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甜瓜单性花性状遗传分析与转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厚皮甜瓜单性花材料(雌雄异花同株)作母本,对薄皮甜瓜品种(雄全同株)进行单性花转育,杂交F1代均表现为雌雄异花同株,F2代表现为雌雄异花同株和雄全同株3∶1的分离比例,回交后代出现雌雄异花同株和雄全同株1∶1的分离,以上各世代单性花性状遗传分离规律的结果表明,甜瓜单性花性状受单显性基因控制,遗传简单而稳定。经杂交1代,回交2代的转育,后代果实性状逐渐趋于薄皮甜瓜品种,性状表现优良,通过连续4代自交筛选,获得了单性花性状稳定的薄皮甜瓜单性花系2份,可用于杂交一代制种。  相似文献   

2.
甜瓜雌雄异花同株性状的遗传特征及SSR分子标记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甜瓜雌雄异花同株和雄全同株材料间杂交后代及回交后代的花性型分离研究表明,F_2群体中单性花性状呈现单显性基因控制的3∶1分离比例。并运用SSR技术,在F_2群体中采用混合分组分析法对单性花基因进行了分子标记筛选,找到2个与该基因连锁的SSR标记,与单性花基因的遗传距离分别为7.0cM和29.5cM。  相似文献   

3.
甜瓜雄全同株和雌雄异花同株的RAPD标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甜瓜雄全同株和雌雄异花同株近等基因系为试验材料,选用300条随机引物进行性型性状的RAPD标记.结果表明:S152号引物经多次重复均能扩增出清晰、稳定且有差异的DNA条带,在雄全同株的植株中能扩增出一条分子量约为550 bp的特异条带,标为S152550.在F2代分离群体中,根据特异标记在田间实际雄全同株与雌雄异花同...  相似文献   

4.
《东北农学院学报》2009,40(6):29-29
栾非时教授主持的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甜瓜雌雄异花同株基因定位的研究》,以黑龙江省特有的雌雄异花同株薄皮甜瓜自交系3-2—2为母本,美国在甜瓜连锁图谱构建中惯用的雄全同株厚皮甜瓜自交系TopMark为父本,分析F2代花性型分离比率,确定其修饰基因型及其与环境互作方式。配制重组自交系群体(RILs),采用SSR和AFLP分子标记技术以及复合区间作图法,挖掘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构建饱和度较高的遗传连锁图谱;研究控制甜瓜雌雄异花同株主效与微效基因的基因位点、染色体位置、基因效应;研究甜瓜雌雄异花同株微效基因遗传表达机理;  相似文献   

5.
<正>栾非时教授主持的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甜瓜雌雄异花同株基因定位的研究》,以黑龙江省特有的雌雄异花同株薄皮甜瓜自交系3-2-2为母本,美国在甜瓜连锁图谱构建中惯用的雄全同株厚皮甜瓜自交系TopMark为  相似文献   

6.
对从国外引进的厚皮甜瓜品种Athena中分离得到的单性花材料进行了植物学特征和遗传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在普通甜瓜栽培条件下,单性花系植株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表现均与普通雄全同株甜瓜品种或自交系无明显区别,雌花的颜色、形态、育性及着生节位等的表现均与普通雄全同株甜瓜品种一致,结实正常,仅在花的性别分化表现上存在明显差异;试验所得到的厚皮甜瓜单性花材料的单性花性状是由1对显性基因控制的质量性状。  相似文献   

7.
控制甜瓜雄花分化基因的遗传分析及初步定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甜瓜全雌系WI998(无雄花)与雌雄异花同株品系3-2-2(有雄花)杂交,F1代全部表现为雌雄异花同株(有雄花)。F2代群体分离比率有雄花:无雄花为3:1。F1代作父本与全雌系WI998(无雄花)回交,群体分离比率有雄花:无雄花为1:1;F1代作父本与雌雄异花同株品系3-2-2(有雄花)回交,群体全部表现为有雄花。结果表明,控制甜瓜雄花分化的基因为一对显性基因,命名为An。同时以F2代分离群体为试材,采用SSR分子标记初步构建了甜瓜的遗传图谱,定位了控制甜瓜雄花分化基因(An)。图谱由5个连锁群组成,包括18个SSR标记,1个形态学标记,覆盖基因组总长度442.7 cM,标记间平均距离为24.6 cM。初步将控制甜瓜雄花分化基因(An)定位在第2连锁群上,其两侧标记分别是MU4182-2和MU5028-1,与An的间距分别为42.8和26.0 cM。控制甜瓜雄花分化基因的发现进一步完善了甜瓜性别分化基因的表达机理。  相似文献   

8.
瓜类作物叶绿素含量的遗传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不同甜瓜、西瓜、黄瓜、番瓜品种和甜瓜杂交F1、F2及回交后代为实验材料,测定叶片叶绿素含量。结果表明:不同种的瓜类作物的叶绿素含量没有明显的差异,而品种之间总叶绿素含量差异显著;多数甜瓜杂交组合 F1代叶绿素含量呈现中亲值,少数能够表现出杂种优势,F2代和回交后代的分离结果表明甜瓜叶绿素含量由数量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9.
【目的】初步探索矮牵牛雄性不育性状的遗传规律,选育雄性不育两用系。【方法】从矮牵牛328自然群体后代中发现并选择不育株,以不育株(08A328)为母本,以7份不同来源的材料为父本进行杂交,杂交后代(F1)自交获得F2,选择F2分离出的不育株与F1回交,同时对F2不育株进行人工自交结实率试验和花粉生活力测定。在F2中优选不育株与经济性状优良的父本进行回交转育,转育后代自交,子代兄妹交,筛选可育株与不育株数量按1∶1分离的株系。【结果】F1后代全可育,F2后代可育株与不育株数量按15∶1分离,回交后代可育株与不育株数量按3∶1分离。不育株花药干瘪微黄,花粉无活力,自交不结实。回交转育后代均可育,自交后可育株与不育株数量按15∶1分离。经兄妹交筛选,初步育成矮牵牛雄性不育"两用系",其基因型为ms1ms1ms2ms2、MS1ms1ms2ms2或ms1ms1MS2ms2。【结论】该矮牵牛雄性不育性由2对隐性等位核基因控制,不育株率稳定在50%,不育度高。  相似文献   

10.
用甜瓜单性花即雌雄同株异花的多代自交系T912作母本,两性花即雄全同株多代自交系哈甜一号作父本,配制杂交F2群体,采用相关序列扩增多态性(SRAP)分子标记结合离体分组混合分析法(BSA)筛选与甜瓜单性花有关的基因标记,在64对组合引物中,找到1个能在单性花和两性花中扩增出特异条带的标记,并在F2群体中得到验证,命名为Sme1em5,计算出其遗传距离为8.9 cM。  相似文献   

11.
在以基因枪转化获得的抗除草剂转bar基因材料HR为供体亲本,9311为受体亲本的回交转育过程中,发现回交转育后代9311HR抗性单株自交后代中bar基因始终表现1∶1的异常分离。以9311HR抗性单株作母本,与常规非转化品种杂交获得的F1,除草剂抗性植株和非抗性植株比例为1∶1;以9311HR抗性单株作父本,与常规非转化不育系的杂交后代均不抗除草剂。PCR分析结果显示,F1抗性植株PCR扩增呈阳性,非抗性单株PCR扩增呈阴性。上述结果表明,9311HR中外源基因bar仅能通过雌配子传递给后代,而不能通过雄配子即花粉传递给后代。推测HR中bar基因的插入位点可能与某一育性相关基因紧密连锁。  相似文献   

12.
山东省蚕业研究所家蚕种质资源中保育的灰黑蛾蚕品种,其雌雄蛾体、蛾翅均为灰黑色。用灰黑蛾与白色蛾杂交,饲养F1代、F2代及BC1代,结果表明:杂交F1代全部为白色蛾;自交F2代、回交BC1代发生娥色性状分离,白蛾与灰黑蛾的分离比,F2为3:1,BC1为1:1;灰黑蛾雌雄自交,全部表现为灰黑蛾;并分析了灰黑蛾的显隐性特点及遗传规律。  相似文献   

13.
黄瓜M基因连锁的SRAP分子标记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利用黄瓜雌雄异花同株自交系S52(来源于大别山农家的品系)与两性花自交系H34杂交组合的F2代群体,运用SRAP技术,采用分离体分组混合分析法(BSA)对单性花(M)基因进行定位,找到一个与M基因间距为17.8cM的SRAP标记ME23SA4。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甜瓜2号连锁群中果长基因fl与性别表达基因a的连锁关系。分析果实长度和性别表达类型(雄花两性花同株、雌雄异花同株)的遗传规律,定位两性状基因。【方法】 以圆形甜瓜、雄花两性花同株品种西州蜜为父本,长形甜瓜、雌雄异花同株品种蛇瓜为母本杂交产生的160个BC1(Back Cross 回交群体)单株为作图群体,研究BC1群体中果实长度和性别类型的分布,对二者进行遗传分析。利用集团分离分析法(Bulked Segregant Analysis, BSA),用甜瓜2号连锁群上的48个SSR分子标记,对甜瓜果实长度和花性型性状进行多态性标记的筛选,对两性状基因定位。【结果】 甜瓜果实长度符合数量性状的遗传特点;雄花两性花同株与雌雄异花同株可能受双基因遗传控制。通过连锁分析,将果长基因fl定位于2号连锁群的标记SSR247159和标记SSR252089之间,遗传距离为3 cM;将性别表达基因a定位于标记SSR227156和标记CMGA36/SSR235092之间,遗传距离为3.59 cM;两区间之间的遗传距离为0。【结论】 在甜瓜西州蜜和蛇瓜的BC1群体中,将果实长度基因fl和性别表达基因a的初步定位于不同标记区间内,证明二者不是同一基因。  相似文献   

15.
转bar基因水稻杂交后代的除草剂抗性遗传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通过回交将抗Basta除草剂的bar基因转育到其它品种 ,是获得新的抗除草剂转基因材料的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通过对转bar基因水稻人工杂交与回交后代除草剂抗性的连续跟踪鉴定 ,研究了bar基因在水稻杂种后代的遗传表现。结果表明 ,bar基因在杂种的早期世代基本符合 1对显性基因的遗传规律 ,但在杂种的自交世代中普遍观察到bar基因的异常分离现象 ,即已经纯化稳定的抗性植株的后代重复出现抗性分离 ,其分离比例多为 1∶1,极少数为 2∶1,其原因有待进一步探明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求小麦新的不育类型,从普通小麦(T.aestivum L.)种内的一些品种和变种中,选取了10个具有不同特点的材料,以77(2)—1为共同亲本,进行了正反杂交和正反回交,并对其后代进行了考查。考查结果发现77(2)—1和印度矮生(T.sphaer-ococcum Perc.)的正反杂交后代和正反回交后代育性表现显著不同。当以77(2)—1做母本与印度矮生杂交时 F_1代表现为低不育,F_2代的育性发生分离,可育与不育的比例呈3:1。用印度矮生做父本与其 F_1代连续回交,则 BC_1、BC_2和 BC_3的后代全为不育株,从此便成为新的稳定的 AS 型小麦雄性不育系。由于新不育系是由栽培普通小麦的细胞质和印度矮生的核组配而成,故用此二变种名的第一个字母结合而命名为 AS 型。然而,反交结果大不相同。当以印度矮生做母本与77(2)—1杂交,F_1代表现育性正常,F_2代育性无分离,仍为全育。用77(2)—1做父本与其 F_1代连续回交,BC_1和 BC_2的后代也为全育。令人惊异的是:用反交 F_2代分离出来的性状与77(2)—1相似的可育单株,也能保持先正交、再回交后代中分离出来的全不育株,得到了全保持系。从上述初步结果可以看出:①栽培普通小麦种内某些品种或某些变种的细胞质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分化,这种分化在特定的质核搭配组合中对育性能产生质的差异。②利用这种分化,为在普通小麦种内找到稳定的新不育质源以创造新型三系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7.
通过常规回交转育技术,将带有GPP(葡萄糖焦磷酸化酶基因)的转基因小麦材料与宁夏育成的春小麦进行杂交、回交,其后代材料F1代在农艺性状和子粒饱满度上表现与亲本差异不大,回交BC2代在农艺性状上与亲本差异不大,但穗粒重和子粒饱满度表现出较大的遗传差异,穗粒数、单穗粒重呈累加正向杂种优势,农艺亲本/GPP//农艺亲本BC2代平均穗粒数41.8~45.3粒、单穗粒重1.51~2.34g.通过PCR技术对亲本及其后代材料进行遗传背景的标记分析,GPP/宁春32号//宁春32号、GPP/宁春39号//宁春39号与亲本多态性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选育出综合性状优良的单性花薄皮甜瓜杂种1代应用于生产。[方法]以自选单性花薄皮甜瓜材料‘T912’为母本、纯和品系为父本,省去去雄过程,人工配制杂交组合,以主栽品种‘金妃’为对照展开品种比较试验,调查各组合的农艺性状、产量性状以及抗病性。[结果]各组合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均高于对照;各组合的综合性状表现均优于对照;从产量性状来看,4个组合的商品瓜率均90.0%且4个组合平均产量均高于对照;4个组合的感病率均较低。[结论]‘T912’ב25号’组合各方面表现最优,可以进行全省多个地区布点试验种植,进而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番茄显性复花序性状的遗传特性。[方法]以亲本单花序番茄自交系860与复花序番茄自交系HYT及其杂交与回交后代的6个世代为试材,调查亲本及其后代的花序性状和果重,并对F2群体和回交世代的花序性状进行遗传分析。[结果]亲本HYT的复花序性状表现稳定,而860全为不分枝的单花序。花数与果重存在负相关。花数较多的亲本HYT的平均果重较低(24.0 g),而花数较少的亲本860则较高(95.9 g)。F1代的花序特性与复花序亲本HYT基本相同,F2群体中复花序与单花序的比例为3∶1,初步说明复花序性状为显性。F1与亲本HYT回交后代全为复花序,与860回交后代的花序性状表现出1∶1分离,说明HYT的复花序性状由单显性基因控制。[结论]显性复花序基因可提高番茄育种效率,在番茄育种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在以基因枪转化获得的抗除草剂转bar基因材料HR为供体亲本;以9311为受体亲本的回交转育过程中,发现回交转育后代9311HR的抗性单株自交后代中bar基因始终表现1∶1的异常分离.以外源基因异常分离水稻9311HR为材料,探讨bar基因的导入对其主要农艺性状、花粉育性、花粉萌发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抗除草剂bar基因的导入对目标亲本的主要农艺性状无明显影响,9311HR抗性植株正常染色花粉率及花粉离体萌发率均在90%左右,其结实率正常,与轮回亲本9311均无显著差异.花粉DNA的PCR分析结果显示,9311HR抗性植株形成了携带外源基因bar的成熟花粉.说明9311HR抗性植株不存在雌雄配子败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