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苏北浅滩生态监控区鱼卵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4、2005年5月,在苏北浅滩生态监控区采用水平和垂直拖网两种方式进行了鱼卵调查,从南至北共设8个断面,范围为121°17′~121°55′E、32°00′~32°28′N。结果显示,第3~6断面(121°25′~121°36′E、32°08′~32°20′N)为鱼卵的密集区,密度最高的站位分别为2004年的7断面1站位(121°25′E、32°24′N)和2005年的5断面3站位(121°27′E、32°16′N)。主要的种类组成有多鳞鱚、鳀、斑鰶、远东拟沙丁鱼等。2004、2005年第一优势种均为多鳞鱚,2004年的第二、三位优势种分别为鳀和远东拟沙丁鱼,而2005年的第二位优势种则为斑鰶。  相似文献   

2.
杭州湾洋山岛周围海域浮游动物分布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1年2、5、8和11月对杭州湾附近水域(30°32′30°50′N、121°53′~122°17′E)进行了4个航次的海洋综合调查,结果表明本区共鉴定浮游动物44种(不含16种浮游幼体),优势种15种(优势度Y≥0.02),其中4季皆为优势种的仅真刺唇角水蚤(Labidocera euchaeta)1种,优势种季节更替现象明显.生物量季节变化明显,其中夏季>春季>冬季>秋季.与20年前相比,调查水域浮游动物生物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基本相同;浮游动物生态类群、种类数和主要优势种组成变化不显著,但优势种优势度(Y)和平均丰度均有所增加,多样性指数(H′)值一般在2左右.表明20年来调查区浮游动物群落结构仍比较稳定.  相似文献   

3.
泉州湾南部近海定置网作业渔获物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东海区渔政分局、东海区渔业指挥部关于开展渔业资源动态监测的部署,我们承担了定置网监测任务。1988—1989年间,主要进行基础调查,以石狮市东埔一村为基地,租赁闽晋渔9371号机帆船为调查船(载重量10吨、主机功率1764瓦),在泉州湾南部近海(北纬24°44′—24°48′;东经118°48′—118°52′)开展定置网作业周年渔获物分析。自1988年3月初至1989年2月下旬,共调查13个航次,于农历每月15—18日调查一个航次,每个航次4天,每天从定置网渔获物随机取样一批4公斤,调查其种类组成,  相似文献   

4.
东海区短鳄齿鱼数量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根据2005年东海区(26°30′~35°00′N、121°00′~127°00′E)渔业资源监测底拖网调查资料,结合广义相加模型(GAM)方法分析了东海区短鳄齿鱼资源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水深、水温、盐度与数量分布的关系。结果表明:东海区短鳄齿鱼主要分布区域为:28°00′~30°00′N、123°00′~126°30′E;生物量季节变化明显,以秋季(9月)最高,春季(4月)最低;短鳄齿鱼适宜水深、温度、盐度范围分别为70~110 m、17~23℃、34.3~35.2。结合东海海流分布特点,初步推断短鳄齿鱼为暖水性海洋小型鱼类,其生物量分布和季节变化受台湾暖流影响。  相似文献   

5.
接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通报,4月15日上午10时许,中国海监飞机先后在30°38.3′N,124°09.2′E至30°35′N,124°24.8′E和30°20′N,124°40′E至30°17.4′N,124°45.7′E海域发现条带头褐红色赤潮。两赤潮的发现表明东海区目前已进入赤潮多发季节。为此,我省沿海各级海洋与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对赤潮的应急监视、监测,通过各种途径,及时发现赤潮,并加强对沿海水养殖、捕捞作业等方面人员的赤潮知识宣  相似文献   

6.
利用1981年2、5、8和11月4个航次的海洋调查资料,对黄海南部及东海(28°00′~34°00′N、121°00′~127°00′E)水域中、小型浮游桡足类隆剑水蚤科(Oncaeidea)的种类组成和分布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调查水域共出现隆剑水蚤9种,其中等刺隆剑水蚤(Oncaeamediterranea)、背突隆剑水蚤(Oncaeaclevei)和角突隆剑水蚤(On caeaconifera)为主要优势种。夏季丰度最高(60.38ind·m-3),秋季次之(15.16ind·m-3),冬季最低(2.34ind·m-3)。通过对同步温度和盐度资料分析后发现,隆剑水蚤主要分布在受台湾暖流和黑潮暖流影响的高温、高盐区域,其中等次隆剑水蚤可作为暖流的指示种。  相似文献   

7.
斑海豹在辽东湾换毛地的发现及其换毛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斑海豹 Phoca largha 在中国海区的分布情况已有过报道。但对其在自然界中的换毛栖息地尚无报道。作者对黄、渤海斑海豹资源状况及其种群年龄组成的调查研究过程中,发现辽东湾中的斑海豹换毛地是在辽宁省盘山县双台子河入海口附近的河西岸。  相似文献   

8.
毛里塔尼亚海域渔场的环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7年5~8月"中水9505"号调查船在毛里塔尼亚海域(16°00′~20°50′N、16°10′~17°50′W)三个航次的水文调查数据,通过对风场、温度、水文要素(水温、盐度、溶解氧、叶绿素)等的空间分布和变化,以及水团、海流的分析,就海区的海洋结构做了初步研究,并对海洋环境与渔场的关系做了探讨。结果表明:受加那利海流以及赤道暖流的交汇影响,5月到8月,海域的表温逐渐升高,但总体是南部海域的水温高于北部海域;整个海域的盐度基本在27左右;随深度增加,除盐度略有增加外,其他水文要素均明显减小;受海底地形的影响,导致流态以及营养分布不均;中心渔场分别在18°30′~19°10′N、16°10′~16°40′W和19°50′~20°30′N、17°00′~17°30′W两个海域。  相似文献   

9.
东海南部海域虾类种类组成及数量分布特点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根据2008年5月(春)、8月(夏)、11月(秋)和2009年2月(冬)在东海南部海域(26°00′~28°00′N、120°00′~125°30′E)的虾类资源调查资料,结合1998~1999年调查资料,研究分析了该海域虾类的种类组成、地理和区系分布及其数量分布变化的特点。结果表明,该渔场类虾有44种,隶属14科、25属,以热带和亚热带暖水性种为主,属印度-西太平洋区系中的中-日亚区,与南海关系最为密切,而与黄、渤海关系较为疏远。虾类分布遍及整个调查海区,但时空分布差异明显,以调查海区东南部和沿27°45′N一带海域数量较多,渔获量平均密度指数以春、夏季较高,冬季最低;同时虾类数量分布与水深有较大的关系,以水深80~100 m海域数量最多,这与主要种类长角赤虾、假长缝拟对虾的分布海域明显相关;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经济种类有10来种,在渔业产量中占主导地位的为长角赤虾、假长缝拟对虾等。  相似文献   

10.
北部湾二长棘鲷的生态分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根据1997年12月~1999年6月在北部湾17°53′~21°15′N,106°58′~109°34′E水域进行的4个季节5个航次的调查资料,对北部湾二长棘鲷种群数量分季节、平面和纵深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北部湾二长棘鲷的渔获率呈明显的季节分布特征,冬、春季渔获率密度指数高于夏、秋季,以3~5月的渔获率最高;秋末冬初,亲体向湾北部进行产卵洄游,春季产卵后鱼群分布在湾内,幼鱼在沿岸海区成长;二长棘鲷的水深分布也有明显特征,高渔获率主要出现在30~60m水深,尤以30~40m水深海域最高,生物量渔获率和个体数渔获率分别达10·27kg/h和700·9尾/h。此外,本文对二长棘鲷的洄游、数量分布与水系、水团、水温及盐度等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初步地分析。  相似文献   

11.
冬、春季黄海南部沿岸水域浮游动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2005年1月和4月在31°54′~32°06′N、121°42′~121°57′E海域2个航次的调查资料,运用定量、定性方法,分析了浮游动物季节变化,优势种对总丰度的贡献等生态学特征。结果表明:该区浮游动物以桡足类为主,冬春两季分别占总种数的92.79%和93.40%。两季各有优势种5种,其中真刺唇角水蚤(Labidocera euchaeta)和双毛纺锤水蚤(Acartia bifilosa)是冬、春季共有的优势种,优势度分别高达0.82、0.19和0.03、0.32。冬季真刺唇角水蚤对总丰度的贡献率最高,β达0.75,春季小拟哲水蚤(Paracalanus parvus)对总丰度的贡献率最高,β为0.32。春季涨落潮的多样性明显高于冬季。优势种丰度的变化是决定涨落潮总生物量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东海浮游桡足类的数量分布   总被引:23,自引:4,他引:23  
徐兆礼 《水产学报》2003,27(3):258-264
根据1997-2000年在东海23°30′~33°N、118°30′~128°E水域进行的4个季节海洋调查资料,对东海浮游桡足类生态特征,分数量、群落特征、种类组成及优势种三部分从不同侧面作了探讨,本文为该研究的第一部分。结果表明,东海浮游桡足类丰度占浮游动物总丰度的55.5%,占饵料浮游动物总丰度的64.8%;秋季丰度最高、夏季次之、春季最低;平面分布不均匀,呈斑块状分布,一般东海近海高于外海和台湾海峡海域;高值区一般出现在不同水系的交汇区,其中,大陆沿岸水和东海外海水交汇区丰度值较其它混合区高。本次调查东海北部(29°~32°N、125°E以西)水域桡足类丰度约为20年前同期的1/3;东海浮游桡足类丰度的平面分布往往取决于中华哲水蚤(Calanussinicus)、精致真刺水蚤(Euchateconcina)和亚强真哲水蚤(Eucalanussubcrassus)的分布。  相似文献   

13.
东海赤潮高发区春季浮游桡足类与环境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根据2002年4-5月东海122°00′~123°30′E、29°00′~32°00′N海洋综合调查资料,对东海赤潮高发区春季浮游桡足类种类组成、优势种、群落特征及其与环境和赤潮生物的关系作了探讨.结果表明共鉴定桡足类40种,优势种有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真刺水蚤幼体(Eucheta larvae)、精致真刺水蚤(Euchaeta concinna)等,并以中华哲水蚤占绝对优势.桡足类总丰度均值为154.97 ind·m-3(5.00~649.85 ind·m-3),最高丰度区(>500 ind·m-3)主要分布于长江口30°30′~31°15′N、123°15′E以东水域.多样性指数值在长江口以北是近海高于外海,长江口以南是外海高于近海.桡足类种类数与表层水温(℃)有非常显著的正相关性(R=O.713,P<0.01).桡足类总丰度与表层水样中硅藻丰度,桡足类总丰度与夜光藻丰度呈非线形相关关系,前者可用肥力与产力模型描述,后者可用有效积温模型表达.  相似文献   

14.
前言官井洋位于福建省闽东北霞浦、福安、宁德和罗源等四县之间,(119°45′—119°55′E;26°34′—26°41′N)为三都澳的一部分。水深一般20—30米,白马河流入的水道以及下官井深达40—50米。湾内风力一般比外海小2—3级,是个优良的天然避风港。周围有虎尾山、鲤鱼山、莲花山、黑色山和三都、青山、斗冒、鸡公山、白瓢山和  相似文献   

15.
夜光藻与浮游生物关系的数学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2002年4-5月在东海122°~123°30′E、29°~32.N海域的海洋综合调查资料,对中型浮游生物网采集的浮游动物样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本区春季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平均丰度高达6 531 ind·m-3(41~48 576 ind·m-3),夜光藻呈南北高、中间海域低的分布特征;高密集区(>10 000 ind·m-3)位于东海北部122°30′E以东、31°30′~32°N和南部29°~29°30′N海域;长江口及杭州湾近海(122°15′E以西)丰度低.夜光藻丰度与网采浮游植物总丰度有极其显著的正相关性(R=O.75,P<0.001);与表层水样中硅藻和大型浮游桡足类丰度呈非线形相关关系,前者可用Yield Density模型拟合,后者可用Johnson Schumache模型描述.  相似文献   

16.
1996年 4月对秦皇岛近海进行调查 ,采样点分别设在山海关 ( 119°51′7″E ,39°56′5″N)、北戴河( 119°34′2 0″E ,39°54′15″N)、洋河口 ( 119°31′2 0″E ,39°35′10″N)。结果表明 :山海关区的浮游动物常见种有 18种 ,其多样性指数为 0 .1912 ;北戴河东郊浮游动物常见种有 2 3种 ,其多样性指数为 0 .4 0 6 0 ;洋河口浮游动物常见种有 17种 ,其多样性指数为 0 .84 38。三个采样点多样性指数的比较结果为洋河口 >北戴河东郊 >山海关。得出结论 :海域浮游动物多样性的高低与陆源营养物质输入呈正相关 ,与污染物的输入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7.
黄海南部和东海中北部黄鮟鱇数量分布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4年4、6、9月和12月在黄海南部和东海中北部(27°00′~34°00′N、122°00′~127°00′E)进行的渔业资源大面定点底拖网调查资料,以相对资源密度指数作为指标值,分析了黄鮟鱇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利用GAM模型,分析了黄鮟鱇数量分布与经纬度、水深、底温和底盐等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黄鮟鱇主要分布在黄海南部和东海北部海区,4个季节的分布范围有明显不同,以春季为最大,冬季最小;黄鮟鱇适宜底温、底盐和水深范围分别为11~14℃、33.5~34.5和40~90 m;根据黄鮟鱇分布的底温范围,推断黄鮟鱇为冷温性鱼种。  相似文献   

18.
东海中部鱼类群落多样性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20,自引:4,他引:16  
根据2001年4月、6月、9月和12月东海中部(27°00′~30°00′N、122°30′~127°00′E)底拖网调查资料,分析了该海域鱼类群落多样性的季节变化。调查中共捕获鱼类161种,平均站位出现鱼类10.95种;优势种类中除了带鱼(Trichiurusjaponicus)、银鲳(Pampusargenteus)、小黄鱼(Larimichthyspolyactis)等经济种类外,其它大部分种类为经济价值不高或小型的鱼类。各调查航次的优势种类排序和组成不同。通过分析发现东海中部鱼类群落多样性指数较低,同时各调查月份的多样性指数差异较大,6月份的各项指数均为最低,12月份为最高,这是各调查月份主要种类的优势度不同引起的。  相似文献   

19.
东海发光鲷生物量分布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胜锋  程家骅 《海洋渔业》2007,29(3):221-225
根据2005年12月~2006年11月东海(27°00′~34°00′N、122°00′~127°00′E)底拖网资源调查资料,分析了东海发光鲷的生物量的分布特征以及与环境条件的关系。结果表明:春、秋季发光鲷主要分布在东海南部外海,生物量较高;夏季分布较广,以东海北部外海为主,生物量较低;冬季分布较为集中,以东海南部外海为主。夏季发光鲷的生物量与温度、盐度以及水深的关系的曲线拟合显示,夏、秋季发光鲷主要分布于24℃左右的水温,最适盐度在33左右,最适水深在75 m左右。  相似文献   

20.
东海浮游十足类数量分布与环境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1997~2000年东海23°30′~33°N、118°30′~128°E海域4个季节海洋调查资料,运用定量、定性方法,探讨东海浮游十足类(Decapods)总丰度的平面分布、季节变化以及变化的动力学机制。结果表明,浮游十足类总丰度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夏季最高为451 ind/(100 m3),秋季次之为71 ind/(100 m3),春季最低为24 ind/(100 m3)。北部近海(29°30′~33°N、123°30′~125°E)水域春季几乎没有分布,除冬季外,总丰度基本呈近海高于外海的分布趋势。中型莹虾(Luciferintermedius)是影响总丰度变化最主要的种类;夏季与秋季及四季总丰度的变化同水温有非常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与盐度的相关关系不显著;冬季则仅仅与盐度有关,春季则与温度和盐度相关。从春季到夏季,高丰度区随台湾暖流向北扩展,并在闽浙沿岸水团与台湾暖流交汇处形成高丰度分布区[>2 500 ind/(100 m3)];从夏季到秋季,浮游十足类随着台湾暖流继续向北,在与长江冲淡水交汇处形成较高丰度区。水温和海流是影响东海浮游十足类总丰度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