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 毫秒
1.
垄作不同土层施肥对小麦生长及氮肥肥效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和微区筒15N示踪试验对垄作表层施肥(垄面下l~2cm土层处施肥)、垄作中层施肥(垄面下25cm土层处施肥)、垄作底层施肥(垄面下45cm土层处施肥)和平作表层施肥(常规耕作,1~2cm土层处施肥)的小麦生长发育及氮肥肥效的变化开展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垄作条件下,施肥越深,氮肥利用率越高,即垄作表施(14.52%)<垄作中施(16.53%)<垄作底施(20.56%);与其它处理相比,平作表施(23.78%)的氮肥利用率值最大。地上部生物量及叶面积系数在小麦各生育期通常是平作表施和垄作中施>垄作表施和垄作底施。  相似文献   

2.
N肥深施深度对小麦吸收利用N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应用^15N示踪技术,在川中紫色土上进行了聚土的表层施肥(施肥深度1-2cm)、中层施肥(深施25cm)、底层施肥(深施45cm)和平作表层施肥不同处理小麦吸N特性等的研究。结果表明:N肥利用率是“平+表施”〉“聚+底施”〉“聚+中施”〉“聚+表施”,处理间N肥利用率最高是23.78%,小麦一生有38.7-44.1%的N来自肥料。小麦拔节以前无论是聚土还是平作,其表层施肥地上部分NDFF值极显  相似文献   

3.
以长期定位试验点的紫色水稻土为研究对象,研究了耕作制度对紫色水稻土活性有机质和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稻田长期垄作免耕0~10cm土层有机质含量比常规平作高,10~60cm土层有机质含量则比常规平作低;表明稻田长期垄作免耕土壤有机质具有表层富集现象;水旱轮作各土层有机质含量均比常规平作低。垄作免耕各土层活性有机质含量普遍增加,水旱轮作表层(0~10cm)活性有机质含量减少,其余土层变化不大。对活性有机质组分含量的研究表明:与常规平作相比,垄作免耕增加了土壤表层活性有机质各个组分的含量,在其余土层增加了低活性有机质含量,而减少了高活性有机质含量;水旱轮作增加了各土层低活性有机质含量而减少了中活性和高活性有机质含量。垄作免耕所有土层的碳库管理指数都在100以上,水旱轮作除表层(0~10cm)小于100以外,其余土层都在100以上。由此可见,农业管理措施对土壤有机质、活性有机质及碳库管理指数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4.
不同种植方式麦田生态效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试验研究2个小麦品种“烟农19”和“95(6)161”不同种植方式麦田生态效应结果表明,垄作栽培可显著降低耕作层土壤容重,提高土壤孔隙度,更适宜小麦根系生长。土壤呼吸强度垄作栽培20~40cm土层>平作栽培20~40cm土层>垄作栽培0~20cm土层和平作栽培0~20cm土层。相同灌水量垄作栽培渗入深层土壤中的水分显著高于平作,2个小麦品种垄作栽培水分利用效率分别为1·62kg/m3和1·56kg/m3,较传统平作栽培分别提高21·8%和16·4%。垄作栽培小麦群体内空气湿度较平作栽培降低3·5%~15·5%,同一品种不同种植方式群体透光率均为垄作栽培>平作栽培。且小麦籽粒光能利用率提高10·0%~13·2%,总干物质产量光能利用率提高10·3%~10·8%。  相似文献   

5.
夏玉米垄作覆盖对农田土壤水分及其利用影响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在小麦-玉米1年两熟雨养旱农区,将垄作和秸秆覆盖技术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天然降雨的利用效率。试验结果表明,在0~40cm土层含水量,夏玉米垄作覆盖较平作有显著的提高,以5~10cm表现尤为突出,随着土层的加深,这种差异逐渐减少;玉米冠层蒸发量平作平均值分别高于平作覆盖、垄作和垄作覆盖12.8%,7.6%和13.2%,地面蒸发量平作平均值分别高于平作覆盖、垄作和垄作覆盖48.6%,29.9%和54.3%;垄作覆盖比平作水分利用效率提高24.32%,叶片失水率较低。这说明了垄作覆盖能最大程度将天然降雨蓄存在土中,并转化为作物可用水资源。  相似文献   

6.
半干旱区不同土层深度土壤有机碳变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选择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敖汉旗黄花甸子流域为研究对象,运用地统计学与ArcGIS空间分析工具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不同土层深度土壤有机碳含量、密度以及储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不同土层有机碳含量与密度由高到低均表现为:表层(0—20cm)中层(20—60cm)底层(60—100cm)。表层土壤碳密度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下降,有机碳含量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底层土壤有机碳含量随海拔高度的改变无明显变化。同时海拔高度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也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小。研究区有机碳总储量为2.04×105 t,不同土层有机碳储量由高到低表现为:中层(8.56×104 t)底层(6.41×104 t)表层(5.47×104 t)。土壤有机碳储量与其对应海拔高度下面积的大小具有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垄作免耕对稻田垄埂土壤有机碳累积和作物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依托稻田免耕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垄作免耕对稻田垄埂土壤有机碳累积和作物产量的影响。研究主要涉及常规平作(中稻-冬水田,简称中稻)、常规平作(中稻-油菜,简称稻油)、垄作免耕(中稻)和垄作免耕(稻油)等4个耕作处理。针对垄作对田面微地形的影响,将垄作小区中所有垄埂当成一个整体,统计其土壤有机碳的累积指标,再与平作处理中同体积或同质量的表土层(对比土层)作比较。结果表明,在对比土层和小区垄埂体积相同时,垄作免耕(稻油)的垄埂土壤有机碳密度要显著高于2个常规平作处理中对比土层和垄作免耕(中稻)的垄埂(p0.05);在对比土层与小区垄埂质量相同时,各耕作处理的垄埂或对比土层中单位质量土壤的固碳量依次为:垄作免耕(稻油)常规平作(中稻)垄作免耕(中稻)常规平作(稻油),且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这表明,针对垄埂和对比土层而言,垄作免耕(稻油)的土壤有机碳累积效应要优于垄作免耕(中稻)和常规平作处理。与传统的常规平作相比,垄作免耕的水稻增产效应明显,虽然其会导致油菜减产,但不影响水旱两季作物的经济总产出。总体而言,垄作免耕(稻油)是一种能兼顾环境和经济效益的稻田保护性耕作措施。  相似文献   

8.
施肥对小麦/大豆间套农田土壤水分时空分布的调节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设计不同氮,磷供应量和不同施肥深度,对小麦/大豆间套农田土壤水分时空分布进行了研究,试验得出:间套农田土壤念量由于受灌溉的调节表现出显的时间变异性和分布非均衡性,但不同土层土壤含水量也表现出明显的层次性,即从上到下土壤含水量变异系数呈幂函数递减趋势,两种作物共生期间,小麦处于竞争优势位,其行间水分消耗较多,而小麦收获以后,大豆行间土壤含水量下降更甚,间套作农田土壤含水量不同时段表现出的这种水平变化特征,有利于WUE的提高,供磷使0.60cm土层土壤含水量下降了3.8%-12.6%,又使表层土壤含水量高了5.8%-104.9%,肥料深施和合理的N,P配施可促进间套作物地上冠生长,增加地面覆盖度,减轻棵间蒸发,提高土壤表层含水量,同时,促根效应也使深层水分不断补充到上层,促进根系,养分,水分的三位一体,达到三元协调,水肥耦合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长期施肥对土壤水分特性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张玉革  姜勇  依艳丽  邹德乙  刘孝义 《土壤》1999,31(3):120-125,131
本文较为系统地研究了沈阳农业大学棕壤长期定位试验地施肥对土壤基本物理性质,持水特性及供水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15年不同施肥处理,耕地棕壤的基本物理性质和水分行为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低吸水段,单施N肥处理提高了0-20cm土层土壤持水力,但降低了其释水能力,其它施肥处理降低了土壤的持水力,去增强了其释水能力。  相似文献   

10.
粮田改种蔬菜后土壤剖面硝态氮的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不同种植方式下0-4m土层硝态氮累积状况的比较研究表明,粮田改种蔬菜后NO^-3-N被迅速淋洗到2m以下土层;淋洗到下层的NO^-3-N累积量随种菜时间的延长而不断增加;蔬菜地约41%-50%的NO^-3-N累积在2-4m土层,粮田约95%NO^-3-N累积在0-2m土层,其差异是由于施肥方式、灌水量和作物吸收程度的不同所致。  相似文献   

11.
氮素在紫色土中的迁移及小麦利用率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不同品种的氮肥(尿素、氯化铵)在紫色土中的迁移与小麦吸N试验在池内进行。结果表明:在小麦生长期中,淋溶的N以NO3-N为主,且主要分布在40-60cm深度、并随时间的延伸而下移。氮肥施用量的啬提高了NO3-N淋深量,但小麦吸氮却反而下降,且产量并无显著提高。NH4CL处理者的NO3-N淋溶量较尿素处理者低,且小麦的产量提高了,对N素的利用率二者相当。  相似文献   

12.
垄作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和间套作技术是我国华北地区农业生产中的重要种植模式之一。本研究结合华北地区严重缺水的实际, 以平作小麦、垄作小麦作为复种模式中冬小麦的对照, 平作菠菜(Spinaciaoleracea L.)复种番茄(Lycopersicon esculentum Miller)为复种模式中菠菜和番茄的对照(平作采用漫灌, 起垄栽培作物均采用沟内灌水), 研究了垄作小麦间作菠菜复种1 季番茄这一间套模式中冬小麦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结果表明, 垄作小麦及垄作小麦间作菠菜复种番茄比平作小麦减产11%, 减产是由于没能充分发挥边际效应而使得穗数降低。3 种模式的水分利用效率比较表明, 平作小麦水分利用效率最高, 其次是垄作小麦, 间套作条件下的垄作小麦水分利用效率最低。垄作小麦的水分利用效率低于平作小麦, 是因为冬小麦对沟内水分利用不充分, 而试验中降水、灌溉水主要存留于沟内。在垄作小麦沟内套种菠菜, 获得了与单作菠菜相同的产量, 说明冬小麦不影响菠菜产量。收获菠菜后接茬移栽番茄, 移栽时间应尽量后移, 可减少共生期, 便于田间管理和番茄生长。小麦、菠菜、番茄间作套种, 如果品种选择合理、时机恰当, 可以在小麦等粮食作物不减产的情况下, 增收2 茬蔬菜。  相似文献   

13.
小麦垄作栽培的田间小气候效应及对植株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小麦垄作栽培是在克服了传统栽培(平作)许多不利因素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耕作栽培方式。与传统栽培方式相比,小麦垄作栽培可降低田间湿度10%左右,改善群体内部的通风透光条件(透光率较平作增加5%~15%,光能利用率较平作增加10%~13.8%),倒伏程度及纹枯病和白粉病等发病程度均较传统栽培方式有明显降低,植株发育健壮。小麦垄作栽培可较传统平作增产10%~13.4%。  相似文献   

14.
高产小麦对磷的需求与磷肥合理施用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杜承林  祝斌  陈小琴  王明德  黄福正  王建生 《土壤》1998,30(5):239-242,266
由黄土母质发育的白土,在亩施10kg N,16.6kgK的基础上,亩施0.26kgP-3.12kgP,每亩可增产小麦30.1kg-116.5kg,增产15.0%-57.9%,并提高土壤速效磷含量。在平衡配套施肥体系中,减N补K的同时应重视P肥的施用。亩施30kg过磷酸钙即可满足小麦高产对磷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以稻田免耕长期定位试验为平台,研究长期垄作免耕对稻田土壤有机碳剖面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垄作免耕(中稻)、垄作免耕(稻油)、常规平作(中稻)和水旱轮作(稻油)4种耕作处理实施20年后,稻田0-60cm土体中各土层有机碳含量最高值和最低值分别出现在垄作免耕(稻油)和水旱轮作(稻油)中,且水旱轮作(稻油)中各土层有机碳含量均显著低于其他耕作处理;垄作免耕(稻油)中0-10cm和40-60cm土层有机碳含量与垄作免耕(中稻)、常规平作(中稻)之间差异不显著,但20-40cm土层有机碳含量则显著高于其他耕作处理(P<0.05),可见同传统耕作相比,长期垄作免耕(稻油)稻田的增碳优势主要体现在20-40cm土层。不同耕作处理连续实施20年后,稻田0-60cm土体有机碳密度的高低顺序为垄作免耕(稻油)>垄作免耕(中稻)>常规平作(中稻)>水旱轮作(稻油),且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垄作免耕15~20年期间,稻田0-10cm表层土壤有机碳储量基本稳定,但20-40cm土层有机碳储量仍有增加,其中垄作免耕(稻油)增加最为明显,表明20-40cm土层碳累积是长期垄作免耕下稻田发挥增碳功能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6.
土壤C管理对于含C量低的东南沿海平原(SCP)壤砂土极为重要。1979年开始的一项长期调查旨在确定实行玉米、棉花、大豆和小麦水保轮作制能否提高诺福克壤砂土的含C量。小区长60m, 宽23m, 5次重复。在采用现代水保耕作措施以前,垄作,特别是棉花-大豆轮作时,人们认为提高含C量几乎是不可能的。试验初期含C量无显著差异,在第9—14年间,实施水保耕作的小区0~5 cm土层平均含C量为12.0g/kg,实施常规耕作的小区为7.2g/kg,前者几乎是后者的2倍(P≤0.05)。14年间,实施水保耕作小区的0~5cm土层含C量随时间变化的速率为0.61g/kg·a,相关系数为r=0.66;变化率为0的概率小于0. 001,在5~10cm土层,C的变化速率增加较小,为0.17g/kg·a。不同处理中,15cm以下土层含C量差异性不一致。改善设备、管理、土壤质量使实施水保耕作的小区在 9~ 14年间产量提高。在SCP壤砂土上,对垄作作物进行长期保护耕作,甚至在轮作中包括大豆和棉花的情况下,也是提高含C量的一种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介绍一种通过地下滴灌管施用N^15肥料的新型装置。将叶用莴苣植于未施肥并设有地下滴灌装置的小区内(4.06×53.34m),此区含4条南北向的田块。设置六个小区(1.02×2.00m),在小区内将N^15注射装置与地下滴灌管连接起来。不同氮水平(71-176kg·ha^-1)处理各重复三次,在生长季将含N^151.60和1.15atom%的尿素分五次分别施入低氮区和高氮区。然后在小区内或靠近小  相似文献   

18.
定位施肥对黑垆土剖面养分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9年的田间定位试验资料,我们分析了9种不同施肥处理黑垆土耕层(0-20cm)、古耕层(20-50cm)和垆土层(50-80cm)三层土壤养分的变化。结果表明:施肥对黑土剖面养分的影响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弱,一般为,耕层>古耕层>垆土层。不同处理耕层土壤养分差异比较明显,耕层以下土尽管异减小,但其归变化与耕层趋势一致。各层土壤速效养分对照比裸地均有下降。综合评价施肥对黑垆土剖面的培肥效果,NPM>M  相似文献   

19.
稻田长期垄作免耕对水稻产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39,自引:3,他引:39  
不同耕作条件下的水稻生长发育、作物产量及土壤肥力状况的研究表明,稻田长期垄作免耕,水稻根系数量、白根率、根系活力比常规平作和水旱轮作高,分蘖时间早;垄作免耕水稻的株高、茎粗、穗长、穗粒数增加,11年水稻平均产量垄作免耕比常规平作和水旱轮作分别提高了10.3%和11.3%。垄作免耕改变了土壤的物理、化学性状,土壤容重、土壤养分含量明显提高,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增强,土壤表层松结态腐殖质含量比常规平作和水旱轮作高0.194和0.238个百分点,紧结态腐殖质降低0.098和0.037个百分点。垄作免耕有利于提高作物产量、培肥地力、改善土壤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20.
旱地长期轮作施肥对土壤肥力影响的定位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设在黄土高原旱作农耕地上的两个长期定位试验进行研究,主要就不同施肥量,不同肥料配比,不同作物与不同轮作方式对土壤有机C、全N,有效P含量及苜蓿,小麦与玉米连作条件下土壤剖面三种养分含量分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长期施用化肥提高土壤有机C含量,幅度在2.3%-13.53%,对全N影响不大,施P显著提高土壤有效P的含量,每年单独施P2O5 180kg/hm^2,土壤有效P增加到55.11mg/kg,是试验前的12倍;不同施肥连作条件下,土壤有机C、全N因施有机肥而有显著提高,单施化肥对有机C、全N影响不大,施肥相同不同作物轮作处理之间的有机C、全N、有效P差别不明显。苜蓿连作不同施肥处理之间土壤剖面全N、有效P含量分布差别明显,NPM、P处理剖面20-100cm土层全N含量高于CK,而有效P分布在0-100cm土层之间为NPM>P>CK,同样长期施NPM,小麦,玉米,苜蓿对土壤0-60cm影响不同,苜蓿处理20-40cm土层养分含量低于玉米与小麦,试验结果表明土壤有机C含量与冬小麦产量之间呈极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