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业文化遗产是农村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进化和动态适应形成的独特的土地利用系统和农业景观,这种系统与景观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可以满足当地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需要。淮南地处中国南北分界线的淮河流域,淮南八公山豆腐农业文化遗产不仅富有丰富的淮河流域文化内涵,并以豆腐为原料形成了有名的淮南豆腐宴、豆腐文化节等,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通过分析淮南八公山豆腐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路径,指出消费者对安徽淮南八公山豆腐农业文化遗产的历史文化内涵了解程度低;政府没有给予淮南豆腐具体的保护政策;淮南豆腐农业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与活化的内在潜力巨大。最后,提出了发展淮南八公山豆腐农业文化遗产的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2.
地处钱塘江源头的开化山泉流水养鱼系统具有超过千年的历史,集中体现了当地劳动人民适应自然环境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农耕智慧。本文依据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概念内涵和认定标准,总结分析了该系统的农业特征、生态特征、景观特征和文化特征,并对其进行功能价值评估,最后从农业生态、农业景观、农业文化、生态产品和休闲农业5个方面提出了保护与发展策略,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申报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3.
孙业红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0):10490-10493,10602
解析了农业文化遗产的概念,认为农业文化遗产概念专注于人类赖以生存的农业系统、农业景观、传统农业知识体系、农业生物多样性等,指出其核心思想是"遗产不仅是关于过去的,更是关乎未来的"。在参考大量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认为目前关于农业文化遗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农业文化遗产系统的生态价值和生态机制、传统农业知识的保护、社区参与机制、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政策法规以及农业文化遗产的动态保护探索方面。强调了农业文化遗产旅游是农业文化遗产动态保护的重要方式,分析了其不同于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以及"农家乐"旅游等形式的特点,认为其本质是一种遗产旅游,其重要功能是确立地方的文化身份。研究表明,农业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旅游资源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4.
以云南红河元阳哈尼梯田为研究对象,从景观基因角度,调查红河地区哈尼梯田的保护现状。对哈尼梯田农业文化遗产参照景观基因挖掘原则提取农业文化遗产的景观基因,将其分为农业生产、农耕生活和农业生态文化三大类;并通过景观基因图谱构建、数字化表达形式的归纳和示例展示,提出对农业文化遗产的景观基因与数字化结合保护建议,以有效推进哈尼梯田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保持和传承,为景观基因的数字化传播和开发新旅游产品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5.
<正>有一种遗产和土地有关,翻译过来称为"农业文化遗产",提醒着我们的乡愁,我们离土地越来越远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属于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是农村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进化和动态适应下所形成的独特的土地利用系统和农业景观。其中传统稻鱼共生系统以其"独特的、重点的、巧夺天工的"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全球重要农业遗产保护项目"之一。  相似文献   

6.
浙江省庆元县是世界人工栽植香菇的发源地和主要栽培区域之一,素以"世界香菇之源"、"中国香菇城"著称。以庆元香菇生产与菇文化系统农业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运用SWOT分析法,对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进行了系统分析,指出了开展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优势与不足,并提出了保护与发展的策略,以期为更好地促进庆元香菇生产与菇文化系统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正扎尕那农林牧复合系统项目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使得中国农业文化再一次得到世界认可,这对于中国农业发展以及世界农业文化发展都有重要意义。我们要更加清醒地认识到,把植根于悠久文化传统和实践经验的农业文化遗产传承好,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落实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作为"活着的历史",农业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8.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农村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进化和动态适应下所形成的独特的土地利用系统和农业景观,遗产地优美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农耕文化成为乡村旅游的热土。本文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云南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遗产核心区一个客栈经营者的访谈,分析乡村旅游给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碰撞和冲突,并从遗产整体保护与有序开发、梯田旅游经营主体、经营模式升级等角度讨论梯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农业文化遗产是一种新的遗产类型,其概念仍存在一些争议,但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资源,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大兴区位于北京市东南部,作为京津冀产业带的重要节点,是北京极少保存下来的皇家贡果产地之一,是典型的永定河流域沙地农业生态系统,保存相对完整的农耕民俗文化,具有农业文化遗产开发的独特优势。该区域申报农业文化遗产对打造皇家贡品文化保护与传承基地,延伸农业产业链、带动农业文化旅游业,提升区域形象和文化品位,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具有重要影响,而在遗产开发过程中须处理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城镇化发展、现代农业发展、旅游开发与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应积极申报"永定河下游皇家贡果文化系统",建设"中国农业文化博览园",打造世界农业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保护好宝贵的农业文化遗产,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世界农业文化遗产地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作为首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保护项目之一,传统稻鱼共生系统农业文化遗产所在地蕴含多种旅游资源:山水景观旅游资源,农耕文化旅游资源,田鱼文化旅游资源,华侨文化旅游资源、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和传统村落旅游资源。依托这些资源,可以开发多种类型的旅游产品。农业遗产地旅游资源开发应该注意遗产保护至上、环境保护优先、注重社区参与、提升农民收入4个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以云南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曹茂  莫力  杨玲 《农学学报》2020,10(8):89-94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美丽乡村是农业文明的重要体现,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和精神家园。云南有着丰厚的农业文化遗产,本文从农业文化遗产地村落景观保护、特有农作物品种保护和加大农业文化遗产宣传保护等层面,提出了挖掘云南农业文化遗产及建设云南美丽乡村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农业文化遗产是劳动人民在与所处环境长期协同发展中形成的并传承至今的传统农业生产系统,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丰富的生物资源、完善的技术体系、厚重的乡土文化和杰出的农业景观。浙江省是我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展最早、目前拥有已经认定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含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和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数量最多的省份,在农业文化遗产的发掘与保护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效。为总结经验、发现不足,首先梳理了浙江省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历程,并对已经认定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和通过普查发掘出来的农业文化遗产从空间分布、类型分布等方面进行分析;然后,基于对浙江省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实践的认识和判断,总结出4种典型模式——政府推动模式、多方联动模式、产业驱动模式和企业带动模式;接着,系统剖析浙江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在资源发掘、品牌管理、经费保障、科技支撑、科普宣传等方面的不足;最后,提出开展全面的农业文化遗产普查、进行省级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认定、完善管理体制、加强科技支撑与资金投入、加强交流与科普宣传等对策建议,以期为推进浙江省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正为落实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开展农业文化遗产普查与保护"的要求,农业部日前部署开展第四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掘工作,以挖掘、保护、传承和利用为核心,以筛选认定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为重点,发掘传统农业系统的历史价值、文化和社会功能,促进遗产地经济社会发展。农业部要求,各地农业部门要研究探索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扶持政策,努力形成保护和传  相似文献   

14.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背景下茶文化旅游开发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引言农业文化遗产是一种新世界遗产类型,也是"人类智慧和人类杰作的突出样品"。它最早起源于欧洲学者对遗产地的分类[1],主要是指历史悠久、结构复杂的传统农业景观和农业耕作方式。这些农业系统不同于现代农业系统,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独一无二的传统价值。由于现代机  相似文献   

15.
侯亚男  王剑 《农学学报》2017,7(11):80-85
全球(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是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概念,旨在保护农村与其所处地理环境的长期协同进化以及动态适应下所形成的独特的土地利用系统和生态农业景观。“重庆石柱黄连传统生产系统”是按照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要求,高标准建设的西南地区代表性农业文化遗产项目,是建设重庆东南部武陵山区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黄连生产技艺、产业化发展可以起到有效的保护和推动作用,该项目具有生态与环境、经济与生产、社会与文化、科研与教育、示范与推广等多方面的价值。能够从社会、经济、文化和民族工作等方面推动石柱县的经济、人文发展,为实现石柱县的整体脱贫与全面小康,提供以GIAHS项目为引领的全新方式。  相似文献   

16.
浙江是农业文化遗产资源大省,还承担了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重任。在简要介绍浙江省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概况的基础上,基于农业文化遗产的系统性、活态性和多功能性,分析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助推共同富裕的内在逻辑,即发挥农业文化遗产的生产、生态、景观、技术、文化功能,通过提升农民收入来缩小收入差距,通过建设美丽乡村来彰显生态之美,通过张扬农耕文化来彰显文化之美,通过推动有效治理来彰显和谐之美,从而最终实现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共同富裕。结合浙江实际,提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助推共同富裕的主要路径:发挥农业文化遗产中的多种传统资源优势,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弘扬农业文化遗产中的传统优秀乡土文化,推进文化高地建设;传承农业文化遗产中的绿色综合种养技术,助力生态文明示范;利用农业文化遗产中的积极社会治理因素,推动乡村治理。  相似文献   

17.
农业文化遗产视角下的京西稻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京海淀京西稻种植在明朝后期经历大发展,清朝经过皇家的提倡和推广,逐渐形成具有皇家农耕文化特征的种植体系。在三山五园的背景下,京西稻作文化系统形成独特的历史文化景观,组成山水田园的景观格局,形成宛若江南的水乡景色,成为三山五园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皇家观政辅稼的对象。京西稻作为农业文化遗产,在未来发展中应在原生地适当恢复部分稻田面积和景观,建立京西稻保护和发展的有效机制,多元结合和发展,打造北京市"景观地标",与生态、旅游发展结合,进行活态保护。  相似文献   

18.
观点     
《甘肃农业》2019,(3):4-4
已认定的91个国家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覆盖近40个国家级贫困县,且与少数民族深度贫困区有很大的重叠性。农业文化遗产多位于丘陵山区,但本身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特色的物质产出、优美的大地景观、悠久的历史文化、珍贵的传统农艺等,将挖掘和利用农业文化遗产资源与精准扶贫有机结合,可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一条“遗产”扶贫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9.
我国已认定的91个国家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覆盖近40个国家级贫困县,且与少数民族深度贫困区有很大的重叠性。农业文化遗产多位于丘陵山区,本身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特色的物质产出、优美的大地景观、悠久的历史文化、珍贵的传统农艺,将挖掘和利用农业文化遗产资源与精准扶贫有机结合,可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一条“遗产”扶贫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20.
有一种遗产和土地有关,翻译过来称为"农业文化遗产",提醒着我们的乡愁,我们离土地越来越远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属于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是农村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进化和动态适应下所形成的独特的土地利用系统和农业景观。其中传统稻鱼共生系统以其"独特的、重点的、巧夺天工的"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全球重要农业遗产保护项目"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