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为了对榆林沙区樟子松人工林的造林培育及可持续经营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在榆林市榆阳区设置了38块20 m×20 m的樟子松人工林样地,调查了不同林龄樟子松的胸径、树高等生长指标,应用数量化理论Ⅰ预测模型建立樟子松人工林优势木平均树高与立地因子之间的多元回归方程并确定立地评价等级,对樟子松人工林的立地质量进行了数量化评价。结果表明:(1)榆林沙区樟子松人工林随着林龄的增长,樟子松人工林平均胸径、树高均会有显著增长,且在第10~20年增长速度最快。(2)以坡向、海拔和坡位这三个主导因子将樟子松人工林划分为12个立地类型区,进行立地分类结果评价。通过对调查样地进行立地评价,可以看出调查样地中75%的樟子松人工林立地评价等级在中级以上,表明榆林地区的樟子松种植区域立地条件较好,适合樟子松种植。预测方程经过检验达到要求,说明利用数量化理论Ⅰ可以对樟子松人工林进行立地质量评价和生长趋势预测。  相似文献   

2.
章古台地区樟子松人工林水量平衡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揭示樟子松人工林水量平衡规律,在辽宁省章古台地区,选择林龄为32 a、密度为404株/hm2的樟子松人工林,利用2 a(2010、2011)的观测结果,采用水量平衡方法对樟子松人工林的降水分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樟子松人工林内降水量、树干茎流量、林冠截留量分别为422.7、0.8、28.1 mm,占同期降水量的93.6%、0.2%、6.2%。樟子松蒸腾耗水量、枯落物+林下植被+土壤蒸散量、土壤贮水量变化量分别为116.1、287.3、20.1 mm,占同期降水量的25.7%、63.6%、4.5%;樟子松蒸腾耗水量占林地内蒸散量的28.8%,枯落物+林下植被+土壤蒸散量占林地内蒸散量的71.2%。  相似文献   

3.
试论人工林林木生长全过程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冯石萍 《桉树科技》2005,22(2):32-35
更好地培育人工林是当前林木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途径。提高人工林的集约经营程度是追求林地平均收益最大化的有效手段。人工林的全过程管理必须从目标产量确定,推行小班经营法以及建立有效的控制制度等方面着手。其配套措施的实施,有利于林地生产力的提高,也将提高森林经理工作水平。  相似文献   

4.
湖南杉木人工林近自然经营问题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德国人工林在19世纪,与湖南杉木人工林有相似之处,采用单一树种营造大面积人工林,造成地力消耗很大,无法实现林木的可持续利用。本文从杉木经营历史,分析了现有栽培制度下的炼山、幼林抚育、轮伐期短、林分结构单一等现状所导致的杉木人工林生产力下降、林地地力衰退。本研究引进德国森林近自然经营理念及原则改造杉木人工林,分别对杉木幼林、中林、成林进行第1代目标树经营,为第2代目标树形成创造有利条件,使林地地力得到恢复,达到可持续经营的目的,同时获得较大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5.
樟子松人工林空间结构优化及可视化模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实现人工林的近自然化改造,以帽儿山樟子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以可视化模拟为手段,以林分空间结构优化为目标,以常用空间结构参数(角尺度、混交度、大小比)为切入点,按照森林演替的一般规律构建樟子松人工林的空间结构优化方案,并将其与林分三维可视化模拟模型进行耦合,建立樟子松人工林三维可视化经营模拟系统.模拟实例表明:林分的平均角尺度从0.461提高到0.487,林木分布格局由均匀分布变为随机分布;林分混交度由0.284上升到0.308,混交程度得到提高;林分大小比由0.515变为0.481,林木个体生长的优势程度得到提高;基于林分空间结构的择伐,使林分空间结构得到了显著优化.该系统可以在虚拟森林环境中实现对森林经营过程的模拟、经营方案的评价和优化、林分未来生长状况的预测以及森林经营活动对林分结构的影响,为我国人工林的科学经营和管理提供一个全新的平台.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沙地樟子松人工林进行施肥试验,以其人为投入补充林地土壤肥力,对树木进行补充营养,促其速生丰产,缩短轮伐期,为樟子松人工林集约经营提供技术经验。试验结果表明,定性施肥以氮和过磷酸钙混施为好,定量配比为5∶3。施肥量幼龄林以0.40 kg.株-1、中龄林0.80 kg.株-1较适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不同林龄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特征和多样性差异,对维持土壤微生态平衡以及可持续经营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8、15、30、36、42、49和56 a林龄的沙地樟子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不同林龄条件下土壤细菌和真菌的群落组成和多样性变化特征。【结果】1)研究地不同林龄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土壤共获得细菌32门80纲154目308科531属。其中,放线菌门(32.71%±3.74%)、变形菌门(23.14%±2.13%)、酸杆菌门(16.22%±2.75%)和绿弯菌门(9.00%±1.23%)为主要优势门。厚壁菌门的相对丰度在49 a和56 a林龄土壤中分别升高至7.16%和7.47%。沙地营造樟子松后,土壤中细菌的相对丰度随着林龄的增加而逐渐提高,并在林地土壤中出现了Crossiella spp.。2)不同林龄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土壤获得真菌6门25纲88目184科369属。其中,子囊菌门(70.12%±11.17%)是主要的优势门。接合菌门的丰度在49 a和56 a林龄中逐渐升高至15.20%和23.42%。沙地樟子松人工...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辽西丘陵山地樟子松人工林合理经营密度,选择1984年造林的中龄林,设置75株·hm~(-2),100株·hm~(-2),120株·hm~(-2)三个保留密度,对照为227株·hm~(-2),开展樟子松人工林密度调控技术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密度对樟子松林分树高生长量的影响不大,不同密度对樟子松林分胸径生长量及林分蓄积生长量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同时随着间伐强度的加大,林分中、大径阶立木株数比例呈上升趋势。通过林分密度的调整,可以实现提高林木的质量及目标材种所占比率,以期达到提高商品林经济效益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对隆昌县森林经营所6年生火炬松人工林林地土壤进行的分析表明,其土壤过酸导致土壤微生物、酶活性降低,加之土壤瘠薄,使林木生长不良。因此,提出在原林中施石灰以降低土壤酸度、增加土壤肥力的建议,并提出要根据火炬松的适生条件种植。  相似文献   

10.
为探索云南热带和南亚热带地区人工林种植结构经营模式,充分发挥热区水、热、土地等资源,提高单位面积林木资源和林下资源的种类、数量和质量,1994年在山桂花人工林下进行了白藤和版纳省藤2个藤种的引种栽培试验。经过多年的试验观测和分析比较,白藤和版纳省藤均能适宜在山桂花人工林下种植。林下种植10 a后即可逐年采收藤条。与单一种植山桂花人工林相比较,可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1.
呼伦贝尔沙地樟子松分布面积较广,有大面积的疏林地,具有天然落种更新能力,发展潜力巨大。在樟子松基地建设中以封育为主,营造樟子松防风固沙林,强化工程建设后期管护,巩固樟子松基地建设成果,确保樟子松资源总量可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樟子松人工固沙林合理经营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樟子松固沙林在生产实践中一般按兼用林经营。为取得最佳防护效益和经济效益 ,采用定位观测和定量分析方法 ,对其有主导影响的密度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密度对主要林分因子和树冠发育均有显著影响。密度对林分产量影响遵循密度效应规律 ,有自然稀疏过程。抚育间伐是人为调节林分密度的重要手段 ,既提高林分的稳定性 ,又有可观的间伐经济收入。本项研究为樟子松人工固沙林经营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在章古台樟子松固沙林采伐迹地上,按照不同沙丘部位,选择不同造林树种进行了杨树用材林模式、樟子松杨树针阔混交造林模式、阔叶树混交造林模式、乔灌混交造林模式、针针混交造林模式等5种更新模式造林,通过调查分析可知,樟子松混交林的生长量与生态效益显著高于樟子松纯林.在沙丘下部与丘间低地杨树的生长量明显高于樟子松.降低造林密度,...  相似文献   

14.
为探明不同混交模式对土壤养分的影响机制,以38 a生的樟子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带状间伐后,在间伐带内栽植樟子松、银中杨、色木槭幼苗形成混交林。应用典范对应和主成分分析方法,比较混交林土壤化学性质、酶活性的差异及对应关系,结果表明:混交改造后土壤化学性质均高于对照,其中有机质、碱解氮含量在樟×槭(PAM2)、樟×杨(PPM2)样地达到最高,分别为14.74 g/kg和49.63 mg/kg,但有效磷含量则低于樟×樟样地;与对照相比,各样地土壤酶活性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升高,其中樟×杨样地土壤酶活性表现最好。总的来说,混交样地的土壤养分因子综合得分高于对照,针阔混交林普遍高于樟子松异龄林。因此,营建混交林是促进科尔沁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土壤生态改善,延长防护林生命周期的行之有效的办法。  相似文献   

15.
沙地樟子松林与天然更新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呼伦贝尔沙地是我国重要的樟子松林种源地。从1955年开始在其他地区进行引种造林并获得成功,但是多数引种地的樟子松人工林天然更新却不能正常进行。本文结合资料论述了沙地樟子松天然林起源与分布和自然更新特点,并分析探讨了引种地沙地樟子松人工林自然更新的障碍、影响因素以及冬季降雪影响更新等可能的关键因子等问题。  相似文献   

16.
樟子松造林当年不同越冬保护措施效果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昱 《山西林业科技》2002,(2):21-23,27
樟子松自1975年在山西省北部半干旱风沙区引种栽植成功以来,造林翌春幼树大量死亡已成为造林屡屡失败的关键,究其原因,是幼树遭受生理干旱所致。1996年-1997年进行了造林当年不同越冬保护措施效果调查结果表明:幼树当年越冬采用地膜覆土法比单纯覆土法翌春保存率提高28.5%,每公顷成本节省921元。  相似文献   

17.
沙地樟子松天然更新与降水因子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沙地樟子松人工固沙林的天然更新在大部分引种地不能很好地进行,其天然更新存在着某些障碍因子。通过对辽宁省昌图县傅家林场樟子松天然更新情况的调查,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的方法,对更新与降水因子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更新产生的当年12月和翌年1,2月的降水量,即冬季降雪情况与天然更新关联最大。说明了冬季降雪是影响樟子松天然更新的一个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18.
为了诊断沙地樟子松人工林的衰退原因,我们比较分析了沙地樟子松天然林和人工林中的叶片养分含量。结果表明,天然林中的樟子松叶片内氮、磷含量均比人工林中低,而钾含量比人工林高。樟子松人工林叶片中 N:P, P: K 和N: K在45年前随年龄增加而增加,从植物养分含量的角度来看,这一结果表明氮或磷可能不是沙地樟子松生长的绝对限制因子。然而,天然林和人工林叶片中的钾含量比以前报道过的松属植物中的含量都要低。天然林叶片中的N: P比值在正常的范围内,但人工林的则在该范围以外。这些结果表明天然林具有比人工林更好的养分平衡状况。如果只从樟子松的生长地来考虑,我们可以认为樟子松人工林的衰退现象可能是因其它的矿物元素或者氮和磷的有效性,而不是氮和磷的绝对含量不足造成的。养分的不平衡状况和人工林内针叶快速分解可能也是衰退的重要因素。图3表3参4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