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心里的宝玉     
正有个青年,不远千里到一个老玉石家的家里去拜师。他见到老师傅,说明了自己学玉的志向,希望有一天能像老师傅一样成为鉴定玉石的专家。老师傅随手拿了一块玉给他,叫他捏紧,然后开始给他讲中国历史,从三皇五帝开始讲,却一句也没有提到玉。第二天他去上课,老师傅仍然随手交给他一块玉,叫他捏紧,又继续讲中国历史,也一句不提玉的事。就这样,每天老师都叫他捏紧一块玉,光是中国历史就讲了几个星期接着,老师向年轻人讲风土人情、哲学思  相似文献   

2.
我是在一次偶然的情况下结识了《猪业科学》这本杂志,当时是一个朋友从随身携带的手提包里拿出来的,我问他为什么拿着一本“满是广告”的杂志(在我的印象中,大多数这种广告都是各个厂家做平面推广的地方,没有什么实际内容)。他津津有味的跟我讲,“这本杂志真的不错,里面讲了很多实战性强、理论严谨的文章,而且行业内的动态跟踪得很及时到位,我建议你也看看”。  相似文献   

3.
养蜂人老于     
<正>老于叫于天海,和笔者住在同一个小区,瘦高个,北方人,讲一口标准的普通话,长期成天跟蜜蜂打交道,穿着一双多年未见的解放鞋,戴一顶旧草帽,初次接触他的人,还以为他是一位农村大爷,其实他是省属国有企业昆船集团退休的技术工人。他养蜂已经超过40年。在马龙老厂时就在自家房子阳台上养蜂,  相似文献   

4.
有一次.遇见一名前来应聘的业务员.闲谈中.笔者问他离开前公司的原因。他说是因为前公司的产品质量太差.做一家砸一家.客户都讲他销售的产品质量不好,使他特别没有面子。而实话说.他离开的那家公司笔者熟悉,并不象他说的那样产品不行.相反质量一直很稳定.[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蜂友们:尽快跨出误区近来,笔者在黄河故道刺槐林带采访,听蜂友们进述了一些当前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精神文明不相称的现象,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蜂友物质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着实让人忧思。急功近利的教育误区在一家姓刘的蜂场,笔者见到一位少年,据他讲,他读完...  相似文献   

6.
从一定程度上讲,做大的经销商很多,不能说他就很强大了,因为一旦有个风吹草动,某个品牌切出来不给他经销了,马上就会象吹爆的气球样瘪下去。大而不强的原因在于其一时的辉煌,往往是伴随着他选中的产品开始,某个全国性的畅销品牌或某个区域性的畅销品牌被他经销了,于是不经意间就做大了,成了区域市场的王者。  相似文献   

7.
赵家明 《中国蜂业》2006,57(8):35-35
春天来了,莺飞柳绿,一派生机,可是四川崇州伍文的家里却死气沉沉,因为作为家庭支柱的他生命步入了寒冬。乳腺癌这一女性易患的疾病一旦染上实为不幸,而男性染上更是不幸中的不幸,眼下伍文躺在病床上,耳边又响起了医生的宣判:乳腺癌,手术费及后期治疗费预计6-8万元。天哪,就是倾家荡产也没有这么多钱,只有回家等死算了。医生安慰说:虽然乳腺癌有一定的危险性,但治愈率还是很高的。我们给伍文讲许多蜂王浆战胜癌症的故事,建议他服用蜂王浆试试,并给他一本郭芳彬老师的《神奇的蜂王浆》,他说:我就试试吧,但愿蜂王浆能帮助我战胜乳腺癌。  相似文献   

8.
日前,赴西藏拉萨市考察自然保护区和生态环境建设情况时,随同我们前往自然保护区的拉萨市人大环资委的同志讲了这样一个动人的故事 20世纪五十年代,藏北有一位后披长发、脚蹬长统藏靴的无名无姓的老猎人,是一个杀生与慈善共存的人,他以其神奇的枪法出没于青藏高原深处,以捕杀各种猎物养活自己并接济路遇的贫困朝圣者。一天大清早,老猎人从帐篷至出来,伸伸懒腰,正准备要喝一铜碗酥油茶时,突然瞅见两步之遥对面的草地上站立着一只肥壮的藏羚羊。他眼睛一亮,送上门来的猎物!沉睡了一夜的他浑身立即涌出一股清爽的劲头,丝毫没有…  相似文献   

9.
吉林省梨树县畜牧局副局长王树勋已是年过五旬的人,仍然精神矍铄,不亚于年轻人,他的养生之道值得借鉴。1.正确的人生态度。王树勋在副局长的位子上一干就是18年,先后送走了9位局长,和每位局长处得都不错。他的体会是:充分发挥“二传手”作用,多做调节工作,搞好合作,工作干到位但不越位,万不可凭资格办事,要讲原则,讲感情,绝对不可争权夺利,不要自惹烦恼,一定要坦然处之;同时,要信任下级,处理好与下级的关系,使他们能够在总的方针不变的情况下因地制宜地开展工作,并使他们在生活上放心,工作上开心;要敢于承担责任…  相似文献   

10.
《山东饲料》2004,(10):1-1
“有一种穷人算是穷到了家。他们宁愿位列一支穷人的队伍之首做一辈子穷人,他不愿跑到一支富人的队伍之尾去做一会儿富人。”到中国讲犹太商法的这个日本学者的观点很有意思。这个学者名叫手岛佑郎。  相似文献   

11.
曾经有个围棋高手讲过一个小故事:他小时候,常常跟着父亲进山砍柴。后来他发现有位老伯伯也常常到山里砍柴,但他总是来得晚,走得早,中间还不时歇息一会儿。但令他感到奇怪的是,老伯伯每次砍的柴,总是比父亲多一些。一开始,他还以为是老伯伯的斧子比较锋利或是他砍的柴都是质地比较软的。但当他仔细比较过老伯伯与父亲的砍柴方法后,才终于揭开了其中的秘密——在遇到有树节时,父亲总是竭力避开树节,斧子却常常被卡住;而老伯伯却总是从有节的地方下手,围着树节砍。原来,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没有节的树干比较容易被砍断,而有节…  相似文献   

12.
笔者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有头狮子带着几只老虎、几十只狼和几十只狐狸.组建了森林里最大的捕食团队,创造了最快的捕食速度.狮子认为找到了最佳的捕食分工合作的团队发展模式,意欲大展宏图。可有一天他突然发现:狐狸缺乏了激情,狼群缺乏了忠诚,连老虎也一只只离它而去。狮子慌了.他加强了控制体系,引进了监督体系,可结果却是更大的动荡和流失。  相似文献   

13.
菲普利·亚默尔是美国一家肉类加工公司的老板,他有天天看报的习惯。正是他的这一习惯让他受益匪浅,还因此赚了一大笔钱。一次,他像平时一样,在办公室读报。一条不起眼的消息吸引了他的目光。这条不足100字的短讯讲的是墨西哥最近发现了一种被怀疑是牲畜瘟疫的病例。就这么一条  相似文献   

14.
小时候淘气, 被马蜂蛰过,因此心里有了芥蒂,以至后来,谈蜂色变。在我的意识里,马蜂是一种与人为敌、令人生厌的小动物。如果不是和“中国马蜂王”李铁生认识,如果没听过他讲的关于马蜂的动人故事;如果不是看了他精心制作的马蜂标本, 我怎么也不会改变对马蜂的不良印象。 和“马蜂王”相识在他的寓所;寓所里没有高档时髦的家具,没有追波逐流的电器,甚至没有现代意义上的装璜和装修。平常质朴得就像寓所的主人。如果说有与众不同之处;应该说是客厅里挂的那两幅装饰画了;一幅是一只枯叶蝶,据说这只枯叶蝶来自遥远的“山重水复疑…  相似文献   

15.
有报道说,投资银行高盛开始介入中国的养猪业。高盛为什么要养猪?因为我们中园人不养猪了。更严重的问题是,养猪的民营企业讲,在去年、前年他们所面临的环境急速恶化,包括饲料价格上涨、猪瘟,因此他就不想养了,他把应该买小猪的钱拿去炒股,结果后继无猪。  相似文献   

16.
“买椟还珠”的启示《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里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个楚国人到郑国去卖珍珠,他把珍珠放在一个装潢得非常华贵的匣子里。一位郑国人非常喜爱这个匣子,于是花大价钱买了下来,但却把里面的珍珠退还给了楚国人。这个故事的本意是很明显的,在于讥讽那位郑国...  相似文献   

17.
无可否认,市场竞争的第一准则就是优胜劣汰,但社会是否提供给了每一个人公平竞争的条件呢?护士专业的毕业生可以做兽医检疫,畜牧兽医专业的毕业生却只能给牲畜打针,洗口。 湖北省蕲春县兽医站年仅25岁的大学毕业生田长银工作一年多了,他的唯一一笔年薪是1200元的白条,而当初讲的是2000元。 田长银说,很多与他境况类似的都出去打工了,我不清楚他们到哪里打工,打的是什么工,恐怕从事的已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畜牧兽医工作了。  相似文献   

18.
<正>前两天,一位养猪的朋友向我讲了他一次卖猪的深刻教训:两个月前,他卖肥猪时,交易员领来一辆外地车,车上装着几头病猪,他也没在意,更没消毒,就领着他们到肥猪圈看了看,有时还跳进栏内摸摸猪的膘情,最后只买走了他的七头肥猪。  相似文献   

19.
黄世俊 《蜜蜂杂志》2005,25(5):39-39
近几年,我们父子在《蜜蜂杂志》上发表了几篇文章,收到全国各地许多蜂友的电话和来信。不管他们是在大江南北、男女老少、讲何种方言,只要道一声蜂友,立即就拉近了距离,成了相知相敬的“老熟人”,就有许多文章和动人的故事。安徽省泾县中山北路的杨根火老人,在2002年读到我父子在《蜜蜂杂志》上的几篇文章,便给我来了一封长达6000余字的长信。信中,他讲述了对蜜蜂的痴情,介绍了他养蜂的经验,提出了他碰到的难题。从此,我们这对年龄相近的老哥老弟就信来信往,总有讲不完的话、写不尽的情。后来,他给我寄来一封“万言书”。原来他通过《蜜蜂杂…  相似文献   

20.
《警犬》2011,(8):54-54
金毛犬“默默”在房山区良乡三中附近很有名,每当它看到丢弃的饮料瓶子,都会兴奋地冲上去,一口咬住瓶身,将瓶子咬扁后交给主人。据狗主人张先生讲,“默默”平均每天能捡数十个瓶子,而捡瓶子卖的钱,他全部用于资助一位在北京某高校读研的学生琳琳(化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