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近年来退化柞蚕场栽植红松成为辽东山区一种被林农广泛接受的生态恢复模式;但是,目前对这种恢复模式的适用范围、具体技术和实施效果还不甚了解。通过对辽东山区典型退化柞蚕场营建的柞树-红松混交林林分生长规律、红松结实规律的调查分析,初步揭示了该区域退化柞蚕场营建柞树-红松混交林的生长情况,确定了退化柞蚕场生态恢复柞树-红松混交林的最适造林密度。研究结果可为辽东山区退化柞蚕场生态恢复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2.
长江上游退化天然林恢复重建的生态对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综述长江上游退化天然林的干扰体系、退化特征及恢复重建的研究现状,分析长江上游退化天然林恢复重建面临的主要问题,基于生态恢复重建的理论基础,阐述并拓展封山育林的传统概念.退化天然林恢复重建的基本对策是:依据自然演替的规律,仿拟天然老龄林的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充分利用和启动自然调节机制,并根据自然演替的关键环节采用功能群替代或目的物种导入等辅助的人工措施,促进土壤和群落功能的修复,跨越或缩短某些演替阶段,加快恢复演替进程,尽可能利用乡土树种定向恢复以大径级、高经济价值林木为目标的森林群落.根据长江上游退化天然林的现状、类型及其特点,提出4种恢复重建的组合模式:1)封禁保护原始老龄林;2)封育重建严重退化生境;3)封育调整天然次生林群落结构与定向恢复调控;4)封育改造低效人工纯林.  相似文献   

3.
针对辽宁东部山区柞蚕场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辽东山区柞蚕场的发展对策:完善柞蚕业的管理体制,控制放养规模,依靠科学技术改善柞蚕场的生态功能,推广林蚕兼作,改善蚕场景观和生态环境条件,综合规划综合管理。  相似文献   

4.
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以柞蚕场蒙古栎在平茬后经不同时间(9年、12年、57年)封育保护而形成的蒙古栎次生林及对照柞蚕场蒙古栎林(3年生)为研究对象,对辽东山区蒙古栎次生林不同恢复阶段的种群结构与群落多样性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随封育林龄的增长,乔木层蒙古栎种群所占的重要值比例在降低,蒙古栎林在恢复演替进程中不断向阔叶混交林的方向发展;灌木物种间的重要值差距在减小;草本层植物种类在不断减少;蒙古栎林优势种群径阶分布宽度增加,径阶分布趋向于正态分布。在封育不同恢复阶段,羊胡苔草重要值均表现为最大,是草本群落最主要的物种。不同恢复阶段林分乔木层、灌木层物种多样性表现为随封育林龄的增长而增大,草本层多样性表现为随封育林龄的增长而减小。  相似文献   

5.
文章通过对现有柞蚕场及停蚕后封育的柞树林现状调查,结果表明,现有部分柞蚕场沙化严重,主要表现在植被群落组成单一,柞木灌丛稀疏,层次结构不明显,缺乏草本、灌木层植物,植被覆盖度低,沙石裸露,有机质含量很少。杂木林和封育蚕场枯枝落叶生物量比正在放蚕的柞蚕场提高85.0%、3.5%和182.4%;枯枝落叶的持水量提高118.0%、51.7%和90.5%;柞蚕场封育后的林分土壤自然含水量、毛管持水量、田间持水量及最大含水量均高于放蚕的柞蚕场;毛管孔隙度、总孔隙度柞蚕场封育后的林分土壤明显高于柞蚕场;柞蚕场封育后的林分0~20cm土层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平均含量比正在放蚕的柞蚕场提高49.6%~116.5%,25.0%~100.0%,2.7%~38.4%,对柞蚕场生态效益、柞蚕生产过程以及柞蚕场遭到破坏的原因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实现柞蚕场的可持续经营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6.
柞蚕林封育24 a后,可自然恢复成新一代林分,并伴有珍贵树种出现。应适时进行透光抚育作业,以调整林分密度,提高林分质量。  相似文献   

7.
西藏高原典型生态系统退化及植被恢复技术综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全球变暖和人类活动导致西藏高原脆弱生态系统遭到不同程度的干扰和破坏, 对正在进行的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构成严重的潜在威胁。文中在全面梳理西藏高原典型退化生态系统的主要表现(草地退化、湿地退化、工程扰动区植被破坏、风沙化土地不断扩张)、识别其驱动因素(气候变化、过度放牧和工程扰动)的基础上, 总结了西藏高原典型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的技术措施(围栏封育、人工种草、工程扰动分类恢复、适生植物种选择、沙障设置等), 以期为进一步加强西藏高原退化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治理、促进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建设提供决策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8.
1 基本情况栎粉舟蛾Fentonia ocypete Bremer又叫细翅舟蛾,在辽宁一年发生1代,主要为害蒙古栎、辽东栎、板栗、榛等树种。凤城满族自治县位于辽宁东部山区,以柞蚕为主要经济来源之一,又是省内板栗的生产基地,所以防治栎粉舟蛾是一项重要任务。 1984年,我县局部地区栎粉舟蛾猖獗发生,大面积蚕场和柞树叶片被吃光,严重地影响了柞树林的生长发育,同时也使柞蚕严重减  相似文献   

9.
鱼永芝 《绿色科技》2020,(5):121-123
指出了实施草地围栏建设是天然草原植被恢复的主要保障措施之一。自2011年以来,会泽县在实施天然退化草原治理工程中,共实施了围栏封育建设工程21.92万亩。结果表明:采取围栏封育,禁止放牧和生产活动,逐步恢复生态功能和经济功能,促进了天然草地恢复,遏制了石漠化沿重度方向发展。围栏封育3年以上的天然草地植物群落的组成基本稳定,围栏内的草地植物量明显高于围栏外草地,随着草群结构的改善和植被覆盖度的增加,牧草涵养水源的能力得到了提高,草地地表径流和泥砂流失量减少,促进了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美化。由此可见,围栏封育建设技术可以有效地遏止草原草地退化,对草地恢复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0.
合江方竹在退化杉木林改造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杉木林退化为中山地带的普遍现象,为恢复中山地带的生态环境,发挥林地的生产作用,将退化杉木林改造为合江方竹林。根据合江方竹在退化杉木林改造中的实际应用,总结出了合江方竹的营造和经营管理技术措施,分析了改造后合江方竹林的平均经济收益每667m^2为962,50元/a,是杉木林的4.01倍。用合江方竹改造退化杉木林,对改善生态环境和减少水土流失,维持生态平衡方面具有良好的效益。山区发展合江方竹能有效地解决贫困山区农民的脱贫致富问题,同时为农民的生存和就业开辟了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   

11.
文章通过比较不同类型红松针阔混交林和红松纯林的林分枯落物含量、土壤理化性质及土壤酶活性等性状可知,单位面积枯落物总量红松针阔混交林比红松纯林高40%~60%,其半分解的枯落物量均高于未分解的枯落物量,而红松纯林则相反;红松针阔混交林中枯落物的持水量较红松纯林高26%~75%,养分含量明显高于红松纯林;红松针阔混交林土壤理化性质及酶活性都明显优于红松纯林。  相似文献   

12.
四川德阳市林业在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中遭受严重损失,林地受灾面积45133 hm2,森林覆盖率下降了2.4%,林业系统直接经济损失21.994亿元。德阳市始终将林业可持续发展、低碳重建的理念贯穿到林业灾后重建的各个环节,把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因地制宜地实施森林植被恢复,发展农家生态旅游、农村新能源、特色林产业等低碳经济,实施森林生态补偿,灾后重建工作进展顺利,林业自身发展能力得以加强。  相似文献   

13.
对辽西丘陵山地灌木资源调查研究结果得知:该区具有代表性的7种主要灌木树种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比较特殊,表现在抗干旱、耐贫瘠土壤等方面。针对灌木资源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其利用或者封禁、造林等4项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4.
应用森林健康理论,分析祁连山森林生态系统存在着森林面积减少,森林生态系统活力下降,服务功能降低,维护系统的外部输入增加,系统经营管理选择单一,对邻近系统的破坏加大等健康受损症状.藉此,提出加快山区生态建设,增强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和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加强林政执法队伍建设管理,建立健全森林资源监测体系,加快退化林地和草原植被恢复进程等保护和恢复祁连山森林健康的策略.  相似文献   

15.
宜昌市夷陵区林地资源管理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地是森林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林业生产建设最基本的生产要素,是林业发展之本。作为三峡库区的夷陵区,保护三峡生态资源,构建三峡生态屏障,林地资源的管理尤为重要。笔者从夷陵区林地资源的现状出发,分析了林地资源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林地资源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16.
张秀峰 《山东林业科技》2012,42(2):55-56,70
通过对2007~2011年连续5年辽宁生态公益林森林资源检测区内可比性小班森林生态指标监测数据的运算、对比、分析,研究辽宁生态公益林森林生态指标的动态变化,并应用灰色系统理论,建立GM(1,1)模型,预测辽宁省国家级生态公益林森林生态指标未来5年的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17.
论广州市城市林区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广州市政府提出的建设具有广州特色的"林带+林区+园林"城市森林新模式的总体思路为指导,结合广州城市森林现状,提出了广州市城市林区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把广州市城市林区建设划分为城市生态景观林区、水源涵养林区、商品林区,并阐述了城市林区的建设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