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2 毫秒
1.
70年代以前,世界海洋鱼类的渔获量以每年约6%的速度持续增加,但到了70年代初期,由于秘鲁产量的急剧减少,增长率明显下降[FAO,1994]。1980-1989年期间年总增长率仅为2.3%,1990年粮农组织的渔获统计数字是自1970年以来首次出现下降,下降率为3.0%[FAO,1993a]上随着传统鱼类资源不同程度地衰退,头足类这一主要捕捞对象,已引起世界各主要渔业国的关注和重视。据统计,1970-1993年期间世界头足类总产量以每年约4.8%的速度递增。1993年产量达276万吨,约占当年海洋总渔获量的3.3%(图1)。国内外学者[董正之,1991;…  相似文献   

2.
世界头足类资源开发现状及我国远洋鱿钓渔业发展对策   总被引:16,自引:11,他引:5  
头足类是世界上最具开发潜力的渔业种类之一,已成为世界海洋捕捞业的重要组成。根据1970—2016年世界各国头足类生产统计数据,利用灰色关联方法,对世界头足类渔业及其组成进行了分析;结合我国远洋鱿钓渔业的发展状况,指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发展对策。分析认为:1970—2016年世界头足类捕捞产量总体上呈现出较为稳定的增长趋势,年增长率达到3.68%,远高于同期世界海洋捕捞产量的增长率,2014年达到历史最高产量。2010—2016年,头足类捕捞产量占世界捕捞产量的比重稳定在4.5%~6.0%。不同年代柔鱼科、枪乌贼科、乌贼科和章鱼科的产量组成及其比重有所差异,主要生产国家和地区的产量排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2010年代各科所占比重依次为柔鱼类(58.41%)、枪乌贼类(11.98%)、章鱼类(8.92%)、乌贼类(8.40%)。亚洲在40多年的世界头足类渔业组成中地位极为重要,日本头足类产量从1970年代到1990年代的第1位下降到2010年代的第5位,我国从1970年代的第5位上升到2000年代和2010年代的第1位。对大洋性鱿鱼资源的认知能力、开发能力和掌控能力不足是制约我国远洋鱿钓渔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为此提出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全球远洋渔业资源调查与生产性探捕的监测体系,研制全球远洋鱿钓渔业渔海况信息服务系统,建立自主产权的渔具及标准化装备体系,研发渔获品质控制技术与溯源体系,开展基于物联网工程的远洋渔业信息化建设,建立起我国主导研究的头足类渔业资源评估体系等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3.
1世界头足类资源开发现状世界海洋中近海传统底层捕捞对象资源普遍衰减,一些主要渔业国家都积极开发新的渔业对象,其中头足类已成为开发的重要渔业资源之一。联合国粮农组织视头足类资源为人类未来最大的蛋白质食品来源,并将它列为积极开发的目标。近年来,世界海洋产量呈平稳增长状态,头足类(Cephalopod)的产量仍保持增长的好势头。同时,这类资源的本要增产的海域仍在太平洋。现根据粮农组织年鉴统计,1987-1993年间世界头足类产量,由230.5万吨增加到275.5万吨,在这七年间增长45.5万吨,平均每年递增6.5万吨。依1993年世界…  相似文献   

4.
1世界头足类资源开发现状世界海洋中近海传统底层捕捞对象资源普遍衰减,一些主要渔业国家都积极开发新的渔业对象,其中头足类已成为开发的重要渔业资源之一。联合国粮农组织视头足类资源为人类未来最大的蛋白质食品来源,并将它列为积极开发的目标。近年来,世界海洋产量呈平稳增长状态,头足类(Cephalopod)的产量仍保持增长的好势头。同时,这类资源的本要增产的海域仍在太平洋。现根据粮农组织年鉴统计,1987-1993年间世界头足类产量,由230.5万吨增加到275.5万吨,在这七年间增长45.5万吨,平均每年递增6.5万吨。依1993年世界…  相似文献   

5.
太平洋褶柔鱼和柔鱼的腕足断裂强度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太平洋褶柔鱼(Todarocespacificus)和柔鱼(Ommastrephesbartrami)是西北太平洋海域(FAO划定,61渔区)两种主要的经济头足类资源,在世界头足类总产量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董正之,1991],太平洋褶柔鱼主要分布于日本列岛周边海域,柔鱼分布在北太平洋广阔海域,资源都较为丰厚,目前主要作业方式都为钓捕作业。1989年和1993年我国先后成功地开发了日本海太平洋褶柔鱼和西北太平洋柔鱼资源,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生产实践表明,影响渔获量的因素很多,其中脱钩率是抑制钓捕产量提高的主要因素之一。多年的测试结果表明,太平洋…  相似文献   

6.
太平洋褶柔鱼(Todarocespacificus)和柔鱼(Ommastrephesbartrami)是西北太平洋海域(FAO划定,61渔区)两种主要的经济头足类资源,在世界头足类总产量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董正之,1991],太平洋褶柔鱼主要分布于日本列岛周边海域,柔鱼分布在北太平洋广阔海域,资源都较为丰厚,目前主要作业方式都为钓捕作业。1989年和1993年我国先后成功地开发了日本海太平洋褶柔鱼和西北太平洋柔鱼资源,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生产实践表明,影响渔获量的因素很多,其中脱钩率是抑制钓捕产量提高的主要因素之一。多年的测试结果表明,太平洋…  相似文献   

7.
我国的养鸭业具有悠久的历史。进入20世纪80年代,饲养量平均每年以5%~8%的速度递增。2004年我国肉鸭的出栏量超过24亿只,鸭肉产量约530万吨,占世界肉鸭总产量的70%左右。中国羽绒(毛)每年产量约36.7万吨,鸭绒约占75%。我国2004年成年蛋鸭的存栏量达到3亿~4亿只,鸭蛋年产量达到553万吨,约占我国禽蛋总产量的20.3%。[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水产业包括捕捞、养殖和加工三大部分,另外,还有许多相关的产业。 一、海洋水产资源的利用 目前,世界水产品的总产量在7600万吨左右,其中海洋水产品约占90%,年增长率在1%左右。从70年代到80年代,水产资源利用方面的基本特点是:强化了捕捞强度,北部海洋大陆架及西非、美洲沿岸区域的海洋鱼类种群已充分开发,甚至捕捞过度质量明显下降;软体动物和甲壳类的产量有所增长;在世界范围内,非传统鱼类产量增加,  相似文献   

9.
小型中上层鱼类在世界所有鱼类和水生生物的渔获量中约占50%这样重要的位置。在世界鱼类资源日益衰退和捕捞力量日益增长的情况下,一些渔业国家寄希望于这些小型鱼类,以满足人类对于鱼品的需要。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在1981—1985年期间的世界渔获量中,就鲱、鯷和沙丁鱼这三种鱼类而言,其产量已增长26.5%,达到2120万吨。近年来,北大西洋地区对小型中上层鱼类的兴趣有增无减,不断建造带有冷却海水保鲜设备、长90米的大型拖网船投入生产。  相似文献   

10.
世界头足类资源开发现状和中国远洋鱿钓渔业发展概况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本文简述了世界头足类的资源开发与利用现状,还分析了世界八个主要海区的头足类产量及主要种类。西北太平洋的头足类产量一直保持领先,90年代仍保持增的势头。1995年占世界头足类产量的35.3%。  相似文献   

11.
本文简述了世界头足类的资源开发与利用现状,还分析了世界八个主要海区的头足类产量及主要种类。西北太平洋的头足类产量一直保持领先,90年代仍保持增的势头。1995年占世界头足类产量的35.3%。  相似文献   

12.
80年代世界农业继续增长,年平均增长率为2.1%,超过世界人口的年增长率,发展中国家,人均粮食产量和人均农业生产量如以1979—1981年为100,1990年为113%。总体上讲,可以保障人们生活的需要。 但是农业增长率正在逐步减慢,80年代不如70年代和60年代的速度。70年代世界农业年平均增长率为2.3%,60年代年平均增长率为3%。同时全球不同地区和国家之间发  相似文献   

13.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70年代初开始人工栽培食用菌,到1978年全国产量只有5万多吨,80年代进入了发展阶段,1990年突破100万吨,到2001年达到781万吨,产值达314亿元,而且每年都是以30~40%的速度增长。我国是世界食用菌生产大国和出口大国。黑木耳产量达42.4万吨,据介绍,目前我国食用菌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65%,  相似文献   

14.
韩国农产品贸易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农业信息》2004,(11):21-21
20世纪70到90年代,以贸易为主导的工业化发展将韩国从一个经济贫困转变为世界第12大经济强国。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下降了。农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由1960年的40%降至2000年的4%;农业劳动力比例低,1970-2000年间,韩国的总人口增长了1500万,但农村人口却下降了1000万,农业就业人口从占全国劳动力总数的50%降至8.5%;2000年农业经济增长率仅1.1%,与8.8%的国民经济总体增长极不协调。  相似文献   

15.
世界的渔业产量从50年代以来,世界渔业总产量一直按每年6%左右的速度增长,70年代处于徘徊阶段,80年代有较快发展。1989年世界渔总产量达1亿t,其中海洋捕捞8640万t。1990─1992年世界渔总产量停留在9800万t左右。从1980─1990...  相似文献   

16.
大米──不可缺少的粮食(上)[美]PeterT.White稻米对占世界人口一半的亚洲人提供了他们日常食物的25-80%的热量。1993年世界大米产量达5.2亿、小麦产量虽然达到5.6亿,但其中20%用作饲料;5.3亿t玉米中的65%也用作饲料。大米的...  相似文献   

17.
对虾病毒的研究始于本世纪70年代[Couch1974],全世界现已发现的对虾病毒至少在18种以上[陈细法等1997]。自1993年我国沿海地区暴发大面积养殖对虾病毒性流行病以来,病毒病的不断发生与传播已给我国养虾业造成了空前的危害,全国养殖对虾产量从1992年的220000t跌至1993年的87000t和1994年的53000t[石拓等1998]。1995~1997年养殖对虾的产量仍在低水平线上徘徊。时至1998年6月上旬,在未采用对虾病毒病综合防治技术[WangAL和WangWN1996]的大部分养虾区,当养殖对虾体长达到30~4Omm时即纷纷死亡。虾病不仅未随时间的推移有所减…  相似文献   

18.
泰国是世界第一大天然橡胶生产国,近3年内预计产量增幅不大,2007年产量预计为310.5万吨,比2006年增长4.6%,2008年产量将达313.5万吨,增长率为1.0%。2009年将达317万吨,增长率为1.1%。印度尼西亚是世界第二大天然橡胶生产国,近3年内产量会有小幅度增长,2007年预计产量为263万吨,比2006年增长4.6%,2008年预计产量为275万吨,增长率为4.6%,2009年预计产量为289万吨,增长率为5.1%。马来西亚为世界第三大天然橡胶生产国,近3年天然橡胶产量不会有大幅度提高,可能会略有下降,据预测2007年天然橡胶产量可能达129.8万吨,比上年增长2.3%,2008年可能达126.5万吨,下降2.5%,2009年产量预计为129.7万吨,略有回升,增长2.5%。未来3年,非洲天然橡胶产量可能会有所增加,预计2007年非洲天然橡胶产量可能达41.7万吨,增长率为4.0%,2008年产量可能会达44.2万吨,增长6.1%,2009年产量可能会达45.2万吨,增长2.2%。在未来3年内,南美洲天然橡胶产量预计也不会有大的变化,预计2007年南美洲产量为21万吨,2008年可能达22.5万吨,2009年可能达23万吨。  相似文献   

19.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资料分析,世界粮食与农业总产量,80年代平均年增长率为2.1%,低于60年代和70年代的水平。1961—1970年平均年增长率为3.0%,1970—1980年平均年增长率为2.3%。 80年代,发展中国家粮食与农业产量平均年增长率有所提高,由70年代的年均增长3%增加  相似文献   

20.
世界粮食安全问题再次引人关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一、形势严峻80年代中期以来,世界粮食生产增长缓慢。受气候、政策。投人等诸多因素的影响,1998年世界粮食又再一次减产,估计总产(包括谷物、薯类、豆类)为22.36亿t,比1985年的20.11亿tie-nil.fry,年平均增长率为0.7%(据粮农组织资料,70年代粮食年均增长2.7%,80年代为1.6%)。但同期其他可供食用的农产品(如肉、鱼。果、菜、油脂等)产量大多有较大的增长,按粮农组织食物综合指数计算,约增长20%,因而大多数人民生活有所改善。国际谷物贸易自80年代中期一度达到2.2忆~2.3亿t以后,一直徘徊在2忆t左右,1998/9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