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余庆县烟草黑胫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烟草黑胫病(Phytophthora parsitica)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于2002~2005年在贵州省余庆县对烟草黑胫病发生规律进行观测,结果表明:烟草黑胫病始见期在6月下旬,病害发生高峰期在7月中旬,7月下旬地上部开始死亡,8月上旬地上部进入死亡高峰;连作比轮作发病重,连作时间越长发病越重,轮作发病最轻;地下害虫发生危害影响烟草黑胫病发生程度。防治应采取农业防治为基础,抓好治虫防病,在关键时期及时进行化学防治的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2.
保山植烟区“三虫三病”发生规律动态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保山植烟区主要病虫害的发生规律,通过对植烟区2014~2016年主要病虫害的动态监测,预测病虫害的发病高峰期。结果表明:植烟区主要病害为青枯病、黑胫病、病毒病,主要虫害为斜纹夜蛾、金龟子、烟蚜,其发生高峰期分别为青枯病(7月下旬至8月中旬)、黑胫病(8月上旬)、病毒病(7月中下旬)、斜纹夜蛾(在8月中旬)、金龟子(6月中下旬)、烟蚜(4月中旬和6月上旬)。建议结合植烟区病虫害发生规律,有针对性进行综合防控。  相似文献   

3.
余清  张如阳  汤首全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799-802,809
[目的]掌握普洱市烤烟主要病虫害的发生流行规律和危害特点。[方法]于2006~2008年对普洱市烟区主要病虫害进行了系统观测和大面积普查,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防治措施。[结果]烟草花叶病(TMV和CMV)在烟苗移栽10 d后便开始发病危害烟株,6月中旬至7月上旬是危害高峰期;黑胫病在整个大田生育期均有危害,6月底达到危害高峰;青枯病属于区域性病害,5月上旬便开始危害并持续至7月底;赤星病从6月中旬开始零星发生,烟叶进入成熟采烤阶段后发病速度加快,8月中下旬进入发病稳定期;烟蚜发生危害主要集中在5月30日至7月10日,且有2个危害高峰;5月中下旬是烟青虫的始发期,7月上旬达到为害高峰。[结论]普洱市烟草主要病虫害的发生流行、危害时期以及危害程度各不相同,防治应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采取包括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等的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4.
作者于1986-1989年连续4年在砀山果园场对芦笋茎枯病Phoma asparagi Sacc的发生规律及防治进行了研究.提出上年越冬病残体是当年茎枯病的主要初侵染源,采笋田在停采后10天左右即6月上、中旬开始发病,6月中旬至7月中、下旬为病害流行初盛期,7月下旬至9月中、下旬为病害流行盛期.降雨是茎枯病的主要影响因子,6-9月间降雨量与同期发病率或病情指数呈明显正相关.通过药剂防治使翌年芦笋产量增加50%以上,并总结出芦笋茎枯病综合防治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5.
谭晓华  岑小红  彭军  代先强 《安徽农业科学》2014,(15):4690+4701-4690
为有效地预防烟草黑胫病在丰都县的流行与发生,2013年对烟草黑胫病在不同海拔高度的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烟草黑胫病始见期在6月中旬,病害发生高峰期在7月上旬,7月下旬地上部进入死亡高峰;不同海拔烤烟种植区烟草黑胫病的发病情况差异较大,低海拔地区黑胫病发生较普遍,而海拔较高地区发病较少。在烟草黑胫病的防治中,应采用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在关键时期及时进行化学防治。  相似文献   

6.
枣缩果病又叫雾抄、雾掠、烧茄子病,在大部分枣产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主要靠昆虫、雨水传播.7月下旬开始出现病斑,8月中旬为发病高峰.在8月中旬(果洼变红至全果1/3变红),若空气相对湿度大,尤其有间断性阵雨或连续大雾天气,更有利于病害发生.同株发病率大果高于小果.  相似文献   

7.
枣缩果病又叫雾抄、雾掠、烧茄子病,在大部分枣产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主要靠昆虫、雨水传播.7月下旬开始出现病斑,8月中旬为发病高峰.在8月中旬(果洼变红至全果1/3变红),若空气相对湿度大,尤其有间断性阵雨或连续大雾天气,更有利于病害发生.同株发病率大果高于小果.  相似文献   

8.
辣椒疮痂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大方县辣椒疮痂病田间发生规律进行了调查及综合防治技术研究.结果表明:辣椒疮痂病始病期一般在5月上旬,危害盛期在6月中旬至7月中旬,7月下旬老病叶大量脱落.新病叶增加缓慢,病情不再发展;发病初期用77%可杀得可湿性粉荆或72%农用链霉素可溶性粉剂连续防治2次,可取得较好防效.  相似文献   

9.
新疆葡萄重大病虫害发生规律及绿色防控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新疆的葡萄产区具有典型的地理区域分布特点,不同区域葡萄的主要病虫害种类和发生规律不同.通过研究葡萄主要病虫害的发生规律,提出新疆葡萄病虫害区域化的绿色防控关键技术.[方法]通过五点取样法,对病虫害进行分级和定点定株调查.[结果]北疆地区葡萄以霜霉病为害为主,6~7月为病害初发期,8月为发病高峰期;哈密地区以葡萄白粉病及穗轴褐枯病为主,葡萄白粉病发病初期为6月下旬~7月初,发病高峰期为7月下旬~8月中旬;穗轴褐枯病发病初期为5月上旬~下旬,发病高峰期为5月下旬~6月中旬.吐鲁番地区则以葡萄斑叶蝉为主,为害自每年4月初~10月,5和8月发生量最大,是葡萄斑叶蝉发生的盛期.[结论]在葡萄病虫害治理的多项科研成果基础上,结合新技术、新农药的应用,提出以农业栽培管理措施和物理机械防治为基础,环境友好农药早期防控技术为辅助措施的新疆葡萄重大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为新疆葡萄绿色食品生产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0.
于2008年调查了天津城区法桐叶烧病与树龄、光照的关系及其消长动态。结果表明:法桐叶烧病发病初期在5月中旬,5月下旬到7月中旬为缓慢发病期,7月下旬直到10月底病害进入发病盛期;环境光照对病害发生轻重有显著影响,向阳面树体发病程度(平均病情指数41.66%)明显重于背阴面的树体(平均病情指数13.77%);不同树龄的树体病株率差异明显,在发病较轻的背阴面,严重度(病情指数)差异不明显,在发病严重的向阳面随树龄增加病情指数呈增长趋势。  相似文献   

11.
为筛选出适宜宣威西部烟区种植的优质烤烟品种,于2019年采用田间对比试验,研究10个烤烟品种的农艺性状、主要病害发生率、经济性状以及初烤烟叶的含梗率、化学成分和感官质量等方面的差异性。结果表明,‘云烟105’、‘中川208’等烤烟品种的大田长势表现较好,病害发生率低,4种主要病害发病率均低于2.34%,其中黑胫病的发病率均低于0.93%,发病率较其他品种低;‘云烟105’、‘中川208’和‘云烟97’以单位产值为主的经济性状较优,产值均大于71711.70元/hm2,生态适应性较好。同时‘云烟105’的平均含梗率相对较低(35.98%)、化学成分和感官质量平均综合分值较高,分别为0.63和0.58,市场适应性较好。‘云烟100’、‘云烟87’等烤烟品种整体表现中等,可作为储备品种加以研究。‘云烟121’、‘云烟123’和‘云烟116’等烤烟品种整体表现较差,不适合在该区域种植和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烟叶的燃烧特性,为不同类型烟叶的燃烧性能鉴别提供科学的参考。[方法]以同步热分析(STA)技术分析上、中、下部位烟叶的燃烧特性。[结果]在不同的氛围和升温速率下,烟叶的燃烧特性指数Sn(烟叶中部)Sn(烟叶下部)Sn(烟叶上部),即在不同氛围和升温速率下中部烟叶的燃烧性能最佳。不论氮气氛围或氮氧混合气氛围下,反应活化能均是E(烟叶上部)E(烟叶下部)E(烟叶中部),烟叶的活化能在氮气氛围下大于氮氧混合气氛围。[结论]建立的燃烧特性指数和反应动力学评价方法,能够为不同类型烟叶的鉴别提供有效的途径,且直观简洁。  相似文献   

13.
在贵州省兴义市白碗窑镇,采用五点取样法对烤烟品种云烟87号的烟草赤星病发生为害情况进行了调查及药剂防治试验,结果表明:烟草赤星病于7月中下旬至8月初发生为害,多雨天气下扩展蔓延较快,成熟采收期的平均发病率达30.81%,平均病情指数为10.43;采用40%菌核净400~800倍液喷雾防治均有明显效果,防效为53.12%~64.60%,以600倍液喷雾处理的烟叶烘烤后质量等级最高,中上等烟比例较对照提高14个百分点,折合综合经济效益较对照提高6783.35元/hm2,增收效果明显,但不同施药浓度对烟叶产量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4.
陈辉  姚志恒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4):6333-6334
[目的] 研究烟草愈伤组织的发育情况及其丛生芽或分化点的形态建成。[方法] 在无菌条件下,把烟草叶片切块培养在含有2mg/L NAA和1mg/L6-BA的MS培养基上诱导愈伤组织的形成;而后,转移愈伤组织到含有NAA 0.1mg/L+BA2.0mg/L的分化培养基上使其产生丛生芽或分化点。[结果] 诱导培养20d后,愈伤组织基本形成且没有发生污染,烟草叶片愈伤组织的诱导培养是成功的。愈伤组织的整体分化率比较高,愈伤组织上形成的丛生芽或分化点比较多,且分布比较均匀;编号为4的分化培养基上愈伤组织的分化不理想,且其丛生芽或分化点分布极不均匀。在烟草叶片愈伤组织的分化培养中NAA和6-BA的添加量分别为0.1和2.0mg/L。[结论] 该研究为植株繁育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几种生防菌对烟草生长发育及其抗病性的影响。[方法]从云南曲靖烟区采摘的健康烟叶中筛选分离出3种生防菌株,分别命名为XGR、SHNA和FXJ,再将这3种菌种混合为复配菌剂,共4种生防菌同时应用于大田烟叶生产中。在采烤前测量其株高、茎围、叶片数、最大叶面积和赤星病发病率及病情指数。[结果]相对于空白对照处理,处理D施用复配菌剂,不接种病原的株高、茎围、叶片数和最大叶面积分别高13.21%、3.74%、6.15%和8.55%,其他施用生防菌的几个处理农艺性状也优于对照。赤星病发病率和病情指数最低的处理C,分别为16.5%和3.55,发病率和病情指数较低的分别是其他几种施用生防菌的处理。烟草产量最高的是处理D 2 468.21 kg/hm2,上等烟比例也最高,其他几种施用生防菌的处理也比空白处理高。[结论]这几种生防菌对烟叶的生长发育及抗赤星病等方面具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吴云平  张斌  周初跃  焦天雷 《安徽农业科学》2014,(16):5220-5224,5242
[目的]评价分析云南德宏梁河产区烟叶质量,了解该产区的烟叶质量特色.[方法]通过对安徽中烟云南德宏梁河基地单元的烟叶外观质量、物理指标、化学成分、感官质量的评价,以系统地了解其质量风格特色.[结果]试验表明,云南德宏梁河烟叶的成熟度、叶片结构、油分、色度等各项指标符合标准规定,烟叶外观质量总体较好,上部、中部和下部烟叶外观质量得分分别为63.17、75.58和66.25分,3个部位的加权平均得分为69.53分.各项物理指标评价结果整体适宜,符合各部位烟叶物理特性.各部位化学成分评价得分为83.88分,烟碱含量上部叶整体适宜.上部烟叶糖碱比基本协调,中下部偏高.钾离子含量整体较高,氯含量较为适宜,钾氯比适宜.香型为较典型的清香型,香气质较好,香气量较充足,烟气浓度及劲头中等,杂气小,余味干净舒适.[结论]研究可为云南德宏梁河烟叶产区的品种筛选、栽培措施调整、烟叶采购、加工复烤、配方使用提供相应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重庆烟区烤烟质量特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科学地评价分析重庆烟区烟叶质量,进一步优化该产区的烟叶质量。[方法]通过对重庆烟区149份烤后烟的外观质量、物理指标、化学成分、感官质量的评价,系统地了解其质量风格特点。[结果]试验表明,重庆烟区烟叶以“成熟-”为主,颜色“橘黄”为主,身份“稍薄”、“中等”,结构“疏松”,油分“稍有、有”。烟叶各物理指标中以叶面密度、填充值、叶宽等指标差异度较大,而叶长、含梗率、平衡水分差异度较小。烟碱含量、糖碱比、氮碱比适宜,烟叶钾含量、两糖比值较高,氯含量较低。中部叶劲头中等,浓度以“中等”、“较浓”为主,香气质以“较好”为主,香气量“较足”,余味以“较舒适”、“舒适”为主,杂气为“有”、“较轻”,刺激性为“有”、“微有”;且中部叶烤烟感官质量档次主要分布在“较好—好—中等”范围内,“较差、差”的等级所占比例极小。[结论]研究可为重庆烟叶产区烤烟的栽培措施调整、烟叶采购加工、复烤配方使用提供相应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10个烟草品种对烟草赤星病的抗病性,为酉阳烟区烟草品种的选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比较了生产中常用的10个烟草品种对烟草赤星病的抗性,并对各品种的农艺性状进行了测量.[结果]烟草赤星病发病从轻到重的顺序依次为云烟87、云烟97、南江3号、NC297、中烟103、红花大金元、K326、NC102、云烟85和贵烟4号,其中云烟87烟草赤星病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均最低,分别为22.5%和3.16,云烟97和南江3号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与云烟87很接近,分别为23.0%、3.32和24.5%、3.22,同属于发生相对较轻微的品种,上述3个品种对烟草赤星病的抗性相对较高,而K326、NC102、云烟85以及贵烟4号的发病率则相对较高,均高于30%,对烟草赤星病的抗性相对较低.南江3号的株高、茎围、腰叶长、腰叶宽等农艺性状均显著高于其他品种.[结论]综合比较抗病性和农艺性状,南江3号具有很好的栽培价值,适合在酉阳烟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不同覆盖模式烟田对烟草病虫害的影响。[方法]以云烟87为材料,选取稻草覆盖烟田、地膜覆盖烟田和不覆盖烟田,分别于地膜覆盖田破膜时、团棵期、中部叶成熟采摘期进行3次定点调查。[结果]对虫害的影响而言,烟蚜在地膜覆盖烟田较稻草覆盖和不覆盖烟田有较大程度降低,斜纹夜蛾在地膜覆盖烟田有提早加重发生趋势,而不同覆盖模式对烟青虫和地老虎的发生影响不明显。对病害的影响而言,花叶病在中部叶成熟采收前稻草覆盖和地膜覆盖烟田较不覆盖烟田均有一定程度的降低,气候斑病和赤星病稻草覆盖烟田较地膜覆盖烟田和不覆盖烟田较明显降低,而不同覆盖模式对黑胫病影响不明显。[结论]该研究为烟田烟草病虫害综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