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寒地水稻低温冷害防御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龙江省是我国最主要的粳稻生产区,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起到重要作用.但是黑龙江省地处寒地稻作区,每年受低温冷害影响,水稻减产幅度较大.针对现阶段寒地稻作区水稻低温冷害研究现状,从冷害诊断、监测预警、抗冷品种选育、培肥地力、栽培措施、冷水增温技术、化控技术等方面综述了水稻低温冷害防御技术研究进展,提出水稻低温冷害防御今后的重点研究方向,为寒地水稻防御低温冷害发生提供思路和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分析黑龙江寒地杂交水稻选育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指出其核心技术难点是耐冷性恢复系的选育。介绍自2006年起,耐冷性恢复系选育、高异交率不育系转育和强优势杂交组合配组的研究过程。针对在育种研究中发现的问题,设计黑龙江寒地三系杂交粳稻的穗粒结构指标,提出理想株叶形态的要求,并对黑龙江寒地杂交粳稻的耐冷性和稻瘟病抗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制约黑龙江杂交水稻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已得到较好的解决,开发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3.
佳木斯地区属寒地稻作区,在水稻品种的选育和生产技术应用方面存在一定的难度。如何选用适宜的品种,生产优质稻米,我们在水稻品种的熟期、优质、丰产性、抗病性、种子级别等方面进行了调查研究,并提出了适合寒地稻作区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4.
黑龙江省地处全国六个稻作区中的东北半湿润早熟粳稻区的最北部。属寒地稻作区。据文献记载,东北稻作区在全国冷害统计中,发生率最高、受害最大.特别是黑龙江省,平均3~5年发生1次。因为我省位于寒地,生育日数少,积温少,且垦区水田又多位于省二、三、四积温带,属于三冷地区即天气冷凉,生育日数很短,积温少;多是低洼易涝地,土地冷凉;水冷凉。建国后有记录的低温冷害年份垦区14次,  相似文献   

5.
盐碱胁迫对寒地粳稻产量形成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三个寒地粳稻品种和不同盐碱度盐碱土进行盆栽试验,探讨了盐碱胁迫对寒地粳稻产量形成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随土壤盐碱度的增加,水稻生育期延迟、分蘖数下降,每穴有效穗数、成穗率与千粒重呈明显降低趋势,且品种间差异较大;方差分析表明,盐碱胁迫下水稻减产主要是通过降低每穴穗数、成穗率与千粒重来实现的,轻度盐碱胁迫下耐盐碱品种吉玉粳、绥粳5产量降幅较小,而中度和重度盐碱胁迫下产量则极显著下降,而对照品种松粳6各处理间产量差异均极显著。因此,寒地盐碱稻作区水稻生产,应以提高水稻有效穗数、成穗率、千粒重为目标,选择盐碱度适宜的盐碱地和耐盐碱性较强的寒地粳稻品种。  相似文献   

6.
北方杂交粳稻恢复系分子育种材料构建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辽宁省稻作研究所于2000年开始了北方杂交粳稻恢复系分子育种的研究,2001年加入了农业部“全球分子育种计划”的重大专项课题,现在已经获得了大量的以C418为轮回亲本,以来源于全球不同生态型的水稻为供体亲本的分子育种材料群体,对北方杂交粳稻的分子育种课题进行了总结,对北方杂交粳稻恢复系分子育种材料构建的方法进行了探讨,对北方杂交粳稻分子育种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进行了汇总与评价。  相似文献   

7.
寒地有机水稻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黑龙江省是我国最北部的寒地稻作区,发展有机水稻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从基地选择、品种选择、培育壮秧、插秧技术以及本田管理和适时收获6方面详细介绍了寒地稻作区有机水稻的栽培技术,为生产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寒地杂交粳稻高产优质育种生理基础,以第二积温区生产试验对照品种龙稻5号和杂交组合800s/958为试验材料,对寒地杂交粳稻与常规粳稻的源库特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源特性方面,杂交粳稻组合800s/958株型紧凑,株叶型配置好,群体透光性强,叶绿素含量高,光合作用能力更强。库特性方面,杂交粳稻每穗粒数和千粒重多于龙稻5号,而单位面积有效穗数略低。流特性方面,杂交粳稻物质积累能力和运转能力突出。源库关系方面,杂交粳稻的粒叶比是龙稻5号的1.13倍。与常规粳稻相比,杂交粳稻源丰库大,库、源、流三者相互协调,成为其高产优质的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9.
由云南农业大学稻作所选育的优质杂交粳稻新组合“滇优34”于2007年11月通过了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滇优34是云南农大稻作所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不育系和恢复系组配而成的一个长粒型优质杂交粳稻新组合,该品种的选育是在昆明市科技局、市农业局、云南农业大学开发基金的共同  相似文献   

10.
寒地超级稻龙稻5号株型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黑龙江省超级早粳稻品种龙稻5号的株型研究发现,寒地超级稻龙稻5号根系发达.在根干重、根直径、根表面积和根体积等方面都比对照品种具有较大优势;茎秆粗壮,分蘖力强和抗倒伏性强;叶片肥厚,无论长宽都远高于对照品种,且叶片上举基角明显小于对照品种;从穗部性状来看龙稻5号属于直立大穗型品种,一次枝梗的产量贡献率较大.研究认为寒地超级稻品种龙稻5号具有理想株型模式的特点,并且在品质、抗性等方面都有较大的优势,是适合于黑龙江省寒地稻作区生态特点的优质超级早粳稻品种.  相似文献   

11.
寒地水稻经济施肥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5年对黑龙江垦区稻田土壤肥力水平,施肥水平及寒地稻作区土壤供肥特性与不同品种的需肥特点的调查研究,划分了垦区不同施肥类型的稻区,并进行了寒地水稻施肥方法试验,总结出了一整套的经济施肥量确定方法。  相似文献   

12.
自50年代以来,曾对国内外一些粳稻品种引进安徽试种,但除引自同纬度一线的中、晚粳外,来自我国北方地区的粳稻或因生育期比原产地缩减过多,或不适应当地早、中稻生育期间的生态条件、稻作制度或生产习惯等原因,均末能直接应用于生产。70年代末,沈阳农业大学稻作室育成了大批籼粳杂交品系,为北粳南引的重新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引种资源。由于通过籼粳杂交育成的粳稻品系的遗传背景复杂,且某些重要性状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籼稻的遗传基础,因此,通  相似文献   

13.
科技兴农     
我国“超级稻”研究取得新突破沈阳农业大学的“籼粳稻杂交新株型创造与超高产育种研究极其应用”项目,使我国在超级稻育种研究上取得了新突破,因而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据主持完成这一项目的沈阳农业大学稻作研究室主任陈温福教授介绍,这个项目下的第一代超级稻“沈农265”具有直立大穗型、高结实率、根系发达、茎秆粗壮等特点,在北方寒地稻作生态区种植,1/15公顷产量已实现800千克;第二代超级稻品种“沈农606”,在保持了“沈农265”超高产量的基础上,重点提高了米质与抗病性,较好地解决了水稻高产不优质的世界性难题。 专家们认为,沈…  相似文献   

14.
滇型杂交水稻是云南农业大学独创的一种杂交稻类型。云南农业大学稻作研究所一直致力于滇型杂交稻的应用研究。继2002年“滇杂31”、“滇杂32”通过省级审定之后,云南农业大学稻作所新近选育成功的杂交粳稻新组合“滇杂33”于2004年10月通过云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15.
1993年8月30~31日在我国辽宁省沈阳市辽宁省农科院北方杂交稻研究中心召开了杂交粳稻国际学术讨论会。与会者有中日两国的学者二十余位。北方杂交稻研究中心主任、世界第一个三系杂交粳稻黎优57的选育者杨振玉教授主持并致开幕词。大会特邀两个报告。一位世界著名稻作学者,广亲和水稻的发现者及 S-5~n遗传  相似文献   

16.
冷害是水稻生产中的一个严重问题,是水稻减产的主要原因之一,尤其寒地稻作区,低温冷害频繁发生。文章从水稻冷害田间诊断特点和防御技术方面,综述了寒地水稻冷害田间诊断和防御技术研究进展,提出了有待拓宽和深化研究的内容。  相似文献   

17.
滇杂32是云南农业大学稻作研究所选育的杂交粳稻新组合.2000~2001年连续两年参加全省杂交粳稻区域试验,平均产量9.76t/hm2,位居参试组合第3位.2002年7月通过云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探索减轻寒地稻作区低温冷害的方法。[方法]利用低剂量电子射线播前辐射处理3种不同积温的粳稻种子,在芽期进行5℃/10 d和2℃/6 d人工低温胁迫,以存活率为指标,评价辐射对粳稻芽期耐冷性的影响。[结果]适宜剂量的电子辐射能够提高粳稻芽期耐冷性,在5℃/10 d胁迫时幼芽存活率最高增加了17.7%,2℃/6 d胁迫时幼芽存活率最高增加了33.4%,并且辐射处理间的差异为显著。[结论]不同粳稻品种对电子射线的敏感性不同,适宜的辐射剂量范围也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9.
用 5 个不同耐冷级别品种按 1/2P(P-1)配制 15 个组合及其亲本在籼稻区、籼粳交错区和温凉粳稻区进行云南稻种不同世代主要经济性状的遗传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稻作区亲本品种及其杂交组合主要经济性状及其一般配合力(GCA)、特殊配合力(SCA)存在明显差异,因基因型和生态条件呈现一定的规律性变化.(2)亲本品种及其组合随海拔升高,株高、穗长、每穗实粒数和颖花数有增大的趋势,但结实率则相反;杂种后代主要经济性状 SCA 的不同稻区及不同世代的差异与亲缘关系的远近密切相关,稻作育种目标应根据不同稻作区而定.  相似文献   

20.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稻作研究所是专门从事水稻育种、配套技术研究及产业开发的专业所。也是我国北方杂交粳稻的工程技术中心、国家水稻改良中心沈阳分中心、国家水稻原原种繁殖基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