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建平县是一个农业大县,主要种植农作物是玉米,但是,建平县又是一个旱灾较为严重的市县区域之一,实施无灌溉条件下的玉米栽培,常因干旱等自然灾害导致玉米生产产量下降,甚至绝产绝收,实施玉米膜下滴灌栽培技术,有效地改善了建平县玉米的栽培环境,是建平县玉米生产避灾抗灾农业的主要项目之一,为此,建平县农业行政部门积极推广玉米膜下高产高质高效配套栽培技术,取得了十分显著的经济效益,是一项利农、助农、富农的新型农业生产技术。  相似文献   

2.
建平县限制玉米增产的自然条件是干旱、倒春寒、早霜,这些自然现象的发生严重制约着建平县玉米产量。通过对玉米应用抗旱抗逆剂的试验,使玉米的生育性状及产量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正>建平县是一个农业大县,主要种植农作物是玉米,但是,建平县又是一个旱灾较为严重的市县区域之一,实施无灌溉条件下的玉米栽培,常因干旱等自然灾害导致玉米生产产量下降,甚至绝产绝收,实施玉米膜下滴灌栽培技术,有效地改善了建平县玉米的栽培环境,是建平县玉米生产避灾抗灾农业的主要项目之一,为此,建平县农业行政部门积极推广玉米膜  相似文献   

4.
玉米地膜覆盖栽培是传统农业和现代技术相结合的一项高产栽培技术,具有增温保墒防渍,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有效肥力,增强田间光照强度、减少病虫草害、抗御冷涝旱风盐等灾害,易拿全苗,使玉米具有较发达的根系,壮苗早发,促使玉米生育期提前及显著、稳定和普遍增产的巨大功效。建平县玉米地膜覆盖发展很快,面积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5.
<正>建平县位于辽宁西部,农业人口48万,耕地面积276万亩,年种植玉米120万亩以上,属一年一熟制农业种植区。多年来,建平县借政府补贴东风,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机具和保护性耕作技术,取得了明显成效。2014年末,全县玉米收获机239台;玉米机收面积达到43.3万亩,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取得了显著成效。一、取得的成效1.抗旱能力增强,产量明显提高通过几年的测产对比,保护性耕作地块产量明显  相似文献   

6.
玉米种植的研究是农业研究中重要的一部分,在近些年中,玉米的生产种植技术和耕作栽培上有了飞快的进步和发展。本文主要对山西省玉米生产的发展历程做一个简要的回顾,并研究玉米耕作栽培上的技术进步与创新。  相似文献   

7.
胡飞 《农技服务》2009,26(7):16-16
玉米免耕栽培不搅动耕层土壤,减少田间耕作次数,是典型的轻型栽培。免耕秸秆覆盖保湿性能好,且能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培肥地力。试验结果表明,免耕栽培玉米产量明显高于传统耕作玉米栽培,节本增效显著,玉米免耕技术值得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8.
为加快辽宁省建平县玉米种质资源创新改良,筛选出在同等栽培模式及管理水平条件下适宜建平县机播机收的高产、优质、高效、抗逆性强的耐密玉米新品种,2021年建平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引进了27个耐密玉米品种作为试验品种,开展耐密玉米新品种筛选鉴定试验。试验采用大区对比,不设重复,试验面积为5 500 m2。通过试验筛选出综合性状表现较好的玉米品种有辽单109、祥禾605、辽单519、辽单1209、辽单505等,为下一步耐密玉米新品种在建平县的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张绪廷  刘东辉 《吉林农业》2010,(12):180-180
玉米免耕栽培技术就是在播种前对耕地表面不进行旋耕、犁耕、耙耱、镇压和清理秸秆、杂草等耕作处理。在田地上进行播种栽培玉米的保护性耕作方法,它具有省工、省力、省种、省肥、降低成本,保墒播种、有利于全苗。据舒兰市试验、示范证明,此法比常规方法出苗整齐,抗旱力强,增加粮食产量。文章介绍了玉米免耕栽培的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0.
春玉米所在的区域大部分属大陆性季风气候,雨热同季,为典型雨养农业,抗灾能力较弱,玉米生产受干旱、早霜等自然因素影响较大,总产波动性较大。由于多年的玉米种植,在春玉米区出现了很多限制玉米增产的因素,除了病虫害逐年加重外,还存在种植密度小、玉米倒伏和早衰严重等限制因素。文章从品种选择、土地耕作、播种时间、种植密度、施肥技术、水分管理、田间管理要点等方面阐述了春玉米增密防倒伏抗早衰增产技术。  相似文献   

11.
玉米免耕栽培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建军 《农技服务》2009,26(5):23-23
玉米免耕栽培不翻动耕层土壤,减少田间耕作次数和缩小耕作面,节省劳力,降低生产成本。免耕栽培可防止水土流失,避免环境污染,增产增收,是旱地耕作技术的一项重大改革。  相似文献   

12.
郭伟令 《农业科技通讯》2014,(1):175-177,233
玉米是建平县第一大粮食作物,建平县常年种植面积在120万亩以上,平均亩产在540 kg左右,比全国高10%以上。为充分挖掘玉米单产潜力,促进建平县玉米高产高效种植,通过几年的试验、示范与推广,总结出一套玉米创高产栽培新技术,用于指导当地农民玉米生产,从而实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  相似文献   

13.
栽培施肥模式对华北旱作玉米生长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起垄覆膜侧播模式和平作模式下复合肥和缓释肥对春玉米产量、干物质量、叶面积指数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为河北旱作地区春玉米选择栽培方式及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在相同耕作模式条件下,缓释肥处理春玉米产量及氮肥利用率显著高于常规施肥;而在相同施肥条件下,起垄覆膜处理春玉米产量及氮肥利用率显著高于平作不覆膜处理。各处理中,以起垄覆膜栽培模式配施缓释肥(RC-SRF)处理产量及氮肥利用率最高,产量增幅为5.55%~25.64%,氮肥农学利用率增幅为39.00%~131.60%,氮肥表观利用率增幅为28.11%~80.78%。在不同耕作模式下,同常规施肥相比,缓释肥在春玉米收获期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分别提高12.80%和15.33%,氮素积累量分别提高18.55%和16.11%。同传统平作不覆膜栽培模式相比,起垄覆膜栽培模式和缓释肥的施用显著提高了春玉米的产量及氮肥利用率,效果优于常规春玉米栽培模式,可作为河北旱作地区有效的栽培与施肥措施。  相似文献   

14.
桂中地区玉米免耕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索玉米品种太平洋98在桂中地区最佳栽培方式和种植密度。2010年在广西来宾市兴宾区开展不同栽培方式和种植密度对玉米品种太平洋98农艺性状和产量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免耕栽培方式(A2)比常规耕作(A1)的农艺性状较好,千粒重、理论产量、实际产量分别提高3.23%、6.25%、7.89%;同时在栽培方式相同的条件下,在一定播种密度范围内,玉米产量随着播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以A283即免耕栽培下种植密度为5.25万株nm2,玉米产量最高(8.57t/hm2)。可见,免耕栽培方式下,适当增加播种密度,是挂中地区玉米品种太平洋98比较理想的高产栽培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5.
玉米大垄双行膜下滴灌栽培是针对北方寒地气温低、气候干旱、无霜期短等特点,在总结国内玉米耕作栽培方法的基础上探索出的栽培技术,是集整地、地膜覆盖、供水、栽培等为一体的综合技术,是增加地温、抗旱、节水、提高肥料利用率、增产增效的有效措施,特别适用于北方干旱地区。  相似文献   

16.
为探索鲜食玉米多熟制高产高效种植新模式,根据江苏淮北地区生态气候特点,研究了不同品种搭配处理对市场经济效益的影响、前季不同种植方式对鲜食玉米生育期和产量的影响以及不同类型作物种植模式对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江苏淮北地区选择合适的品种搭配可以实现一年双季鲜食玉米栽培新模式;双色鲜蜜/连甜糯209的双季栽培模式经济效益最高;早春设施大棚育苗移栽、双膜直播和地膜直播3种栽培方式的鲜食玉米均可在6月15日左右收获,对夏茬无影响;双季鲜食玉米种植模式经济效益最高,其次为鲜食玉米/水稻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17.
专家风采     
《黑龙江农业科学》2011,(10):F0002-F0002
王俊河1963年生,研究员。现任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耕作栽培研究所副所长,黑龙江省耕作学会常务理事、秘书长,黑龙江省玉米高产创建专家组成员,黑龙江省保护性耕作专家组成员,黑龙江省科技经济顾问委员会专家组成员,国家玉米产业体系哈尔滨综合试验站站长  相似文献   

18.
根据近几年对玉米宽窄行交替休闲栽培新模式与传统种植模式的对比,总结出玉米宽窄行交替休闲栽培新模式的高产特点及优势,更好的指导农民生产。  相似文献   

19.
玉米不同地膜覆盖栽培模式试验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索玉米不同地膜覆盖栽培模式增产效应,提高清水县地膜玉米覆盖栽培水平,通过对玉米不同栽培模式的农艺性状和产量表现的试验研究,确定了适宜清水县种植的新模式,为今后大面积推广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辽宁省建平县保护性耕作项目实施已经实施八年了,在省、市农机主管部门的正确指导和帮助下,在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支持下,我们将保护性耕作项目作为重要的工作来抓,严格执行项目技术规范,精心组织实施,经过各级农机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累计完成保护性耕作面积35万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得到了农民群众的认可.笔者对建平县保护性耕作实施效果做以下浅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