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母猪的生产性能是影响生猪养殖场经济收益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因素,要实现母猪生产性能的提升,需要采取多种措施加强管理。为此,本文介绍了提升母猪生产性能的关键措施:做好后备母猪的饲养与配种工作,做好母猪妊娠早期的饲养管理,做好母猪妊娠后期的饲养管理,做好母猪的疫病防治工作,淘汰生产性能较低的母猪。  相似文献   

2.
随着养猪业逐渐向规模化和集约化发展,疾病的发生率也提高,尤其是母猪繁殖障碍综合征的发生,表现为母猪无乳、流产、死胎、畸形胎、屡配不孕等现象.此病的病因较多,通常有传染性因素和非传染性因素,并且也较为复杂,给养殖业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养殖户要积极防治此病,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加强饲养管理,做好疫苗免疫工作,降低此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畜牧业是龙岩市的支柱产业,生猪存栏330万头,规模虽大,但生产群体母猪繁殖力较低。2004年笔者调查了8个猪场,1214头生产母猪,繁殖障碍的母猪数占生产群体母猪数的18.4%。分析原因有:卵巢功能失调;玉米赤霉烯酮的影响;营养性繁殖障碍;饲养管理因素;疾病因素。建议对此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做好疫苗免疫安排;创造舒适的气候环境;加强母猪的保健;合理对母猪进行饲养;诱导发情;加强运动;激素处理;应激处理。  相似文献   

4.
本文分析了母猪流产的综合防治措施,探讨了养殖场在饲养过程中导致母猪流产的原因,并对其提出针对性的综合防治措施。在饲养时实施免疫与疾病防控、营养供给、母猪亚健康防控以及环境防控等措施,有利于预防母猪流产,提升养猪行业的经济利益。  相似文献   

5.
母猪繁殖障碍症是由于在饲养过程中管理不当或一些病理因素引起母猪不能正常发情和不能受孕,严重影响了其生产性能。笔者现将多年来在实践中对母猪某些繁殖障碍症所采取的防治措施,简单介绍如下:1后备母猪不发情即后备母猪出生后(7~8)月龄未能正常发情。1.1病因①有先天性的生殖器发育不良、畸形、雌激素分泌异常等。②由于饲养管理条件差,后备母猪饲养在通风不良、高温高湿等恶劣环境的猪舍里,造成采食量不足,影响发情。③患有高热症的疾病,破坏了有机体的平衡而造成不育。1.2防治措施①对先天性生殖器官发育不良或畸形…  相似文献   

6.
影响母猪繁殖性能的营养因素及调控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中国养猪业不断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如何提高母猪的繁殖性能已成为养猪行业的热点。母猪的繁殖性能受遗传、营养、环境、健康状况等因素综合影响,其中营养因素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在母猪饲养管理的不同阶段采取一些简单可行的营养学方法,会显著提高母猪繁殖性能。作者在分析影响母猪繁殖性能的营养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在母猪不同饲养阶段所采取的营养调控措施。  相似文献   

7.
奉鸣 《中国猪业》2015,10(7):75-76
母猪繁殖力是指母猪维持正常繁殖机能、生育仔猪的能力,其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养猪生产的经济效益,其受饲料营养、饲养管理、配种分娩、疫病防控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笔者从这几个方面阐述了提高母猪繁殖力的综合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8.
采取加强饲养管理、对母猪预防注射得米先、仔猪腹腔补水等综合治疗措施来防治仔猪的黄、白痢,与母猪不预防注射得米先、仔猪常规治疗相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1 死胎的原因 母猪死胎是养猪生产中经常发生的一种产科疾病,对养猪生产危害极大。母猪发生死胎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一些原因:母猪患细小病毒,伪狂犬病,乙型脑炎,猪繁殖-呼吸综合征等传染性疾病;子宫内膜发生变性脱离;母猪过肥或长期便秘,影响胎盘的正常功能;饲料单一,母猪营养不足,影响胎儿的正常发育;饲喂发霉、腐败、变质、冰冻,带有毒性和强烈刺激性的饲料;饲养管理不善,母猪受追打、惊吓等刺激;受近亲繁殖等遗传因素影响。2 防制措施 防止母猪发生死胎,需采取综合措施。一是搞好防疫和消毒。做好对传染性疾病的…  相似文献   

10.
母猪产仔猪数直接影响着生猪养殖经济效益,而母猪产仔数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品种因素、饲料营养因素、饲养管理因素、公猪精液的质量、疾病因素等。要想提高母猪的产仔数,就需要采取综合有效的措施,科学的选种,提供营养全面、品质优良的饲料,加强日常的饲养管理,确保公猪精液的质量,及时淘汰不合格的母猪,加强母猪疾病的预防工作,从而使母猪产出量多且优质的仔猪。  相似文献   

11.
仔猪下痢历来是困扰养猪业的一大难题,不但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给养猪生产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而且下痢的原因错综复杂,有病毒、细菌寄生虫等致病因子和其它非病原性因素。因此,要预防仔猪下痢,必须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加强饲养管理、免疫接种和药物防治等综合措施加以控制。l饲养管理措施1.l做好临产母猪的准备工作。母猪从妊娠舍调进分娩舍前必须对猪身进行冲洗和消毒,并用新洁尔灭或0.2%高锰酸钾溶液清洗母猪外阴部和洗擦奶头,以减少病菌感染的机会。1.2控制母猪采食量。母猪产前2天减料,产仔当天不喂料或只喂给少量鼓皮,产…  相似文献   

12.
提高母猪繁殖率的综合技术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影响母猪繁殖利用率的因素很多。要提高母猪繁殖利用率、必须建立并保持合理结构的母猪群体 ,加强母猪各阶段的饲养管理 ,合理淘汰生产性能低的母猪、控制繁殖障碍性疾病及传染病。采取提高母猪繁殖率和仔猪成活率的综合技术措施 ,将母猪潜在的生物生产力转变为现实生产力 ,实现高产仔、高成活、高效益  相似文献   

13.
2001年10月,我省某大型集约化猪场发生一起以母猪流产、早产、死产,新生仔猪和断奶仔猪发病率、死亡率高的疾病。经采样送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实验室检验,确诊为猪繁殖呼吸综合征与猪伪狂犬病并发。通过采取综合防治措施,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报告如下: 1 猪场基本情况 该场饲养大(大约克)长(长白)二元生产母猪662头,每月平均产仔100~105窝,常年存栏6000……  相似文献   

14.
<正>母猪是发展养猪业的基础,饲养好母猪、提高母猪受胎率可以得到数量多、质量好的猪苗,为发展养猪业提供更多、更好的猪源。分析影响母猪受胎率因素,采取综合的饲养管理与技术措施,提高受胎率。  相似文献   

15.
生产过程中 ,农村千家万户饲养的外种猪或含外种猪血缘的杂交母猪受胎率较低。根据影响受胎率的因素 ,通过加强外种公、母猪的饲养管理、掌握外种母猪的发情特征、抓住外种母猪的配种时机、搞好外种公、母猪的疫病防治、改善外种母猪的生活环境等措施 ,可以适度提高农户散养外种母猪的受胎率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母猪产后瘫痪在农村和饲养管理不当的养猪场时有发生,本人在基层工作中,经常会遇到母猪产后瘫痪疾病,母猪产后瘫痪一旦发病影响较大,很多病猪因治疗不当被淘汰,甚致死亡。既影响了母猪的生产利用率,也威胁着小猪的成活率和正常生长发育。现结合本人的临床治疗经验,阐述了母猪产后瘫痪的临床症状,分析了其发病原因,并提出防治措施,旨在为此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引导养猪户采取综合防治措施防患于未然,减少疾病给养殖户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7.
断奶窝重是评定母猪繁殖性能的一项综合指标,其大小可间接反映其他相关性状的优劣。断奶窝重与产活仔数、初生窝重、泌乳力、断奶仔猪数、哺乳期仔猪的生长速度存在强相关,因此,应采取选择优良品种、加强母猪及仔猪饲养管理、搞好疫病防治、科学断奶等综合措施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18.
由于新生仔猪机体抵抗力差,免疫系统发育不健全等因素,常常发生仔猪下痢。仔猪下痢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大因素造成的。过去人们在防治下痢时,大多采取的是针对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病原微生物感染而采取化学药物、抗生素、免疫接种及微生态制剂进行防治,而常常忽视了由于饲养环境、饲料营养、母猪状况等非感染性因素造成的下痢。实践表明,对仔猪下痢应针对感染性和非感染性采取抗菌及母仔兼顾的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9.
影响母猪繁殖性能的因素很多,如遗传、营养、饲养管理、热应激和疫病等因素。选留优秀的后备母猪,加强母猪饲养管理,及时淘汰性能低的母猪,严格控制各类疾病等综合措施可有效提高母猪的繁殖性能。  相似文献   

20.
影响母猪繁殖力的因素主要有疾病、饲养管理、公猪精液质量、配种技术、环境卫生、气候、饲料与营养、胎次结构、膘情等,其在生产上主要表现为母猪分娩率低、返情率高、流产母猪数多、产死胎、木乃伊多等方面,针对上述问题采取如下的防制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