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湖南省水稻生产干旱灾害风险区划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湖南中、晚稻生产干旱灾害为研究对象,从水稻干旱灾害发生的可能性、成灾环境、承灾体的脆弱性等方面选取灾害频率、灾害受灾率、灾害强度、水稻生产水平等评价因子,利用人类生存环境风险评价法,建立了湖南中、晚稻生产干旱灾害评价模型,应用GIS软件给出了湖南水稻生产干旱灾害风险区划。结果表明,湖南南部和怀化的辰溪、靖州、通道为湖南中、晚稻生产干旱灾害中高风险区,其它大多数地区为干旱灾害低风险区或轻微风险区。  相似文献   

2.
基于GIS的重庆市干旱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10  
罗培 《中国农业气象》2007,28(1):100-104
以重庆地区的干旱灾害为研究对象,在分析重庆地区干旱灾害气候背景和经济环境的基础上,从干旱灾害发生的成灾环境、灾害发生的可能性、以及承灾体的易损性三个方面选取了地貌、灾害频率、人口、社会经济等评价因子;应用模糊评价法建立了干旱灾害孕灾背景、灾害危险性、承灾体易损性等数学模型;运用MapInfo Professional软件,通过对属性数据库和图形数据库的操作得到干旱灾害的孕灾背景、灾害危险性、承灾体易损性评价图层,经过图层叠加、斑块合并以及等级划分后得到干旱灾害的风险评估及其区划。  相似文献   

3.
从加强牧区草地生态建设角度出发,针对目前发展牧区小型灌溉饲草料地与草地生态修复的有关技术问题,依据生态学原理和规律,按照"“以水定草、以草定畜”原则,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浑善达克沙地为重点研究区域,探讨发展家庭草库伦灌溉饲草料地与草地生态恢复之间的耦合关系,量化发展灌溉饲草料地面积与天然草地生态恢复面积间的比例,该指标对加强牧区草地水土保持和恢复改善草地生态环境有一定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通过建立雪灾定量化评估模型,提供反映雪灾地理分布特征的风险区划,以实现快速、准确地对区域雪灾进行大范围监测和情景分析。根据青海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以县级行政为评价单元,提取了91.7 m×91.7 m栅格的坡度、坡向、草地类型等孕灾环境参数值,对雪灾形成的潜在地理条件进行分析;以雪灾规模、频率和密度等为致灾体危险性指标;选取人口密度、经济密度、交通密度以及土地资源丰富度等社会经济背景数据为承灾体易损性评价指标。基于ArcGIS平台,应用数学综合评价法建立了基于空间统计分析的青海牧区雪灾定量化综合风险评估模型,在使用相关基础图件和资料基础上,对属性和图形数据库进行操作,分别得到雪灾的孕灾环境敏感性、灾害危险性、承灾体易损性评价图层,再经过图层叠加、斑块合并以及等级划分等操作,最终得到青海省雪灾风险区划图。研究结果可对牧区越冬前采取有效风险管理以减轻损失,保障草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并且为当地政府及防灾救灾部门制定灾前减灾规划和灾后救助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对于全国其他省区的雪灾风险评估也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青藏高原雪灾高风险区饲草料储备库选址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更好的发挥饲草料储备库在灾害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提高高原牧区灾害韧性。该研究将雪灾高风险区与实际多年雪灾发生区相结合,采用P-中值模型提出了饲草料储备库的选址分析方法,并利用贪婪取走启发式算法对模型求解。以青海省雪灾高风险区为例,选址分析得出治多、玛沁、都兰3座饲草料储备库和麻多、扎朵、秋智等13座饲草料储备点的分布位置与储备规模。其中治多储备规模为21.0万t;玛沁储备规模为13.2万t;都兰储备规模为13.5万t。布局上形成了以储备库为中心,储备点为外围的二元结构,验证了分析方法的合理性和可行性。从而为高原牧区饲草料储备库的选址提供参考性理论依据和可操作性方法。  相似文献   

6.
解决“水草畜”平衡问题是促进干旱牧区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关键.通过目标规划模型应用,计算了内蒙古四子王旗牧区草地资源承载力水平,明确了在人工种植冷季补饲型阶段和暖季放牧冷季舍饲型阶段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可持续载畜量及所需灌溉饲草料基地发展规模.从研究区水量平衡、畜牧业产业结构及技术经济指标方面分析论证了水利化畜牧业在退化草地修复方面的可行性及其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7.
中国农作物秸秆饲料化利用满足度和优势度分析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农作物秸秆饲料化利用作为农作物秸秆利用途径之一,为奶牛、肉牛和肉羊饲养提供充足的粗饲料,能保障“节粮型”畜牧业的发展。该文以中国31个省市的农作物秸秆饲料为研究对象,对2008-2013年各省市农作物秸秆饲料化利用量、反刍动物农作物秸秆饲料需求量进行计算,并求出农作物秸秆饲料化满足度和优势度。结果表明:1)2008-2013年,中国农作物秸秆饲料化利用量和反刍动物农作物秸秆饲料需求量均呈现增长趋势,2013年分别达到16895.12和12568.36万t。东北地区、黄淮海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和六大牧区中内蒙古和四川为农作物秸秆饲料化利用量高的地区。东北地区、黄淮海地区、西南地区和六大牧区中内蒙古、四川、西藏、甘肃和新疆为反刍动物农作物秸秆饲料需求量多的地区。2)2008-2013年,中国农作物秸秆饲料化满足度呈波动增长的趋势,2013年满足度达到了134.43%,意味着从全国范围来看,农作物秸秆饲料化利用量满足反刍动物秸秆饲料需求,但呈现“东高西低”情况。六大农区中的黄淮海地区和东北地区、六大牧区中的内蒙古和四川农作物秸秆饲料化利用与其他地区相比更具有优势。3)六大农区中的黄淮海地区和东北地区、六大牧区中的内蒙古和四川为农作物秸秆饲料化利用发展核心地区。该研究为分析中国“节粮型”畜牧业发展现状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8.
基于区域临界雨量的广东省泥石流灾害易发区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暴雨是广东省大部分泥石流的激发条件和主要动力,采用区域临界雨量用于广东省泥石流灾害易发区的空间预测,在已有广东省地质灾害预测分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将原有1798个网格单元转换为以县市区为基本单元的97个研究单元,判别出37个县市区满足泥石流发生的孕灾环境.借鉴单沟泥石流发生概率判别所用的暴雨强度指标,以及广东地区可能发生泥石流的雨量界限值,建立了用于广东省泥石流灾害发生区域空间预测的区域临界雨量判别公式.基于此,结合满足泥石流孕灾环境的37个县市区,预测出广东省泥石流易发区共23个县市区,占总数的23.7%.其余14个和60个县市区分别为非泥石流易发区和无泥石流危险区,分别占总数的14.4%和61.9%.据此,绘制了广东省泥石流灾害易发区预测图.1975-2003年问61次泥石流灾害事件的发生地点检验了本预测结果具有约70%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9.
中国是一个草原牧业生产大国,家庭牧场是我国牧区主要牧业生产单位。近年来,牧业产品的价格上涨并未带动牧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反而因过度放牧给草原生态埋下了隐患,而生产要素的使用状态决定着收入水平,因此,探究家庭牧场生产要素组合的发展路径对提离牧民收入、实现牧区牧业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内蒙古家庭农牧场生产要素进行了分析,从意义、现状、以及发展影响因素和内蒙古新型农牧业经营模式对生产要素组合的优化进行重点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以期能够更好的促进绿色发展,提高农民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0.
从环境灾害风险的脆弱性、暴露性与恢复能力3个方面,构建了江苏省南通市环境灾害风险评价的指标体系.基于Topsis方法,应用AHP方法赋权,对南通环境灾害风险的区域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南通市7个不同区域的环境灾害风险差异较大,海安风险最小,而如皋风险最大,风险由小到大的顺序依次为:海安<海门<通州区<南通市区<如东<启东<如皋.环境风险的主要原因在于工业化与城市化影响下工业“三废”对环境的潜在影响,以及环保投入的力度等.因此,南通市应减少人为环境影响,增加环保投入,以降低环境灾害风险.  相似文献   

11.
牧民的生态环境行为受制于牧民的社会观念,全面评估生态补偿对牧民社会观念带来的影响是牧区环境不断改善的必要前提。本研究以甘南黄河水源补给区为例,基于多准则模糊分析模型,采用参与性农户评估方法对牧民家庭进行调查,并根据分布区域将其分成纯牧区牧户、半牧区牧户和农区牧户,就实施生态补偿后对甘南黄河水源补给区内牧民的社会观念变化造成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生态补偿对牧民的维权意识影响指数为3.53,影响程度较高,但全区仅有41.13%的牧民选择维权,农区要好于纯牧区和半牧区,牧民的维权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2)生态补偿对牧民的监督意识影响指数为4.02,影响程度很高,受牧民文化程度的影响,在半牧区和农区表现较为强烈;(3)牧民对环境变化的关注程度不断加大,生态补偿对牧民的环保意识的影响较为深刻,影响指数为3.95,且3组之间差异不大;(4)生态补偿对牧民参与意识的影响指数为3.94,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优惠政策带来的好处导致半牧区和农区牧民受到更大影响。从整体来看,生态补偿的实施对甘南黄河水源补给区牧民的社会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中纯牧区牧民具有更好的维权意识,而半牧区和农区牧民则对监督意识、参与意识具有更深感受。  相似文献   

12.
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除保持森林实物资源总量有所增长并能满足基本需求外,更重要的是应建立以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促进经济发展为中心的环境林业,即对森林环境产品进行新的界定,建立森林环境资源产业,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服务。为此,提出应更多地运用市场经济手段,如经济互补、灾害保险及产业核算等经济政策,以逐步解决资源管理中的公平与效率问题。  相似文献   

13.
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除保持森林实物资源总量有所增长并能满足社会基本需求外,更重要的 是应建立以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促进经济发展为中心的环境林业,即对森林环境产品进行新的界定,建立森林环境资源产业,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服务。为此,提出应更多地运用市场经济手段,如经济互补、灾害保险及产业核算等经济政策,以逐步解决资源管理中的公平与效率问题。  相似文献   

14.
放牧对荒漠草原土壤微生物的影响及其季节动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内蒙古荒漠草原不同放牧强度下土壤中微生物数量和养分含量的变化及其季节动态变化。结果表明,草原土壤中各类群微生物数量关系是细菌>自生固氮菌>放线菌>真菌,垂直分布为0~10 cm>10~20 cm土层;土壤微生物和养分含量随季节变化有着明显的变化,但各类群变化规律并不完全相同;与围栏相比,土壤中微生物总数量、细菌、真菌、放线菌和养分含量在轻牧区增加,重牧区降低。自生固氮菌数量在放牧区均增加。  相似文献   

15.
根据生态经济学原理和我国农业环境、资源现状,本文指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为了持续发展,必须同时建设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也就是同时兼顾“三大效益”。依靠和发动广大群众,建立山区、牧区和农区相互支持与协调的“大农业”生产体系,逐步实现大地园林化,以优美的乡村环境包围城市和工矿区,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6.
基于草原生态保护的牧区水土资源配置模式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为科学保护草原生态,该文在分析牧区面临形势与挑战的基础上,针对"以需定供"配置模式不适应牧区发展需求的问题,提出"水-土-草-畜"的牧区水土资源配置模式。该模式以保护草原生态系统良性发展为前提,以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所确定的区域用水总量为控制指标,以水资源、土地资源和草地资源承载能力为底线,以牧区"水-土-草-畜"平衡为准则,合理配置牧区水土资源,确定适宜的农牧业发展规模。依据该模式推算中国牧区2030年适宜农牧业灌溉面积为936.1万hm2,适宜牲畜饲养量为2.88亿羊单位,在灌溉人工草地和天然草原耦合利用条件下天然草原开发利用达到平衡。牧区"水-土-草-畜"配置模式为实现草原地区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王卫红  张文君 《水土保持通报》2009,29(2):165-167,171
以日本广岛地区为例,利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动态监测滑坡体,就滑坡灾害各种自然及环境因素建立其多元回归分析方程.利用数量化理论第Ⅱ类方法对可能发生滑坡灾害区域进行以遥感影像像素为单元的危险度划分.根据发生滑坡可能性的大小可将其划分为高、中、低3个等级,为预测预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贡嘎山以高原、峡谷、雪山、冰川、温泉、湖泊、森林等自然景观和藏彝少数民族风情成为旅游者的旅游天堂.长期以来,受特殊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气象水文条件等影响,景区泥石流类型多样,分布广泛,活动频繁,对旅游景观资源、基础设施、游客安全、周边环境造成严重危害.提出了开展泥石流灾害详查和危险评估,灾害危险性分析和分区,制定景区防灾规划,建立泥石流灾害预测预报和预警系统,设置灾害点标识警示和系统开展泥石流灾害治理和生态保护等减灾对策.  相似文献   

19.
山地灾害与水土流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山地灾害主要以崩塌、滑坡及泥石流为主(称崩滑流灾害).长期以来严重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和社会经济安全,广泛破坏资源环境,造成大量水土流失,已成为社会发展的重大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青海省共和盆地塔拉滩光伏发电基地风沙灾害现状,并探讨风沙灾害的成因,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方法]利用徕卡全站仪对光伏发电基地沙丘移动速率以及典型电站积沙量进行了实地测量,并结合气象资料分析了风沙灾害形成的区域风沙环境特征。[结果]沙丘前移与风沙流遇阻后在太阳能板间形成积沙是该区风沙危害的主要表现形式:该区沙丘类型以新月形沙丘为主,移动速度达12.56m/a;在一面积99hm2、风沙灾害最为严重的光伏园区内,2016年2—4月3个月内上风向光伏板间积沙可达3 090m3;研究区属中能风沙环境,为单峰风况,起沙风以西风和西北西风为主,两组风向占年输沙势的92.1%。[结论]风力强劲、风旱同期等自然特点以及过度放牧导致的土地沙漠化提供沙源是该区风沙灾害的主要成因,亟需建立固沙与阻沙措施相结合的风沙灾害综合防治体系进行风沙灾害防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