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在温室中利用土壤分层试验,模拟不同土层镉污染对水稻吸收镉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任一生育期中,表层土壤(0—10cm)未污染的水稻体内各器官镉含量都明显低于表层污染的土壤;随着表层土壤中镉污染程度的增加,水稻体内镉含量逐渐增加;表层土壤未污染时,随着深层土壤(10—20cm)污染程度的加重,水稻地上部镉含量有增加的趋势,但当表层土壤污染时,随着深层土壤镉污染程度的增加,地上部各器官镉含量的差异不明显。当表层土中镉浓度为5mg·kg-1时,水稻籽粒中的镉含量为0.264mg·kg-1,超过国家粮食卫生标准(0.2mg·kg-1);表层土壤未污染时,即使当深层土壤镉浓度为10mg·kg-1时,水稻籽粒中镉含量仅为0.032mg·kg-1,低于国家粮食卫生标准。  相似文献   

2.
不同年代铅锌矿渣中细菌的重金属和抗生素抗性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主成分分析法,研究了不同年代铅锌矿渣堆化学性质的改变同细菌群体重金属和抗生素抗性特性的关系:结果表明,随堆积年代的延长,矿渣堆5~10cm和25~30cm层面的化学性质差异增加。与这种空间上的环境因子分化相对应,312株随机分离的细菌菌株和97株节杆菌菌株在5种重金属和4种抗生素的抗性比例上也发生了变化:堆积时间在80a左右的C矿渣抗性菌株比例同较年轻的矿渣A(约10a)、B(约20a)有较大差别,但有趣的是矿渣A和矿渣C在层面上的差异都较矿渣B大:  相似文献   

3.
通过室内培育试验,研究了在室温和保湿条件下,红壤对施用不同浓度钼、硼、硒的吸附率随培育时间的动态变化.试验结果表明,红壤对钼的吸附率并不随施钼浓度(0、0 5、1 0、2 0、4 0 mg·kg-1)的提高而提高,以施钼1 mg·kg-1处理的吸附率最高;施用不同浓度钼后,红壤对钼的吸附率随培育时间的延长而表现出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红壤对硼的吸附率表现为随施硼浓度(0、1 0、3 0、5 0、7 0 mg·kg-1)的提高而逐步降低的趋势,以施硼1 mg·kg-1处理的吸附率最高;施用不同浓度硼后,红壤对硼的吸附率随培育时间的延长而表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施用不同浓度硒(0、0 5、1 0、1 5、2 0 mg·kg-1)后,红壤中有效态硒的含量随培育时间的延长而呈现出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而在整个培育期间,红壤对硒的吸附率始终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  相似文献   

4.
采用现场采样及室内培养方法,观察研究了将铅锌矿渣在好氧/干旱、好氧/潮湿、厌氧/干旱、厌氧/潮湿4种条件下保存3个月后,耐受水平在0.5mmol·L-1、4mmol·L-1和8mmol·L-1的抗Zn、Pb细菌的存活情况。结果表明,干旱保存导致下层矿渣中更多的细菌死亡,堆积时间长的矿渣中细菌的死亡率相对较高。此外,在干旱条件下抗性水平越高的菌株死亡率也越高。这表明,随着细菌在矿渣这种极端环境中选择的时间延长,其对干旱的耐受能力有降低的倾向,暗示了水分对矿渣堆中细菌适应重金属污染有重要影响。相对来说,氧气对这些细菌的存活效应只是在水分较高的情况下才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5.
沈阳市苏家屯区农田土壤有效氮磷钾含量变化的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对沈阳市苏家屯区露地和保护地土壤有效氮、磷、钾养分现状进行了调查 ,对露地土壤有效磷、钾在20年间含量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 :露地土壤有效氮肥力水平较高 ,全区平均含量为98.96mg·kg-1 ;20年间 ,土壤有效磷含量递增 ,平均含量从1980年的4.96mg·kg-1 上升到2000年的11.61mg·kg-1;土壤有效钾呈递减趋势 ,平均含量从1980年的128.08mg·kg-1下降到2000年的79.90mg·kg-1,平均每年降低1.90%。保护地土壤有效氮、磷、钾含量随使用年限的增加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6.
硫、硒对紫花苜蓿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盆栽条件下施用硒、硫肥料,研究硒、硫对苜蓿叶绿素含量和干物质的影响,试验采用单施硫肥、单施硒肥和硒硫互作3种方法找出最佳施肥方案,为优质牧草提供科学的施肥方法。结果表明:单施硫肥时,施肥量为S80mg·kg-1时植株含硫量最高,再增加硫肥的施用量,植株硫含量下降。施硫量为S40mg·kg-1时干物质积累最多,但植株中的叶绿素含量随施硫水平变化却不明显。硒用量对植株的干物质影响不明显,而叶绿素随着硒量的增加而增加,硒量为Se3.0mg·kg-1时苜蓿叶绿素含量最高。硒硫元素互作表明,施硫量过多或过少都不利于植株中的硒积累,而S20mg·kg-1+Se1.5mg·kg-1处理植株的硒含量最高,随施硫量的增加植株中硒的积累量变少。施肥处理为S40mg·kg-1+Se1.5mg·kg-1时植株的干物质积累最大,其综合表现也为最佳。  相似文献   

7.
潮褐土重金属Cd污染对小白菜营养品质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采用盆栽试验方法,研究了Cd对小白菜各营养品质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重金属Cd对小白菜在0~5mg·kg-1处理条件下呈增产趋势,在大于5mg·kg-1处理条件下呈减产趋势;随着Cd添加量的增大,小白菜吸收Cd量呈极显著线性增大趋势。同时Cd还极显著影响小白菜各营养品质指标的含量,其中随土壤中添加Cd量的增加小白菜叶绿素、还原糖和Vc的含量呈逐渐下降之势;粗纤维含量随土壤中Cd添加量的增加呈逐渐增加之势;粗蛋白在添加Cd浓度小于25mg·kg-1条件下呈逐渐下降趋势;添加Cd浓度大于25mg·kg-1时则呈逐渐增加趋势。明确了在该土壤类型区条件下,以土壤重金属Cd总量和小白菜吸收Cd量作为评价土壤污染对作物系统影响的评价指标都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铅锌矿渣堆周围农田土壤中铜和铅的分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毛海立  余荣龙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5):7884-7885,8010
对堆积15、25年左右的铅锌矿渣堆周围10、20、50 m农田土壤中的重金属铅和铜的含量及其变化规律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堆积时间越长的渣堆周围土壤中总铅的含量越高,而总铜的含量相对较低;距渣堆越近的土壤中重金属总量越高;在50 m内距渣堆越远的土壤中有效铜的含量随距离的增加而升高,有效铅的含量却相反,在距铅锌矿渣堆周围50~100 m甚至更远范围内的土壤都会受到重金属铅的污染。  相似文献   

9.
重金属污染土壤毒性的大型蚤法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清洁土壤人工投加污染物的方法,应用大型蚤对4种重金属污染的草甸棕壤进行了毒性的诊断。实验确立了4种重金属在草甸棕壤中的IC50———Cd157.71mg·kg-1、Zn182.29mg·kg-1、Cu185.09mg·kg-1、Pb1223.29mg·kg-1。对复合污染的研究表明,重金属间存在明显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上海崇明岛交通干线两侧农田土壤和蔬菜Pb Cd污染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研究公路运营所造成的其两侧环境中Pb、Cd重金属污染,采集了崇明岛陈海、北沿公路两侧土壤、蔬菜和路面灰尘样品共394个,测定了其中重金属Pb、Cd含量。结果表明在长期运营的前提下,交通量不大的公路两侧也会出现较严重的Pb、Cd污染。公路两侧土壤Pb、Cd平均含量分别为28.4和0.27mg·kg-1,均高于对照点和崇明土壤背景含量。公路两侧蔬菜Pb平均含量为0.22mg·kg-1,Cd平均含量为0.032mg·kg-1,Pb含量高于无公害食品标准(NY5089—2005)。路面灰尘Pb、Cd平均含量分别达51.2和0.494mg·kg-1,是路侧土壤和作物的潜在污染源。  相似文献   

11.
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哺乳动物显微受精的发展历史和现状,从注射部位、精子状态、精子发生、卵子状态、卵子激活等方面阐述了影响显微受精的主要因素,并指出了在我国开展显微受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12.
试管开花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莹  林庆良 《北京农业》2007,(36):46-49
植物试管开花的研究越来越受关注,本文主要从不同外植体、植物激素、营养水平和环境因素4个方面说明对植物试管开花的影响及其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3.
盘锦冬季日光温室小气候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俊和 《农学学报》2015,5(11):113-117
为了进一步提高设施农业气象服务水平,对盘锦地区冬季日光温室小气候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天气条件下日光温室各月气温日变化趋势相似,均呈“单峰”曲线型。晴天和多云天气日光温室内相对湿度昼高夜低;阴天和雨雪天日光温室内相对湿度变化比较平稳。不同天气条件下冬季日光温室室内总辐射最大值出现月份不同,有无草帘对温室内总辐射值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4.
相思树种的体外繁殖及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该文从茎尖的培养、器官发生和体细胞胚胎发生3个方面详细综述了国内外近30年来相思树体外繁殖的研究进展,并分析总结了相思树基因工程育种的研究近况,从而提出了相思树体外繁殖及基因工程研究所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认为只有在阐明相思树体外再生的生化、生理机制的基础上,才能对其体外繁殖进行有效的控制,进而促进更多、更有价值的林木基因工程新品种的培育.   相似文献   

15.
对适宜新辟桃园的除草剂品种进行了比较,筛选并研究了合理的混用技术。在所选的5 种药剂中,克芜踪的速效性最好,但持效期短。用20% 克芜踪3 000m l/hm 2 喷施,药后10天,杂草平均株防效和鲜重防效达91.1% 和96.2% ;药后15 天,杂草开始复生,防效下降;药后60 天株防效和鲜重防效降至35.4% 和67.7% 。草甘膦系列的除草净度高、防效持久,但药效发挥较缓慢。用41% 农达5 250m l/hm 2,药后20 天株防效和鲜重防效达90.7% 和93.1% ;药后60 天株防效和鲜重防效仍达94.0% 和93.7% 。克芜踪、草甘膦系列除草剂与禾耐斯(乙草胺)混配,能互补长短,提高药效。混用后,克芜踪防效提高2% ~8% ;农达、草甘膦防效提高2% ~5% 。人工锄草株防效和鲜重防效仅为70.6% 和84.1% ,且山地表土层松动后易造成水肥流失。  相似文献   

16.
我国苜蓿抗霜霉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霜霉病的症状和发生规律及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提出苜蓿霜霉病的防治更侧重于“防”,更依赖于科学的田间管理与草地利用等综合防治措施,即牧草混播、合理施肥、合理利用、搞好田间卫生、种子处理,最后指出了苜蓿育种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7.
我国苜蓿褐斑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苜蓿是农牧业发展中不可缺少的牧草之一。苜蓿褐斑病是由苜蓿假盘菌引起的一种最常见的世界性豆科牧草病害,对它的研究多数集中于褐斑病的田间病情调查与病原菌的鉴定。近年来,由于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国内的研究者开始对褐斑病进行一些比较深入的研究,本文对苜蓿褐斑病的研究进展做一介绍,不仅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同时还提出了一些建议,以供我国有关的科技人员和生产参考。  相似文献   

18.
我国干热蔗区是我国甘蔗糖业的重要生产基地,蔗区光热资源丰富,唯降水分布不均成为植蔗生产的主要限制因子;根据蔗区植蔗特点和甘蔗需水规律,苗期抗旱是干热蔗区抗旱植蔗的关键,保证较多的总苗数和足够的生长量是苗期抗旱植蔗需解决的关键技术难题,制定相应的苗期抗旱植蔗栽培技术措施是解决该难题的重要保障;该观点为我国干热蔗区植蔗生产、甘蔗引育种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9.
2007年广西玉米引种试验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加快广西玉米新品种的推广步伐,2007年继续在我区玉米主产区对29个已通过外省审定的品种进行引种试验。结果表明,引入的新品种多数产量较高,但品质和综合抗性表现较差,其中耕源14、东单68号、郑单518、中单808和遵玉205等5个品种综合性状表现优良,通过了广西普通玉米品种引种试验,可在广西适宜地区大面积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20.
花生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花生组织培养对于品种改良、新品种繁殖、遗传转化和种质保存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概述了花生苗的再生培养、体细胞胚的诱导培养、花药培养、远缘杂种胚营救培养、原生质体培养和遗传转化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花生组织培养未来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