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 )南朝时饮茶典故中子鸾子尚兄弟颠倒陆羽《茶经·七之事》中的前目上有南北朝时南朝“新安王子鸾 ,鸾弟豫章王子尚”字样 ,后面的全文是 :“《宋录》 :新安王子鸾、豫章王子尚 ,诣昙济道人于八公山。道人设茶茗 ,子尚味之曰 :此甘露也 ,何言茶茗 ?”有人想把此典故人物说得通俗些 ,写成“新安人王子鸾、豫章人王子尚”兄弟如何赞美茶。文章加了个“人”字 ,便成姓王的了”。恰与笔者同姓 ,我知古之饮茶王氏 ,汉有王褒 ,南北朝时有王肃 ,未见还有这两位王姓饮茶名士 ,待查看他们的生平。检南朝·梁·沈约《宋书》 ,唐初李延寿《南史》 ,…  相似文献   

2.
研究陆羽《茶经》的片断理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陆羽《茶经》宗旨,在于“古为今用”,历史唯物论者,要以悬古垂今。今日,茶业科学较之唐朝,腾飞千里。唐时认识不清或认识错误的研究解释,而今一目了然。就无须花大量时间再去推敲。要推陈出新,就要择其与科学较有意义的问题,加以研究或讨论,不能就字论字,如《茶经·一之源》研究。 1、“一之源”从字义看,是茶之起源。其实并不在此。首先言茶树性状和栽培方法;其次言茶之来源及其异名,茶叶品质与土壤关系;再次言鲜叶性状和采制关系及其饮茶与卫生;最后还提及产地不同品质有上下之别。这节要研究的主要问题有二:一是茶叶品质与土壤和鲜叶性状的关系;二是饮茶与卫生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东坑茶     
浙江省临安县临目乡东坑村位于天目山东侧,历史上多出名茶,素有“东坑茶叶西坑水”之美誉。《临安县地名志》载道:“东坑源头产名茶,俗称东坑茶”。《临安县志》载道:“天目山头茶之香者,胜过龙井,所谓天目云雾茶是也”。古时这里产的名茶通称“天目云雾”、“天目山茶”,早在唐代就被列为上品,明代被列为“贡茶”,1935年还荣获了南洋劝业博览会的特等金质奖章,后来由于战乱等原因而失传没名。  相似文献   

4.
我国地域辽阔 ,名山遍布 ,名山有名寺、名寺出名茶。中国茶的发现、利用、栽培和名茶制作及茶文化的传播 ,佛门僧人立下不世之功。僧人饮茶盛于中唐 ,比世俗茶事早几百年。唐封演《封氏闻见记》有记载 :唐玄宗开元间 ,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 ,学禅时不睡不吃晚餐 ,只许饮茶。禅僧各自怀侠 ,到处煮饮 ,从此仿效 ,遂成风俗。正如唐诗人李咸用《情僧寄茶诗》所说 :“空门少年初志坚 ,摘芳为药除睡眠”。茶与佛门结下了不解之缘。中国茶圣陆羽本身就是佛门出身 ,他生于唐开元二十一年 (733)。 3岁时育于竟陵龙盖寺 ,由主持僧智积抚养 ,9…  相似文献   

5.
茶事典故     
《广东茶业》2004,(4):29-29
四才子品茶联诗 茶事趣闻之一。《吴门四才子佳话》载:明代唐、祝、文、周四才子一日游览至泰顺(属浙江温州)境地,酒足饭饱,皆昏然欲睡。唐伯虎道:“久闻泰顺茶叶乃茶中上品,何不沏上四碗,借以提神。”片刻,香茶端上。祝枝山说:“品茗岂可无诗?今以品茗为题,各吟一句,联成一绝。”唐伯虎接着便吟:“午后昏然人欲眠”,祝枝山续道:“清茶一口正香甜”,文征明说:“茶余或可添诗兴”,周文宾作结:“好向君前唱一篇”,邻座一位客官听完,连称“好  相似文献   

6.
作家茶趣     
武清爽 《茶叶通讯》2005,32(2):47-47
茶能助文思,更能显示出作家的儒雅之气。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非常喜欢饮茶,而且还颇有研究。昔年的广州陶陶居、陆园、北园、妙奇香等茶楼,鲁迅先生都曾为座上客。而且他品茗还有独特功夫,他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不过要享这种清福,首先必须有功夫,其次是练习出来的特别感觉。”作家老舍生前嗜好品茶,他曾说过:“喝茶本身是一门艺术。”为祖国茶文化的发展,他文思泉涌,笔耕不辍,留下闻名中外的剧本《茶馆》。如今,人们为怀念他,在北京建有“老舍茶馆”。此茶馆的一茶联:“满座老舍客,客舍老座满。”正巧妙地揉…  相似文献   

7.
竺济法 《中国茶叶》2010,32(3):32-35
三、闻龙年迈愈爱茶 明代宁波茶人闻龙(1551—1631)撰写的《茶笺》,仅1000多字,是明代宁波4种茶书中最短的一篇。其实与其说是茶书,不如说是一篇茶文更为合适。顾名思义,作者本人也是把它定位为短篇的——仅为一笺而已。“笺”作为文体,专指短小精悍的书札、奏记一类。  相似文献   

8.
成语“茶壶里煮饺子”语见马烽《吕梁英雄传》第29回:“周丑孩给众人讲,两手比划着,悖子都急红了,嘴里却结结巴巴地说不出来。张有义笑着说:‘哎呀周教官,这可是茶壶里煮饺子,肚里有货,嘴里倒不出来。还是叫马教官讲!’”也作“茶壶里煮扁食”和“茶壶装汤圆”等。成语大意是说,把茶壶用来煮水饺或扁食,或用茶壶装汤圆。比喻肚里有东西,但倒不出来。形容拥有较深的学问,但口才较差,讲授得不清楚,不能达意,听的人不知所云。茶壶是用来泡茶的,没有人把它用来煮饺子或煮扁食,也不会有人用它来装汤圆。“茶壶里煮饺子”纯粹是用它肚大嘴小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焗盅茶,这个古老的饮茶品种,最近又出现在广州光明南路的太如楼茶楼。太如楼茶楼建于清代,1982年恢复了焗盅茶的传统品茗后,受人频频赞好,以至香港邮电总局都邀请  相似文献   

10.
《福建茶叶》1990,(1):45-47
从陆羽《茶经》的论述,可以看出我国唐代饮茶方式巳由粗放解渴式过渡到细煎慢啜式的品饮。《茶经》描述的茶以饼茶为主,提倡的品饮方式则是煮饮。 福建茶产始于唐以前,但有文字记载的则自唐始,而盛于宋。唐冯贽撰的《记事珠》称:“建人谓斗茶为茗战”,说明闽人斗茶习俗始于唐,但未盛行。宋代我国贡茶中心由江苏的阳羡移到福建建州北苑之后,经丁渭、蔡襄和赵佶等的提倡,上自宫廷官宦,下至  相似文献   

11.
巩志 《福建茶叶》2002,(3):49-49
袁枚(1716—1798),字子才,号随园老人,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清代著名诗人,文学家。自幼聪颖,是位不寻常的才子。乾隆四年(1739)中进士,入翰林院。四年后,补放江南任县令。因父丧辞官,“年甫四十即告归”,致仕后居江宁小仓山,构筑随园“以书籍诗文为事,备林泉之清福;享文章之盛名者数十年”。他生性不喜酒,不学仙、不信佛,唯极喜饮茶,晚年厚爱武夷茶,他的武夷《赏茶》和(试茗》一文一诗与武夷茶结下不解之缘。袁枚辞官归里后,立意周游名山大川,饱览世界奇异风物,遍尝天下名茶。登临黄山、游历天台、…  相似文献   

12.
巩志 《福建茶叶》2000,(4):47-48
中国茶文化确实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它的开始出现就不同凡响。茶一开始 ,就为有眼光的政治家或统治者所赏识 ,他们提出“以茶养廉” ,对抗“奢侈腐败”之风。当代茶圣吴觉农在《四川茶史话 前言》援引“商书·酒诰》说 :商的统治阶级沉溺在酒里 ,腥秽上冲 ,连天都发怒了。周文王和武王则与商纣恰恰相反 ,由于他们的建国方针是勤俭建国 ,所以严禁饮酒”。公元前 10 66年 ,周武王在“伐纣会盟”时 ,有南方八个小国 ,将部落子民为药用的茶 ,作为礼品 ,献给武王 ,“以茶代酒” ,于是武王用茶设宴 ,以茶代酒招待各路诸侯 ,部落酋长。这种以茶…  相似文献   

13.
饮茶说音乐     
饮茶时伴以音乐,无疑是一种高雅的精神享受。古人在论及茶之所宜时也认为:“茶宜净室,宜古曲”。明人许次纾在《茶疏》中就提出了“听歌拍板、鼓琴看画、茂林修竹、清幽寺观”等二十多个适宜于饮茶的优雅环境和事宜。  相似文献   

14.
佛教禅宗对中国茶化尤其是中国茶道所作的贡献是突出的.禅宗在推动饮茶之风在全国流行;对植茶圃、建茶山;对中国茶化的向外传播等方面都起了推动作用.更使人不可忘怀的是,禅宗在饮茶意境的创造,把饮茶提高到悟道的宗教哲学高度,正所谓“茶禅一味”,其历史贡献在中国茶化史上写下了重重一笔.本试图就“茶禅一味”谈谈笔的浅显理解,以求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5.
丁俊之先生《关于“洗茶”一词的商椎》(载《茶叶信息》总394期)云:“人们通常用茶壶冲泡乌龙茶时,习惯上把第一泡水倒掉,称之为洗茶……长期以来,不少人人云亦云,抱着不求甚解的态度……日本有人提出洗茶是怎么一回事……洗茶之说,可能给人以中国茶不卫生的看法……洗茶用语也欠策略,我的见解,宜修正‘洗茶’为‘浸茶’或‘温茶’。读后颇有感慨。其实“洗茶”一词始于北宋。宋子安为补充丁渭《北苑茶录》和蔡襄《茶录》记述建安茶事的不足,曾撰《东溪试茶录》,率先提出了要制成品质优异的茶,必须严格要求技术操作的四道工序———“择之必…  相似文献   

16.
茶文化在明代属于独特的时代。文徵明作为茶画艺术的代表人物开拓了明代的茶文化和茶文明。文徵明的茶画淡雅自然、超凡脱俗、平和冲淡,代表着整个明代茶画的艺术审美和情趣风貌。本文通过分析文徵明的《惠山茶会图》、《品茶图》和《茶具十咏图》,重点分析文徵明茶画的艺术风格,并分析产生文徵明如此画作的原因。这样的梳理有利于我们了解吴中文人茶画的整体创作风格,有助于从一个侧面了解明朝的茶画,甚至明朝的茶文化。  相似文献   

17.
原文: 一、种茶宜择山高向阳之地,有黑土砂砾者种之,其味清远兼有岩骨花香之胜。 诠释: 俗话:“高山出好茶,平地产好茶。”明·熊明遇《岕茶记》也述:“茶产平地,受土所多,故其质浊。”宋子安北苑《东溪试茶录》:“茶宜高山之阴,而喜日阳之早”。唐·陆羽《茶经》记载:“上者生烂石(有光彩的砂砾土),中者生砂壤,下者生黄土”。这些都说明  相似文献   

18.
语言是文化的表现形式,同理,人们在饮茶活动中的饮茶表达,诸如“沏茶”、“煮茶”、“敬茶”等茶词茶语都是茶文化的表现。本文首先对文化和语言的关系进行说明,并从茶历史、茶俗及饮茶方式、茶文学这三个方面对中西茶文化的差异进行分析,然后从茶名和茶的引申义两个方面才“茶语”翻译提出相关看法,希望能够对当前茶文化翻译起到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9.
茶的营养成分与保健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叶中化学成分是茶的营养和保健功能的根本要素,也是茶作为人类主要饮料的基础。公元前2737年以前,我国劳动人民就发现了茶叶的解毒作用,《神农本草》中有过记载。东汉(公元200年)已发现茶叶兴奋 神经中枢的作用,华佗所著《食论》中有“苦茶久食,益思意” 的叙述,明代(公元1368—1628)顾元庆所著《茶谱》中阐述更  相似文献   

20.
茶与人生态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音音 《茶叶》2001,27(4):52-53
茶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结缘颇深,宋代就曾流传一句老话:“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一语道尽茶在中国人生活中的地位.中国人还在茶中寄托了自己的人生理想、生活情趣和价值追求,品味着关于生命的深层感受,领悟的是一种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