp的基因。第6代细胞病毒液经间接免疫荧光检测表明,在荧光显微镜下可见PCV特征的荧光斑,表明毒株具有感染性。【结论】将病毒纯化后进行电镜观察,病毒粒子直径约17nm,圆形,无囊膜,研究结果表明分离的病毒为猪圆环病毒。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首次成功地建立了检测PPV抗原的间接斑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Dot—ELISA)标准化程序,在所确定的最适条件下,对纯化PPV抗原的最低检出量为2.5ng/dot,其敏感性为血凝试验(HA)的125倍,但稍低于银加强胶体金检测法(SECGA)。PPV阳性猪血清的特异性阻断试验及与猪瘟病毒,猪伪狂犬病病毒,猪巴氏杆菌的交叉反应试验证明,该方法对PPV抗原的检测具有特异性。以该方法检测PPV人工感染兔样本和自然感染猪样本,PPV抗原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肾样本100%(17/17)、81.82%(9/11),肝样本100%(16/16)、56.52%(13/23)。20份随机样本的间接Dot—ELISA检测结果与病毒分离和鉴定结果相符。 试验证明间接Dot—ELISA对PPV感染的检测具有简单、快速、经济、敏感性高、特异性强、重复性好和便于推广应用等优点,适用于大批量抗原样本的检测,是PPV感染快速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