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大汶口文化时期是安徽淮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该地区原始农业发展的关键时期。作者梳理近年来的植物考古研究成果,本文认为:安徽淮河流域在大汶口文化时期阶段实现生业经济由低水平食物生产向原始农业为主体的转变,粟、黍的种植在本地区不断普及,与原有的稻作农业传统融合,呈现出以稻粟并重为特色的稻旱兼作种植模式。原始农业的发展受到气候变化和文化传播、发展的双重影响,大汶口文化晚期气候条件的改善和考古学文化的发展促进了原始农业的快速发展,而原始农业的发展也推动了大汶口文化晚期的繁荣局面。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灌溉用水受到严重污染,作为全国主要商品量生产基地的淮河流域,地下水在农业灌溉中的比重日益增大.在此以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为依托,对淮河流域浅层地下水进行了水质评价,计算出了适宜灌溉和不适宜灌溉的地下水面积比例.结果表明,埋深小于20 m浅层地下水中有85.55%比例适宜灌溉,埋深20 ~50 m地下水中有83.34%适宜灌溉.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淮河流域当前农业发展状况:目前当地通过大力提升粮食生产,发展弱筋小麦、优质稻米、蔬菜、中药以及蚕桑等特色产业,加强产业化建设,提高农民知识水平以及种植技术,进而加快农业经济发展。并提出一系列的保障措施,确保淮河流域现代农业发展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淮河流域水稻、小麦、玉米三大谷类粮食作物生产用水总量和用水效率,保障粮食安全,促进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本研究以淮河及沂-沭-泗水系的35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2019年谷物生产、水资源、气候等数据,采用PenmanMonteith模型、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模型、空间杜宾模型,对流域谷物生产水足迹强度进行测度以反映其用水效率,并分析其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00—2019年淮河流域谷物生产水足迹逐渐趋于稳定,谷物生产水足迹强度整体下降82.86%。水足迹强度空间集聚显著,集聚状态逐渐稳定。社会经济条件、农业生产投入、农业生产条件、自然条件与资源禀赋对谷物生产水足迹强度影响显著。淮河流域谷物生产用水总量整体增加,用水效率总体不断提升。淮河流域谷物生产用水效率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效率较高的区域为淮河干流下游及沂-沭-泗水系,效率较低的区域为淮河干流安徽段。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发展水平与有效灌溉面积等因素的提升能促进谷物生产用水效率的提升,城镇化水平、化肥施用量、年日照时长、年平均气温等因素的提升则会对其产生抑制作用,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水平、年...  相似文献   

5.
我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同时,我国也是农业生产大国。农业是我国的第一产业,是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产业,是国家发展的基础。中国有十三亿人口,吃饭是大问题,农业生产依靠科技力量提高产量和质量,但自然条件仍然对农业生产有很大的影响。其中,气候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至关重要。本文主要从基层气象工作人员角度,简单讨论气象保障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我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同时,我国也是农业生产大国。农业是我国的第一产业,是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产业,是国家发展的基础。中国有十三亿人口,吃饭是大问题,农业生产依靠科技力量提高产量和质量,但自然条件仍然对农业生产有很大的影响。其中,气候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至关重要。本文主要从基层气象工作人员角度,简单讨论气象保障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农业技术是农业发展的技术基础,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标志。建设现代农业,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需要加快农业技术发展,这既是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措施,也是缩小城乡差别,提高农业和农村整体水平的重要条件。本文对辽阳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提升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8.
以淮河流域35个地级市为研究单元,采用特尔斐法,分析淮河流域2008年和2012年的农业生产水平、资源环境保障度、农业生产与资源环境协调度三个方面的综合水平,探讨其时空聚类格局。结果表明,2008-2012年5年间,淮河流域各市的农业生产水平全面提高,整体平均提高11.75分;整体资源环境保障度上升3.6分,其上升速度远低于生产水平发展的速度;区域之间的开发和保护存在不平衡,使本区域农业生产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度发生空间聚集,并且在5年间,协调度低的城市以西北—东南走向的条带状格局向西转移。本区域整体的农业生产与资源环境协调度均值从2008年的0.14下降到2012年的-0.11,恶化态势明显。淮河流域全区须尽快健全保护农业农村环境的政策法规体系、建立起流域补偿机制等,更加注意发展与资源利用之间的时空匹配与效率提高,保障现代农业未来一段时间的发展质量。  相似文献   

9.
淮河流域地处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带,是皖北地区灌溉的基础,由于淮河流域特殊的地理条件,天气状况复杂多变,暴雨,洪涝与高温、干旱等自然灾害频发,严重影响了当地农业生产与农村经济的发展。本文从介绍皖北地区夏玉米栽培为出发点,针对暴雨洪涝、高温干旱、大风等自然灾害对夏玉米的影响进行了归类分析,总结了这些灾害对当地夏玉米栽培造成的危害与影响,结合夏玉米选种、播种种植、浇水灌溉、配方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方面提出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10.
郝玲  赵亮 《安徽农业科学》2014,(25):8662-8664,8713
通过对淮河流域18个站点近50年的历史降水资料分析,阐述其暴雨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1958~2007年淮河流域暴雨日数和暴雨量的年际变化幅度均较剧烈,尤其20世纪90年代末,暴雨日数和暴雨量均明显增加;且淮河流域暴雨呈准2年周期振荡。从空间角度分析,暴雨中心主要集中在淮河流域西南部地区,北部地区相对较少。  相似文献   

11.
淮南市境位于淮河中游,安徽省中部偏北,淮河以南为丘陵地带,淮河以北为平原地区。气候由北亚热带区向暧温带区过渡,温和湿润,四季分明。优越的地理和气候条件使淮南农业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自古有“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之说。但是由于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冷暖气流常常在此交绥,致使旱涝分布不均常常导致农作物受灾严重。本研究采用偏度-峰度系数方法检验和幂指数方法重新构建降水正太分布,建立本地旱涝气象指标,加强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提示为农服务能力。  相似文献   

12.
沿淮地区地处我国南北气候的过渡区 ,属半湿润季风气候 ,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该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农业生态环境决定了其农业生产对气候条件的依赖性。笔者揭示了沿淮地区无汛期蔬菜大棚光能资源和热量资源的特征 ,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光热资源高效开发利用的途径 ,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以促进本地区设施农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江淮分水岭区域是位于长江和淮河之间广大丘陵和山冈地带,方圆2万平方公里,人口1 000多万。江淮分水岭区域属于中国南北气候、地理、经济的过渡地带,也是连接长江文化圈和黄河文化圈之间的文化过渡地带。人们在这个相对巨大的面积和相对独立的自然地理环境里形成了相对独特的思考问题的习惯、经济活动方式和生活方式,产生了独特的江淮分水岭文化。江淮分水岭文化特质可以概括为灵活包容、务实革新、奋斗理性。  相似文献   

14.
江南红壤丘陵区地处长江中下游南部的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农业气候的基本特点有(1)水热资源总量丰富,光资源总量偏低;(2)降水的季节分配不均匀,春季和初夏雨涝,伏秋干旱,水热同季不同步,光温降水不协调;(3)光温降水的年际变率大,气候灾害多,农业生产波动性大春季。春季和初夏持续过量的阴雨洪涝对春播作物的立苗和生长不利,亦是导致该区冬季农业薄弱的主要障碍。  相似文献   

15.
运用信息熵理论对2003—2014年安徽省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进行时间序列和空间差异分析,并对影响其信息熵变化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时间角度,安徽省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均衡度在研究期间分为2003—2008年上升、2008—2009年下降、2009—2013年上升3个阶段,优势度正好相反;从空间角度,信息熵的空间差异大,其空间分异规律表现为高信息熵区主要集中在江淮之间,中高信息熵南北均有分布,中低信息熵分布在沿淮地区,低信息熵区在安徽南北两端的由长江向南北递减的规律;各类主体功能区信息熵由大到小依次为国家级重点开发区域、省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  相似文献   

16.
任敏  罗连升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2):724-726,731
分析了2007年夏季淮河流域安徽段洪涝的雨情、水情以及天气学条件,并与2003年淮河流域洪涝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乌拉尔山高压脊稳定,西太平洋副高较常年偏强,西风带冷空气频繁,强劲的低空急流和台风活动极端偏少,这5大因素的相逢相遇,导致了稳定的连续暴雨;而副高脊线较常年偏北2个纬距,也正好使主雨带较常年偏北2个纬距,落到淮河流域,导致淮河洪涝。  相似文献   

17.
冬小麦不同穗型对产量构成因素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为了提高小麦产量,以多穗型、中穗型和大穗型小麦为材料,通过不同密度对产量结构的调查、分析和探讨及其有关性状的研究,找出小麦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证明小麦产量构成因素中,决定产量的主导因子是穗数,其次是千粒重,最后是穗粒数。并提出今后小麦高产育种策略应增加有效分蘖,稳定千粒重,挖掘穗粒数的潜力;并对今后黄淮北片麦区小麦高产育种途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分析中国北方地区的热量和降水资源变化特征,以及北方地区农业气候资源和种植制度界限变动情况。【方法】基于中国北方地区14个省(市、自治区)308个气象台站地面观测资料,综合分析热量和降水资源的年际和空间变化趋势。结合中国种植制度气候区划指标,分析从1950s—1980年和1981—2007年种植北界的空间位移情况。在种植制度北界变化敏感地带选择典型站点,运用作物生产潜力逐级订正法计算由一年一熟春玉米、春小麦及冬小麦种植模式改变为一年两熟冬小麦-夏玉米种植模式导致的作物生产潜力变化。【结果】(1)中国北方地区气温普遍升高,≥0℃积温带北移西扩,温度上升的累积效应十分明显,≥0℃积温为每10年升高65.5℃。年降水量呈带状分布,由东南向西北减少,全区年降水量呈减小的趋势,年降水量每10年变化-90—23mm,平均为每10年减少10.6mm。(2)在热量和降水共同影响下,北部中高原半干旱凉温作物一熟区(Ⅱ)面积减少,东北西北低高原半干旱温凉作物一熟区(Ⅲ)在东北地区面积增加,而在西北和华北地区面积减少,东北平原丘陵半湿润温凉作物一熟区(Ⅳ)面积增加,黄淮海水浇地二熟旱地二熟一熟区(Ⅵ)向北移动,总体而言北方地区东北部种植界限空间位移显著,而西南部变化不明显。(3)在种植制度北界变动的敏感地带,作物生产潜力明显改变:在东北平原丘陵半湿润温凉作物一熟区变化为一年二熟区,作物生产潜力增加1979kg.hm-2,相当于单位面积土地周年产量增加15.3%;在东北西北低高原半干旱温凉作物一熟区改变为一年二熟区,作物生产潜力增加7912kg.hm-2,相当于单位面积土地周年产量增加155.2%;在东北西北低高原半干旱温凉作物一熟区春小麦种植改变为春玉米,作物生产潜力增加2873kg.hm-2,相当于单位面积土地周年产量增加51.7%。【结论】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研究区域内≥0℃积温增加,年降水量呈减少的趋势,种植界限敏感区域种植北界明显北移西扩,种植界限变化敏感区域内因种植模式改变带来单位土地面积周年作物产量增加。  相似文献   

19.
黑河流域蓝绿水在典型年份的时空差异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蓝绿水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蓝绿水资源量及其时空分布评价方面,在流域尺度上考虑气候因素的蓝绿水时空差异研究甚少。本文选取中国西北干旱内流河地区的黑河流域,采用标准化降水指数(SPI)和降水距平指数(M)2个指标确定典型年份,并分析不同典型年份(干旱年、湿润年、平水年)的流域蓝绿水时空差异特征。结果表明:1)黑河流域的蓝水与绿水的合计深度从降雨量较高的上游到降雨量较低的下游呈现递减趋势;2)蓝绿水总量在湿润年份(1998年,252.72亿m3)明显大于干旱年份(1978年,167.73亿m3);3)绿水系数,即蒸散发占水资源总量的比例,在干旱年份(90.30%)明显高于湿润年份(85.41%)。同时,降水较低的年份(干旱年份)或地区(下游)绿水占水资源的比例明显高于降水较高的年份(湿润年份)或地区(上游)。黑河流域的典型年份蓝绿水数量与时空差异特征的分析可为探讨气候变化下蓝绿水演变及加强中国内陆河流域绿水资源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民国以来,自然灾害频发给广大劳动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1931年的江淮水灾便是民国时期最严重的一次自然灾害,无论灾情本身还是受灾影响,为百年不遇。其中,长江、淮河皆流经的安徽省正是受灾最重的省份之一。空前的水灾使安徽南北都陷入泽国,出现大量灾民,损失巨大。这一年夏天长时间集中的降水是造成水灾的主要原因。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新旧军阀连年混战、民政不治、水利失修等社会因素直接或间接推动了水灾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