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竹香里的家     
【项目介绍】竹制建材产品丰富,包括竹木复合板、竹塑复合板、贴面装饰板、竹地板、竹纤维板等。这些种类繁多的现代化竹制建材,外形好看、利于环保。  相似文献   

2.
采用碳纤维布和玻璃纤维布与中密度纤维板复合,研究纤维布种类、胶粘剂品种、涂胶量及纤维板基材厚度等因素对纤维增强聚合物/MDF复合板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复合板静曲强度和弹性模量的提高,碳纤维布的效果优于玻璃纤维布;酚醛胶单面涂胶量为180g/m2时,复合板的MOR、MOE和他分别达到3633.8、62.5、1.046MPa;环氧胶单面涂胶量为120g/m2时,复合板的MOR和MOE分别为3900.5、49.58MPa;中密度纤维板厚度不同,其静曲强度和弹性模量提高量也不同,FRP对薄板的增强效果优于厚板。  相似文献   

3.
魏阳琼 《吉林农业》2011,(10):163-164
以群落生态理论为指导,采取大团状间伐、小团状深翻等人工诱导的方法,进行竹木混交林结构调整,以形成较高效益的竹木复层群落。实验证明:人工诱导经济效益显著,投入产出比1:5.5,提高了竹木混交林的质量和生产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了密度对稻壳-木质剩余物包装箱用复合板性能的影响.[方法]采用混合水平均匀设计的方法,以稻壳与木质剩余物为原料制备包装箱用复合板.对试验结果进行回归分析,讨论密度对复合板2h吸水厚度膨胀率、内结合强度、静曲强度和弹性模量的影响,同时结合密度与芯层比例、表层施胶量、芯层施胶量、热压温度、热压压力和热压时间6因素间的交互效应进行分析.[结果]在优化其他工艺的同时,使复合板在较低密度0.75 ~0.78 g/cm3时各项性能达到国家标准.[结论]该研究为稻壳-木质剩余物包装箱用复合板的研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采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方法研究棉秆的剪切和弯曲特性。通过试验研究取样部位、含水率和加载速度对棉秆剪切强度的影响,含水率和取样部位对棉秆弯曲强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含水率为30%时,位于棉秆下部剪切强度达到最大,为8.69 MPa。在研究棉秆剪切强度的3个因素中,含水率和取样部位对棉秆剪切强度影响较显著;在研究棉秆弯曲强度的2个因素中,含水率对棉秆弯曲强度影响较显著。本研究建立了棉秆剪切强度与含水率、取样部位和加载速度的回归模型及棉秆弯曲强度与含水率、取样部位的回归模型,所得模型与实际拟合效果较好,从而为棉秆切割、收获机械的设计参数优化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6.
采用正交试验法,探讨了热压温度,热压压力,热压时间及施胶量等对单板覆面的刨花板性能的影响,确定了优良复合工艺。研究结果表明,制造的木质复合板各项性能大大高于普通刨花板,表面质量明显改善,特别是静曲强度是普通刨花板的2.0-2.5倍,提高木材综合利用率30%-35%,具有可观效益。  相似文献   

7.
采用通过帚化技术去青后的慈竹竹束单板,制备了28 mm厚的竹束单板层积材,探讨了竹束去青程度对竹束单板层积材的尺寸稳定性、静曲强度、弹性模量和水平剪切强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竹束去青程度的提高,竹束表面的明度L倡呈上升趋势,红绿轴色度指数a倡和黄蓝轴色度指数b 倡增加,色差ΔE倡增大;竹束去青程度越高,竹束表面的静态接触角越小,对应制得的竹束单板层积材的尺寸稳定性越好,干态静曲强度、弹性模量和水平剪切强度变化不大或稍有减小,但经过28 h处理后的强度均表现出更小的削减;不去青对竹束单板层积材强度降低的影响是最大的;针对水平剪切强度, A、B、C、D组板材均符合GBT/20241—2006《单板层积材》标准要求,A、B、C组达到《重组竹》(报批稿)规定的9V-12H级别。  相似文献   

8.
基于茎秆生物力学特性的油菜抗倒调控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应用生物力学特性指标对茎秆抗倒性进行评价,进而指导油菜抗倒栽培,以华杂62和金油杂158为试验材料,基于不同栽培因素下油菜茎秆的弹性模量、弯曲强度、剪切强度及抗倒性,分析了栽培因素对油菜茎秆力学特性指标的影响及其与抗倒性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油菜抗倒性与茎秆的弹性模量、弯曲强度、剪切强度呈显著负相关;随着播期推迟,油菜茎秆的弹性模量、弯曲强度及剪切强度分别减小15.31%、29.16%和13.88%,倒伏指数增大32.18%;随着播种密度增大,油菜茎秆的弹性模量、弯曲强度及剪切强度均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而倒伏指数先减小后增大;随着施氮量增加,油菜茎秆的弹性模量、弯曲强度及剪切强度均逐渐减小,而倒伏指数逐渐增大,与施氮量120 kg·hm-2处理相比,在施氮量为360 kg·hm-2下,油菜茎秆的弹性模量、弯曲强度及剪切强度分别减小39.43%、19.40%和16.63%,倒伏指数增大16.36%。因此,播期提前、适当增加播种密度、控制氮肥投入,有助于提高油菜茎秆的力学特性强度,从而增强油菜的抗倒伏能力。研究结果可为油菜抗倒栽培调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首先根据经典层合板理论和一阶剪切变形理论的基本假设,建立起相关的位移模式,进一步推导出考虑湿效应下竹木复合层合梁的势能函数表达式,然后运用材料力学的等效梁理论推导出考虑湿效应下的竹木复合层合梁的等效弹性模量。比较了不同理论下湿效应前后的等效弹性模量与弯曲变形。研究表明,吸湿比例达30%时,竹木复合材料的等效弹性模量损失逾一半,而同样载荷下弯曲变形则是原有的2倍。图1表3参8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木材纤维/橡胶粉复合板(以下简称"木/橡复合板")的贴面性能,为强化地板的生产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脲醛树脂为胶黏剂(施胶量为绝干纤维和橡胶总质量的10%),采用15~30目(0.55~1.18mm)粒径的橡胶粉与木材纤维复合压制强化地板基材(橡胶掺入量为绝干纤维和橡胶质量和的10%;板目标密度0.80g/cm3),再在2MPa热压压力、180℃热压温度和30s热压时间的工艺条件下用浸渍纸贴面,根据国家标准GB/T 17657-1999测试复合板的表面胶合强度;基于轮廓算术平均偏差Ra定义"面粗糙度Ra′"新指标,定量分析木/橡复合板贴面前后的表面粗糙度,并借助MATLAB软件模拟板的表面微观形貌。【结果】在试验条件下,木/橡复合板的表面胶合强度达到0.95~1.05MPa,掺入橡胶粉对贴面强度没有明显影响;木/橡复合板的面粗糙度Ra′值达到1.10~1.21μm,显著大于100%木材纤维板的0.73μm;复合板砂光发生了"掉粒"现象,板面残余微观凹坑,导致浸渍纸贴面后,所有复合板表面出现了"湿花"缺陷,但表面平整性趋于一致。【结论】浸渍纸贴面木/橡复合强化地板工艺技术可行,橡胶粉的掺入对贴面强度和贴面后的表面平整性没有显著影响,采用"面粗糙度Ra′"可有效量化板材的表面平整性。  相似文献   

11.
以竹炭为基材,热塑性白乳胶为粘接体,双面覆无纺布为增强和表面装饰材料,采用热压成型工艺制备竹炭—白乳胶复合板。通过正交试验考察了竹炭粒度、施胶量及热压时间对复合板物理性能的影响,结果发现施胶量是影响复合板各性能的主要因素。制备工艺参数竹炭粒度为50目、施胶量为20%、热压时间为10 min时,复合板的质量指标可达到抗拉强度4.5MPa,静曲强度10.5 MPa,弹性模量1270 MPa,24 h吸水厚度膨胀率0.9%,24 h吸水率35.3%。  相似文献   

12.
研究用间歇冷—热—冷法压出竹木复合结构连续长材的加工方法与机理.试验设计竹集成层为表板与木单板层积层为次中板、竹丝集成层为中间芯板的5层均衡组坯复合结构;设计装配一条间歇冷—热—冷热压长材机组;试验采用正交试验法,使用UF胶与冷却温度15-25℃,压制17 mm板厚时的较佳工艺为热压温度120℃、单位压力2.4 MPa、热压时间16 m in(使用喷蒸装置可缩短至11 m in)、双面施胶量240 g.m2,物理力学性能达到较优指标.机理实验,测温与数学模型计算较吻合,复合结构胶合强度好,设计方案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3.
为了获得毛竹竹篼的顺横纹抗剪性能,以毛竹竹篼为试验材料,在微控电子万能试验机上进行抗剪试验。结果表明:竹篼含水率12%时,横纹V向抗剪强度均值为24.1 MPa、横纹H向抗剪强度均值为23.2 MPa、顺纹V向抗剪强度均值为12.4 MPa、顺纹H向抗剪强度均值为8.4 MPa。当竹篼含水率提高10%时,则顺纹V向抗剪强度降低约4%、顺纹H向抗剪强度降低约8%、横纹V向抗剪强度降低约7%、横纹H向抗剪强度降低约5%;当基本密度提高10%时,则顺纹V向抗剪强度提高约8%、顺纹H向抗剪强度提高约20%、横纹V向抗剪强度提高约15%、横纹H向抗剪强度提高约14%。竹篼含水率是影响竹篼抗剪性能的主要因素。竹子采伐后,竹篼在活性期间内,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竹篼含水率的降低,竹篼的抗剪强度逐渐增大;当施加平行于厚度方向的载荷使竹篼维管束产生顺纹分离,竹篼最易被破坏。  相似文献   

14.
为开发一种轻质高强、保温隔热的绿色建筑墙体材料,以绿色可持续的木丝作为增强增韧材料,添加到工业副产废弃物脱硫建筑石膏中制备新型木丝增强脱硫石膏板材。探究木丝尺寸、木丝含量和不同处理方式对石膏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木丝的添加能减小石膏板的脆性,20%的木丝添加量对于板材的增强效果最好,增强木丝长度和宽度对材料的抗折强度、握螺钉力和导热系数均有影响显著,当添加量为20%,木丝长度(100±0.5)mm、宽度(0.9±0.05)mm的板材的抗折强度最高,木丝长度(100±0.5)mm、宽度(1.8±0.05)mm的板材的握螺钉力最高,较纯石膏板分别提高了67.12%和193.4%。木丝的添加使板材的导热系数满足建筑保温材料的要求。研究证明,木丝形态的优化选择有利于提高石膏板的增强效果,提高板材的物理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15.
竹材纤维增强材料的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着重考察不同竹龄、不同部位毛竹(Phgllochysheterocyclavar.pubscense)竹材剪切强度、抗弯强度和弹性模量的差异,并用电子扫描镜观测断面破坏特征。结果表明:竹材具有明显的纤维增强材料特性,采用纤维增强材料相关的标准进行测试是可行的;不同竹龄的竹材力学性能的变化是由纤维的成熟度引起;竹材力学性能与维管束呈正相关关系,竹材纵向力学性能的差异主要是单位面积维管束的数目差异引起;竹材径向力学性能的差异是由维管束分布和组织构造不同引起;竹材抗弯破坏主要发生在细胞壁的胞间层,破坏特征为单根维管束拔出型;竹材剪切破坏主要发生在次生壁并横穿细胞壁,破坏特征为维管束呈簇状拔出型,并且纤维束从基体中拔出后的表面具有明显的破坏迹象。  相似文献   

16.
竹集成材与常见建筑结构材力学性能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竹集成材和竹指接集成材的物理力学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并与几种常用的建筑结构木材(如落叶松Larix gmeinl,水曲柳Fraxinus mandshurica,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毛竹Phyllostachys pubescens及多孔砖砌体、混凝土物理力学性能相比。结果表明:竹集成材的抗拉强度和抗压强度较高,抗剪强度表现良好的塑性性能,是一种综合力学性能很好的建筑结构材料,其产品不仅可在梁、板、柱等常见建筑结构中使用,也适于工字梁、桁架等复杂结构用材;竹指接集成材受指接的影响,其抗拉强度、抗压强度和抗剪强度低于竹集成材,但已能满足一般承重类的结构材料使用。  相似文献   

17.
正交胶合木(CLT)作为一种新型绿色工程木产品,在欧美多层木结构建筑的应用日趋广泛,高层木结合建筑数量也日益增多。本研究在综述正交胶合木国内外发展情况的基础上,对竹木复合正交胶合木进行介绍,并对竹层积材-铁杉复合CLT短梁剪切试验破坏机理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为了促进木质结构保温板(SIP)的可持续发展,引入具有优良力学性能及装饰效果的可再生重组竹,结合环保型粉状环氧树脂胶黏剂,制备了重组竹/结构保温板复合材料。  方法  通过差示扫描量热法(DSC法)、力学性能测试和导热系数测试研究粉状环氧树脂胶黏剂的固化特性及复合材料的结合强度、抗弯强度、导热系数及耐热水性。  结果  ①粉状环氧树脂胶黏剂的最佳固化条件为84 ℃开始发生固化反应,在116 ℃时充分固化,于180 ℃下体系完全固化。②当涂胶量为150 g·m?2,热压时间为15 min时,重组竹/结构保温板复合材料的结合强度和抗弯强度分别可达0.83和19.80 MPa,导热系数为0.054 2 W·m?1·K?1(25 ℃)。在80 ℃热水浸泡3 h后,复合材料的结合强度仍达0.15 MPa。  结论  获得综合性能优异且具有良好耐热水性的重组竹/结构保温板复合材料。图6表2参21  相似文献   

19.
选取3~6年生毛竹作为研究对象,收集了569个数据,分别对毛竹强度标准值和设计值的确定提出方法。采取次序统计法获得毛竹的顺纹抗拉、顺纹抗压、抗弯和顺纹抗剪强度标准值,分别为145.33、45.58、104.33和9.52MPa。用设计验算点逆算法建立适合竹材的功能函数,在满足可靠度的要求下,得到毛竹对应的强度设计值为38.19、22.32、37.19和4.73 MPa。通过将毛竹的强度设计值与重组竹、格鲁斑胶合竹对比,得出设计验算点逆算法计算毛竹设计值可行。  相似文献   

20.
竹材为快速可再生材料,性能优越,用于建筑领域可提高长期固碳能力、增加经济附加值,且建筑业迫切需要寻找再生资源降低对环境的影响。通过试验研究浙江省4~5年生毛竹枝下材制成的重组竹顺纹抗拉、顺纹抗剪、抗弯强度、抗弯弹性模量及其破坏模式,参照《木结构设计手册》分析其设计值,并将其与常见建筑材料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顺纹抗拉强度设计值为16.3 MPa,抗拉破坏属于脆性破坏,破坏模式有3种:受拉纤维拉断、锯齿状界面剪切破坏、纤维拉断和界面剪切破坏同时发生;顺纹抗剪强度设计值为3.69 MPa,抗剪破坏属于脆性破坏,破坏模式为纤维界面的剪切破坏;抗弯强度设计值和抗弯弹性模量分别为33.8 MPa和8.3 GPa,抗弯破坏属于塑性破坏,破坏模式为受拉纤维先拉断、受压纤维后压溃破坏。重组竹可作为建筑结构主体受力材料使用,但须适当提高抗压和抗剪安全系数,用作受弯构件时以挠度控制较为准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