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群体的建立是作物产量形成的基础,优化群体结构,有利于高产群体的建立,从而提高产量。综述了玉米群体及其质量指标的已有研究成果,对玉米高产群体质量指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简要的讨论,展望了在南方稻田玉米产区开展玉米群体质量指标研究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玉米高产群体建立的途径及关键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立玉米高产群体的首要任务是明确群体质量指标,根据指标优化群体结构,进一步挖掘玉米产量潜力。综述了玉米高产群体及其群体质量指标的研究现状,阐述了培育玉米高产群体的关键技术,并提出今后对玉米高产群体建立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3.
构建合理的群体是获得作物高产的重要保证.综述了种植密度、行距与化学调控对玉米群体质量与产量形成的影响研究进展,同时从高产栽培模式、合理群体结构的塑造、机收玉米群体化学调控等角度,分析了玉米栽培研究的发展趋势,以期为玉米高产栽培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玉米的群体光合作用   总被引:24,自引:15,他引:24  
本文主要阐述了群体光合特性及其影响因素、群体光合速率与子粒产量的关系及高产栽培实践中需注意的问题.文中分析了紧凑型玉米群体结构的光合生产特性和株型的增产原因。  相似文献   

5.
江优明62是福建省三明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育成的晚籼中熟三系杂交稻新品种,在福建永安市作晚稻种植表现出高产、转色好、抗性较好等优点。进行产量构成因素相关和通径分析,该品种构成产量的主要因素是单位面积有效穗。其作晚稻种植高产栽培技术要点:主攻单位面积有效穗数、穗粒数,创建理想的高产群体结构,并发挥其内在的大穗优势、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  相似文献   

6.
选取四川省射洪、仁寿、广安3个典型丘陵农业生态区,调查了各区域2004-2012年的玉米-大豆套作复合群体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变化,探讨了玉豆套作复合群体最大理论产量及其同各构成因素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就玉米-大豆套作而言,四川存在大面积的中低产地块,其比例高达80.2%。根据实际产量计算获得的射洪、仁寿、广安玉豆复合群体最大理论产量显著高于各自的实际最高产量,说明提升潜力巨大。通径分析表明,在不同区域内,复合群体主要的产量构成因素对群体产量的贡献率有差异,其中大豆和玉米的有效株数最为重要。此外,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氮、速效钾含量的差异,是导致复合群体产量差异的主要肥力因素。因此,玉米大豆套作高产栽培技术应以增加播种密度为核心,提高玉米有效穗数和大豆有效株数,辅以有效的土壤改良措施,这是玉豆复合群体高产、稳产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7.
苎麻是收获韧皮纤维的经济作物,其商品生产经济效益的表现在于纤维产量的高低和品质的优劣,高产麻地的纤维产量为什么高?低产麻地的纤维产量为什么低?前辈们曾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结论是令人信服的。为了继续探索,两年来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不同品种的高产群体结构的经济性状和纤维产量构成,作了较为充分的调查研究,现分述如下。一、高产群体结构的类型决定苎麻纤维产量的因素首先是单位面积上的有效株数,而合理的群体结构对获得较多的有效株具有重要意义。在高产栽培条件下,有效株数固然主要取决于栽种密度,但单位面积上的群体生物学产量在一定程度上又受株高、茎粗、皮厚等因素的制约。从两年调查四个品种的结果(表1)看,各品  相似文献   

8.
高产玉米品种的产量结构特点及形成机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以玉米杂交种先玉335、郑单958、吉单35为试材,在67500株/hm~2种植密度下,分析高产玉米品种产量结构特点及形成机制.结果表明:先玉335产量显著高于郑单958和吉单35.群体粒数多是玉米高产的关键,百粒重高是玉米高产的保证.受精花丝数多、败育粒数少、叶面积指数高且持续期长、子粒形成关键期干物质积累多、单粒干物质供应充足是玉米高产的生理基础.研究还发现,群体粒数和粒重的协调有赖于源库水平的协调.  相似文献   

9.
半干旱区玉米行距调整增密对群体冠层结构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增加玉米种植密度,构建不同的群体冠层结构,以玉米不同行距配置为基础,研究乳熟期玉米群体的光能利用情况,分析不同行距配置对冠层结构及产量、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产量与群体消光系数达到显著相关,且为负相关。在吉林省半干旱区玉米宽窄行行距70-30 cm和宽窄行行距80-30 cm配置下玉米群体对光能资源的利用达到最佳,且有效提高玉米群体产量,增产分别达到8.06%和22.82%。  相似文献   

10.
深松与播期对玉米冠层结构及产量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深松和播期对玉米冠层结构的调控,分析深松与旋耕条件下不同播期群体冠层结构特点,明确塑造高产群体冠层结构的耕作方式及适宜播期。采用裂区设计,主区耕法设2个水平(深松与旋耕),副区播期设3个水平(4月25日、5月10日和5月25日),研究深松与不同播期对玉米冠层结构及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深松可适当延长玉米生育进程,对玉米植株形态、叶面积指数(LAI)、群体光合势(LAD)、干物质积累特征参数及产量的影响均表现为深松>旋耕(CK);播期处理间其冠层结构、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早播>中播>晚播;随着播期推迟,早播(4月25日)产量较5月10日、5月25日分别提高3.61%和43.38%。说明深松条件下早播利于群体形成合理的冠层结构,可有效提高玉米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