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改造模式对柏木Cupressus funebris低效林的改造效果,为低效林改造提供理论和技术参考。【方法】以四川省德阳市旌阳区柏木低效林改造区5种种植模式[核桃(无植草)、核桃+菊苣、核桃+苜蓿、核桃+鸭茅、纯柏(对照)]为对象,研究林地土壤微生物、酶活性的时空分布格局。【结果】对柏木低效林进行改造后,各种植模式中的土壤微生物数量、酶活性明显增加,核桃+菊苣模式最为明显,其微生物总数、过氧化氢酶、蔗糖酶、脲酶和碱性磷酸酶含量分别提高了112.5%、7.7%、33.0%、39.1%和62.9%,且0~15 cm土层显著高于15~30 cm土层(P<0.05)。土壤微生物与4种酶活性季节变化规律不一,真菌数量以夏季最高,放线菌以春季最高,而细菌则表现为秋季最高;过氧化氢酶活性以秋季最高,其他3种酶活性皆以春季最高。土壤微生物总量与蔗糖酶、碱性磷酸酶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过氧化氢酶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各改造模式均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土壤肥力,而核桃+菊苣模式改造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2.
柏木低效林改造对土壤微生物、酶活性及养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不同改造模式对柏木低效林的改造效果,以德阳市旌阳区柏木(Cupressus funebris)低效林(简称纯柏)为对照,对4种改造模式(核桃+无植草、核桃+菊苣、核桃+苜蓿、核桃+鸭茅)的土壤微生物、酶活性及土壤养分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与纯柏相比,4种改造模式均能不同程度提高土壤微生物数量、酶活性及养分(P、K)含量,各个改造模式中的土壤微生物总数、蔗糖酶、碱性磷酸酶及有效磷与纯柏差异显著;土壤微生物数量、酶活性及养分各指标含量间相关关系不同,其中,土壤微生物之间相关性不显著,土壤蔗糖酶与过氧化氢酶、脲酶呈显著正相关,其余酶活性之间相关性不显著,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及p H之间、土壤全钾与速效钾、全磷及有效磷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土壤肥力分析表明,3种林草复合模式均能有效提高土壤肥力,核桃+菊苣模式改造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不同改造模式对柏木低效林的改造效果,以德阳市旌阳区柏木( Cupressus funebris)低效林(简称纯柏)为对照,对4种改造模式(核桃+无植草、核桃+菊苣、核桃+苜蓿、核桃+鸭茅)的土壤微生物、酶活性及土壤养分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与纯柏相比,4种改造模式均能不同程度提高土壤微生物数量、酶活性及养分( P、K)含量,各个改造模式中的土壤微生物总数、蔗糖酶、碱性磷酸酶及有效磷与纯柏差异显著;土壤微生物数量、酶活性及养分各指标含量间相关关系不同,其中,土壤微生物之间相关性不显著,土壤蔗糖酶与过氧化氢酶、脲酶呈显著正相关,其余酶活性之间相关性不显著,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及pH之间、土壤全钾与速效钾、全磷及有效磷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土壤肥力分析表明,3种林草复合模式均能有效提高土壤肥力,核桃+菊苣模式改造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4.
马尾松是我国南方主要用材树种之一,在红壤低山丘陵区因立地条件较差,存在着大面积的低效马尾松林.选择经补植阔叶树改造后的低效马尾松林为研究对象,并以附近自然恢复(受到人为干扰)的低效马尾松林地作对照,研究不同林型的土壤微生物、酶活性以及土壤理化性质.结果表明:(1)马尾松低效林进行改造后土壤微生物数量明显增加,且上层微生物数量明显多于下层,各改造模式中马尾松-木荷混交模式最多.(2)在0~20 cm土层,改造后的林分其林地土壤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和脲酶活性均明显高于对照地;20~40 cm土层,不同酶的活性在不同林分中表现不同.(3)土壤微生物总量与土壤速效N、速效P含量以及多酚氧化酶、脲酶、蔗糖酶活性均为极显著相关;经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蔗糖酶活性是影响微生物总量的第一位因子.(4)全磷含量是影响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的最主要因子;速效P是影响土壤脲酶活性的第一位因子;pH值是影响土壤蔗糖酶活性的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5.
[目的]阐明连作蔗田土壤的培肥效应,为建立合理的甘蔗施肥制度及提高连作蔗田土壤质量提供参考.[方法]以连作甘蔗11年的赤红壤为研究对象,按不同施肥措施设单施化肥、单施有机肥、有机肥和化肥配施等8个处理,测定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微生物量、土壤酶活性及土壤相关肥力因子的影响.[结果]不同施肥处理的土壤微生物量氮、碳、磷及土壤酸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蔗糖酶、脲酶活性均比对照增加.其中微生物量氮增加5.56%~67.13%、微生物量碳增加4.01%~20.40%、微生物量磷增加6.39%~67.02%;酸性磷酸酶活性提高12.96%~35.19%、过氧化氢酶活性提高18.24%~78.93%、蔗糖酶活性提高3.00%~42.00%、脲酶活性提高1.21%~23.43%;而不同施肥处理的土壤养分增加不显著(P>0.05);土壤微生物量氮、碳、磷、酸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脲酶活性与速效磷、速效钾、全氮之间的相关性均达显著(P<0.05)或极显著水平(P<0.01).[结论]以土壤微生物量和酶活性作为连作蔗田土壤培肥的评价指标更加全面和灵敏.  相似文献   

6.
施肥对山地红枣林土壤微生物区系及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田间试验与室内分析方法,研究施肥对山地红枣林土壤微生物区系及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显著提高不同土层(0~20cm、20~40cm和40~60cm)中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P<0.05),单一施肥与氮磷钾配施对土壤微生物区系和酶活性的影响有显著差异(P<0.05)。红枣林在施肥处理下土壤细菌、放线菌和真菌数量较CK样地均有不同程度增加:0~20cm土层微生物数量变化明显,其中N221.0P2O5272.7K2O 303.0和N303.7K2O 180.5两组处理的效果最明显。施肥处理下的土壤磷酸酶、蔗糖酶、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均比CK有显著增加(P<0.05),N221.0P2O5272.7K2O 303.0和N303.7K2O 180.5处理的土壤磷酸酶和蔗糖酶活性最高,P2O5272.7处理的土壤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最高。土壤纵向分析表明,0~60cm土层土壤细菌、放线菌和真菌数量和土壤脲酶、磷酸酶、蔗糖酶活性均随深度增加而降低。N221.0P2O5272.7K2O303.0配施处理能明显提高枣园土壤微生物数量及磷酸酶和蔗糖酶活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固沙林土壤的生物性质,为制订合理可行的保持沙地森林持续经营的管理措施提供参考。【方法】以流沙地为对照,对毛乌素沙地榆林沙区6种主要人工固沙林(花棒×踏郎混交林、沙柳林、踏郎林、沙棘林、樟子松林、河北杨林)林地0~5,5~20,20~40 cm土层的土壤细菌、放线菌、真菌数量及4种酶(过氧化氢酶、蔗糖酶、碱性磷酸酶、脲酶)活性进行了研究,并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及酶活性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不同固沙林林地土壤微生物生态分布特征和酶活性表现出一定的差异。在0~5 cm土层中,花棒×踏郎混交林林地土壤细菌数量最多,樟子松和沙棘林林地0~20 cm土层放线菌、真菌数量均较多。在0~5 cm土层,花棒×踏郎混交林林地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最强,沙柳林林地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最强,河北杨林林地土壤蔗糖酶和脲酶活性均最高。各种人工固沙林林地土壤细菌数量和酶活性总体上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递减;土壤细菌和放线菌的数量与过氧化氢酶、蔗糖酶、碱性磷酸酶活性具有显著或极显著的相关性。【结论】人工植被建立后,土壤微生物数量增加,酶活性增强,土壤的生物性质得到改善,流沙开始朝着土壤肥力水平较高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8.
以宁化县紫色土区油茶成熟人工林、马尾松成熟人工林、杉木成熟人工林及阔叶林4种森林类型为研究对象,研究了该4种森林类型0~10、10~20 cm土层的土壤蔗糖酶、脲酶、酸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等4种土壤酶活性差异,并进一步分析了土壤酶活性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结果表明,4种森林类型的土壤蔗糖酶、脲酶、酸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均随着土层深度的加大呈降低趋势。4种森林类型的土壤蔗糖酶、脲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油茶人工林的土壤脲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最高,马尾松林蔗糖酶活性最高,而杉木林的土壤蔗糖酶、脲酶、酸性磷酸酶活性基本处于最低水平;影响4种土壤酶活性最关键的理化因子为土壤容重、全C含量、全N含量和有效P含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油茶林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数量与油茶产量之间的关系,为油茶林地土壤肥力质量评价指标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以盛果期油茶成林为试验对象,在湖南邵阳县的油茶主产区选取11个样地,运用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因子分析等方法探讨油茶林根际土壤与非根际土壤的生物特性差异以及油茶林土壤酶活性、微生物量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过氧化氢酶活性在根际土与非根际土之间差异显著(P<0.05,下同);碱性磷酸酶、总磷酸酶、脲酶活性和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在根际土与非根际土之间均有极显著差异(P<0.01,下同).在油茶林根际土壤中,酸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和真菌数量在高产与低产间差异显著,高产区酸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和真菌数量的均值分别比低产区高31.8%、44.7%和109.3%;中性磷酸酶、总磷酸酶、脲酶活性在高产区与低产区间有极显著差异,高产区中性磷酸酶、总磷酸酶、脲酶活性的均值分别比低产区高38.3%、31.7%和48.5%.油茶林根际土壤过氧化氢酶、总磷酸酶、酸性磷酸酶、中性磷酸酶、脲酶活性和真菌、细菌、放线菌数量分别与产量显著相关或极显著相关.[结论]油茶林土壤生物特性与产量密切相关.总磷酸酶、酸性磷酸酶、中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脲酶活性和真菌、细菌、放线菌数量可考虑作为油茶林土壤肥力质量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0.
为了从生物学角度揭示坡地经济林不同坡位土壤质量的差异,研究黄土高原坮塬区旱作苹果园不同坡位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量随季节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不同坡位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等存在显著差异(P0.05);土壤脲酶、蔗糖酶、碱性磷酸酶活性表现为下坡位上坡位中坡位;过氧化氢酶活性下坡位中坡位上坡位;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下坡位上坡位中坡位。除过氧化氢酶外,其他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量受季节影响显著(P0.05),同坡位碱性磷酸酶表现为秋季盛夏初夏春季冬季,脲酶、蔗糖酶、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表现为盛夏秋季初夏春季冬季。土壤养分、地温、光照条件是导致该地区不同坡位土壤酶活性、微生物量出现差异的主要原因,下坡位土壤生物学质量及生态条件较好,适宜种植苹果等经济林作物。  相似文献   

11.
不同林分土壤放线菌的分布及其与土壤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5种不同林分土壤放线菌的分布特征及其某些土壤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不同林分土壤链霉菌类群分布差异明显,以楠木林下分布的数量和类群最多。(2)链霉菌各种群在不同林分中有其一定的谱带,且各类群的组成和优势类群的组合有一定差异;(3)土壤放线菌的分布与土壤肥力因素成正相关关系。土壤养分状况对放线菌的分布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经营干扰对森林土壤有机碳的影响研究概述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陆地碳循环与全球气候变化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当前环境问题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有机碳的贮库,是陆地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碳汇和碳源,且和人类的活动息息相关.结合国内外农、林业研究成果,就施肥、耕作、栽培方式、森林采伐和森林火灾等因素对森林土壤有机碳的影响进行了评述.初步认为:施用有机肥和矿质肥料,对土壤有机碳储量有很大的提高作用;对耕作土壤应该采取保护性措施,降低耕作强度或采取免耕覆盖、作物残留物管理、降低夏季休闲等措施使农业土壤由碳源转变为碳汇;由于土地开垦引起土壤有机碳的损失,因此对不适宜长期持续性耕作的土地和因植被破坏退化严重的土地,采取改变土地利用方式,植树种草,恢复和保护多年生植被.通过人为管理措施,科学地利用和保护有限的土地资源,减缓土壤中温室气体排放,增加土壤有机碳的截存,提高土壤质量.参41  相似文献   

13.
集约经营措施对毛竹林生长季土壤呼吸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粗放经营毛竹Phyllostachys pubescens林和常绿阔叶林作为对照,利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研究集约经营对毛竹林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结果显示:整个生长季(4-10月),集约经营毛竹林、粗放经营毛竹林和常绿阔叶林之间土壤平均呼吸速率存在差异显著(P〈0.05),3种林分土壤平均呼吸速率分别为1.01,0.79和0.72 g.m-2.h-1。3种林分土壤呼吸速率动态变化规律基本一致,4-5月土壤呼吸速率相对较小,6月开始迅速升高,7月达到最大值,6-9月维持在较高值,10月开始大幅度下降。土壤呼吸与地下5 cm土壤温度呈显著的指数相关(P〈0.05),3种林分地下5 cm深处土壤温度分别可以解释土壤呼吸变化的63%,63%和59%。根据集约经营毛竹林、粗放经营毛竹林和常绿阔叶林土壤呼吸与地下5 cm土壤温度拟合的指数方程,计算出生长季土壤呼吸的温度系数Q10值分别为2.46,4.81和2.05。图2表1参40  相似文献   

14.
灌木林与阔叶林土壤有机碳库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7,自引:3,他引:27  
为了解灌木林生长对土壤质量的影响,采样分析了灌木林表层(0~20 cm)土壤的有机碳含量,并与相同生境的阔叶林进行了比较. 结果表明,灌木林土壤微生物量碳(0.623 g/kg)、水溶性有机碳(0.189 g/kg)及它们占总有机碳的比率(分别为3.94%和2.27% )显著高于(P0.05)阔叶林土壤, 其相应的含量分别为0.338 g/kg和 0.148 g/kg、百分比为 2.27%和1.12 %,而灌木林土壤总有机碳(17.84 g/kg )、易氧化态碳(9.50 g/kg),特别是易氧化态碳占总有机碳的比率(53.41%)与阔叶林(15.51 g/kg、8.26 g/kg、 53.26%)无显著差别, 2种土壤的全氮、水解氮、有效磷含量及所测酶的活性也无显著差异. 2种林分土壤的微生物量碳、易氧化态碳与土壤总有机碳含量间相关性均达显著水平,而水溶性有机碳与土壤总有机碳的相关性只有灌木林土壤达极显著水平. 土壤有机碳与土壤氮素含量都有较好的相关性. 阔叶林土壤蔗糖酶、脲酶、蛋白酶及磷酸酶活性与土壤总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及易氧化态碳含量间均存在显著相关性,而灌木林土壤只有蔗糖酶活性与各类碳有机碳有显著相关性,其余各类酶与土壤有机碳之间相关性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对山西省太行山林场侧柏林、针阔混交林、栓皮栎林和灌木林4种林地土壤入渗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入渗能力最强的是灌木林,最弱的为侧柏林,针阔混交林和栓皮栎林下的土壤入渗能力介于侧柏林、灌木林之间。  相似文献   

16.
李英升 《广东农业科学》2014,41(14):154-158
基于全国林业碳汇监测与计量体系的建立袁采用野外调查尧取样和室内实验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袁研究了江西省4 种森林类型土壤碳贮量及碳汇能力分布特征袁结果表明院4种森林类型土壤有机碳含量与有机碳密度表现出 相似的规律袁从大到小依次为阔叶林跃杉木林跃针阔混交林跃松木林袁森林土壤平均有机碳密度15.69渊依10.28冤kg/m2袁低于我国森林土壤有机碳密度19.36 kg/m2的平均水平袁其中阔叶林的土壤有机碳密度最大袁其平均碳密度分别是另外3 种森林类型的1.2耀1.8 倍曰4 种森林类型土壤有机碳密度尧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其差异程度均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少袁0耀30 cm 土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别占整个剖面的50%左右袁0耀10 cm 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为10耀30 cm 土层的 1.7~2.3 倍袁为30耀100 cm 土层的3~4 倍曰森林土壤碳贮量占整个森林生态系统总碳贮量的73.72%~79.08%袁在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遥  相似文献   

17.
林地土壤微生物、酶活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概述了林地土壤微生物、土壤酶的研究情况,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酶活性的动态变化及其与林地土壤肥力关系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提出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可作为评价土壤肥力的指标。同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析,并探讨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8.
苏南丘陵不同林分类型土壤养分的动态特性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对苏南丘陵区的杉木林、火炬松林、次生栎林及毛竹林生长期内林下土壤养分含量的动态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4-6月各森林林下土壤各种养分含量的呈下降趋势,而且速度很快,是氮、磷、钾施用的适当时期;6-8中种养分含量均比较稳定,变幅甚微,是土壤样品采集的季节;8-10月有效钾的含量上升,速效磷的含量继续下降,全氮变化不明显,有机质除栎林迅速下降外,其他林分基本平稳,8-10月是补充土壤磷素的又一季节。  相似文献   

19.
杉木人工林林地土壤呼吸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采用CID-301PS光合测定仪,对20年生杉木人工林林地土壤的CO2排放动态进行了观测,结果表明,杉木林地土壤呼吸速率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和日变化规律。其季节变化规律为:从1~7月份随温度呈上升的趋势,在7月达年呼吸速率(CO2)的最大值,为1.466μmol/(m2.s),8~12月呈逐渐递减的趋势,并且季节变化明显;日变化规律呈现出单峰曲线,最高峰出现在16:00~18:00。分析了林地土壤呼吸速率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指出林地土壤呼吸速率与进入土壤呼吸室的CO2浓度呈显著负相关,说明空气中CO2浓度的升高,将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土壤呼吸。同时得出杉木林地土壤呼吸速率与地下5cm温度呈显著正相关,建立了土壤呼吸速率与温度的回归方程,计算出杉木林地土壤的年呼吸量(CO2)为10.517t/(hm2.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