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水稻-大球盖菇轮作技术是利用水稻秸秆在稻田里种植大球盖菇、实现"一地双收"的一种生态高效种植技术模式,是近年来上海市发展循环农业,助推农民增收、农业致富的新途径,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现对水稻-大球盖菇轮作模式的种植技术要点及生产效益进行总结分析,以期推动该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大球盖菇接茬夏玉米复种轮作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大球盖菇接茬夏玉米复种轮作技术的技术优势、效益进行分析,总结大球盖菇和夏玉米的栽培技术,以为该模式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现代农业科技》2015,(16):89-90
介绍了利用废弃的秸秆和茭(稻)田发展生产大球盖菇轮作模式,包括季节安排与效益、高山茭白和大球盖菇栽培技术,以促进农民增收。  相似文献   

4.
随着百姓生活水平的提升和消费需求的多样化,早熟水稻品种日渐得到消费者的追捧。通过早稻-大球盖菇的轮作,真正实现了稻秸秆的再利用和粮食生产整体效益的再提升。本文提供了一套适合长三角地区,切实可行的稻菇轮作模式,以此生态循环模式实现农业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5.
大球盖菇—水稻轮作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总结大球盖菇—水稻轮作栽培技术,包括茬口安排、大球盖菇栽培技术(原料准备、场地选择、播种、覆土、发菌期管理、出菇期管理、采收)、水稻栽培技术(翻耕大田、播种、移栽、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以供种植者参考。  相似文献   

6.
冯东海 《农家致富》2023,(14):28-29
<正>以农业废弃物秸秆(稻草、麦秸等)为基料栽培大球盖菇,4月中旬收获大球盖菇后,作为基料的秸秆经过菌丝吸收降解后就地还田,然后种植瓜菜,实现大球盖菇与瓜菜等不同作物轮作,在高产优质的同时,又循环利用农业废弃物,环保又增效。一、栽培设施大球盖菇、瓜菜轮作栽培可采用两种模式,即大棚(拱棚)模式和露天模式。采用大棚模式栽培,大棚长50~60米、  相似文献   

7.
贵州生态资源优越,境内小气候环境众多,具有发展大球盖菇产业的极佳条件。为大球盖菇在贵州的推广种植提供技术支撑,介绍了贵州大球盖菇无公害栽培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8.
贵州地处云贵高原,生态资源优越,山地气候明显,具有发展大球盖菇的优良条件。为大球盖菇种植与采后管理提供技术指导,根据贵州省大球盖菇产业特点对贵州大球盖菇的种植(选址、温度、水分、病虫害防治)和采后管理(采收、加工)的技术要点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9.
大球盖菇是一种具有极强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的菌类,在我国的栽培范围比较小,栽培技术也还发展的不够 成熟,因此,大球盖菇在我国并不是一种常见的菌类。为了进一步提升大球盖菇在我国的栽培范围,并且获得更好的 栽培效益,让这一珍贵菌类在我国普及,本文主要针对于大球盖菇栽培模式研究进展进行了探析,希望为大球盖菇的 栽培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马艳蓉 《安徽农学通报》2010,16(20):165-167
大球盖菇是近年来在国内推广的珍稀食用菌人工栽培品种,其营养丰富,鲜菇肉质细嫩,口感好,颇受消费者青睐,市场前景广阔。通过对大球盖菇温室栽培技术进行研究,总结了在宁夏地区秋冬季栽培大球盖菇的主要高产技术措施,为大球盖菇在宁夏地区推广种植提供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1.
针对黄河三角洲盐渍土区域开发程度低、种植结构单一,影响土地生产力的问题,通过优化盐碱地粮经饲作物种植结构,采取作物种植与盐碱地生物改良相结合、粮经饲多元化种植相结合、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粮经饲作物提质增效绿色种植模式研究,完善不同盐碱胁迫类型,不同地力条件下粮经饲作物种植制度,推广应用适宜不同盐渍化程度下用养结合、多元化高效种植模式,构建粮经饲多元化种植结构并合理布局,实现用地养地结合,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农民收入,推动黄河三角洲现代农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腐植酸土壤调理剂对黄河三角洲盐碱土的改良效果,通过腐植酸土壤调理剂与常规肥料配伍,在黄河三角洲盐碱土壤上进行3年小麦定位试验。结果表明:施用腐植酸土壤调理剂能够改善土壤化学性状。与常规施肥相比,施用腐植酸土壤调理剂后,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分别提高3.8%~5.0%、8.6%~12.0%、16.4%~29.2%、27.3%~30.7%。腐植酸土壤调理剂能够改良土壤盐碱障碍,相比常规施肥处理,pH降低0.30~0.43个单位,碱化度降低4.6%~27.2%,脱盐率为17.28%~23.53%,钠离子含量降低15.4%~42.7%,氯离子含量降低20.7%~37.6%。2250 kg/hm2和3000 kg/hm2土壤调理剂施用量间均无显著差异。腐植酸土壤调理剂能够提高小麦产量,与常规施肥相比,小麦产量提高7.47%~25.83%。综上,施用腐植酸土壤调理剂2250 kg/hm2是改良黄河三角洲盐碱土以及提高小麦产量的最佳用量。  相似文献   

13.
为了开发利用黄河三角洲盐碱地和丰富该地区的牧草种质资源,本研究在黄河三角洲盐碱地开展了柳枝稷引种试验,对柳枝稷在该地区的育苗、田间移栽和后期管护等进行了详细阐述.结果表明,柳枝稷育苗出苗率高,苗期移栽成活率高,均达到90%以上;2年试验过程中,柳枝稷鲜草和种子产量最高分别达到7350 kg/hm2和203 kg/hm2,表明柳枝稷产量高,耐寒、耐盐碱能力较强,可在黄河三角洲盐碱地规模化种植推广.  相似文献   

14.
黄河三角洲具有丰富的后备土地资源,将边际性土地开发与生物质能源发展相结合,有利于该区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和生物质能原料的高效、可持续供应。在深入分析黄河三角洲水土资源和农村生物质能源利用现状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生物能源研究现状和最新进展,探讨了甜高粱、菊芋、柳枝稷和蓖麻等能源植物在黄河三角洲盐碱化土地规模化种植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并从技术、政策和市场等方面提出了促进黄河三角洲生物质能发展和边际性土地开发的几点关键建议,对当前黄河三角洲水土资源科学开发具有指导性意义。  相似文献   

15.
王勇 《安徽农业科学》2013,(18):7971-7972
黄河三角洲是我国3大三角洲之一,所涉辖区面积达2.65万km2。它拥有丰富的土地资源,但是土地质量较差,生态环境脆弱。该研究分析了黄河三角洲土地资源的现状,针对该地区存在的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土地开发效益低、土地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提出了加大土地执法力度、促进土地集约化利用、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等对策。  相似文献   

16.
基于典范对应分析的甘肃引黄灌区土壤盐渍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甘肃引黄灌区耕地土壤全盐量(TS)、pH和盐分离子组成的空间分布特征及数量关系,并探讨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影响程度以及对盐碱地类型、分布的影响。【方法】以兴电和景电两个典型灌区为研究取样区,样点布局既涵盖了上游新垦盐碱荒地、中游轻度盐渍化耕地、下游中重度盐渍化耕地和弃耕盐碱荒地,又兼顾了耕地土壤盐渍化类型(硫酸盐型、氯化物-硫酸盐型、硫酸盐-氯化物型)和程度(轻度、中度、重度)的差异。运用常规统计学方法研究了土壤TS、pH、盐分离子的剖面分布特征,运用典范对应分析方法(CCA)研究了土壤TS、pH与盐分离子含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及各土层TS、pH、盐分离子与研究对象前2个CCA排序轴的相关系数、特征值和解释方差。【结果】甘肃引黄灌区耕地土壤为轻度至重度盐化,0-40 cm土层含盐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40-80 cm土层含盐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剖面中的阳离子以Na+为主,阴离子以SO42-为主,土壤pH介于7.93-9.98之间。不同土层内,K+与HCO3-、Ca2+与Mg2+始终有较好的关联性,Na+与Cl-之间的关联性越往下层越强,SO42-与Na+之间主要是负相关,K+与Na+以及SO42-、Cl-、HCO3-之间的关联性不强。在0-100 cm全剖面上,pH的空间分布受HCO3-的影响较大,TS受Na+、Cl-、SO42-的影响较大。分层与全剖面的情况有所不同,0-20 cm土层内TS和pH的空间分布主要受控于SO42-含量,20-40cm土层内主要受控于Cl-和Na+含量,40-60 cm土层内受Ca2+、Mg2+、SO42-和HCO3-的共同影响,60-80 cm土层内Mg2+是主要影响因素,80-100 cm土层内主要受控于Mg2+和Cl-。CCA第1排序轴反映了TS的变化情况,第2轴反映了pH的变化情况,第1轴特征值在0.53-0.70,解释方差在38.7%-57.7%;第2轴特征值在0.36-0.64,解释方差在30.6%-44.7%。【结论】甘肃引黄灌区的盐渍化耕地中同时存在盐分表聚和底聚两个过程,上游新垦盐碱荒地和中游轻度盐渍化耕地以底聚为主,下游中重度盐渍化耕地和弃耕盐碱荒地以表聚为主。60-80 cm的泥质胶结砂层含盐量高达93.7 g•kg-1,对水盐运移和盐分离子分布产生了重要影响,是造成灌区发生土壤次生盐渍化的主要原因之一。盐渍化耕地的钠质化现象只在重度次生盐渍化区发生,TS、Na+和SO42-是决定项目区盐碱地类型和分布的主要因素。典范对应分析通过箭头连线的长短、所处的象限、箭头之间的夹角以及与角符号间距离的远近等,在CCA二维排序图上可以直观地给出各盐分离子之间以及土壤TS、pH值与盐分离子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各土层TS、pH、盐分离子与研究对象前2个CCA排序轴的相关系数、特征值和解释方差等,来确定不同土层的主控因子和影响甘肃引黄灌区盐碱地类型和分布的主要因素,是一种更加科学的区域盐碱地特征及改良利用情况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7.
德州市土壤盐渍化概况及改良利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本文主要论述了德州市土壤盐渍化分布概况及主要改良利用技术,对轻度盐渍土实行土壤隔层、抑制地表返盐碱,引黄灌溉、大水压碱,扩大肥源、林农配置等;对重度盐渍土采取生物治理与设施隔盐技术;对盐碱涝洼地采取了台基鱼塘和发展种植养殖业,为改良利用盐渍化土壤提供了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黄河三角洲盐碱地玉米为研究对象,利用黄河泥沙对盐碱地进行改良试验,分析不同黄河泥沙施用量和不同灌水量水平对玉米株高、叶面积、干物质量和产量的影响,探讨适宜的泥沙施用量和灌水量。结果表明:玉米的生长和产量都随着泥沙施用量和灌水量的增加而增大,泥沙施用量均大于灌水量对其的影响。株高、叶面积指数、干物质量产量均在在泥沙施用量为6cm,灌水量为150mm处理最大,干物质积累量在成熟期最大为20460kg/hm2;夏玉米产量最大为11220kg/hm2。  相似文献   

19.
以推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一体化发展为抓手,指出了黄河三角洲区域信息化建设的基本问题是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方面的问题,解决这一基本问题的关键是搞好信息资源规划。对编制实施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信息资源规划,建设区域信息资源管理中心和区域网络信息系统,推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一体化发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从土壤条件、土壤改良、整地施肥、播种、灌水、病虫害防控、收获贮藏等方面对宁夏引黄灌区盐碱土壤种植紫花苜蓿技术规程进行了系统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