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本文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咸水滴灌棉田土壤水分和盐分的分布和积累规律及其对棉花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含水量随灌溉水盐度的增大而增加;咸水灌溉棉田0~100 cm土壤平均含水量显著高于微咸水和淡水灌溉。土壤盐分随灌溉水盐度的增加而增高,盐分主要积累在表层0~20 cm和底层80~100 cm。微咸水灌溉对棉花产量影响不大,但高盐度的咸水灌溉会导致棉花产量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2.
咸水膜下滴灌对棉花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研究了膜下滴灌方式下持续利用咸水灌溉对棉花生长和产量的影响。试验设置了3种灌溉水盐度水平:0·33(淡水)、3·62和6·71dS/m。结果表明:土壤盐分则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表聚。不同灌溉水盐度处理棉花的干物质积累无明显差异。咸水灌溉后,棉花的产量随着灌溉水盐度的增加有所降低,但差异不显著。说明棉花具有一定的耐盐性,少量咸水灌溉对棉花生长和产量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3.
针对低平原区水资源缺乏问题,研究不同降雨年型下不同灌溉模式对小麦的产量、耗水组成、耗水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等的影响,为水资源高效利用提供依据。试验于2012—2013年和2013—2014年2个小麦生长季进行,采用裂区设计,以春季5个灌溉模式作为主处理(春季灌溉1水—W1、2水—W2、3水—W3和4水—W4,不灌溉作对照—W0),以3个不同类型小麦品种作为副处理(小麦品种衡观35、石4185和衡4399)。研究结果表明:随灌溉量的增加,产量非线性增加,产量受降雨的多少和阶段分配的影响,2年分别以3水模式(少雨年)和4水模式(多雨年)产量最高,但2012—2013年度2水模式和3水模式产量差异不显著;不同品种的水分反应特性不同,石4185的水分反应较敏感,衡观35和衡4399 2个品种相对节水抗旱,且品种的增产潜力大;从水分利用效率看,随灌溉量的增加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呈先增加再降低趋势,但灌溉水的利用效率下降,而且品种的水分利用效率存在年际差异,衡观35 2年均以2水水分利用效率最高,石4185 2年均以3水的水分利用效率最高,衡4399在2012—2013年以3水的水分利用效率最高,在2014年以1水的水分利用效率最高;耗水量、阶段耗水量和耗水组成受灌水量和降雨分配的影响,灌溉量越大,对土壤水分的消耗比例越小,2年中由于降雨的分配阶段不同,阶段耗水量和耗水组成出现差异。拔节到灌浆初期2012—2013年阶段耗水量高于2013—2014年,主要消耗的分别是土壤水(2012—2013)和降雨(2013—2014)。因此,在缺水的低平原区,采用春灌2水的灌溉模式,既可提高水分的利用效率又兼顾品种的生产潜力,同时又可充分利用自然降水。  相似文献   

4.
春季不同灌水处理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河北省5个试验基点研究了大田实验条件下冬小麦春季不同灌水处理的产量效应。结果表明,随灌水次数的增加,小麦产量增加。春灌两水和春灌三水处理籽粒产量显著高于一水处理的产量,但两水与三水处理产量之间没有显著差异。灌溉水的利用效率随灌水次数的增加而降低。初步认为,在选择适宜品种的基础上,河北省大部分麦区冬小麦春季生产上合理的节水灌溉方案为:拔节水、开花水。与传统灌溉技术相比,在冬小麦获得相近产量的前提下,春季灌水次数减少2次,小麦生育期间节水80 ̄100m3,提高了灌溉水的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5.
曲周县机井水矿化度及对粮食生产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探明河北曲周县农业灌溉机井的水质情况及其对粮食产量的影响,就不同深度机井水取样测定了其矿化度,并调查了使用不同机井灌溉的小麦、玉米产量。结果表明,曲周县机井水矿化度整体分布呈现西南高、东北低的趋势。深井水矿化度较低,平均为1.473 g/L,属于淡水;浅井水矿化度较高,平均达到3.826 g/L,属于微咸水。在对粮食生产的影响上,调查结果表明,浅井灌溉小麦、玉米的单位产量较深井灌溉分别减少4.81%、4.06%。对曲周县整体粮食生产而言,每年因浅层微咸水灌溉造成的小麦、玉米产量损失分别达到446.36×104 kg、402.8×104 kg,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823.52万元,因此对县域的农业生产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6.
本试验设5种密度处理,研究了密度对玉米新品种新玉9号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产量随密度增加先增加再下降,群体产量潜力随密度提高而增加,而收获指数降低。该品种适宜的密度范围是6.75万~.25万株/hm2。  相似文献   

7.
灌溉水盐度和施氮量对棉花根系分布影响研 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不同灌溉水盐度和施氮量对滴灌棉花根系分布的影响。试验设置3种灌溉水盐度;0.35、4.61和8.04 dS·m-1(分别代表淡水、微咸水和咸水三种灌溉水类型);施氮量为0、240、360和480 kg·hm-2。结果表明,按质量计,棉花的根主要分布在0~20 cm,此部分占根总质量的85%~90%。微咸水和咸水灌溉棉花根的总质量显著降低,分别较淡水灌溉减少10%和36%,尤其在土壤表层0~20 cm和下层60~100 cm显著降低;施用氮肥可以显著增加棉花根的质量。以长度计,棉花根集中分布在0~60 cm,此部分占总根长的87%~96%;60 cm以下根长密度明显降低。微咸水灌溉棉花根长密度最大,其次是咸水,淡水灌溉最低;淡水灌溉下,根长密度随施氮量增加显著降低;微咸水和咸水灌溉下,根长密度随施氮量增加呈先增后降趋势,其中施氮240 kg·hm-2最高。棉花根表面积表现为微咸水>淡水>咸水,平均根直径为微咸水>咸水>淡水,而不同灌溉水处理间根体积的差异不显著。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根表面积、根体积和平均直径均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8.
灌溉水盐度和施氮量对棉花根系分布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不同灌溉水盐度和施氮量对滴灌棉花根系分布的影响。试验设置3种灌溉水盐度;0.35、4.61和8.04 dS·m-1(分别代表淡水、微咸水和咸水三种灌溉水类型);施氮量为0、240、360和480 kg·hm-2。结果表明,按质量计,棉花的根主要分布在0~20 cm,此部分占根总质量的85%~90%。微咸水和咸水灌溉棉花根的总质量显著降低,分别较淡水灌溉减少10%和36%,尤其在土壤表层0~20 cm和下层60~100 cm显著降低;施用氮肥可以显著增加棉花根的质量。以长度计,棉花根集中分布在0~60 cm,此部分占总根长的87%~96%;60 cm以下根长密度明显降低。微咸水灌溉棉花根长密度最大,其次是咸水,淡水灌溉最低;淡水灌溉下,根长密度随施氮量增加显著降低;微咸水和咸水灌溉下,根长密度随施氮量增加呈先增后降趋势,其中施氮240 kg·hm-2最高。棉花根表面积表现为微咸水淡水咸水,平均根直径为微咸水咸水淡水,而不同灌溉水处理间根体积的差异不显著。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根表面积、根体积和平均直径均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9.
小麦—玉米周年生物节水栽培品种的筛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在小麦—玉米周年栽培中提高作物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于2008—2009年栽培季在大田栽培条件下,以当前胶东地区推广种植的13个小麦品种与14个玉米品种为供试作物进行小麦—玉米周年生物节水栽培品种筛选试验,以小麦全生育期不灌溉、拔节期灌溉1次与拔节、灌浆期灌溉2次3个水分供应水平、玉米全生育期不灌溉与开花期灌溉1次2个水分供应水平处理,结果表明:试验条件下,供试小麦品种的产量在5992.485kg/hm2~10045.500kg/hm2之间,水分利用效率(WUE)在14.314kg/(hm2·mm)~24.238kg/(hm2·mm)之间,玉米品种产量在7118.535kg/hm2~12220.700kg/hm2之间,WUE在13.467~26.124kg/(hm2·mm)之间,根据产量、耗水量、WUE、灌溉水生产效率等指标进行聚类分析,将供试小麦品种分为5类,玉米品种分为4类。在小麦生育期内降水250mm、玉米生育期内降水460mm左右时,济麦21、青丰2号、济麦22、DH155等4个小麦品种与先玉335、鲁单981、登海3622、蠡玉16、丹玉86等5个玉米品种具有高产高WUE的特点,可作为小麦—玉米周年生物节水栽培中的首选品种。  相似文献   

10.
种植密度对棉花生育动态、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旨在为冀中南棉区棉花高产栽培群体调控和品种审定设置合理的品比试验提供理论依据。以衡棉4号、冀棉958和快育66为供试材料,于2012-2013年在冀中南棉区(河北深州)设置密度试验(37500,52500,67500株/hm2),研究种植密度对陆地棉株高、果枝数、叶面积指数和产量品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密度的增加,株高和叶面积指数增高、果枝数减少;产量构成因子单铃重和衣分降低,不同时期单株蕾花铃数也降低。群体产量随密度增加而提高,52500~67500株/hm2是冀中南地区棉花适宜种植的密度范围,可作为高产栽培群体调控和区域品比试验安排的参考密度。密度对棉铃纤维品质存在一定影响,随密度的增加,棉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呈增加的趋势,马克隆值呈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TTPC对模拟池塘微生态系统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试验设定3个TTPC浓度梯度处理组和1个对照组,研究 TTPC(处理96 h)对模拟池塘微生态系统理化因子、浮游生物及鲤鱼苗的影响.结果表明,模拟池塘微生态系统中水温、盐度、pH、DO、COD、NO-2-N与TTPC浓度之间均呈现负相关关系,而透明度、NH3-N、TN、PO3-4-P和TP与TTPC浓度之间则呈现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13.
施用石灰改良酸性土壤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3,自引:3,他引:30  
摘 要:世界上酸性土壤分布广泛,危害严重。施用石灰是一项传统而有效的酸性土壤改良措施,可以中和土壤酸度,改善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从而提高土壤养分有效性,降低Al和其它重金属对作物的毒害,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本文综述了施用石灰改良酸性土壤研究的一些新近进展,并讨论了施用石灰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4.
油菜素内酯在黄瓜上的应用效果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通过发芽期浸种和幼苗期喷施试验,分别研究了油菜素内酯(BR)不同处理对黄瓜种子萌芽和幼苗生长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适宜浓度油菜素内酯可提高种子发芽势、发芽率,促进胚根伸长和侧根发生,其中以0.1 mg/kg浓度浸种的效果最为显著.相同浓度的油菜素内酯对不同品种的影响也有差异.在幼苗期试验中喷施油菜素内酯,有利于幼苗生长,0.01 mg/kg浓度喷施的效果最为显著,促进了幼苗的营养生长,提高了幼苗的株高、茎粗和干物质积累量,叶面积和壮苗指标也有所增加,对培育壮苗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为提高蛋糕的食用安全性,选用3种生物源保鲜剂(ε-聚赖氨酸、乳酸链球菌素、纳他霉素)来延长蛋糕的保质期。以戚风蛋糕为研究对象,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ε-聚赖氨酸、乳酸链球菌素、纳他霉素单独使用时的保鲜效果,通过响应面试验优化3种防腐剂共同使用时的最佳使用量,并与蛋糕中常用的山梨酸钾、脱氢乙酸钠做效果对比。结果表明:单独使用时,纳他霉素、ε-聚赖氨酸可显著降低蛋糕的霉菌总数,乳酸链球菌素、ε-聚赖氨酸可显著降低蛋糕的菌落总数;三者共同使用时的最佳用量为:加入0.106 g/kg ε-聚赖氨酸,外喷0.108 g/L乳酸链球菌素、0.114 g/L纳他霉素。三者配合使用,可显著延长蛋糕保质期,使蛋糕在37℃下的保质期由原来的2 d延长至5 d,效果优于山梨酸钾、脱氢乙酸钠。该研究为生物源保鲜剂在蛋糕中的应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为蛋糕的防腐保鲜开拓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16.
高温对玉簪品种部分生理指标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进行了正常温度和高温条件下,6个不同耐热性玉簪品种的生理生化指标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高温下其电导率和自由水/束缚水比值的上升与其耐热性呈负相关,而脯氨酸含量、抗氧化酶活性、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与其耐热性呈正相关。上述生理指标均可作为玉簪品种耐热性筛选指标,也为其它园林植物的耐热筛选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7.
钾营养对水培棉花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营养液培养研究钾营养对棉花生长发育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适当提高营养液中K的浓度,能明显促进棉花生长,其株高、叶面积均增高、增大;棉花株高的生长呈“S”形曲线生长即初期慢,中期快,后期又慢,直至稳定生长,棉花主茎平均日增长量呈单峰曲线动态变化。充足的K营养也促进了棉花根系的发育,提高了根系活力、根系总吸收面积及活跃吸收面积,但品种的不同,其表现也不同,新陆早13的低钾处理优于高钾和对照处理,中棉36随K浓度增加表现更优。与此同时提高营养液中K的水平,也能明显提高叶片中chla、chlb和叶绿素含量,但K过高不利于叶绿素的合成,本试验的两个品种在此范围内表现一致,低钾处理>高钾处理>对照处理。  相似文献   

18.
茶多酚对豆腐凝胶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茶多酚分别添加到3种不同凝固剂生产的豆腐中,考察茶多酚对各种豆腐凝胶特性的影响。结果发现,随着茶多酚添加量的增加,3种豆腐的凝胶强度均有所增加,持水率则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茶多酚的添加对豆腐凝胶的pH值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9.
烯效唑对花生生长调节作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明确烯效唑对花生生长发育和产量性状的影响,于花生盛花期采用田间常规喷雾的方法,研究烯效唑对花生生物性状、经济性状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盛花期经过烯效唑处理的花生主茎高度低于清水对照,对株高的抑制率在7.95%~12.27%之间;与产量相关的经济性状各处理区均高于对照处理;药剂处理区增产率9.5%~13.8%,增产效果显著。烯效唑对花生营养生长的抑制持续期较多效唑长,有利于花生的生殖生长,对花生经济产量的形成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免耕作为一种新型的耕作方法,目前已在中国南方稻区和其它许多国家得到应用和推广。在此,综述了免耕对稻田土壤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生物学性质等方面的影响的研究进展,指出了今后在该领域需要深入研究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