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5 毫秒
1.
农作物倒伏及其评价方法   总被引:45,自引:2,他引:43  
倒伏是由外界因素引发的植株茎秆从自然直立状态到永久错位的现象。倒伏是作物生产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已成为高产稳产的重要限制因素之一。倒伏的严重性和对产量品质所造成的损失与作物生长环境和倒伏的发生时期有关。一般来说,适宜的生长环境、促进作物生长和产量提高的措施会引发倒伏或使倒伏程度加重。鉴于倒伏性对产量、品质的严重影响,国内外学者对作物的抗倒伏性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笔者综述了对倒伏类型的划分,归纳为茎倒(折)、根倒和根茎复合倒伏三种类型,并对评价抗倒性的方法和指标的进展情况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作物抗倒伏的评价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倒伏是由内外因素引发的植株茎秆从自然直立状态到永久错位的现象,人们在倒伏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研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创立了许多评价方法。笔者从作物茎秆的化学成分与形态结构、力学原理和QTL定位等方面对抗倒伏的评价方法进行了总结:纤维素和木质素的含量多少与倒伏有紧密的联系;同时,作物的株高、茎节的长度、单茎的鲜重以及维管束的面积、密度、视野中的数量等许多形态显微结构与倒伏亦有关系;许多专家利用力学原理对多种作物的抗倒能力进行了实验,最后,对研究作物倒伏评价方法的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正>黑龙江省五常市稻花香水稻闻名全国,水稻是五常市主要种植作物,近年,随着水稻产量的逐年升高,水稻倒伏现象也逐年增加。水稻倒伏一般发生在抽穗后谷粒灌浆期,是水稻内在因素和外界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深入开展水稻抗倒伏研究,对实现水稻高产、稳产、优质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1影响水稻倒伏的内因内因指水稻品种自身的抗倒伏性,其与植株高度、茎秆组织机械强度、茎秆韧性以及地上部各节间的长度密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植物生长调节剂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之中,主要通过浸种和叶面喷洒等方式发挥作用,有利于提升萌芽质量,调节作物生长,最终提升作物产量。但是植物生长调节剂在使用过程中会受到气候因素和环境因素影响,因此必须结合作物的生长环境和自身习性,以充分发挥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有作用。基于上述背景,分析了植物生长调节剂在种子处理中的具体应用,以期能提升种子处理规模。  相似文献   

5.
<正>植物的生长会受到各种外界生物的侵染,作为危害作物的第二大病害——植物病毒一旦感染农作物,其品质和产量都会受到极大影响,严重的还会导致颗粒无收。不起眼的昆虫往往是病毒病害在农作物产地暴发流行的罪魁祸首,目前所已知的病毒中,超过75%都是依赖昆虫进行传播。昆虫在发病的农作物上取食汁液时病毒就被携带进昆虫体内,随后被媒介昆虫大面积传播。因此,为控制并降低病毒病害的  相似文献   

6.
植物根系的化学信号及其遗传改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植物根系在不同条件下产生的化学信号及其特点。植物根系的化学信号与地上部植株的生长、作物产量、品质和抗性有着密切关系。根系产生的化学信号受环境条件和植物本身的基因型的双重影响。因此,研究根系化学信号的规律可以为作物遗传改良提供新的思路和途径。  相似文献   

7.
南疆盐渍化地区土壤含盐量大。盐害是农业生产上影响作物产量和品质最主要的非生物逆境之一。在盐渍化地区,盐胁迫几乎会影响到植物所有的重要生命过程,如种子萌发出苗、生长、水氮吸收利用、光合作用等。本文综述了盐分对作物种子萌发和作物生长的影响、对作物光合作用的影响以及对氮素营养的影响。为盐渍化地区合理利用水肥资源,提高水氮利用效率,提高作物产量等提供一定的科学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新世纪作物栽培学与作物生产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于振文 《作物杂志》2003,19(1):11-12
1 作物栽培学的性质和任务作物栽培学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探索通过栽培管理、生长调控和优化决策等途径,实现作物高产、优质、高效及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方法与技术的科学。栽培作物的实践过程,概括起来包括作物、环境和措施三个方面,品种是决定作物产量和品质的主导因素,是内因。但是,有了优良的品种并不一定能够获得产量高和品质好的结果,因为作物只有生长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运用配套的栽培技术,才能使品种的遗传特性充分表达,达到高产优质高效的目的。作物栽培研究的对象包括粮、棉、油、糖、绿肥、饲料等各种作物。各种作物有其自身的生长发育、器官建成、产品、产量……  相似文献   

9.
<正>1谷子倒伏的危害及造成倒伏的原因倒伏是造成减产的一个重要因素。倒伏不仅可使作物的产量品质降低,同时造成收获困难,甚至绝收。引起谷子倒伏的原因包括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内因主要是指品种特性因素,外部原因主要包括灾害性天气(如狂风、暴雨、冰雹等),栽植密度、施肥、病虫害等因素。倒伏多发生在谷子拔节后生育的中后期,因此谷子拔节后的茎秆质量对倒伏与否起到关键的作用。影响茎秆抗倒性的指标如下:1.低位节间扁平度。一般来说  相似文献   

10.
种子引发技术及其提高抗旱性的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干旱是农业生产中重要的限制因素,抑制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降低农作物产量。种子引发是在种子萌发前用天然或人工合成化合物处理种子,提高植物抗逆性的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方法。在干旱条件下,采用引发剂对植物种子引发后,种子萌发提前,幼苗生长代谢增强,成株生殖生长得到促进,抗旱相关生理生化指标提高,植物抗旱能力增强,最终产量及品质得到提高。本文论述了不同种类引发剂对种子引发的作用机理和引发效果,从生理生化和分子两个角度总结了种子引发提高植物抗旱性的机制,对种子引发存在的技术问题及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1.
农作物抗倒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由于品种选用不当、过量施肥、种植密度增大和外界自然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倒伏已经成为农作物生产中面临的最为严峻的问题之一。对水稻、玉米、小麦、大麦、油菜等主要农作物中已有的抗倒性评价方法进行了介绍和比较,分析了影响作物倒伏的主要内在和外在因素,并综述了当前在抗倒性相关性状遗传规律、QTL定位、基因克隆与功能分析等方面取得的研究进展,指出了抗倒性研究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试验以长谷4号、长生13和晋谷21为材料,在成熟期(乳熟期、蜡熟期和完熟期)测定7个性状指标,分析其与倒伏性的关系。结果表明,3个品种的倒伏指数均以黄熟期最大,乳熟期最小;从基部第2节间~第6节间,倒伏指数依次增加,抗倒伏性依次降低。相关性分析表明,基部第2节间倒伏指数与重心高度和单株穗鲜重呈显著正相关,与株高、单株鲜重和基部第2节间长度呈正相关,与基部第2节间直径和基部第2节间机械强度呈负相关,但都未达到显著水平。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各性状对倒伏指数的直接影响从大到小排序为:基部第2节间机械强度、单株鲜重、重心高度、株高、基部第2节间直径、基部第2节间长度和单株穗鲜重。由研究结果可见,基部第2节间机械强度和重心高度可作为评价谷子成熟期抗倒伏性的通用指标,对选育抗倒伏谷子新品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水稻品种倒伏指数QTL分析   总被引:36,自引:2,他引:34  
利用由98个株系组成的Nipponbare(粳)/ Kasalath(籼)∥Nipponbare 回交重组自交系群体,对水稻倒伏指数与株高、茎粗及单株生物量等性状进行了相关分析,并对水稻倒伏相关性状QTL进行了分子标记定位和遗传效应分析。结果表明,株高、茎粗、单株生物量3性状与倒伏指数的相关系数均达1%显著水平。利用基于性状-标记多元线性  相似文献   

14.
小麦抗倒指数遗传及其与茎秆特性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给小麦抗倒育种提供参考依据,利用7个茎秆抗倒指数不同的小麦品种为亲本,按Griffing双列杂交法Ⅱ配制21个杂交组合,研究小麦抗倒指数的遗传及其与茎秆特性的相关。结果表明,在7个小麦品种中,扬麦9号和宁麦8号抗倒指数的一般配合力最好,能极显著地提高杂种后代的抗倒指数。小麦抗倒指数的遗传符合加性-显性模型,同时受加性和显性效应的作用,且显性效应更重要,显性程度为完全显性到超显性。控制抗倒指数遗传的增效等位基因为隐性,增、减效等位基因频率在亲本中的分配无明显差异。扬麦9号和宁麦8号具有较多控制抗倒指数遗传的隐性基因,而望水白和苏麦3号具有控制抗倒指数遗传较多的显性基因。抗倒指数可能受3~4对主效基因的控制,狭义遗传力中等。相关分析表明,抗倒指数与基部第二节间粗、基部第一、二节间充实度呈显著或极显著遗传正相关;与基部第一、二节间长、穗下节间长、株高和重心高度呈极显著遗传负相关。  相似文献   

15.
去除分蘖对甜高粱倒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甜高粱一般具有分蘖的习性,在生产上,作为糖料作物或能源作物栽培时,通常都掰去部分分蘖。倒伏一直是影响中国甜高粱高产稳产的主要因素。为了了解去除分蘖对甜高粱倒伏的影响,采用自然生长和去除分蘖处理,对3个甜高粱品种的与倒伏相关的农艺性状进行了调查研究。研究表明,自然生长(CK)有28.8%~52.0%的分蘖成穗率。与自然生长(CK)相比,去除分蘖使倒伏率、总茎数、株高、重心高度、倒伏系数有所降低,茎粗、抗折力、主茎秆鲜重有所增加,节间长度缩短。株高、主茎秆鲜重、5~7节长度差异没有达到显著水平,而其他性状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与倒伏率的相关性方面,株高、茎粗、重心高度、主茎秆鲜重、1~4节长度均达到极显著水平,5~7节倒伏系数达到显著水平。分析认为,去除分蘖降低了田间总茎数,从而降低了植株之间在生长空间上的竞争,使植株高度、重心高度降低,主茎秆鲜重、茎粗增加,下部节间缩短,抗折力增加,抗倒伏性提高。  相似文献   

16.
川中丘区不同玉米品种春、夏播茎秆抗倒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明确川中丘区玉米的茎秆特性与抗倒能力及其产量的差异,鉴选抗倒伏与耐夏播能力强的品种,以四川省生产上推广面积较大的10个玉米品种为材料,设置春、夏播2个播期,比较研究了吐丝后7 d茎秆的形态特征、基部节间的机械强度与倒伏发生情况及产量构成。结果表明,夏播较春播更易发生倒伏;不同品种的茎秆特征、基部节间的机械强度以及籽粒的产量均存在明显差异,而且受播期的影响较大。夏播与春播相比,植株的株高和穗位变高,基部节间变长变细,压碎强度和折断强度下降,抗倒伏能力减弱,产量也降低,但这种变化的幅度在品种间存在较大差异。成单30是一个较好的夏播品种,抗倒能力强,产量也较高;而正红505耐夏播能力相对较弱,但春播抗倒伏能力较强,可作为春播品种进行大面积种植。  相似文献   

17.
不同耐密型玉米品种茎秆性状对密度的响应及与倒伏的关系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以两种不同耐密性的4个玉米品种为材料,探讨在不同密度压力下茎秆性状的变化,重点研究了地面上第三节茎秆形态及内部中央大维管束生理结构的变化,并分析了各性状与倒伏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类型间和同类型不同品种间对密度的反应存在明显差异。郑单958和辽单526对密度变化更加敏感。4个品种的田间倒伏率与种植密度、茎秆第三节的长粗比、茎秆中央大维管束单位视野个数呈显著正相关;与第三节茎粗、中央大维管束的平均面积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8.
旱种水稻基部节间性状与倒伏的关系及其生理机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倒伏是制约旱种水稻大面积推广的主要因素之一。以籼型杂交稻汕优63和粳稻9516为材料,研究了旱种水稻倒伏的原因及其机理。结果表明,与水种相比,旱种水稻的倒伏率明显高,结实率和粒重明显降低,产量明显降低。自抽穗至成熟,旱种水稻基部节间强度(厚度、单位长度重量)、碳水化合物(尤其是淀粉)含量低于常规水种稻,α-淀粉酶活性明显高于水种稻。水稻基部节间淀粉含量与节间厚度和单位长度重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α-淀粉酶活性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淀粉输出与α-淀粉酶活性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施用硅、钾肥能降低旱种水稻基部节间α-淀粉酶活性,提高基部节间淀粉含量,增强基部节间强度,大幅度降低倒伏率,提高旱种水稻的结实率和粒重,从而提高产量。孕穗期去1/2叶,效果则相反。表明在旱种条件下,水稻基部节间α-淀粉酶活性高,促进了节间贮存淀粉的降解,降低了基部节间强度,造成旱种水稻的倒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