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杂草抗药性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杂草抗药性的形成,实际上是在除草剂作用下,杂草本身的生理生化遗传机制的改变。目前关于杂草形成抗药性的动因提出了不少假说,但是由于杂草和除草剂的种类繁多,作用机制各不相同,不可能全面概括其抗药性机制。现仅将收集到的有关材料作以下评述。  相似文献   

2.
影响抗药性杂草发生的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主要讨论了影响杂草抗药性快速发展的一些主要因素。影响杂草抗药性发展的主要因素是由于一类或一种除草剂以及使用作用靶标相同的不同类型的除草剂的大面积和长期连续使用。另外除草剂和杂草的一些特性也影响杂草的抗药性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3.
杂草抗药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52,自引:3,他引:49  
 目前全球已有188种杂草(112种双子叶,76种单子叶)的324个生物型对19类化学除草剂产生了抗药性,几乎涵盖各类重要的除草剂。抗药性杂草已成为杂草治理和农业生产的严重威胁,由其引发的严重经济和安全问题倍受全球关注。研究证实,杂草体内除草剂作用位点发生改变、杂草代谢解毒能力增强、杂草的屏蔽作用或与作用位点的隔离作用是杂草对除草剂产生抗性的三大主要机制。杂草的抗药性机制相当复杂,同种杂草不仅对不同除草剂的抗药性机制不同,而且能以完全不同的抗药性机制对多种作用机制不同的除草剂产生抗药性,即交互抗性和多抗性。本文重点描述杂草对8大类重要除草剂的抗药性机制,杂草抗药性研究方法,以期为中国抗药性杂草研究和农田杂草科学治理提供参考和借鉴,并提出在杂草治理中必须汲取他人的经验教训,阐明了中国杂草抗药性研究应关注问题。  相似文献   

4.
水稻田除草剂的应用及杂草抗药性现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稻田杂草是造成水稻减产的最大影响因素,化学除草技术已经成为杂草防除的重要手段。针对水稻田杂草开发了多种除草剂,形成了独特的稻田杂草化学防除体系。近年来,由于除草剂大量、高频率的不合理使用,稻田杂草抗药性呈明显上升趋势,稗草、雨久花、慈姑、耳叶水苋等稻田杂草的抗药性问题已较为严重。文章综述了我国水稻田主要除草剂的应用及稻田抗药性杂草的发生现状,并对几类代表性除草剂品种的抗药性机理进行了简要分析,提出了稻田抗性杂草的治理策略。  相似文献   

5.
抗药性杂草种群的发展及其防治对策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4  
叙述了全球抗药性杂草种群的分布及其发展动态,杂草抗药性的原因和抗性杂草种群对作物的危害,提出了以作物轮作,栽培,来茬等农业措施为主,结合生态防治,生物防治和合理使用除草剂来治理抗性杂草,延缓杂草产生抗性的综合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6.
除草剂作用机理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自 2, 4-滴于 1946年开始使用以来,除草剂工业已有 50多年的发展史,迄今已成功地开发出了一大批选择性除草剂。除草剂作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的重要组分,是农田除草技术中最可靠、最经济的手段。当前,主要农作物的杂草治理仍然以选择性除草剂为主,但由于作用机理相同的除草剂的反复使用,导致杂草种群对除草剂产生了抗药性。现有杂草种群抗药性的发展,以及因除草剂施用和栽培措施不当所引起的杂草种群飘移现象已成为人们寻求新颖除草剂的重要动力。除草剂新颖的作用机理不仅可克服杂草抗药性的产生,而且还可替代那些已表现出抗药性的…  相似文献   

7.
杂草抗药性的形成、作用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杂草抗药性的形成主要由杂草本身的生物学、遗传学特性和外界因素除草剂的选择压及单一的种植制度造成;抗性形成的速度则与除草剂的选择压、抗性基因的起始频度、杂草的适合度和杂草的种子库寿命有关;抗性机制主要有除草剂代谢作用的增强、作用位点的改变和对除草剂的屏蔽或作用位点的隔离;抗药性杂草的治理应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包括农田检疫、合理使用除草剂、科学的种植体系、生物防治及除草剂抗性作物的利用等。  相似文献   

8.
辛学 《新农村》2008,(11):14-14
地膜覆盖栽培蔬菜,如果除草剂选择不当,极易对蔬菜造成药害,并使杂草产生抗药性,加大杂草防治难度。因此,蔬菜地膜覆盖栽培,恰当选用除草剂至关重要。 1.除草剂的选择与使用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麦田杂草生长状况以及影响麦田除草剂使用因素的剖析,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对策和途径,包括除草剂类型的选择,最佳防治期的选择,根据常见麦田的杂草选择何种化学除草药剂,除草药剂量的使用,提高除草剂喷施质量的要求等,并结合近几年我国小麦田的优势杂草种类,主要应用的除草剂分析了目前国内麦田杂草的抗药性现状及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0.
纵观最近几年来的麦田现状来看,麦田受到草害影响的面积日益扩大,由此导致了产量的损失。采取化学除草剂除麦田杂草已然成为了小麦生产不可或缺的手段,形成了包括一系列作用种类的除草剂品种和全方面化学防除体系。但随着化学除草剂的广泛使用,杂草抗药性问题也逐渐显现,当前如日本看麦娘等杂草抗性已经极其严重。基于此,本文主要就麦田除草剂应用现状及杂草抗药性展开分析,并提出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11.
杂草抗药性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前全世界使用的农药中,有50%以上是除草剂。在许多发达国家,平均每年每公顷使用除草剂1.0—1.5公斤。由于三十多年来除草剂连续大量的使用,杂草抗药性相继发生。1979年2月8日在旧金山专门召开了杂草抗药性学术讨论会,引起了许多科学家的关注与兴趣。  相似文献   

12.
<正>麦田除草要重点针对优势杂草种类,采取以化除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随着小麦生产向轻简化栽培方向的深度推进,化学除草技术的广泛而持久应用成为必然。但针对杂草不断增加的抗药性和禾本科杂草的防治不到位等关键问题,需要不断探索和改进控草技术,以实现简单高效的控草目的。1规范用药提高防效由于麦田杂草种类繁多,单一品种除草剂无法满足防治要求,同时由于禾本科恶性杂草用药要求高、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由于轻简化栽培技术推广,收割机械跨区远距离作业,除草剂不合理使用等原因,我国农田杂草群落不断演替变化,种群结构日趋复杂,恶性杂草发生密度逐年增加,抗药性持续上升,严重威胁我国农业生产安全。根据《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条例》要求,各地应认真执行“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以作物增产增收和除草剂减量椌害为目标,按照“综合防控、治早治小、减量增效”的原则,突出主要作物、恶性杂草、重点区域,坚持分类指导、分区施策、生态等防治措施的综合治理策略,实现农田杂草绿色可持续防治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长时间或多次使用一类或一种除草剂及使用作用靶标相同的除草剂致使杂草抗药性产生的原因,同时指出除草剂和杂草的特性也对杂草的抗性产生影响。提出了治理杂草抗性的措施:以预防为主,多种手段相结合的方式延缓和治理杂草抗药性的产生。  相似文献   

15.
冬前防治麦田杂草技术及注意事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由于耕作种植模式变化、连续施用单一除草剂以及机械跨区作业等原因,多年生恶性杂草发生呈加重趋势,而我市广大农民朋友往往秋季不使用除草剂,到春季杂草丛生时才施药,此时麦苗已返青,由于气温上升杂草生长较快,草龄较大,抗药性较强,且杂草茎叶不能与除草剂充分接触。  相似文献   

16.
麦田阔叶杂草是制约湟中县脑山地区小麦增产的主要因素。对双子叶杂草的防治,我们曾大面积使用2.4—D丁酯,甲磺隆等除草剂,但长期使用单一除草剂,使农田杂草种群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多年生双子叶杂草以及抗药性杂草发生量逐年上升,并有加重趋势。为此,2003年、2004年两年对农科院  相似文献   

17.
中国农田杂草可持续治理的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农田草害一直是阻碍农业生产快速、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虽然我国农田杂草综合治理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 ,但杂草危害、演替、抗药性、除草剂药害等问题仍相当严重 ,应进一步加强杂草生物学、生态学应用基础和生态调控、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农业防治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应用化学除草剂防治杂草是杂草防治中最有效的措施,其主要优点是能够及时控制杂草生长且成本低,并可节省大量劳动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减轻劳动强度,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因此除草剂利用及推广面积越来越大。但由于除草剂不同于杀虫剂和杀菌剂,在生产中对应用技术要求较高,而由于农民受防治习惯及技术水平的制约,造成除草剂药害事故频繁发生,轻者引起作物减产,重者造成作物失收。根据我们防治杂草的经验,现将除草剂药害产生的原因及应采取的对策措施归纳如下:  相似文献   

19.
农田化学除草剂的长期和大面积使用给农民带来巨大好处,但杂草抗药性逐渐突出,滥用除草剂容易造成药害和污染环境.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发挥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等的作用,科学进行化学防治,以取得快速、高效与持续的控制效果,是杂草防除的方向.1999年在本站试验基地进行了以调控肥水管理来控制抛栽稻田杂草的试验.  相似文献   

20.
农田杂草抗药性及抗性作物的选育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农田杂草抗药性及抗性作物的选育苏州大学生物系孙丙耀一、杂草抗药性问题的提出本世纪50年代初,英国学者曾预言,在一种除草剂长期、连续、单一使用多年后,杂草会产生对该除草剂的抗药性。美国学者Ryan于1970年首次公开报道欧洲千里光(Seneciovu...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