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长江中游长吻鱼危幼体长江丽棘虫感染率高达 84 5 % ,感染强度为 1 6 4 (1~ 48)。 1龄长吻鱼危感染率 96 3% ,感染强度 1 7 1 ;2龄鱼为 76 6 %、1 5 6 ;3龄鱼体内未检出长江丽棘虫。 80 %长江丽棘虫集丛分布在长吻鱼危小肠的前段 ,雌体明显多于雄体。长江丽棘虫在长吻鱼危幼体种群中的分布为聚集分布型式  相似文献   

2.
长江中游长吻(鱼危)幼体长江丽棘虫感染率高达84.5%,感染强度为16.4(1~48).1龄长吻(鱼危)感染率96.3%,感染强度17.1;2龄鱼为76.6%、15.6;3龄鱼体内未检出长江丽棘虫.80%长江丽棘虫集丛分布在长吻(鱼危)危小肠的前段,雌体明显多于雄体.长江丽棘虫在长吻鱼危幼体种群中的分布为聚集分布型式.  相似文献   

3.
长江丽棘虫在粗唇Wei肠道内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08尾粗唇Wei肠内长江丽棘虫种群的研究表明,粗唇Wei体长8.0-12.0cm组长江丽棘虫感染率是88.9%,体长12.1-29.3cm感染率为100%。随着粗唇Wei体长增长,其感染长江丽棘虫的感染强度增大,长江丽棘虫群主要由2.5-6.5mm长度的虫体组成,种群中雌虫显著于雄虫。84.0%的虫体附差在粗唇Wei肠道的前段。长江丽棘虫在不同体长段的宿主中的呈聚集分布,聚集强度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4.
对 1 0 8尾粗唇鱼危肠内长江丽棘虫种群的研究表明 ,粗唇鱼危体长 8 0~ 1 2 0cm组长江丽棘虫感染率是 88 9% ,体长 1 2 1~ 2 9 3cm感染率为 1 0 0 %。随着粗唇鱼危体长增长 ,其感染长江丽棘虫的感染强度增大。长江丽棘虫种群主要由 2 5~ 6 5mm长度的虫体组成 ,种群中雌虫显著多于雄虫。 84 0 %的虫体附着在粗唇鱼危肠道的前段。长江丽棘虫在不同体长段的宿主中均呈聚集分布 ,聚集强度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5.
隐藏新棘虫种群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剖检了128尾黄鳝,新棘虫的感染率高达65.6%,感染强度为9.1,感染率和感染强度与黄鳝的体长呈正相关关系。该种寄生虫的性比符合1∶1的比例,但32cm以下的黄鳝体内的雄性棘头虫明显地较多。94%的虫体分布在黄鳝小肠前段3cm以内。寄生虫数超过30以上的宿主生殖腺有萎缩现象  相似文献   

6.
黄颡异钩棘头虫在长江黄颡鱼中寄生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方建平 《水利渔业》1999,19(6):23-24
仅在体长11.1-23.0cm的黄颡鱼体内发现寄生有黄颡异钩棘头虫,感染率25%,感染强度15。不同大小宿主的感染强度无明显差异。该虫在黄颡鱼小人基本为均匀分布,在黄颡鱼种群中为聚集分布;体长11.1-15.0cm的黄颡鱼染虫后对生长有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7.
:1 999年 5~ 1 0月 ,对长江黄州江段的长吻鱼危进行了相对渔获量、种群结构和体内寄生蠕虫的调查。统计显示 :长吻鱼危只占鱼危科渔获量的 1 / 1 8,且 95 %是 2龄及 2龄以下的个体。其体内有 3种蠕虫寄生。首次在长吻鱼危体内检出鳔等睾吸虫和黄颡异钩棘头虫  相似文献   

8.
1999年5~10月,对长江黄州江段的长吻(鱼危)进行了相对渔获量、种群结构和体内寄生蠕虫的调查.统计显示:长吻(鱼危)只占(鱼危)科渔获量的1/18,且95%是2龄及2龄以下的个体.其体内有3种蠕虫寄生.首次在长吻鱼体内检出鳔等睾吸虫和黄颡异钩棘头虫.  相似文献   

9.
鳔等睾吸虫在长吻鱼危体内寄生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剖检查了 5 8尾体长在 35 0cm以下的长吻鱼危 ,统计表明 :宿主感染鳔等睾吸虫的感染率为2 5 9% ,平均感染强度是 3 5。在 15 0cm以下的长吻鱼危体内未检出鳔等睾吸虫。鳔等睾吸虫由 2 0~ 10 0mm的虫体组成 ,在宿主种群中呈聚集分布。宿主染虫较多时对其正常生长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解剖检查了58尾体长在35.0cm以下的长吻Wei,统计表明,宿主感染鳔等睾吸虫的感染率为25.9%,平均感染强度是3.5。在15.0cm以下的长吻Wei体内未检出鳔等睾吸虫。鳔等睾吸虫由2.0-10.0mm的虫体组成,在宿主种群中呈聚集分布,宿主染虫较多时对其正常生长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鳔等睾吸虫在黄颡鱼体内寄生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3~5月嘉陵江北碚江段的黄颡鱼鳔等睾吸虫感染率为26.3%,平均感染强度为1.7,雌、雄鱼的感染强度无显著性差异。鳔等睾吸虫导致黄颡鱼肝脏、肠系膜、鳔等器官均出现病变,肥满度低于感染鱼11.5%,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2.
1999年5-10月,对长江黄州江段的长吻Gui进行了相对渔获量、种群结构和体内寄生蠕虫的调查。统计显示:长吻Gui只占Gui科渔获量的1/18,且95%是2龄及2龄以下的个体。其体内有3种蠕虫寄生。首次在长吻Gui体内检出鳔等睾吸虫和黄颡异钩棘头虫。  相似文献   

13.
鳔等睾吸虫对黄颡鱼,鲶鱼寄生状况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方建平  项俊 《水利渔业》1999,19(3):43-44
研究表明,长江中黄颡鱼、鲶鱼感染鳔等睾吸虫为一随机过程,其感染率分别为39%和264%,感染强度则无显著差异。鳔等睾吸虫在这两种鱼中均为聚集分布。鳔等睾吸虫的寄生对体长201~27cm的鲶鱼生长有影响,宿主的肝脏、肠系膜、鳔等器官均有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14.
犤本刊讯犦2002年6月9日,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等沿江6省市同步向长江中下游春季禁渔水域投放6000kg以上1龄青、草、鲢、鳙四大家鱼原种苗,50000尾5cm河鱼苗,20000尾3cm长吻鱼苗。这是我国首次在长江开展四大家鱼、河、长吻试验性增殖放流。这项活动将积极、有效地补充长江鱼类资源量,促进长江渔业资源的恢复,造福于长江渔业生态,造福于四大家鱼的基因库,造福于赖以生存的长江渔民,并推动长江春季禁渔工作的深入开展,同时也向社会表明我国渔业部门保护长江渔业生态的决心和信心。这次放流活…  相似文献   

15.
2007年2月对衡阳市黄鳝感染新棘衣虫和胃瘤线虫进行了初步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新棘衣虫的感染率为18.4%,感染强度为5.53(2~18),平均丰度为1.02±2.76;胃瘤线虫的感染率为42.7%,感染强度为3.57(1~15),平均丰度为1.52±2.49;两种蠕虫均感染的占样本总数的4.9%,都不感染的占样本总数的43.7%。黄鳝的感染与其体长有一定关系,对新棘衣虫,体长45cm以下86尾中仅1尾发现有感染,以上则有较高的感染率(最高为76.5%);对胃瘤线虫,体长35cm以上其感染率随体长的增加而上升,感染强度则降低,以上感染率随体长的增加而下降,感染强度则变化不大。新棘衣虫和胃瘤线虫的种群在黄鳝种群中均呈聚集分布,其中二项参数k值分别为0.16和0.49,表明棘头虫比线虫的聚集度更高一些。  相似文献   

16.
当年体长3cm的长吻Wei在水库网箱中经130-155天饲养,成为尾重39.8-67.1g的大规格鱼种,成活率82%-95%,投产比1:1.83-2.41,16m^2的网箱产量相当于667m^2池塘。  相似文献   

17.
水库小体积网箱试养证明,长吻Wei鱼种适于网箱养殖和水库生态环境,而且生长快、饲料系数低、成活率高。长吻Wei鱼种经45天饲养,由始均重6.97g长至20g以上,相对增重率达288%左右,成活率高达97%-100%。投喂率与水温关系密切。随投喂率增大,长吻Wei生长加快,但饲料系数逐渐增大。当水温为26-30℃时,适宜投喂率为4%,水温为21-26℃时,适宜投喂率为2%。  相似文献   

18.
在6口海水土地(计1.9hm^2)分别按下列密度(万/m^3)布苗,3,4,5,3,4和0.27,比较研究了中华绒螯蟹I期溲状幼体(Z1)的密度对幼体变态率和成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Z1的密度为4万/m^3时,大眼幼体的变态率(大眼幼体密度占Z5密度的%;21.6%)和成经(大眼幼体的密度占Z1密度的%,2.4%)及产量(42kg/hm^2)最高。  相似文献   

19.
长吻俗称江团、肥沱、沱鱼、甘鱼,在分类学上隶属于鲈形目、鲶科、属,是我国特有的淡水名贵鱼类之一。其体表光滑无鳞,肌肉无细刺,含蛋白质与脂肪极为丰富,为淡水鱼类之上品,其肥大厚实的鳔干制后即是名贵的鱼肚。长吻主要分布于长江干流和各大支流的下游水域,近年来野生资源日渐枯竭,已逐渐转变为人工养殖。目前,长吻人工繁殖已形成规模,但春片鱼种培育存活率较低,从5厘米至春片存活率仅为60%左右,成本过高。1材料与方法1.1网箱安装设施采用钢制框架,用油桶作浮子。网箱规格为4米×3米×3米,网片分为两个种类:前…  相似文献   

20.
在6口海水土池(计1.9hm2)中分别按下列密度(万/m3)布苗:3,4,5,3,4和0.27,比较研究了中华绒螯蟹(Eri-ocheirsinensis)Ⅰ期氵蚤状幼体(Z1)的密度对幼体变态率和成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Z1的密度为4万/m3时,大眼幼体的变态率(大眼幼体密度占Z5密度的%;21.6%)和成活率(大眼幼体的密度占Z1密度的%;2.4%)及产量(42kg/hm2)最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