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柞蚕脓病的传染,主要是以多角体这种形态的病原物食下感染。据报导,病毒多角体长期贮存,毒力相当稳定。有人试验,家蚕多角体可以感染25年(Bolle,1907)。据我们试验,柞蚕脓病蛹,室内干保存三年,仍有感染力,但毒力明显下降。多角体蛋白虽然对病毒有保护作用,但是柞蚕饲养在野外,病毒落入野外柞林中,受自然因素的影响,多角体会发生裂解,毒力也会衰减变化,研究多角体在所处的环境中的裂解情况和毒力变化,对掌握本病的传染经路,流行规律以及预防本病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有关这方面的试验,目前国内尚未见报导,本文主要借助电镜,观察多角体病毒  相似文献   

2.
美国白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对美国白蛾幼虫有较强的致病力。为摸清美国白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对脊椎动物的毒性,以便为大面积应用美国白蛾核型多角体病毒防治美国白蛾提供科学依据,我们用美国白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粒子和多角体混合液通过耳静脉注射、眼粘膜接种、拌食饲喂和腹腔注射四种途径对家兔、豚鼠、小白鼠共30只动物进行了急型、亚急型两种不同类型的感染试验,鉴定安全性。现将试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为明确苏云金芽胞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 Cry9Ea10毒素蛋白对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的作用,本研究测定了其对美国白蛾四龄幼虫的活性,采用邻接法构建了美国白蛾中肠受体蛋白HcABCC4系统发育树;Ligand blot和ELISA试验研究了Bt Cry9Ea10毒蛋白与HcABCC4受体蛋白间的结合能力;利用HcABCC4基因dsRNA,采用注射法比较了基因沉默前后Cry9Ea10毒素对美国白蛾的毒力变化。结果表明,Bt Cry9Ea10蛋白对美国白蛾幼虫有杀虫活性,毒力回归方程为y=-4.61+2.28x,LC50和LC70值分别为115.60和177.58μg/mL。美国白蛾HcABCC4氨基酸序列(GenBank登录号:MW727508.1)与夜蛾科棉铃虫Helicoverpaarmigera(XM049842273.1)、美洲棉铃虫H.zea(XM047179823.1)、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XM035574947.2)、斜纹夜蛾S.litura(KP335688.1)的ABCC4氨基酸序列聚为...  相似文献   

4.
以四氧啼啶糖尿病模型鼠为试验材料,进行了柞蚕蚕蜕对糖尿病小鼠预防及治疗作用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柞蚕蚕蜕(干重)分别为10,20,30g·kg-1(体重)的剂量下,于预防试验中,糖尿病小鼠的空腹血糖值与模型组相比,分别降低3.46%、6.92%、17.87%,其中高剂量组达到了显著水平(P<0.05);在治疗试验中,糖尿病小鼠的空腹血糖值与模型组相比,分别降低1.33%、7.62%、15.34%.高剂量组也达到了显著水平(p<0.05).同时,柞蚕蚕蜕可降低血清中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浓度,提高高密度脂蛋白浓度;提高肝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酶水平,从而说明柞蚕蚕蜕具有一定的降低胆固醇和抗氧化及清除自由基能力.  相似文献   

5.
通过樗蚕微粒子病病原的回接感染试验确定樗蚕微粒子病病原,并对樗蚕微粒子病病症、病原作了初步观察。同时,通过对柞蚕的接种试验验证了樗蚕微粒子病病原可以感染柞蚕。  相似文献   

6.
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 Drury)是世界性重要检疫害虫,1979年6月在我省丹东地区首次发现。据调查,寄主有50余种,主要危害林木。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饲养发现幼虫大批自然死亡,检查确定为核型多角体流行病。将病毒接种于饲料添饲幼虫,验证幼虫发生了核型多角体病。为探讨美国白蛾生防途  相似文献   

7.
柞蚕脓病的传染途径,主要是食下和体皮创伤感染。虽然有人提出母体传染途径,但经我们试验,尚未发现母体传染现象。这些问题过去已有结论。可是,生产中脓病到底是在什幺时候感染的?以什么方式并通过那些径路感染的,目前均无明确的结论,而切断传染的土要径路又是预防脓病的关键一环。一、柞蚕脓病毒传染源调查从养蚕发病的农户取地面土、壁上和顶棚的尘土、蚕筐洗刷液、种茧水浸液涂叶喂蚕。并从上年发病的蚕场拾回病蚕尸加水稀释添食调查发病率(表1)  相似文献   

8.
美国白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形态结构和感染力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 Drury)自传入我国后,几年间为害范围已达十个市、县,并有继续蔓延趋势。由于该虫繁殖力强、食性杂、幼虫具暴食性,对林木、果树和蚕业生产威胁极大。同时近年来施用农药数量及浓度不断增加影响生态平衡。而利用核型多角体病毒防治,杀虫效果好,具有作用专一、安全、持久,又不污染环境的特点。我们于1979年8月在丹东市郊区分离到该病毒,经初测对美国自蛾幼虫有较强的感染力。又对病原形态结构和感染力测定进行了较系统地研究,现报道如下。一、材料和方法(一)材料供试病毒:取第一代和第二代罹病之美国  相似文献   

9.
印度柞蚕(A. proylei)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柞蚕种质资源是发展蚕业生产和开展育种研究的物质基础 ,因而种质资源的收集、引进等研究工作倍受育种工作者的重视。为了获得新的柞蚕种质资源 ,进一步丰富我国柞蚕品种资源库 ,为柞蚕育种提供新的育种材料 ,辽宁省蚕业科学研究所于 1 998年 1月从印度引进印度柞蚕 (A .proylei)种茧 2 0 0 0粒。通过 4年 8代的饲育观察及相关试验调查与研究 ,对该种已有初步认识 ,现报告如下 :1 引进的印度柞蚕资源材料的形态特征印度柞蚕分布在沿喜马拉雅山山麓的两大地区 ,即所谓的东北区和西北区。据印方引种资料介绍 ,该种属二化性四眠五龄 ,…  相似文献   

10.
白僵病是柞蚕病害之一,在通常情况下自然发病率很低,不是柞蚕主要病害。近年来,进行生物防治使用白僵菌的数量有所增加,这对减少化学农药的用量、保护天敌、防止环境和食品污染等起了积极作用。但同时是否会给柞蚕生产带来影响,是个值得注意的问题。为此我们进行了白僵菌对柞蚕幼蚕寄生力的测定试验。一、试验材料1.供试菌粉由金县三十里堡生物农药厂提供,每克菌粉含孢子100亿。2.供试柞蚕春季取盖县生防站柞蚕茧,置于5℃冰箱中贮存,试验前取出蚕茧放于室内,使其自然羽化、交尾、产卵,并孵出幼蚕。二、试验方法将初孵柞蚕幼蚕在虫笼内放养,饲以鲜苹果叶,两天后选健壮个体用于试验。把白僵菌粉加无菌水配制成孢子含量为0.4265亿/毫升  相似文献   

11.
美国白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简称 NPV),防治美国白蛾效果明显又比较稳定,人工繁殖病毒方法简便易行。为便于贮存和应用,我们制成了可湿性粉剂和液剂,经田间药效比较试验,杀虫效果均比较强。现将制备方法、药效试验及成本核算报告如下。一、材料与方法(一)病毒粗制剂的制备1.可湿性粉剂病毒:人工繁殖的新鲜病毒湿虫尸吸附剂:轻体碳酸钙(本溪市助剂厂)pH 为中性,粒度200目/时;活性炭(沈阳市兴顺化学试剂厂)悬浮剂:亚硫酸纸浆废液粉(吉林开山屯造纸厂出品),pH 为中性。制作方法:先将病毒湿虫尸研细后,分别用三倍和二倍于虫尸重量的轻体碳酸钙粉和活性炭吸附,并加入相当于粉剂重量15%的亚硫酸纸浆废液粉。经充分搅拌和研磨,置阴凉处晾干,过100目/吋筛,弃去筛上物(体壁、头壳等杂物),即可分装保存。  相似文献   

12.
据L.O.Warron(1967)统计,在北美、欧洲、亚洲,美国白蛾的天敌昆虫(捕食性和寄生性天敌昆虫)共有175种。在北美由于受到天敌的控制,因而美国白蛾不是一种引人注意的害虫。在亚洲,美国白蛾于1958年传入朝鲜半岛,据日本和朝鲜报道,适应它的寄生性天敌昆虫才6种(寄生蝇3种、姬蜂1种、小蜂2种)。苏联1978年报道已发现寄生性天敌30余种,其中某些种类对美国白蛾幼虫的寄生率高达90%,基本上可以控制美国白蛾的传播和流行。在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也有相似的情况,如一种绒茧蜂(Apanteles sp.)对白蛾幼虫的寄生率一般年份30-40%,个别年份高达70~80%。在国内1985年报道,辽宁丹东美国白蛾寄生性天敌昆虫有9种(寄生蝇3种、姬蜂4种、绒茧蜂1种、赤眼蜂1种)。  相似文献   

13.
由于柞林蚕场保护和利用不合理,我国老蚕区柞林蚕场土壤沙化严重、柞树叶质量差、病毒污染重、繁种质量低.建国后,柞蚕种繁育基地发生两次大的北移,第1次是由辽宁省丹东市移到辽宁省西丰县,现又由辽宁省西丰县移到吉林省.目前,吉林省的柞蚕种茧生产量占全国的70%以上,已成为全国的柞蚕种生产基地.  相似文献   

14.
冯驰  韩兆国 《农业与技术》2007,27(2):129-131
柞蚕饰腹寄蝇又称蚕寄蝇、蛆蝇、蛆蛟,是辽宁省春蚕生产危害最为严重的一种寄生虫病,它在每年春柞蚕放养期间发生一次,以丹东、宽甸、凤城、东港和鞍山的岫岩为重。特别在近几年来,危害春柞蚕生产更为严重,利用四台子蚕药厂生产的灭蚕蝇3号、4号药浸蚕杀蛆效果仅占30%,采用灭蚕  相似文献   

15.
黑龙江省无霜期长,早春低温冷害和风害、霜冻较重,一般只能放养一次柞蚕,更新改造天然柞林开辟新蚕场的可能性不大,为探求新树种养蚕、提早养蚕和保苗技术,于2008、2009年进行了两次塑料大棚蒿柳饲养柞蚕试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试验总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16.
白蛾周氏啮小蜂(Chouioia cunea Yang)是防治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的重要蛹寄生蜂。近年来,利用柞蚕蛹作为白蛾周氏啮小蜂替代寄主进行人工繁育及应用的技术已经比较成熟。本文从替代寄主、种蜂和温湿度控制等方面总结了人工繁育白蛾周氏啮小蜂的关键技术,以期为白蛾周氏啮小蜂繁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脓病、软化病是柞蚕生产的两大主要病害。在我省蚕区普遍发生,常年减产二、三成,重者达四、五成,严重威胁柞蚕生产的发展。我们在辽宁省蚕科所药剂卵而消毒研究和山东省蚕科所农吉利碱预防脓病研究成功的基础上,重点解决卵面消毒后,至出蚕前或稚蚕期再感染病菌、弱病毒,致使四、五龄蚕暴发脓病、软化病的问题。为此,我们在卵面消毒后,将“保蚕宁一号”给柞蚕卵或各令期添食,防治脓病、软化病的试验。通过六年来小区和生产鉴定,收到了显著的防治效果,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8.
##正##由辽宁省蚕业科学研究所牵头,辽宁省农科院大连生物技术研究所、吉林省蚕业科学研究院、沈阳农业大学生物科学技术学院、河南省蚕业科学研究院、黑龙江省蚕业研究所组成的柞蚕基因组研究联合攻关项目组(简称柞蚕项目组)与深圳华大基因科技服务有限公司(简称华大科技)携手,经过两年的不懈努力,日前完成了柞蚕  相似文献   

19.
柞蚕生产是我国的一项传统产业,在我国有着悠久的生产历史,柞蚕成功放养不仅可以提供人们需要的生丝和丝织品,还可以为我们的餐桌上提供营养丰富的柞蚕蛹食品,是我国柞林丰富的山区一项投资少、见效快的致富好产业.柞蚕放养成败的关键技术之一是卵面消毒技术,通过卵面消毒处理,把附着在卵面的各种病毒、细菌、原虫杀死,以免在出蚕时被蚁蚕吃下,感染蚕体,引起蚕期发病.我们现在应用的卵面消毒技术,主要是用福尔马林(俗名甲醛)化学试剂进行浸泡,具体技术要点是:用福尔马林原液36%的试剂,对水11倍,配成3%浓度的消毒溶液,溶液温度是23℃-25℃,消毒时间(即浸泡)30分钟,捞出后用清水漂洗3次,放阴凉处晾干.蚕卵消毒技术的准确掌握和灵活运用,成为我们技术人员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20.
关于核型多角体病感染的潜伏期,早有研究报导,一般认为受接种的病毒浓度和饲育温度影响。但微量感染时发病的潜伏期也只有十天左右,不能跨过两个令期。而慢性不显性感染是植物、节足动物和冷血动物等生物的主要病毒感染形式。柞蚕脓病的传染经路,经我们研究主要是制种期卵面感染,而生产中主要是壮蚕期暴发脓病。卵面感染,什么条件能使潜伏期延长到壮蚕暴发脓病,过去很少有人研究。我们主要是将病毒的毒力致弱、卵面滴毒,单头饲育,观察潜伏期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