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长白山区新林地人参栽培土壤养分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系统研究了人参播籽地、栽货地各年生床土酸度、盐分、氮磷钾速效养分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随着植参年限的增加,床土酸度有增加的趋势;床土中盐分、硝态氮也随之增加,但分布不均匀,随着季节与床土含水量的变化,有明显的表聚现象;床土含磷量随磷肥用量的增加而大幅度增高;土壤速效钾含量因施钾量不多,而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2.
测土施肥技术与高产、优质、高效参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长白山区人参种植经历了从无肥到有肥、从有机肥到有机肥与无机肥相结合的发展阶段。随着其它栽培措施的不断改进,人参单产有很大提高,人参施肥受到广泛重视。近年来,有些参户企图通过增加施肥量来提高产量,结果事与愿违。如大量施用磷酸二铵,既做底肥又做追肥每平方米用量高达200g以上,造成土壤磷素过剩,养分间比例严重失调,人参病害加重,产量不高,品质下降。目前,人参生产主要凭经验施肥,有很大盲目性,施肥品种较单一,只重视氮、磷肥(即磷酸二铵),忽视钾肥和中、微量营养元素的投入,施肥量偏大,施肥方法不当。因此,经验性的人参施肥方式不能适应当前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参业的要求。而迫切需要建立科学施肥技术体系,以协调人参对营养元素的需要与床土供肥的矛盾,最大限度发挥床土的生产潜力,达到高产、优质、高效的目的。本文结合作者近年来的实践经验对测土施肥技术在我省参业生产上的研究应用做如下解析。  相似文献   

3.
江西红壤旱地花生测土施氮参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粤油256为供试品种,选取高、中、低肥力的红壤旱地共10块,设计0、135kg/hm2两个施氮水平,研究江西红壤旱地花生测土施氮的参数。结果表明,随着土壤肥力水平的上升,花生产量、生产100kg花生荚果的需氮量、土壤供氮量和土壤氮素贡献率随之提高,而氮肥表观利用率随之下降。高、中、低肥力地块的土壤供氮量分别为222.65 kg/hm2、181.53kg/hm2、140.67kg/hm2,土壤氮素贡献率分别为84.88%、79.92%、74.45%,氮肥表观利用率分别为29.37%、33.70%、35.51%;在不施氮条件下生产100kg花生荚果的需氮量分别为6.52kg、6.39kg、6.34kg,而在N135条件下分别为6.60kg、6.44kg、6.37kg。相关分析表明,花生产量、土壤供氮量和花生需氮量与土壤肥力指标中的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钾含量有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而与有效磷含量相关不显著;氮肥利用率与5项土壤肥力指标都呈负相关,但不显著。通过逐步回归,建立了花生产量、土壤供氮量、花生需氮量、氮肥利用率与土壤肥力指标的回归方程,为红壤旱地花生测土施氮提供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4.
用黑麦草进行两个主要目标的盆栽试验:(1)观察可浸提的有机氮对纯矿化氮和植物吸收氮的重要性;(2)研究施入土壤中有机质的分解和矿化与可浸提有机氮的关系。可浸提的有机氮采用电超滤法(EUF)和10mMCaCl2溶液浸提。试验采用德国汉森冲积物和斑状沉淀物发育而成的13种砂土,试验土样采自生长黑麦的田间试验小区表层,取样时间为6月份。CaCl2浸提有机氮与净矿化氮和黑麦吸收氮有明显关系(相关系数r^2  相似文献   

5.
土壤、参苗、管理是人参栽培三大要素.参苗的好坏决定着本田栽培期人参产量和质量,所以各栽参国家都非常重视培育优质参苗.朝鲜是世界上人参生产和加工水平较先进的国家之一,出口的“高丽参”目前在国际贸易中占有一席之地.朝鲜培育参苗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原土苗圃,即自然土壤经耕翻、做床、播种,这是一种较粗放的育苗方式,目前很少采用;另一种是配制苗圃,即利用原野土及药土按一定比例人工混配而成的床土进行播种育苗,这种育苗方式可人为控制土壤条件,结合科学的施肥与灌溉、可培育出优质参苗,但也存在着用工多、生产费用高等缺点.我国目前人参育苗耕作制同本田栽培一样,为生荒耕作制,即选用适于栽培人参的林地,进行毁林开荒,种植几年人参后即行废耕,再另垦林地,育苗播种方式主要是撒播.也有少量条播或点播,前者由于播种密度大,导致参苗小,质量差,1、2路苗少,4路以下苗占一半以上;后者育出的参苗虽优级苗多,但由于病虫害等原因,掉苗严重,单位面积参苗少,资源浪费严重,育苗成本高.在可开垦植参的林地资源日益匮乏的今天,改进传统的育苗技术,探讨新的育苗方式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6.
用黑麦草进行两个主要目标的盆栽试验:(1)观察可浸提的有机氮对纯矿化氮和植物吸收氮的重要性;(2)研究施入土壤中有机质的分解和矿化与可浸提有机氮的关系。可浸提的有机氮采用电超滤法(EUF)和10mMCaCl2溶液浸提。试验采用德国汉森冲积物和斑状沉淀物发育而成的13种砂土,试验土样采自生长黑麦的田间试验小区表层,取样时间为6月份。 CaCl2浸提有机氮与净矿化氮和黑麦吸收氮有明显关系(相关系数r2=0.60和r2=0.66,而与用电超滤法(EUF)浸提的有机氮关系不很明显(r2=0.16和 0.22);测定与土壤全氮的相关系数分别为r2=0. 23和 0.33。 施入土壤的甜菜叶子的分解和矿化增加了植物可吸收的有效N,这就明显表明增加了土壤的无机N和可浸提的有机态N,随后有机态N和无机态N的减少与黑麦吸收N有关。然而不同时间可浸提的有机态N含量决定于采用的浸提方法,加入有机物两week后取样电超滤(EUF)法可没提的有机态N最高。相反,当加入有机物4week时取样用CaCl2浸提法没提的有机态N量达到最高。虽然在开始时不同土样浸提出的有机态N相差较大,但加入有机物后的净矿化量几乎没有差异,这反映出了土壤微生物活性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氮肥用量对小黑麦生物量和氮素积累特性的影响,通过盆栽试验,以氮高效利用型小黑麦品种PI429186和氮低效利用型小黑麦品种CIxt74为材料,对不同施氮量下小黑麦各生育期干物质生产和氮素积累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小黑麦各生育期的生物量均随供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在同一生育期同一供氮条件下,PI429186的生物量显著高于CIxt74。小黑麦根、茎、叶的氮素积累量及氮素阶段性积累量随供氮量的增加而增大。PI429186根、茎、叶的氮素积累量和氮素阶段性积累量均高于在同一生育期同一供氮条件下的CIxt74。因此,为提高牧草产量,宜推广使用氮高效利用型小黑麦,且在氮肥施用方式上宜采用基肥加追肥的方式。  相似文献   

8.
氮水平对水稻汕优64和金南风光合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缺氮、低氮、中氮、高氮、超高氮盆栽土培的汕优64和金南风为材料,测定植株和叶片的生长状况、叶片总N含量、光合速率、光呼吸速率、气孔导度和叶肉导度的变化。结果表明,供试两品种随着施N量的增加,植株的分蘖数增多,株高增加,气孔密度减少, 叶片总N含量、叶绿素含量、光呼吸速率、叶肉导度等均增加。供试两品种的净光合速率变化存在差异,金南风叶片的净光合速率随着施N量的增加而增加,但汕优64在高氮和超高氮的条件下净光合速率反而下降,说明在高氮和超高氮的条件下光氧化环增加的幅度大于光合还原环。  相似文献   

9.
为探明在引黄灌区春小麦生产中减施化肥对土壤供氮与春小麦吸氮的影响,通过田间小区试验,分析不同氮、磷、钾用量对耕层土壤矿质态氮累积与春小麦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1)施氮量120~180 kg·hm-2时,土壤矿质态氮累积量和植株氮素累积量最高为102.58 kg·hm-2和294.92 kg·hm-2,与常规施氮量(240 kg·hm-2)相比,氮素利用率、氮肥贡献率及氮肥农学效率均显著提高,增幅分别为138.97%、29.23%、136.35%,氮肥偏生产力和依存率降低至41.2 kg·kg-1和68.35%;籽粒产量增加3.54%~15.66%。可见,适量减氮有利于耕层土壤氮素矿化,促进氮向籽粒转移,提高氮肥利用率和籽粒产量。(2)从常规施磷量(120 kg·hm-2)减施至48~96 kg·hm-2时,土壤矿质态氮累积量和植株氮累积量均升高,最高为98.61 kg·hm-2和242.79 kg·hm...  相似文献   

10.
床土培肥质量的优劣 ,一方面制约着旱育秧的推广 ,另一方面又制约着旱秧增产潜力的发挥。而水稻旱育壮秧对秧床培肥质量的要求很高 ,要经过冬前、冬季和春季多次培肥 ,才能达到秧床土壤厚、熟、肥的标准。笔者在生产实践中 ,通过调查研究和专题研究 ,总结出一套旱秧床的快速培肥技术 ,现简介如下 ,供各位同仁和广大稻农参考。一、增厚秧床熟土层旱育秧要求秧床熟土层达到20cm ,但通常水稻土耕层厚度只有15cm左右 (以东台地区为例 ) ,不能满足旱育壮秧的要求 ,故过去一直采取冬前和冬季深挖、床土冻晒 ,以增加秧床熟土厚度。但是 ,在…  相似文献   

11.
土壤的酸碱性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土壤理化性状及肥力特征,进而影响着作物根系生长和对水分及养分的吸收利用。长白山区植参土壤为酸性土壤,由于成土母质及成土条件上的差异,导致土壤酸度变化较大,因此,研究长白山区植参土壤酸度变化与床土理化性状,肥力特性及与人参生长发育、抗逆性之间关系,科学调控、管理床土酸度,为人参创造适宜的生长环境,对提高人参抗逆性能,从而达到高产、优质、高效的目的,具有重要意义。笔者通过对大量长白山区植参土壤样品的酸度分析,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麦田杂草氮素吸收对施氮量的反应,在半湿润地区,以土垫旱耕人为土为供试土壤,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不同施氮水平下冬小麦田间杂草含氮量及吸氮量的变化以及杂草与小麦氮素的竞争关系.结果表明,小麦不同生育时期麦田杂草含氮量存在差异,表现为越冬期>返青期>拔节期>成熟期;杂草含氮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尤其是在小麦生育前期施氮处理间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小麦不同生育期的杂草吸氮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拔节期达到最大,各生育期间差异极显著;在小麦不同生育期,杂草吸氮量对施氮水平的反应不同,与不施肥的对照相比,施肥有利于前期杂草对氮素的吸收,中后期表现为降低的趋势.从相对吸氮量看,增加施氮提高了前期杂草对氮素的竞争能力,而后期杂草的竞争力下降.  相似文献   

13.
应用~(15)N标记尿素,在山东省花生研究所盆栽场,用中等肥力砂壤上进行盆栽试验.氮素利用率和残留率与施氮量呈极显著负相关,氮素损失率与施氮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花生植株体总氮中,肥料供氮率和土壤供氮率与施氮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根瘤菌供氮率与施氮量呈极显著负相关.施氮肥可提高土壤AN值和激发率,有利于花生对土壤氮的吸收,但氮肥用量过多,会明显地抑制根瘤菌固氮,降低花生收获后的土壤全氮量,而荚果产量增减产差异不显著.故花生不宜多施氮肥.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明秸秆配施氮素对陇中黄土高原旱作农田土壤氮素矿化的影响,采用Stanford间歇淋洗培养法,经过120d室内培养,测定分析小麦秸秆0t/hm^2+施纯氮0kg/hm^2(N0)、小麦秸秆4.5t/hm^2+施纯氮0kg/hm^2(SN0)、小麦秸秆4.5t/hm^2+施纯氮50kg/hm^2(SN50)、小麦秸秆4.5t/hm^2+施纯氮100kg/hm^2(SN100)4种施肥方式下陇中黄土高原旱作农田土壤氮素矿化的特征。研究发现:①秸秆配施氮素降低了土壤氨化速率和硝化速率;②与N0相比,SN0、SN50、SN100处理土壤氮素累积矿化量分别下降了19.14%、17.22%、13.47%;③土壤氮素累积矿化量的变化是硝态氮的变化引起的。表明秸秆配施氮素能够降低土壤氮素矿化水平。  相似文献   

15.
为在苗期可通过根系形态数量性状对氮高效小麦品种进行鉴别,利用营养液培养法,在正常氮(5mmol·L~(-1))和高氮(45mmol·L~(-1))处理下,研究了黄淮平原区18个主栽小麦品种苗期氮素利用效率与根系形态数量性状的关系;通过干物重和氮积累量与根系形态指标相结合的方式对供试小麦品种植株氮效率进行了综合评价,并划分不同氮效率类型。结果发现,在两种氮处理下,供试小麦品种的根干重、茎叶干重、单株干重、根氮含量、茎叶氮含量、单株氮含量、单株总根长、根总表面积、根总体积、根尖数的变异系数均大于15%,可作为氮效率评价指标。小麦的单株总根长、根总表面积、根总体积、根尖数与植株氮积累量呈显著正相关,可以作为育种早期筛选高氮效率材料的指标。不同氮效率类型的单株总根长、根总表面积、根总体积、根尖数均表现为氮高效型氮中效型氮低效型。通过逐步回归分析,建立了小麦幼苗植株氮积累量和根系形态数量性状的预测模型,拟合精度在91.91%以上。小麦不同氮效率类型间的单株总根长、根总表面积、单株根尖数的差异均达显著水平,生产上可根据小麦苗期根系的主要形态数量性状判断其氮效率高低。  相似文献   

16.
战健  邓科  张娣  孟博  周一帆  邓燕 《热带作物学报》2022,43(6):1183-1190
甘蔗(Saccharum spp. hybrid)是我国食糖生产的重要原料,当前生产中普遍存在施氮量高而氮肥利用率低的问题。除了优化施肥管理,种植氮高效的甘蔗品种也是减氮增效的重要途径之一。本研究以云南蔗区推广的早熟高产高糖甘蔗品种‘云蔗05-51’和‘云蔗081609’为试验材料,设置0、0.1、0.5、1、5、10 mmol/L 6个供氮水平开展水培试验,在苗期测定植株生物量、根系形态、氮浓度与累积量、氮素吸收利用效率等指标。结果表明:(1)2个品种地上部、根系及整株生物量均随供氮水平的升高呈先升后降趋势,‘云蔗081609’根系生物量先于其地上部达到峰值,‘云蔗05-51’则相反,‘云蔗05-51’和‘云蔗081609’达到最佳生长需要的供氮量分别为0.5、1 mmol/L,相同供氮水平下‘云蔗081609’生物量高于‘云蔗05-51’;(2)随供氮水平上升,2个品种的根系总长度和平均根直径先上升后趋于稳定,根表面积持续增加,比根长先升后降,相同供氮水平下‘云蔗081609’的根系总长度、平均根直径和根表面积高于‘云蔗05-51’,比根长则低于‘云蔗05-51’;(3)2个品种植株氮浓度及累积量随供氮水平的升高总体呈先上升后稳定的趋势,相同供氮水平下‘云蔗081609’的植株氮累积量高于‘云蔗05-51’;(4)随供氮水平的增加,2个品种的单位根长吸氮量呈先升后稳定的趋势,单位根表面积吸氮量则呈先升后降并趋于平稳,氮素生理利用效率均随供氮水平升高显著降低,在0.1~10 mmol/L范围内‘云蔗081609’单位根长的吸氮量高于‘云蔗05-51’,但单位根表面积吸氮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品种间氮素生理利用效率无差异。综上表明,‘云蔗081609’在苗期对氮的吸收量高于‘云蔗05-51’主要得益于更好的根系生长,苗期适宜需氮量低于‘云蔗05-51’。  相似文献   

17.
湖南省春玉米土壤养分丰缺指标构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借助湖南省玉米"3414"肥料试验数据,比较红壤和水稻土养分含量差异,分别分析了红壤和水稻土两种类型土壤中各养分含量及其与对应肥料处理的产量之间的关系,将红壤和水稻土的氮磷钾含量水平分别进行分级。结果显示,除速效钾含量红壤高于水稻土外,其余养分含量两者无明显差异。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可以与其对应的肥料空白处理的相对产量或产量成功拟合,可以进行土壤肥力分级,碱解氮则不能。借助不施氮处理相对产量与其相对应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可间接对土壤供氮能力进行分级。土壤养分分级结果显示,红壤和水稻土的各养分含量均可分为低、较低、中等、较高和高5个等级。两种土壤对玉米氮素供应能力均处于中低水平,供磷能力均基本处于中等水平,其中水稻土稍高,供钾能力红壤处于中高水平,水稻土处于中低水平。研究结果表明,根据土壤类别进行肥力等级划分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可为湖南省春玉米科学施肥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8.
 通过向水稻土中添加秸秆和黑炭进行水稻盆栽实验(秸秆的添加量为2 g/kg和10 g/kg,黑炭的添加量为5 g/kg和25 g/kg),分别在孕穗期和成熟期取样研究土壤碳氮转化及微生物代谢剖面的变化。对土壤有机碳、全氮、铵氮等含量的测定结果显示,秸秆和黑炭均能于一定程度上促进土壤碳氮转化,提高水稻产量;Microresp方法检测的微生物代谢图谱表明,秸秆和黑炭的添加量越大,对微生物的代谢影响越大。造成这些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添加秸秆和黑炭后微生物对果糖、丙氨酸、乙酰葡萄糖胺和赖氨酸盐酸盐的利用率上升。另外,秸秆对微生物碳和净碳矿化速率的影响显著高于黑炭,而黑炭对水稻产量和土壤固碳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9.
为掌握不同土种对土壤N素的供应能力,通过不同土种N素养分来精确定量施用肥料,发展小麦生产,研究江苏省建湖县不同土种N素养分和种植小麦基础产量之间的相关性。设供试土种8个,每个土种设4个不施N肥空白小区,共32个;每个土种设置2个常规施肥区,共16个;总共试验小区48个。以当地主推品种宁麦13号为供试品种。结果表明,潴育型水稻土类4个土种中的田间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含量及不施用N肥空白小区小麦基础产量要明显高于脱潜型水稻土类4个土种,速效磷含量2个土类较接近。潴育型水稻土类4个土种土壤N肥当季利用率平均为40.5%,而脱潜型水稻土类4个土种土壤N肥田间当季利用率平均为35.3%。同一土种不同农田土壤中的有机质、全氮与碱解氮含量相对较为稳定,潴育型水稻土类4个土种土壤氮当季利用率大于脱潜型水稻土类4个土种。  相似文献   

20.
人参是五加科人参属多年生宿根性草本植物 ,是名贵中药材 ,栽培历史悠久 ,医药应用广泛。因人参具有忌连作特性 ,所以人参生产一直沿用伐林栽参的生产模式 ,不仅破坏了大量森林资源 ,而且也严重阻碍着人参产业的发展。我国的科研、生产单位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虽然已达四十余年 ,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 ,但仍存在着烧须、根腐、烂根等严重病害 ,而且产量较低 ,与新林土相比仍相差太远 ,因此尽管研究总结出多项技术措施 ,但参后地还是取代不了新林土。近几年 ,为了加快人参产业化和现代化发展的进程 ,促进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步发展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