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甘蔗新品种选50抗绵蚜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甘蔗选50对绵蚜具有一定的抗性,且抗性明显(高抗),较稳定;选50抗绵蚜的抗性来源于一定的遗传背景和自身的生理、生化抗性基础。选50既有形态特征方面的抗性,又具有一定的生理、生化方面的抗性。  相似文献   

2.
甘蔗绵蚜( Ceratovacuna lenigera Zehuter )是甘蔗主要害虫之一,在贵州蔗区普遍发生危害,甘蔗选50经贵州省亚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多年的引种试验观察,是高抗甘蔗绵蚜的优良品种。甘蔗叶片中水溶性糖、全氮含量以及糖一氮比例与甘蔗抗绵蚜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为了探讨甘蔗选50抗绵蚜机理,我们对甘蔗选50及主要栽培品种的植株叶片中水溶性糖、全氮含量以及糖一氮比例进行测定分析,  相似文献   

3.
华南地区甘蔗黄叶病发生及甘蔗绵蚜传毒特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近年华南多个蔗区发生由甘蔗黄叶病毒(Sugarcane yellow leaf virus, SCYLV)引起的甘蔗黄叶病。田间调查显示,华南地区果蔗和糖蔗均已受到该病毒的侵染,被侵染的品种有黑皮果蔗、黄皮果蔗、ROC16、ROC22、ROC25、粤糖93-159、127Q、Q174、粤糖8388和HOCP91-555等。大多田块病株零星分布,病株率0.5%~10%,但少数田块病株率超过80%。RT-PCR扩增及扩增产物序列分析揭示,华南地区大多数SCYLV分离物 CP基因核苷酸序列(591bp)与SCYLV巴西分离物(SCYLV-B1)相应基因同一率为100%,仅少数分离物与SCBV-B1存在1至3个核苷酸的差异。本文还首次证实华南地区甘蔗上普遍发生的甘蔗绵蚜为SCYLV传毒媒介。建立了能够检出单头蚜虫及侵染早期未现症植株体内SCYLV的巢式RT-PCR技术,在超过80%的饲毒2周以上的甘蔗绵蚜无翅成虫体内检测到病毒的存在。甘蔗绵蚜除能在甘蔗植株间高效地传播SCYLV外,还可将SCYLV传至高粱、水稻及玉米幼苗,每株接种15头饲毒甘蔗绵蚜,传毒成功率分别为100%(9/9)、75%(6/8)和50%(4/8);本试验中,甘蔗绵蚜未能将SCYLV传至小麦和香蕉。  相似文献   

4.
甘蔗选50叶片下表皮结构与抗绵蚜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甘蔗选50、桂糖11、F134 3个品种+3叶下表皮进行解剖观察,比较了其肋区宽、肋间区宽及构造,气孔数量、大小、排列、形状等。结果表明:甘蔗选50的叶片上表皮的肋区宽、肋间区宽都较小,单位面积叶脉分布比较多,叶背比较粗糙,叶片下表皮肋间区分布的气孔数量多并且排列紧密,气孔小,叶片结构不利于绵蚜的取食危害,是选50抗绵蚜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5.
20%好年冬乳油防治甘蔗绵蚜田间药效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 %好年冬乳油对甘蔗绵蚜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公顷用 2 0 %好年冬乳油 30 0、4 50、60 0 ml的 1- 14天田间防效均在 99.1%以上 ,可作为甘蔗绵蚜防治中的轮换用药。田间使用以 30 0 - 4 50ml/ hm2为宜。  相似文献   

6.
据调查目前福建蔗区为害甘蔗的蚜虫种类有绵蚜、黄蚜和刺根蚜,以甘蔗绵蚜发生最普遍,为害较严重。绵蚜田间发生消长过程可分为3个时期。本文简要分析影响绵蚜发生的主要因素及蚜虫综合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7.
甘蔗绵蚜繁殖速度快,体被蜡质,防治难度大,对甘蔗的生长和产量影响较大,是甘蔗的重要害虫,只有弄懂它们的生长特性,进行科学合理的防治,才能取到很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8.
甘蔗绵蚜虫属同翅目,蚜虫科,俗称蔗。学名CeratovacunalanigeraZehatner。甘蔗绵蚜虫除为害甘蔗外,还为害野生大芒草、芦苇等植物。在雷州半岛蔗区终年发生,普遍分布。绵蚜虫主要以成、若虫群集叶片中脉两侧,吸食蔗叶内汁液为害,并分泌蜜露,招致煤烟病,影响光合作用,致使甘蔗生长萎缩,影响甘蔗生长,产量降低,糖分减少,糖质变劣,甚至不能制成片糖。如作种苗或留作宿根,发芽率低。绵蚜虫多严重发生于下半年,是甘蔗中后期的重要害虫之一。一般受害后损失5%-10%,严重的达30%-40%。1形态特征绵蚜虫成虫分有翅和无翅二种。…  相似文献   

9.
甘蔗绵蚜繁殖速度快,体被蜡质,防治难度大,对甘蔗的生长和产量影响较大,是甘蔗的重要害虫,只有弄懂它们的生长特性,进行科学合理的防治,才能取到很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0.
甘蔗玉米间作对甘蔗绵蚜及瓢虫种群的影响作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2009年4~8月,在云南省新平县水塘镇南秀村和德宏州陇川县章凤镇小怕浪村甘蔗种植基地,调查分析了甘蔗玉米间作对甘蔗绵蚜Ceratovacuna lanigera Zehntner及捕食性瓢虫种群的影响.结果表明,甘蔗净种田与间作田绵蚜的虫情指数变化趋势一致,但净种田绵蚜虫情指数显著高于间作田(新平:F=55.43,P<0.01;陇川:F=57.11,P<0.01).净种田与间作田瓢虫虫口密度变化趋势一致,均呈单峰型变化.其中间作田瓢虫虫口密度显著高于净种田(新平:F=21.42,P<0.01;陇川:F=69.55,P<0.01),表明间作田中捕食性瓢虫在甘蔗绵蚜种群控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