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比较兴安落叶松红、白材在应用上的优劣。本文对与力学品质因数有关的内容进行了木材超微结构与木材分子的研究,其结果:(1)红、白材的生长轮明显,早材管胞至晚材管胞急变。早材管胞腔大而壁薄、晚材管胞腔小而壁厚。红材晚材部分的几排管胞壁层最厚。管泡长度由早材向晚村逐渐增加,白材管胞平均长度大于红材管胞长度;(2)白材年轮较宽,年轮结构均匀,晚材率较低。红材年轮较窄,晚材率较高;(3)轴向管胞之间、轴向管胞与射线薄壁细胞之间、轴向管胞与射线管胞之间,均有不同类型的纹孔对。上述特征,在红、白材之间无明显区别;(4)交叉场纹孔属于云杉型,每一交叉区内有2~6个纹孔,多数呈2列排列,少数为单列;(5)红、白材的木质部均具有裂生树脂道,由泌脂细胞、死细胞、伴生薄壁细胞组成。但红材泌脂细胞数目多,白材少;(6)两种材的木射线均由射线薄壁细胞和射线管胞组成,但红材的射线簿壁细胞腔内树脂与无定形沉积物比白材多;(7)按两种材色,分别测量了早、晚材的管胞长度、径向宽度、胞腔径向直径、长宽比、壁腔比等6项指标,表明,主要差异是白材的管胞长度比红材管胞长。  相似文献   

2.
在观察国产针叶树材中发现:1.杉松冷杉(AbiesholophylaMaxim.)的轴向管胞早材径壁有显然不同大小的二类具缘纹孔存在;2.落叶松属(Larix)木材的射线薄壁细胞有主为长随圆形和主为等径形二类,据此可以区分落叶松组(SectionMultiseriales)和红杉组(SectionPauciseriales);3.西藏长叶松(PinusrobourghiSarg.)木材的射线管胞显著地较其它树种量多而低矮;4.金钱松(PseudolarixamabilisRehd.)的轴向薄壁细胞中,云杉(PiceaasperataMast.)、油松(PinustabulaeformisCar.)和冷杉(AbiesfabriCraib.)轴向管胞中有晶体存在。  相似文献   

3.
黄山松木材解剖及其与台湾松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自福建九仙山、向北直至大别山的黄山松(Pinushwangshanensis)试材9株,以及产于台湾的台湾松(P.Taiwanensis)标本2块,分别进行木材显微和超微结构比较研究。结果发现:不同地理位置和环境条件对于黄山松木材解剖产生一定影响,主要是年轮结构随纬度而变化,即由南向北,早、晚材变化具有渐变→略急变→急变的倾向。轴向树脂道分布亦然,由主要分布于早材带→早、晚材交界处→主要在晚材带。超微结构显示:黄山松与台湾松在木射线管胞内壁锯齿发育程度,以及轴向管胞径壁具缘纹孔的超微结构存在种间的明显差异。因此认为二者属于松属近缘,但不应归入同种。  相似文献   

4.
不同银杏品种枝丫具缘纹孔变异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我国的'马铃3'和日本的'藤九郎'、'金兵卫'、'黄金丸'及'岭南'5个银杏品种为试材,对其应压木和对应木枝丫具缘纹孔变异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5个银杏品种具缘纹孔均为南洋杉A型,未见B型;径壁具缘纹孔多呈单列,少数两列且对列;弦壁具缘纹孔稀少,其直径约为径壁直径的79.88%~89.37%,通常集中在晚材最后数列管胞上;边材具缘纹孔直径近髓心处大;从应压木边材至对应木边材,具缘纹孔直径变化曲线大体呈"V"型或"N"型;对应木具缘纹孔口直径为应压木的87.71%,其径壁纹孔口直径较弦壁的小,而应压木则相反;'马铃3'应压木管胞弦壁和'藤九郎'对应木管胞径壁上均发现单纹孔.另外,从具缘纹孔特性角度,对银杏与其它裸子植物进行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5.
以湿地松7个无性系木材为对象,体视显微镜下利用测微仪测定生长轮宽度和早晚材宽度,木材解离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测量管胞长度和宽度,计算总晚材率和管胞长宽比;采用排水法测定木材的基本密度和气干密度。结果表明,无性系之间年轮宽度在0.05水平上差异极显著。总晚材率和木材基本密度在0.05水平上差异并不显著,编号为0-1302的无性系木材的基本密度最大。但是气干密度在0.05水平上差异显著。无性系之间早材管胞长度和宽度差异较大,晚材的差异较小;早材和晚材管胞长宽比分别为62.7~85.9和92.4~116.9。早、晚材管胞长度主要分布在2 500~4 500μm,均为中等长度。说明木材气干密度、年轮宽度和管胞形态等材性在湿地松无性系之间具有较明显差异。该结果为湿地松优质人工林木材的培育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杉木和马尾松木材渗透性与微细结构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对杉木和马尾松心材与边材、溶剂置换干燥木材与普通气干木材的纵向气体渗透性与微细结构进行测定 ,来研究它们的渗透性与微细结构的关系 .结果表明 ,杉木和马尾松边材渗透性比心材高 ,与前者的纹孔膜有效流体渗透微孔数比后者多、管胞长度比后者长、管胞搭接率比后者低、管胞流体有效渗透长度比后者长有关 .溶剂置换干燥木材渗透性高于普通气干木材 ,是因为前者纹孔闭塞率低 ,每个管胞开放纹孔数、单位面积开放纹孔数、纹孔膜有效流体渗透微孔数比后者多 .  相似文献   

7.
运用数学模型和流体建模相结合的方法,建立植物单管胞阻力计算的数学模型,研究纹孔结构与植物管胞内径及电阻率的关系;采用低雷诺数k–ε模型对不同结构的塞–缘具缘纹孔水分流动进行数值模拟。结果显示纹孔深度、纹孔塞缘孔隙率、纹孔直径、纹孔塞直径是影响管胞电阻率的主要因素。纹孔深度6μm的比3μm的电阻率降低18.57%,管胞内径增加23.43%;纹孔塞缘孔隙率66.7%比16.7%的电阻率降低9.80%,管胞内径增加10.65%;纹孔直径16μm的比10μm的电阻率降低9.21%,管胞内径增加10.54%;纹孔塞直径4μm的比2.5μm的电阻率提高8.76%,管胞内径减少8.14%;纹孔结构的变化导致其管胞长宽比值出现差异性,管胞长宽比为(95∶1)~(70∶1)。在纹孔阻力一定的情况下,纹孔阻力与管胞内流动长度阻力之间的比值随管胞内流动长度的增加而减小;当管胞内流动长度为管胞长度的2/3时,纹孔阻力与管胞内流动长度阻力之间的比值为0.997,其纹孔类型不影响纹孔阻力与管胞内流动长度阻力之间的比值。  相似文献   

8.
不同生境下蓝桉木材扫描电镜观察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扫描电镜对不同生境下的蓝桉(EucalyptusglobulusLabill.)木材结构进行了解剖学观察,不同生境下的蓝桉扫描结构表明,导管壁上具A,B两种类型的附物纹孔,但以A型为主,也具具缘纹孔、联合状纹孔和火山状纹孔;管胞壁上具附物纹孔,但附物较少;纤维管胞壁上具具缘纹孔和单纹孔;纤维壁上具长椭圆形的单纹孔;射线细胞内具晶体和晶体类似物。并分析了附物纹孔的大小与生态因子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为提高采脂材利用效率,对采脂后的马尾松材管胞形态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马尾松管胞长度平均值为3.12 mm;早、晚材管胞直径分别为37.79 μm和37.28 μm;早、晚材管胞腔径分别为29.78 μm和21.77 μm,晚材比早材管胞腔径下降了26.89%;早、晚材柔性系数分别为0.7826和0.5685,晚材柔性系数比早材下降了27.36%;早、晚材双壁厚分别为8.01 μm和15. 51 μm,晚材比早材双壁厚增大了93.60%.采脂用马尾松可作为优良的造纸原料.  相似文献   

10.
运用响应函数分析法,研究了人工林红松管胞形态对前1年4月至当年9月的气候因子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研究选取的气候因子变化与红松管胞壁厚、早材管胞长度和晚材管胞直径的相关关系没有达到显著水平,但是与早材管胞直径和晚材管胞长度存的相关关系达到了显著水平.气候变化对早材管胞直径径向变异的影响程度达52.8%,对晚材管胞长度径向变异的影响程度达72.2%.早材管胞直径和晚材管胞长度对气候变化响应并不一致.早材管胞直径主要对当年4~6月份的降水量响应强烈,当年4月、5月份的降水量增加有利于早材管胞直径的形成,但是6月降水增加会抑制早材管胞直径的形成.晚材管胞长度主要对当年6月的气温和地温响应强烈,6月温度升高有利于晚材管胞的伸长.另外,前1年9月日照时间和前1年10月相对湿度对管胞的形成有显著的滞后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人工林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木材解剖性质,探求其木材材质变异规律的内在机制,借助体式显微镜和计算机显微图像分析系统,应用定量解剖学方法对其管胞形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径向上,马尾松早材管胞长度、管胞宽度、双壁厚、长宽比、壁腔比、腔径比平均值分别为3 711.1 μm,47.85 μm,11.47 μm,76.48,0.34,0.76,晚材分别为3 912.9 μm,37.30 μm,20.45 μm,104.13,1.73,0.45;由髓心向外除早材管胞壁腔比、早材管胞腔径比无明显变化以及晚材管胞腔径比呈减小趋势外,其余管胞形态指标呈递增或递增稳定趋势.纵向上,马尾松全树早材管胞长度、管胞宽度、双壁厚、长宽比、壁腔比、腔径比平均值分别为3 597.6 μm,48.83 μm,11.70 μm,73.65,0.35,0.75;晚材分别为3 857.3 μm,38.71 μm,18.82 μm,100.82,1.33,0.51;除管胞壁腔比和腔径比变化规律不明显外,其余管胞形态指标随树高的增加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  相似文献   

12.
在秦岭林区对不同生境条件下濒危种秦岭冷杉(Abies chensiensis)和广布种巴山冷杉(Abies fargesii)种群的年龄结构、生命表、存活曲线以及时间序列预测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秦岭冷杉在各个坡向上幼龄林林木株数均明显小于巴山冷杉.在各个坡向上,秦岭冷杉均呈衰退型,而巴山冷杉均呈稳定型.坡向对秦岭冷杉种群存活曲线的影响比巴山冷杉的影响大.在未来的20、40及60a,秦岭冷杉种群Ⅱ、Ⅲ龄级的种群表现为先增后减的不稳定趋势,而Ⅳ龄级以后的种群表现为小幅度的增加趋势.巴山冷杉种群各龄级株数在未来的20、40及60a均呈明显的增加态势.最后,给出了对不同生境的秦岭冷杉应采取的具体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3.
红松人工林木材解剖特征的径向变异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以采自东北林业大学帽儿山实验林场老山生态站的红松人工林内的试材为例 ,分析和探索了红松人工林木材解剖特征的径向变异模式。结果表明 :①管胞长度、长宽比、胞壁率的径向变异模式为 y =a +blnx ,该模型具有典型的生物学意义。②管胞径、弦向直径和壁厚的径向变异为略呈增加趋势 ,径向直径是早材大于晚材 ,弦向直径是晚材大于早材 ;管胞径、弦向壁厚均为晚材大于早材。③管胞径、弦向壁腔比的径向变化规律不明显  相似文献   

14.
为了比较兴安落叶松红,白材在应用上的优劣,本文对与力学品质因数有关的内容进行了木才超微结构与木材分子的研究,其结果:(1)红、白材的生长轮明显,早材管胞至晚材管胞急变。早材管胞腔大而壁薄,晚材管胞腔小而壁厚。红材晚材部分的几排管胞壁层最厚。管泡长度由早材向晚材逐渐增加,白材管平均长度大于红材管胞长度;(2)白材年轮较宽,年轮结均匀,晚材率较低。红材年轮较窄,晚材率较高;(3)轴向管胞之间,轴向管胞  相似文献   

15.
以采自东北林业大学帽儿山实验林场老山生态站的红松人工林内的试材为例,分析和探索了红松人工林木材解剖特征的径向变异模式。结果表明:①管胞长度、长宽比、胞壁率的径向变异模式为y=a blnx,该模型具有典型的生物学意义。②管胞径、弦向直径和壁厚的径向变异为略呈增加趋势,径向直径是早材大于晚材,弦向直径是晚材大于早材;管胞径、弦向壁厚均为晚材大于早材。③管胞径、弦向壁腔比的径向变化规律不明显。  相似文献   

16.
鳄梨木材构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樟科鳄梨属鳄梨进行木材解剖表明:鳄梨为樟科散孔材,导管分子具单穿孔,管间纹孔互列具缘纹孔;木射线以异形3型为主;木纤维为纤维管胞,轴向薄壁组织为环管束状。并对对鳄梨的木材解剖分子及木材组织比量进行了测定。  相似文献   

17.
为了评价长白落叶松木材作为纸浆材的管胞力学强度,采用单纤维拉伸技术开展了长白落叶松早晚材单根管胞拉伸力学性能研究。结果表明,长白落叶松早材单根管胞拉伸弹性模量、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的均值分别为9.64 GPa、714.05 MPa及6.01%,晚材的均值分别为12.74 GPa、963.85 MPa、和8.60%。方差分析表明长白落叶松早晚材间单根管胞拉伸弹性模量、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存在极显著差异(0.01水平),晚材单根管胞力学性能显著高于早材;单根管胞弹性模量和拉伸强度在径向年轮间的变异极显著(0.01水平),断裂伸长率在年轮间的差异性不显著。在株内径向上,长白落叶松单根管胞力学性质均随着年轮的增加而增加;在株内纵向上,单根管胞拉伸的弹性模量和拉伸强度变异性极显著(0.01水平),而断裂伸长率在纵向上的变异性不显著。该结论为长白落叶松木材的适材适用和定向培育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为了评价长白落叶松木材作为纸浆材的管胞力学强度,采用单纤维拉伸技术开展了长白落叶松早晚材单根管胞拉伸力学性能研究。结果表明,长白落叶松早材单根管胞拉伸弹性模量、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的均值分别为9.64 GPa、714.05 MPa及6.01%,晚材的均值分别为12.74 GPa、963.85 MPa、和8.60%。方差分析表明长白落叶松早晚材间单根管胞拉伸弹性模量、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存在极显著差异(0.01水平),晚材单根管胞力学性能显著高于早材;单根管胞弹性模量和拉伸强度在径向年轮间的变异极显著(0.01水平),断裂伸长率在年轮间的差异性不显著。在株内径向上,长白落叶松单根管胞力学性质均随着年轮的增加而增加;在株内纵向上,单根管胞拉伸的弹性模量和拉伸强度变异性极显著(0.01水平),而断裂伸长率在纵向上的变异性不显著。该结论为长白落叶松木材的适材适用和定向培育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以丰林自然保护区臭冷杉为样本,运用树木年轮气候学方法,建立了不同海拔3个臭冷杉树轮宽度年表,并分析其与该区温度、降水及大尺度气候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丰林自然保护区臭冷杉的径向生长主要受温度制约,与降水相关性较弱。3个臭冷杉年表均与当年生长季的最低温度、平均温度显著负相关(P0.01),与当年3月降水量显著负相关 (P0.05)。不同海拔臭冷杉径向生长对温度、降水的响应存在差异,高海拔谷地和坡上臭冷杉受气候(温度、降水)影响明显强于低海拔臭冷杉。丰林自然保护区臭冷杉径向生长与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Atlantic Multidecadal Oscillation, AMO)和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 PDO)的相关分析表明,该区臭冷杉径向生长还可能与大尺度气候变化存在联系,AMO对低海拔臭冷杉生长影响较大,而PDO对高海拔臭冷杉影响更强。小兴安岭谷地臭冷杉衰退可能与AMO、PDO的相位转变存在一定关联,AMO和PDO影响小兴安岭地区温度、降水,改变了山谷地带的水分可利用性。大尺度气候变化导致本区最低温度显著升高,树木光合作用下降,呼吸作用加强,又促使这一现象加剧。   相似文献   

20.
以杉木、马尾松木材为试验材料,采用零距拉伸技术评价了木材管胞纵向抗拉强度,比较了不同含水率条件下管胞抗拉强度的差异,探讨了水分的影响机制。此外,重点研究了热处理对木材管胞纵向抗拉强度的影响,分析了管胞强度变化与化学成分、纤维素结晶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杉木早材管胞纵向抗拉强度平均值为499 MPa,马尾松早材管胞平均值461 MPa;两种木材管胞在饱水态下的抗拉强度比气干态均较低;在160~220℃、1~3 h热处理条件下马尾松木材早材管胞纵向抗拉强度与素材相比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