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广东惠州湖泊浮游植物群落对鱼类去除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惠州西湖捕鱼前后浮游植物群落的变化。[方法]于2007年6月8~28日对惠州西湖中的南湖进行鱼类全面清除,采集浮游植物样品进行鉴定和计数。[结果]结果表明,在捕鱼前后,浮游植物的细胞密度和生物量变化显著。[结论]在热带浅水湖泊中,鱼类可以直接和间接地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但无法显著降低浮游植物生物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沉水植物对蓝藻密度及水质的影响。[方法]在贡湖湾生态修复区现场试验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建立贡湖湾生态修复区等比例缩放中尺度模型,研究沉水植物群落对蓝藻的消纳作用、对水质的净化效果和净化时间,同时研究了沉水植物在逆境胁迫下的生理反应。[结果]沉水植物群落能够在15 d消纳高浓度蓝藻,并使水体水质由Ⅴ类净化到Ⅱ类;在逆境胁迫下不同沉水植物酶的活性表现出差异,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较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高出很多。[结论]该研究可为贡湖湾生态恢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在富营养水体云龙湖水库建立小型围隔进行沉水植物恢复试验.结果表明,沉水植物在围隔中的恢复效果主要与沉水植物种类、形态特征、生理特点和水体状况有关,在移栽的4种沉水植物中,金鱼藻生物量增长最快,8月收割时达到5.96 kg·m-2,为种植时的29.8倍,马来眼子菜、狐尾藻和苦草的生物量分别为2.16 kg·m-2、1.44 kg·m-2和1.12 kg·m-2.  相似文献   

4.
杨兴宏 《安徽农业科学》2016,44(16):137-138
[目的]调查成县石灰性土壤重金属镉含量的背景值,为石灰性土壤镉污染评价提供参考。[方法]采集成县30个地块,每个地块采集0~20和20~40 cm土层土样,采用DTPA浸提–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土壤中可给态镉含量。[结果]0~20 cm土层土壤的可给态镉含量平均为2.48 mg/kg,变动范围2.23~2.73 mg/kg(95%可靠度)或者2.15~2.81 mg/kg(99%可靠度);20~40 cm土层土壤的可给态镉含量平均为2.43 mg/kg,变动范围是2.23~2.63 mg/kg(95%可靠度),或者2.16~2.70 mg/kg(99%可靠度)。[结论]0~20 cm土层土壤镉含量污染的临界值为2.81 mg/kg,20~40 cm土层土壤镉含量污染的临界值为2.70 mg/kg。  相似文献   

5.
滨海再生水河道中沉水植物的恢复对水质的改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连续监测河道水质与沉水植物生物量的变化,对天津滨海新区一个景观再生水河道开展了为期2年(2004-2005)的中试规模的研究,以期了解含盐再生水中沉水植被的恢复对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重建沉水植被后河道水质有显著改善。沿河道水流方向,水体中的营养盐和沉水植物的生物量呈下降趋势,叶绿素a的值则沿河道呈上升趋势,河道水体中的COD基本上没有变化.河道水体中的盐度与河道底泥的盐度在两年之内平衡在4000mg·L^-1左右。相关分析发现沉水植物的生物量与叶绿素a呈显著的线性负相关。沉水植物能够通过吸收作用减少底泥对再生水中营养盐的富集,耐盐沉水植物川蔓藻(Ruppia maritima)和篦齿眼子菜(Potamogeton pectinatus)可以作为修复沿海盐水河流水质的先锋植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6种常见沉水植物对水体的净化效果。[方法]利用苦草、金鱼藻、穗状狐尾藻、菹草、轮叶黑藻、伊乐藻6种常见沉水植物,对富营养化水体进行净化,分析不同沉水植物对水体氮、磷等营养物质的去除效果和动态规律。[结果]6种沉水植物均能够在富营养化水体中生长,且均能够有效地去除水体中的氮、磷等营养盐;与其他几种沉水植物相比,苦草能够更加有效地降低水体中的总氮(TN)、总磷(TP)和氨氮(NH4+-N)浓度;试验结束时,苦草组植物生物量最大,但均集中于水体底部。[结论]6种沉水植物中,苦草更适用于富营养化水体的生态修复。  相似文献   

7.
全球变暖,特别是全球气温升高对生态系统结构、功能、过程和生态服务产生重要影响。为了解升温对以沉水植物为优势的浅水水体水质的影响,构建了以沉水植物苦草(Vallisneria natans)为主要初级生产者的中型水生态系统,设置了升温组和不升温的对照组,通过测定水中营养盐、透明度、浮游藻类及苦草生物量等指标以探究升温对沉水植物占优水体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升温组水中总磷(TP)、总溶解态磷(TDP)高于对照组,但两组间总氮(TN)、总溶解态氮(TDN)和透明度(SD)的差异不显著,升温组水体总悬浮物(TSS)和溶解氧(DO)显著低于对照组;升温中沉水植物苦草的生物量显著高于对照组,高了72.3%,但浮游藻类的生物量(Chl a)显著低于对照组,降低了25.6%。因此,升温显著增加了水中TP、TDP,但对TN、TDN和SD的影响不显著,降低了水体TSS和DO;升温促进了沉水植物苦草的生长,但降低浮游藻类的生物量(Chl a)。该研究结果可为深入了解气候变暖对浅水生态系统的影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海拔和坡向对伊犁河谷草地土壤性质的影响。[方法]以新疆伊犁昭苏和察布查尔县海拔1 400~2 800 m不同剖面草地土壤为研究对象,探讨海拔和坡向对草地土壤性质的影响。[结果]南坡不同海拔全氮(0.33~3.24 g/kg)在1 400~2 000 m随海拔升高而增加,其后在2 200~2 800 m显著降低(P0.05),硝态氮(1.43~76.33 mg/kg)、铵态氮(22.84~110.17 mg/kg)在1 400~2 800 m随海拔升高而显著降低(P0.05),与海拔呈显著负相关(P0.05)。北坡不同海拔全氮(0.08~1.13 g/kg)在1 400~2 800 m随海拔升高而降低。铵态氮(27.96~132.73 mg/kg)在1 400~1 800 m随海拔升高而显著增加(P0.05),其后在2 000~2 800 m显著降低(P0.05)。硝态氮(0.73~13.8 mg/kg)在1 400~2 800 m随海拔升高而增加。除北坡相同海拔相同土层铵态氮大于南坡外,全氮、硝态氮及其他理化性质均呈南坡大于北坡。南坡海拔与含水量、全氮呈正相关,北坡海拔与含水量、容重、硝态氮呈正相关。[结论]该研究对伊犁草原生态保护、土壤氮循环和退化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9.
水体富营养化已成为当今世界广泛存在的水环境问题。杂食性鱼类分布广、食性杂,对水生态系统影响深远,可能会加重水体富营养化。以鲫(Carassius auratus)为对象,于室外构建了以沉水植物苦草(Vallisneria denseserrulata)为主要初级生产者的中型水生态系统,设置鲫鱼组与无鱼的对照组,通过测定水中氮、磷营养盐、浮游植物、透明度、溶解氧、pH等指标以研究杂食性鱼类对以苦草为主要初级生产者水体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鲫虽未显著改变水中的总氮、氨氮含量,但显著增加了总磷含量,提高了浮游植物生物量,降低了水体透明度和溶解氧浓度,从而恶化水质;因此,在以沉水植物为主要初级生产者的水体中,减少或去除鲫等杂食性鱼类,有利于降低水中总磷含量,减少浮游植物生物量,提高水体透明度、从而保护或改善水质。  相似文献   

10.
滇池水域凤眼莲规模化种养种群扩繁特征与水质改善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规模化种养凤眼莲修复湖泊富营养化水体已在滇池取得初步成效。为了研究凤眼莲规模化种养种群扩繁特征与规模化种养凤眼莲对湖泊富营养化水体的水质改善效果,在滇池草海与外海人工构建围栏控制性种养凤眼莲,于2011~2012年定期监测凤眼莲单位面积生物量、种群覆盖面积、植株氮和磷含量及各试验水域水质指标。结果显示:(1)在滇池流域气候条件下,5~9月份为凤眼莲种群快速生长扩繁期,10月份后生长速率开始降低。因此,为获取最高生物量,实现最大程度消减水体氮、磷的目的,凤眼莲持续采收工作应在9月底开始。(2)2011年,在草海水域,凤眼莲平均生长速率达330.1 g/(m2·d),单位面积生物累积量达63.4 kg/m2;2012年,在外海北部蓝藻易汇集水域,凤眼莲单位面积生物累积量平均为56.2 kg/m2。(3)通过凤眼莲生物修复,草海与外海水体总氮、总磷浓度均有所下降,水质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1.
水生植被对湖滨湿地水环境净化效果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研究洪泽湖湖滨地区植物群落对湿地水环境的净化效果,为该区生态修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洪泽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典型湖滨带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该区的水草区和无草区环境特征进行野外调查,并结合室内试验,测定湖泊湿地水体的营养盐(N和P)、化学需氧量(COD)及透明度(SD)含量的变化,定量分析水生植被在生长过程中对湖泊湿地生态系统中水环境的净化效果,并对其可能存在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结果]水生植被对洪泽湖湿地水环境中TN、TP、COD、Chla的去除作用及对SD含量变化有较明显的影响。水生植物之间的竞争可以抑制藻类的生长,减轻水体的富营养化情况。[结论]该试验为研究洪泽湖湖滨带生态修复及增强其自净能力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惠州西湖浮游动物群落对生态恢复的响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惠州西湖是典型的亚热带浅水城市湖泊,目前处于富营养化状态.2004年12月,惠州西湖开展了以水生植被构建和鱼类调控为主的生态系统恢复示范工程,以控制湖泊富营养化,改善湖泊水质.通过2005年1~10月对惠州西湖生态恢复示范区中浮游动物变化的调查分析,结果表明:与未修复的平湖相比,示范区水质和富营养化状况得到明显改善,浮游动物种类增加,枝角类和桡足类丰度增加,而轮虫丰度显著降低,多样性指数随之增加,优势种趋向清水型种类.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原位生态修复技术在城市景观湖治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安庆西小湖为原位生态修复试验对象,共设置6个断面(A、B、C、D、E、F),于实施前(8月19日)和实施后(2015年9月24日和10月19日)监测氨氮、总磷、总氮浓度、高锰酸盐指数和透明度。[结果]A点位氨氮浓度从处理前的5.600 mg/L下降到3.870 mg/L,下降率为30.89%。D点位总磷从处理前的0.413 mg/L下降到0.195 mg/L,下降率为52.78%。E点位高锰酸盐指数从处理前的10.600 mg/L下降到7.470 mg/L,下降率为29.53%。E点位总氮浓度从处理前的7.800 mg/L降到6.660 mg/L,下降率为14.62%。各监测断面的透明度在处理后均有明显改善,从处理前为20 cm提高到28 cm。[结论]原位生态反应池对安庆西小湖的修复效果较好,各监测断面氨氮、总磷、高锰酸盐指数、总氮指标、透明度总体均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4.
太湖水域富营养化之生态恢复初探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由于近年来的过度开发及各类污染,太湖流域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加剧,水域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和可持续利用均遭到了严重威胁。针对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提出解决措施,其中建立人工湿地和植物群落系统并以其净化水体和恢复流域内水生植物群落,成为生态恢复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5.
生态治理工程对太湖入湖河道水环境改善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龚蕾婷  蔡颖  刘华  於梦秋  冷欣  安树青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8):13905-13909,13992
梅梁湾是太湖北部污染程度最为严重地区之一,对其杨湾段入湖河道及河口区域,通过生态清淤干化、构建前置库、围隔工程与植被恢复等生态修复综合手段进行生态治理。治理期间,分别于2010年5、7和9月对该示范区域进行水质和生物调查监测。结果显示,工程后期水体透明度平均值达到了48 cm,TN和TP的去除率分别达到12.7%~88.2%和30.3%~95.8%;浮游植物优势种的变化表明,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降低;Shannon指数和Pielou指数的变化也指示了水体健康水平逐渐提升。生态治理使杨湾水质得到改善,水生态系统得到修复。  相似文献   

16.
朱宝玉  刘洋  林武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1):6746+6750
[目的]分析生态砾石床对荔枝湖湖水各种污染物的去除效果。[方法]以深圳市荔枝湖湖水为试验进水,以CODCr、总氮、氨氮、总磷、叶绿素a为水质分析指标,研究生态砾石床对荔枝湖湖水各种污染物的去除效果。[结果]在进水CODCr为16.7~30.7 mg/L、总氮为0.78~1.55 mg/L、氨氮为0.10~0.70 mg/L、总磷为0.057~0.120 mg/L和叶绿素a为15.7~47.7 mg/m3的条件下,生态砾石床系统对各污染物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36.8%、5.3%、80.0%、52.4%、37.7%,出水浓度分别为10.2~21.1 mg/L、0.77~1.52 mg/L、0.04 mg/L、0.016~0.074 mg/L、10.1~31.9 mg/m3。[结论]生态砾石床适用于低污染水体的治理,对荔枝湖湖水的各种污染物有着稳定的去除率(总氮除外)。  相似文献   

17.
[目的]调查宝应湖水质状况。[方法]于2012年秋季和2013年春季对宝应湖水体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的组成和多样性进行了调查。[结果]共采集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28种,隶属3门6纲14科。其中,软体动物19种,占67.9%;节肢动物6种,占21.4%;环节动物3种,占10.7%;优势种为赤豆螺、纹沼螺、梨形环棱螺、铜锈环棱螺、中国圆田螺和长角涵螺;2012年秋季宝应湖水体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的生物量明显高于2013年春季;湖体水质状况良好。[结论]该研究结果可为宝应湖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及水环境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冯业强  夏品华  张明时 《安徽农业科学》2011,(11):6733-6734,6740
[目的]分析红枫湖水库的富营养化和蓝藻水华问题。[方法]通过室内外调查研究,并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对红枫湖水质、水生生态系统、底泥污染特征以及蓝藻水华发生规律进行全面分析。[结果]红枫湖全湖处于中富营养到重富营养状态,水质为Ⅴ~劣Ⅴ类;湖泊底质蓄积了大量的营养盐,是水库富营养化的重大污染源;水生生态系统退化,易形成蓝藻水华。[结论]红枫湖的污染治理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