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守瓜类害虫属鞘翅目叶甲科,在我国南方主要有黄足黄守瓜与黄足黑守瓜两种,其中以黄足黄守瓜发生较为普遍.黄足黄守瓜又名黄虫、黄萤、瓜守、黄守瓜,黄足黑守瓜又名黄胫黑守瓜、黑瓜叶虫等.守瓜成虫、幼虫均可为害.黄守瓜成虫食性较杂,但主要为害葫芦科的黄瓜、南瓜、西葫芦、丝瓜、苦瓜、西瓜、甜瓜、佛手瓜等,此外也为害十字花科、茄科、豆科等蔬菜,黑守瓜比黄守瓜发生迟,为害作物较少,以丝瓜、苦瓜、黄瓜等瓜类蔬菜受害较重.  相似文献   

2.
刘奎 《中国蔬菜》2004,1(1):38-39
瓜绢螟(Diaphania india Saunders)又名瓜螟、瓜野螟,是黄瓜、苦瓜、丝瓜、节瓜等瓜类作物的主要食叶害虫之一,同时也取食幼瓜。其繁殖力强、世代周期短、为害严重,幼虫大量发生时啃食叶片至仅存叶脉,严重影响作物产量,是海南瓜类蔬菜的重要害虫。由于温度对昆虫生长发育起着十分重要的调节作用,因此,笔者在室内恒温条件下研究了瓜绢螟各个虫态及全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材料与方法 2001年11月至2002年5月,从海南省乐东县乐罗镇黄瓜地采集瓜绢螟幼虫在室温下饲养,待成虫羽化后,将盆栽黄瓜苗放入养  相似文献   

3.
瓜绢螟在上海地区曾发生过,但虫量不大,寄生率极低。近几年来,瓜绢螟发生量逐年上升。据调查,几乎每一田块都有瓜绢螟。寄生率高的可达100%,单株虫口多达几十条。且整个生长期都有发生。所以,了解瓜绢螟的生活史及其消长规律,及时防治,以减少它的为害显得十分必要。一、田间调查据浙农大1989年的报道,瓜绢螟在杭州地区是迁徙性的。根据我们近几年的调查,还未发现过越冬卵、蛹、成虫,且在春栽黄瓜上也未查到过瓜绢螟幼虫。瓜绢螟幼虫在本地的始见期为7月上旬  相似文献   

4.
李富荣  王诚 《长江蔬菜》2019,(15):56-58
导读:黄瓜、苦瓜、菜瓜在生长发育结瓜过程中,常遭受多种病虫为害,就害虫来讲,有美洲斑潜蝇、烟粉虱、蚜虫、黄蓟马、瓜绢螟、瓜实蝇等。但从黄瓜和菜瓜生产实践来讲,瓜绢螟是黄瓜生产中为害较重的主要害虫之一,而随着温州等浙南菜区温室棚栽菜瓜面积逐年扩大,近年来遭受一种罕见性害虫——瓜实蝇的严重为害,损失十分严重。针对上述2种害虫对黄瓜、菜瓜为害的现状,采用农业、物理和药剂防治等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技术,有效地控制了害虫种群数,取得了较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正瓜实蝇(Bactrocera cucurbitae)属双翅目实蝇科害虫,别名黄瓜实蝇、瓜小实蝇、瓜大实蝇、针蜂、瓜蛆等,主要为害苦瓜、黄瓜、丝瓜、冬瓜、南瓜等作物,在苦瓜上为害尤其严重,近年来已逐渐发展成为苦瓜生产中的主要虫害之一,严重影响苦瓜的产量与品质。1形态特征及生活习性1.1形态特征瓜实蝇成虫黄褐色,体长5~8 mm,翅展10~16 mm,体形似蜂,前胸左右及中、后胸有黄色的纵  相似文献   

6.
长阳县蔬菜品种繁多,瓜类种植丰富。目前,瓜实蝇已成为为害黄瓜、丝瓜等瓜类蔬菜的主要害虫且有加重为害之趋势。在总结了瓜实蝇发生为害特点的基础上,提出应注意对被害瓜的处理、田间产卵场所的消毒,用瓜实蝇诱剂、杀虫灯、黄板等诱杀,并结合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防治。  相似文献   

7.
黄瓜黑星病近两年已成为吉林省黄瓜生产上的一种流行性病害.浑江市发病尤为严重,我们于1986年进行了调查和防治研究,现将结果简报如下; 一、发生与为害情况 黄瓜黑星病不仅为害成株,幼苗也可发病;它不但为害叶片、茎部和卷须,更多的是侵害果实.该病在保护地和露地黄瓜上均已普遍发生,危害严重.1986年调查浑江市八道江区市郊乡,临江区临城乡,三岔子区石人镇等地,平均发病率20—30%;严重地块的发病率都在80%以上(见表).如八道江区市郊乡向阳村一社赵玉起露地栽植的黄瓜津研二号品种,枯死株率为53%,病瓜率高达100%,仅半亩地黄瓜毁种绝收.板石镇…  相似文献   

8.
棉铃虫在西瓜作物上造成严重为害的报道较少。2019 年秋季在北京发现第3代棉铃虫严重为害棚室西瓜的花蕾和幼瓜,蛀果率达20%~40%,应该予以关注和警惕。采用苏云金芽孢杆菌Bt、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和乙基多杀菌素等化学药剂可有效控制棉铃虫低龄幼虫的为害。  相似文献   

9.
1 病虫害基本情况 大棚黄瓜主要病害是白粉病、霜霉病,其次是灰霉病、细菌性角斑病、炭疽病,黄瓜枯萎病为零星发生。虫害主要有白粉虱、斑潜蝇、瓜蚜、瓜绢螟、红蜘蛛和茶黄螨等,其中前3种为害较重。  相似文献   

10.
大棚黄瓜病虫害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病虫害基本情况 大棚黄瓜主要病害是白粉病、霜霉病,其次是灰霉病、细菌性角斑病、炭疽病,黄瓜枯萎病为零星发生.虫害主要有白粉虱、斑潜蝇、瓜蚜、瓜绢螟、红蜘蛛和茶黄螨等,其中前3种为害较重.  相似文献   

11.
猕猴桃组织培养研究的现状与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猕猴桃是猕猴桃科(Actinidiaceae)猕猴桃属(Actinidia)多年生藤本植物.目前全世界猕猴桃属植物有66个种,约118个种下分类单位(变种、变型),我国有62个种.猕猴桃果实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丰富的维生素、矿质元素以及14种氨基酸.尤其Vc含量,每100g鲜果肉中可达到90~420mg,享有"Vc之王"的美称.猕猴桃可鲜食,也可加工成果酱果汁等,还有医疗保健作用,是深受人们喜爱的水果.随着猕猴桃栽培的进一步兴起和引种工作的进行,良种苗需要量急剧增加,而采用常规繁育方法周期长、成活率低,采用组织培养技术快速繁殖猕猴桃成为重要的良种繁育途径.此外,组织培养也是生理生化和遗传研究必需的基础技术,原生质体融合、重组DNA遗传转化等都必须在组培再生技术相当成功的基础上进行.西方一些国家的学者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经开始了猕猴桃组织培养的研究.随后,更多学者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并获得成功,在这一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本文从影响猕猴桃组织培养的因素,猕猴桃组织培养的应用等方面就近十年的研究进行综述,以便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对4份华南型黄瓜品种进行春提早栽培试验。结果表明,05C41,04C204和03C105等黄瓜品种长势旺,抗病性强,高产,风味品质良好,外观整齐一致,适应市场需求,在沿海地区都具有很好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3.
通过采用湖北省普遍采用的大棚爬地栽培方式,对12个厚皮甜瓜品种进行品种比较试验.结果表明,银蜜子、蜜世界、状元、红妃、金帝等品种在品质、熟性、抗病性及产量等方面的综合表现较好,适合湖北省早春大棚栽培.  相似文献   

14.
将不同品种3年生芦笋蔸子移栽至有机土和普遍土日光温室,定期采收芦笋嫩茎,比较其秋冬茬生物产量、经济产量和经济系数。试验结果表明,3年生有机土日光温室栽培的芦笋,其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普遍高于同期移栽、同期采收的3年生普通土日光温室栽培的芦笋。而不同栽培方式芦笋嫩茎采收的经济系数的差异没有明显的规律可循。  相似文献   

15.
利用闲置的哈密瓜大棚,对15个豇豆品种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正源豇豆和农家乐373油白豆角2个品种在三亚春季设施栽培条件下,表现产量高、耐热性和抗病性强,适合三亚地区甜瓜地轮作设施栽培.  相似文献   

16.
果树种质资源离体保存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综述了国内外果树种质离体保存方面的研究进展,简单介绍了种子保存,常规的细胞、组织和器官保存方法。超低温保存是一项长期稳定保存种质的方法,能减慢细胞代谢和完全抑制生长,概述了超低温保存的原理、技术要点和主要优点,以及影响超低温保存的因素:包括植物材料的性质、预处理、冰冻保护剂种类、降温方法、解冻方法以及解冻后处理等,并对今后果树种质保存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7.
早春大棚厚皮甜瓜品种比较试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采用湖北省普遍采用的大棚爬地栽培方式,对12个厚皮甜瓜品种进行品种比较试验。结果表明,银蜜子、蜜世界、状元、红妃、金帝等品种在品质、熟性、抗病性及产量等方面的综合表现较好,适合湖北省早春大棚栽培。  相似文献   

18.
对4份华南型黄瓜品种进行春提旱栽培试验.结果表明,05C41,04C204和03C105等黄瓜品种长势旺,抗病性强,高产,风味品质良好,外观整齐一致,适应市场需求,在沿海地区都具有很好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9.
明确了晴天时,甜樱桃日光温室上午8~10时为气温升温阶段,11~13时为气温高温阶段,14~16时为气温降温阶段。昼间地温变化幅度为2.3℃,连续晴天时日平均地温上升约0.3℃。阴天时,日光温室气温和地温均保持稳定下降趋势,连续阴天日平均地温下降幅度较大,是连续晴天温度上升速度的2倍。  相似文献   

20.
日光温室和露地甜樱桃红艳秋季枝叶中氮代谢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日光温室和露地栽培的6年生槽栽甜樱桃红艳植株为试材,对秋季枝叶中全氮、总氨基酸、可溶性蛋白质、谷丙转氨酶、谷氨酰胺合成酶、硝酸还原酶的变化动态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温室条件下叶片中的氮向枝中运转的量少于露地;长枝枝皮、短枝中的可溶性蛋白质减少,而长枝木质中可溶性蛋白质增加很多;叶中可溶性蛋白质高于露地,而且叶中的可溶性蛋白质在整个秋季都维持在相当高的水平。秋季枝中总氨基酸的变化趋势比较复杂,而叶中总氨基酸的变化趋势则很有规律,都有增加的趋势。秋季叶中谷丙转氨酶、谷氨酰胺合成酶、硝酸还原酶的活性在整个秋季都没有急剧减少,有时还有增加,这表明叶片中的氮代谢一直在进行,并没有随叶片的衰老而减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