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宏村是一座依山傍水的牛形古村落,世所罕见。它将古民居建筑与古代水利工程结合,融人文景观与自然风光为一体,为黟县古代有规划建造的村落之一,享誉海内外。  宏村位于安徽省黟县际联乡境内,始建于南宋,距今约有800年历史,为汪姓族聚居地。据村志记载,南宋前这里“幽谷茂林、蹊径茅塞”。汪氏后裔知识渊博,讲究风水,依据先祖教训多次聘请风水先生对宏村地形进行察看,最后认定宏村是块“风水宝地”,依山傍水将村落规划呈卧牛形状,因而以“牛形村”而得名。起初在村西的虞山溪拦河筑坝,将水引入村中,形似侧首饮水的牛舌。明…  相似文献   

2.
牛形村的故事江志伟自从由我撰稿拍摄而成的电视专题片《牛形村访古》在中央电视台《神州风采》栏目播放并获奖之后,地处黄山脚下的这座以牛的形状组成村落版图的奇特的旅游胜地更是蜚声遐尔誉播四海了。它,就是安徽省黟县宏村。宏村是个古今闻名的爱树村,全村男女老少...  相似文献   

3.
古村西递     
郭爱东 《森林与人类》2001,21(11):34-34
几天前,我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一条消息,说安徽省黟县西递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纪文化遗产名录,并说这是世界上第一次把整座村落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我为西递村高兴,那古朴典雅的西递小村也渐渐浮现在我的眼前。1997年春天,我慕名前往中国明清民居第一村——古黟西递游览。西递原名西川,取自村中三条溪水东向西流之意,后因距村三华里处的徽州府西古驿道设有“铺递所”而改称西递。它位于安徽省黟县城东,黄山西南麓。据载西递村始建于北宋皇佐年间,发展于明朝景泰中叶,鼎盛于清朝初期,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云南罗平布依族传统村落腊者村总体空间形态,通过提炼归纳村落组团布局、形成演变和空间属性3个层面的主要特征,探讨并强调了腊者村景观空间的地域性与典型性。  相似文献   

5.
文章基于空间句法理论,选取琼北山尾头村作为研究样本,利用相关分析软件,解析其内部空间形态,结果表明,山尾头村空间整合度较低,核心区域较少,公共空间不足;空间可理解度较高,能够通过局部空间的形态理解感知整体空间;空间可选择度较高区域与空间整合度较高区域较为一致。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合理规划组织、完善交通网络,优化景观效果、增强空间活性等对策,以优化村落全局整合度和可理解度,提升村落空间品质。  相似文献   

6.
鲟埔村是福建闽南“三渔女”之一鲟埔女的核心聚集区,是一个独具闽南特色的沿海渔家村落,由于生活变迁,渔家村落逐渐没落。为了对鲟埔村以及其他传统渔村的民俗文化进行系统化保护,文章通过比较分析、实地观察、实证分析等方法,以“慢城”模式在村落物质与非物质层面进行系统化梳理,探索现有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更新模式,提出一种更适用于鲟埔村保护与更新的模式,使村落精神与文化遗产源远流长,为其他具有特色性、地域性的传统村落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山水空间是传统村落发展的基础和骨架,在传统村落保护中极为重要,但当前研究中将传统村落与山水空间割裂,忽视村落一般山水的关系,因此本研究以极富特色的福州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根据村落与山体关系,将福州市传统村落划分为丘陵平地型村落、低山谷地型村落以及低山斜坡型村落,并运用卫星地图判读,实地调研以及Blender建模等方法总结了福州市传统村落山水分布特征、山水空间模式,并进一步揭示了不同类型的村落空间模式的形成机制。结果显示福州市传统村落主要分布在永泰县以及罗源县境内,海拔200~1000 m,距离水系3000 m以内的区域,并且平原丘陵型村落多呈现“溪-田-村-田”的团状集中分布模式;低山谷地多呈现“山-村-田-溪-田-村-山”的模式沿着山体呈现带状分布;低山斜坡型村落多依附山体呈现“山-村-田-溪-田”的模式分布。本研究将山水和村落视为一个整体,希望能够给乡村可持续发展建设带来启示。  相似文献   

8.
以乡村振兴战略为研究背景,结合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从传统村落景观和乡村产业发展的角度出发,讨论了两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紧密关系,指出了需要寻找两者之间的融合,才有利于实现村落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对城子三寨村的实地调研、分析,结合当地景观和产业的优势,提出了传统村落景观与乡村产业融合的基本策略:(1)农业与景观融合优化生态保护的产业结构;(2)旅游业与景观融合丰富空间完善村落格局;(3)文化业与景观融合打造韵味传承历史文脉。突出产业特色,建设传统村落的旅游设施,将文化创意延展到公共设施景观中。以挖掘传统村落生产与生活特色,打造村民富,村寨美的美丽画卷。  相似文献   

9.
客家传统村落景观是客家人在特定的地域环境中所营造的居住、生产、生活环境的综合体,具有鲜明的特征。近年来客家传统村落在旅游开发的推动下村落景观也随之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以龙南县关西村为例,从原真性保护、继承性修复、合理性优化、文化性添色、破坏性拼接五个部分评述旅游开发对原有客家村落景观的保护、运用及破坏的情况,并为同类型的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开发提出建议和意见。  相似文献   

10.
周志伟 《绿色科技》2013,(11):112-113
对新农村村落选址规划、道路建设、住房规划、园林与公益设施建设等有关居住生态方面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新农村居住环境建设应遵循的思路,包括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基础,全面考虑生产生活要求,准确把握自身经济条件,顺应自然,顺应民意,保留乡村自然特色与风貌,保留农家人文传统与美德,做到远看美观,近看洁净,出行便利,居家舒适。  相似文献   

11.
冯立燊 《广东园林》2020,42(1):9-14
佛山十二石斋和汾江草庐是顺德籍文人梁九图在清道光咸丰年间所建的两处庭园。其中,十二石斋位于市镇的宅邸内,小巧工整,汾江草庐地处近郊,开朗自然。二者在规模和空间气氛上的差异,表现出粤中造园艺术的多样性。通过文献分析,梳理了庭园的营造过程,确定汾江草庐始建于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又以现场调查的方式,探清了十二石斋的建筑遗存。再通过对照文字记述中的空间信息与地图、平面图、卫星图等早期测绘资料,考证了两座庭园的布局,使文字中的景物能具象地对应到实际的场地环境中,直观地展现了两座庭园的空间和尺度。  相似文献   

12.
Ancient tea garden has existed in Lancang County, Yunnan Province for more than 1,300 years, and is regarded as the provenance of Pu’er Tea’s seed source. The ancient tea garden ecosystem is a typical model that integrates conservation biodiversity and utilization of natural resources. In order to reveal the role of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of this ecosystem, plant diversity and application value of ancient tea gardens, normal tea gardens and secondary forestry communities in Lancang County were surveyed and compared. 360 households investigation were also conducted by using household-based agro-biodiversity assessment (HH-ABA). The results showed: (1) Ancient tea garden communities have high biodiversity, whose plant species diversity (H = 3.03) is lower than that of secondary forestry (H = 4.59) and higher than that of normal tea garden (H = 2.62); (2) Life forms analysis of plant species showed the vertical structure of the ancient tea garden communities are intact, herbs, trees, shrubs, vines, epiphytes are included, which is similar to that of secondary forest, while normal tea garden is dominant by herbs and no trees; (3) A large number of protected species, including five endangered, seven vulnerable and three rare, is well conserved in the ancient tea garden, while no protected species were found in secondary forest and normal tea garden; (4) The analysis of agro-biodiversity revealed that 56 % of plant species in the ancient tea garden are effectively used by households, while no plant except tea trees is used in normal tea garden; (5) The integrated values of ancient tea garden and normal tea garden illustrated that both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and economic income of ancient tea garden are higher than that of normal tea garden. We suggest that the local peoples’ knowledge and experience on resource management and utilization should be well documented and encouraged, and effective conservation and reasonable utilization of ancient tea garden would be achieved through training and demonstration with the participation of the local government, research institution and farmer.  相似文献   

13.
琉球王国是位于中国东海的古代政权,曾拥有具有地域特点的历史园林,其中属于琉球王族的园林是该古代王国历史类型园林的典型代表。梳理史料,将琉球王族园林发展划分为生成期、转折期、成熟期3个阶段;结合各园林的位置、功能等因素,王族园林分为宫内庭园、内苑、外苑3个类型。琉球王族园林类型明确,在布局上模仿中国,在功能上突出外交功能。对历史上琉球王族园林的研究,有助于丰富东亚园林史的内容。  相似文献   

14.
寺庙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主要组成部分,在空间处理上具有独特之处。文章通过对北京市几座佛教寺庙的空间构成、布局等进行研究,总结了佛教寺庙园林的空间艺术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对北京红螺寺进行了分析,使大家对佛教寺庙园林的空间特征有更完整而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在注重景观健康效益及多元社会价值的背景下,为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提供完善的景观支持服务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作为康复景观的类型之一,面向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的疗愈花园对提供自然助益、舒缓亲职压力和促进社会关怀等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医疗场地附属疗愈花园、自然生境疗愈花园以及社区疗愈花园等类型特点,结合相关研究在调节感觉障碍、舒缓情绪压力、促进社交能力等方面的设计依据,分析出有序空间布局、社交场景功能、感知体验氛围、柔性细节设计等4类设计要点,并通过案例研究对疗愈性景观的设计要点及空间元素进行对比解析。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楠溪江流域岩头村丽水街、苍坡村及林坑村3个典型古乡村园林的历史由来和建筑格局,指出其具有拙朴自然、功能实用、公共性强等特点,并与私家园林和皇家园林作了比较,进一步提出楠溪江古乡村园林所具有的价值和现代意义。提出了建立以村民为中心的保护机制、以旅游开发促保护和实施政策倾斜的保护机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地方风情的表现是园林建设的重要方面之一,不仅能使园林具有独特地域特色,而且有助于展现和弘扬地域文化,带来良好社会效应。广泛调查广州公共园林场所的地方风情表现,在明确地方风情概念及资源范畴基础上,系统梳理当地风情资源的内容及其在园林场所运用情况,总结出存在4个方面的问题:1)基于自然环境条件的风情表达不尽如人意;2)风情资源挖掘、整理不够;3)园林建设中体现地方风情的意识不强;4)地方风情表达的设计创新较为缺乏。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对策,并探讨了园林设计和建设中强化风情表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着眼三世广东园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广东园林有着灿烂的历史,其遵循天人合一的理念,将人居环境的安全与城市园林结合在一起,造就了凝诗入画的岭南地方风格。文章以古代广东园林为例,对其园林艺术进行了阐述。现代广东园林亦能与时俱进,在学习古代经验的同时,得以创新,创造了适应现代人生活的广东园林。吸取经验和教训,未来的广东园林建设需要更多地考虑人居环境安全,保护历...  相似文献   

19.
岭南地区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和社会风俗孕育了这里悠久的花事生活习俗与传统。广府文人作为花事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将花事活动融入园居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也影响了园林营建。运用图像学图文互证方法,对清代广府文人画作中描绘的花事活动内容与园林空间、园居生活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图像中主要包含了种花、赏花、插花、采花、绘花5种活动,这些活动结合了中国传统文人情趣和广府地方生活风俗,表现出雅俗共赏的特征。园林中的花事活动也与广府古典园林中的空间布局、构筑形态和植物种植方式互相影响,反映出岭南园林空间营造特色与园居活动、文化观念之间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0.
广东寺观园林艺术特征与继承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方兴  胡峰 《广东园林》2020,42(1):60-64
广东寺观园林有着灿烂的历史,遵循了中国古典园林因地制宜、天人合一的造园理念。以广东寺观园林为研究对象,扎基于史料,通过以史论证、横向对比、平立面几何解构等方法,分析了古代园林"折中""世俗""兼容"的艺术风格和"以小见大"的造园特点,厘清了传统寺观园林的发展脉络及新时代下"三宫两楼"格局的新变化,并结合城市建设方向提出了园林设计的新趋势。研究表明广东寺观园林既保留了岭南古典园林艺术特色,又能与时俱进,为适应新环境而不断演变推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