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利用1987年、2006年和2010年的Landsat5TM遥感影像及地形图,分析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近25年来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研究结果显示:1987~2006年间,林地和耕地面积分别增加287.84hm^2和227.92hm^2,水域、草地和沼泽有所减少,其中草地减少最为明显,减少了337.53hm^2。2006~2010年间,草地面积增加了273.64hm^2,耕地、林地和沼泽均有所减少,耕地面积减少最多,为171.86hm^2。围堤修建、意杨栽种和耕地开垦导致了湿地退化、土壤旱化,是引起保护区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2022年冬奥会主要赛区崇礼区的景观格局特征,利用ArcGIS和Fragstats软件,研究崇礼区景观格局特征及景观分布随地形因子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崇礼区林地景观面积比例最大,为43.64%,其次为草地(30.16%)、耕地(22.34%)、建设用地(3.06%)、未利用地(0.79%)和水域(0.01%);建设用地斑块数量最多(1 852块),水域斑块数量最少(4块)。未利用地的斑块密度最大(0.346 8个/hm~2),林地斑块密度最小(0.002 7个/hm~2);面积标准差和变动系数均为林地最大(3 764.35 hm~2,10.01),水域最小(2.43 hm~2,0.61)最小;林地的景观边缘密度最小(45.36 m/hm~2),其景观连通性较好,而水域景观边缘密度最大(315.93 m/hm~2),其景观连通性最差;水域景观和耕地景观周长-面积分维数较大(分别为1.542 8和1.447 1),其景观形态结构不稳定,而草地景观由一系列团聚的大斑块组成,斑块形状简单,状态较稳定。(2)随着海拔的增加,林地、草地、耕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分布面积表现先增加后减少,林地成为优势景观,人类开发利用程度降低;随着坡度的增加,建设用地、耕地和水域景观分布面积减少,林地和草地成为主要景观类型;林地景观多集中在阴坡区域,草地景观集中在阳坡地区,耕地和未利用地在各坡向分布较均匀。  相似文献   

3.
吉林省通榆县土地荒漠化监测数据显示,荒漠化土地总面积减少了21 197.5 hm2,其中风蚀土地减少了2 061.6 hm2,盐渍化土地减少了19 135.9 hm2。在耕地中,轻度风蚀面积增加了19 796.1 hm2;重度风蚀和重度盐渍化土地面积分别增加了64 681.8 hm2和1 083.1 hm2。应采用植树造林、种草等生物措施进行治理。  相似文献   

4.
利用昆明市1990年和2000年2期遥感影像解译数据,结合GIS和统计软件,对昆明市10年间景观格局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90~2000年昆明市各景观要素之间变化显著,景观要素面积增加的有建设用地、城镇居住用地、草地和旱地,增加最大的是城镇居住用地,增加了10.92 km2,比1990年增加了5.5%;面积减少的有水田、林地和湿地;各景观要素之间相互转化,其主要特征:①城区外水田、旱地等生产用地向城市居住用地和建设用地转移,其中水田在10年间向城镇居住用地转化了1 134.25 hm2,占1990年水田的5.81%;②林地、旱地和草地之间相互转化,林地向草地转化的面积最大,为1 694.19 hm2.对昆明市景观格局分析结果为,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居住用地景观破碎度减少,斑块形状趋于规则化;林地、草地和旱地景观破碎度增大、斑块形状复杂化;景观总体格局趋向于多样化、复杂化.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1987年和2001年TM影像数据的解译和分析,研究了疏勒河流域荒漠化土地发展动态和趋势。结果表明:14a来疏勒河流域荒漠化土地面积总体呈减少趋势,荒漠化土地总面积减少了56985.5hm2;其中风蚀荒漠化和盐渍荒漠化土地面积均呈减少趋势,到2001年分别为14897.5hm2和4272.2hm2;水蚀荒漠化土地面积有所增加,2001年与1987年相比增加了52.3hm2;尽管酒泉市的荒漠化土地面积普遍表现为绝对数值在减少,但就各年份荒漠化发生的程度来说,荒漠化现象在2001年要比1987年程度要严重。结合流域实际情况,为荒漠化土地逆转提出具体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6.
毛乌素沙地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毛乌素沙地2000、2005、2007、2010年的TM卫星遥感影像数据,对毛乌素沙地近10年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并得出以下结论:⑴在时间尺度上,2000-2010年毛乌素沙地裸露地、低覆盖草地和耕地面积减少,高、中覆盖草地、林地和居民工矿用地面积增加,水域无明显变化。⑵在空间上尺度上,2000-2010年,毛乌素沙地北部地区土地利用变化较明显,其中在东北部,大部分由耕地转为林地,在西北部,部分中覆盖度草地转为耕地。⑶2000-2005年,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中面积增加最多的是中覆盖度草地,净增加7 598.84 hm2,主要由26 255.3 hm2的低覆盖度草地和3 550.41 hm2的裸露地转入;2005-2007年,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中面积增加最多的是高覆盖度草地,净增加7 584.81 hm2,主要由6 074.43 hm2的裸露地和3 083.12 hm2的中覆盖度草地转入;2007-2010年,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中面积增加最多的是林地,净增加37 978.01 hm2,主要由35 488.96 hm2的耕地和2 640.42 hm2的高覆盖度草地转入。  相似文献   

7.
1998年 8月   国务院发出紧急通知   要求保护森林资源制止毁林开垦和乱占林地通知提出了七项具体要求, 1、要把保护和培育森林资源作为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任务来抓。 2、立即停止一切毁林开垦行为。 3、对已经发生的毁林开垦行为进行全面清查。 4、切实做好退耕还林工作。 5、依法严厉打击毁林开垦的违法犯罪行为。 6、严格实施林地用途管制。 7、加强对林地保护工作的组织领导。   1999年 1月 7日   国务院发布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确定到 2003年,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 30万平方公里,治理荒漠化土地面积 960万公顷;新增森林面…  相似文献   

8.
2009年10月~2011年10月,对千岛湖国家重要湿地非生物资源及其利用状况进行了调查.千岛湖湿地非生物资源有水资源、旅游资源、湿地岛屿和土地资源等,湿地蓄水总量178.4×108 m3,整体水质良好,全湖富营养化程度较稳定;旅游资源有8主类23亚类181种基本类型238个旅游资源单体,其中优良级旅游资源单体29个;湿地岛屿总面积5 954.53 hm2,其中林地面积5 913.80 hm2,非林地面积40.73 hm2;库尾和库湾季节性可耕地面积随水位变化在192.1 ~1 013.8 hm2间变化,千岛湖湿地非生物资源利用主要是水资源和旅游资源,湿地旅游已发展成为淳安县的经济支柱产业.  相似文献   

9.
以湟中县2009年林地资源调查为基础,2010、2011年遥感影像为信息源,利用Arcgis 10.0软件进行遥感判读区划并进行现地核实调查,用林地变更软件将遥感判读变化图斑、人工造林图斑和征占用林地图斑进行变更,形成本期更新数据和林地变化数据,统计分析林地动态变化原因。结果表明:2011年湟中县林地增加126.85 hm2,减少343.39 hm2,净减216.54 hm2。增加的林地主要来源于人工造林地,减少的林地主要转为工矿建设、城乡居民建设、交通建设用地及其它建设用地。  相似文献   

10.
《湖北林业科技》2015,(5):49-52
根据湖北省2013,2014年两期森林资源动态监测分析,2010~2013年间全省林地面积减少26 513 hm2,2013~2014年间林地面积增加11 579 hm2,林地面积变化由减转增,林地面积减少得到有效地遏制。通过对森林资源变化趋势与原因的分析、对森林资源变化特点与存在问题的总结,提出加强全省林业生态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根据河南省四次沙化土地监测数据,从沙化土地面积、沙化土地类型以及沙区林地面积对河南省沙区沙化土地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河南省沙化土地面积呈下降趋势,沙化土地类型以沙化耕地为主,沙区林地面积呈逐年增加的趋势。河南省沙区面积正向着可逆的方向发展,但尚有一小部分流动和半固定沙地(丘)需要治理。  相似文献   

12.
本文采用卫星遥感影像与实地调查、查阅林地管理档案信息相结合的方法对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2017年林地变更情况进行了调查,同时将结果与2016年林地变更调查结果比对,并分析了林地资源现状、森林覆盖率变化情况、林地动态变化和原因。结果表明,西双版纳州2017年林地面积总量净增227.58hm^2,同比增加0.02%,其中,有林地(乔木林)面积减少2072.29hm^2,疏林地面积净增145.23hm^2,灌木林地面积净增1112.25hm^2,未成林地面积减少1131.69hm^2,苗圃地面积净增3.66hm^2、无立木林地面积净增3154.78hm^2、宜林地面积减少1006.35hm^2,林业辅助生产用地面积净增21.99hm^2。  相似文献   

13.
对扶绥县1990年以来林地和森林面积的变化及林地转入转出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期间林地面积呈明显下降趋势,从1990年的10.46万hm2下降到1999年的8.36万hm2和2009年的8.03万hm2。根据林地和森林面积保有量目标,提出了发展速生丰产林、特色经济林以及林下经济,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民林地保护意识,完善制度、强化管理,实行林地源头管理,加强山林纠纷调处力度,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执法水平等对策。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人为干预下黄土高原清水河流域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及其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以清水河流域1959,1986和2007年3个时期的土地利用类型为对象,对该流域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三个时期清水河流域总面积的97%以上为林地、草地和农田;从1959—2007年土地利用表现为林地面积的增加,草地和农田面积的减少;3种生态系统的综合服务价值除废物处理和食物生产外,其他各项服务价值从1959—2007年均表现为递增,增幅由大到小依次为气体调节>原材料>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护>土壤形成和保护>气候调节和娱乐文化。由此可见,在追求总生态服务价值的基础上,在该流域不能只追求林地面积的增加,在进行生态环境建设时应充分考虑当地的水资源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对陕两省吴旗县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还林工程区的乔术(山杏和刺槐)、灌木(荆条、沙棘)及对照农田的土壤水分有效性和蓄水能力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有效水含量为1.92%~15.73%,林地比农田增加约75.3l%;0~40cm土层土壤蓄水量为228.30~251.07t/hm^2,林地比农田增加约8%;刺槐林地的蓄水性能好于山杏林地。结果对于科学地评价退耕还林工程的土壤改良效益、水源涵养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1998-2004年,贵州省黔东南州林地资源大量流失和有林地大量逆转的情况十分严重,有6725.34hm^2的有林地因改变用途或占用征用转为非林地,林地资源管理工作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分析了当前林地资源监督管理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并提出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17.
选择1990、2005年2期的TM遥感图像,从土地利用结构及空间景观特征2方面对西吉县15a的土地利用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西吉县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趋势是耕地、未利用地面积急剧下降,林草面积快速增长,城镇建设用地增加,水域面积萎缩;其动态转化过程是耕地和未利用地向林草地转化、水域转化为耕地、城镇用地占用耕地和牧草地;景观格局总体趋于破碎,景观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下降而优势度上升。  相似文献   

18.
细叶龙竹人工林高产培育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11月至2011年4月在广西、云南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布设标准地,调查研究细叶龙竹人工林生长情况,得出其高产栽培技术措施:选择热带、南亚热带地区土层厚度40 cm以上的土山、退耕地、灌木林地、疏林地作为造林地;使用1 a生实生营养杯苗造林;幼林期每年除草1~2次,追肥2次,扩塘1次,并采伐小老竹;种植密度为630丛/hm2,每丛留养母竹6~9株.按此技术措施造林和经营,可达到1年成丛,2年成林,3年成材,采伐量达22.5~30 t/hm2,4年时采伐量达45~60 t/hm2,5年时进入高产稳产期,采伐量达75~105 t/hm2.  相似文献   

19.
北京市永定河流域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及图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技术对5期遥感影像进行处理分析,得出永定河流域(北京段)1987 ~2009年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即:①永定河流域水量在逐年递减,但随着政府部门对这些问题的重视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使永定河流域的水量年递减速度有所缓解.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北京城区将向永定河流域扩张,从而使永定河流域居民用地迅速增长,年增长率依次为1.41%、2.78%、3.96%和5.06%,耕地面积在逐年减少.③从1987年和2009年土地转移矩阵和土地利用变化图谱中可以看出,居民地的增加主要来自于耕地的转变,而水域面积转移到了耕地上.④永定河流域林地面积有升有降,在这23年间,政府推行退耕还林等政策,2009年林地面积恢复到8 198.62km2,使永定河流域的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20.
介绍珠海市城区林地管理和收入情况,以及林业生态建设现状.阐述城区森林资源林权制度历史沿革和管理情况.分析城区集体林地不适宜进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原因,包括城区农业人口已全部转为城镇居民;林地主要为生态公益林地;历次林改不彻底,林地纠纷多等,并提出了将其转变为国有林地经营和管理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