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麦和玉米中玉米赤霉烯酮污染情况初探(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扦取小麦样本48份,玉米样本33份,采用单克隆抗体生物免疫技术和荧光光度仪测定扦取样品中玉米赤霉烯酮的含量。结果表明,小麦中玉米赤霉烯酮阳性率为100%,浓度范围0.014~0.47mg/kg。玉米中玉米赤霉烯酮阳性率为100%,浓度范围0.018~0.73mg/kg。玉米污染程度高于小麦。  相似文献   

2.
新西兰研究者最近对1992~1994年收获的玉米作霉菌菌相和霉菌毒素污染量的普查,普查结果,1992~1994年收获的玉米普遍感染了镰刀菌。玉米中带有的霉菌毒素主要是镰刀菌烯醇、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以及玉蜀赤霉烯醇,1992年收获的玉米样品中镰  相似文献   

3.
分析研究了玉米不完善粒、霉变粒、水分含量与真菌毒素含量之间,以及不同真菌毒素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玉米不完善粒、霉变粒、水分含量与真菌毒素含量之间没有相关性;黄曲霉毒素B1、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玉米赤霉烯酮3种真菌毒素之间也没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利用臭氧气体降解玉米籽粒中玉米赤霉烯酮毒素(ZEN)效果.通过室内试验研究不同处理方式、温度以及玉米水分条件下,臭氧降解玉米籽粒中玉米赤霉烯酮毒素(ZEN)的效果情况.结果 表明,臭氧能够降解玉米中的玉米赤霉烯酮毒素(ZEN),臭氧对水分高的玉米籽粒的毒素降解率效果较低水分的好,且在低温条件下臭氧降解效率将会下降...  相似文献   

5.
在食用了真菌污染的植物后,寄生在各种植物上的不同的镰刀菌种会引起人畜疾病.玉米中的串珠镰刀菌F.moniliforme看来与人类食管癌的高发率有关。1989年中国从河南林县和商丘两个食管癌高危和低危区收集了47个玉米样品,分析了样品中串珠镰刀菌产生的霉菌毒素fumonisinB1和B2。在含有fumonisin的样品中,林县玉米平均FB1水平为872ng/g,FB2为448ng/g;而商丘玉米中FB1为890ng/g,FB2为330ng/g。林县玉米fumonisin污染率(48%)大约是商丘玉米污染率(25%)的两倍,而且前者玉米样品还常伴有单端孢霉烯类毒素的污染。从林县玉米…  相似文献   

6.
通过样品采集和制备,对5个样本的呕吐毒素、玉米赤霉烯酮、黄曲霉毒素B1含量进行检测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同一玉米样品同一生霉粒其含量与呕吐毒素、玉米赤霉烯酮、黄曲霉毒素B1含量呈正相关;同一地区玉米真菌毒素整体侵染程度基本相同,不同地区三种真菌毒素侵染程度不同,不同生霉粒包含的真菌毒素类型不同,真菌毒素具有地域性;陕西地区2017年黄曲霉毒素B1污染基本为零;同一小麦样品不同梯度病斑粒含量与呕吐毒素呈正相关,不同地区小麦呕吐毒素可能差别很大,赤霉病粒对小麦呕吐毒素的影响非常大。因此,不能简单由玉米、小麦的外观或者生霉粒、病斑粒含量判断真菌毒素含量的高低,但是根据同一样品中同一生霉粒、病斑粒其含量与真菌毒素呈正相关性,可以在收获季节,分地区采集样品,检测完好粒与生霉粒或者病斑粒真菌毒素的侵染情况,寻找合理控制点,通过收购质量指标指导对相关监测卫生指标的把控,辅助粮食质量安全的监测,尽力解决目前现场收购时的质量安全风险漏洞。  相似文献   

7.
选择水分含量在10.1%~14.5%的135个有代表性的早籼稻谷样品,根据含水量的不同分为3组,分别采用105℃恒重法和快速测定法测定水分,研究测定结果的平均差,以确定快速测定法的可靠性。结果表明:当稻谷样品含水量在10.1%~11.5%时,快速测定法测定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较高,两种测定方法可以有选择地使用;当样品含水量在11.6%~13.0%时,采用两种方法测定出来的结果平均差最小,两种测定方法可以等同使用;当样品含水量在13.1%~14.5%时,两种方法测定结果平均差为0.253%,超过了GB5497—85中规定的平行试验允许误差0.2%,要滨重使用快速水分测定法进行水分测定,以免结果误差过大。  相似文献   

8.
2004-2005年,采用SB-900水分仪法和国标法两种方法对63个种子批次的棉花毛子样品的水分含量进行测定,其中SB一900水分仪三个程序中任何一个程序测定毛子样品水分的测定值都高于该样品国标法的测定值。但两种方法的相关性很高.其中以水分仪法的613#程序代码和国标法的相关性最高为0.9559。由此得出回归方程的预测值与国标法水分测定值的吻合率最高达61.9%。  相似文献   

9.
以体外培养的人正常肝细胞(LO2)和人胚肾细胞(HEK293)为模板,用MTT比色法研究了玉米赤霉烯酮对以上两种细胞株的毒性作用,结果表明,在所测浓度范围内,玉米赤霉烯酮对这两种细胞的抑制率随其作用浓度的增加而增强,而其作用浓度到达一定程度时,玉米赤霉烯酮对这两种细胞的抑制率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不再增加。实验结果证明在2.50μg/mL和1.25μg/mL的最高浓度下,玉米赤霉烯酮对人正常肝细胞(LO2)和人胚肾细胞(HEK293)的抑制率分别为86.61%和67.06%,可见其肝毒性和肾毒性明显。  相似文献   

10.
建立了免疫亲和柱净化-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法检测植物油中玉米赤霉烯酮的分析方法.方法的定量检出限为9.5μg/kg,相对标准偏差低于7.2%,回收率为89.2%~111.5%.该方法简便快速、灵敏准确、重现性好,可以用于植物油中玉米赤霉烯酮的定量检测.  相似文献   

11.
计算机分子对接是模拟受体和底物之间通过能量匹配和几何匹配而相互识别的过程。其被广泛运用于虚拟筛选活性物质以及初步判断分子活性和毒性等领域,并对实体分子活性毒性实验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本实验是通过利用计算机分子对接软件discovery studio 3.1client,以强雌激素活性的17β雌二醇作为阳性对照,对粮食中的主要毒性物质-玉米赤霉烯酮及其两种降解产物α-玉米赤霉醇、β-玉米赤霉醇的雌激素活性进行初步分析。实验结果表明,玉米赤霉烯酮、α-玉米赤霉醇、β-玉米赤霉醇对于雌激素的两种特异性受体α雌激素受体以及β雌激素受体的结合能量分别为-38.9894kcal/mol、-41.937kcal/mol、-27.6144kcal/mol,软件对接评分分别为:玉米赤霉烯酮113.570和106.956;α-玉米赤霉醇94.0647和72.6476;β-玉米赤霉醇115.28和107.458;计算机对接实验表明,这三种物质均有很强的雌激素活性,并且活性大小为:α-玉米赤霉醇玉米赤霉烯酮β-玉米赤霉醇。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高水分玉米(水分含量14.3%)房式仓散装储藏的研究,认为高水分玉米采用化学熏蒸可达到杀虫抑霉目的、机械通风可达降水降温目的,两种储藏技术配合应用可使高水分玉米安全度夏,安全储藏。  相似文献   

13.
阐述了粮食水分测定在粮油检测中占有的重要地位。分析了4种不同类型的粉碎机制备样品,高水分玉米差异较大,结果最大差值达到2.9%,一般在0~2.9%之间;同一样品存在明显差异,FSF粉碎机、JFSD-70实验室粉碎磨对玉米水分测定可能更接近真实玉米水分。而万能粉碎机测定结果与玉米真实检测水分差异较大;低水分玉米4种粉碎机检测水分差异较小。分析了产生误差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研究不同贮藏温度、光照、氧气体积分数、水分活度对贮藏期间全脂羊奶粉游离脂肪酸含量的影响,贮藏温度分别为5,25,35℃,分别于1个月、2个月、3个月测定全脂羊奶粉的游离脂肪酸;光照情况分为避光、光照,氧气体积分数分别为3%和21%,水分活度分别为0.11,0.23和0.32,分别每周测定1次全脂羊奶粉的游离脂肪酸。结果表明,贮藏温度、光照、氧气体积分数、水分活度对全脂羊奶粉游离脂肪酸含量都有显著影响(p0.05),且氧气体积分数对全脂羊奶粉有极显著的影响(p0.01)。试验证明,低温、避光、低体积分数氧气和低水分活度可以延缓游离脂肪酸含量的上升。  相似文献   

15.
Weise 等以及 Schwecke 等曾用气相色谱法测定食品的总水分并与真空烘箱法对照比较,得到了较为一致的结果。Mallett 等用苯萃取法抽提食品样品中的水,用卡尔·费休法滴定,再与苯萃取纯水的滴定结果比较,测定了食品的水分活度。本文采用苯萃取法抽提食品中的自由水,然后用色谱法和卡尔·费休滴定法对照,测定食品中水分活度,其基本原理是,在一定温度、压力下,当体系达到平衡状态时,水分在不同相中具有相同的化学位:  相似文献   

16.
臭氧去除粮食中黄曲霉毒素B1的方法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分别在木制和白铁皮制的熏蒸柜中用臭氧处理黄由霉毒素B1污染过的粮食,臭氧发生嚣通过气管与熏蒸桓相连,臭氧处理浓度20~50ppm,处理时间1~9小时。粮食中的黄由霉毒素B1采用免疫亲和柱法进行检测。研究结果表明,臭氧侥有效地去除粮食中的黄由霉毒素B1。用臭氧连续或闰断处理低水分(15%以下)粮9小时,粮食中污染的黄由霉毒素B1去除率可达90%以上;同一粮种,低水分粮食的去毒效果比高术分粮好;不同的粮种去毒效果有差异,对稻谷效果最好,其次是小麦和玉米;粮食中污染的黄由霉毒素B1在臭氧处理的最初l~2小时去除速度最快,毒素含量可下降80%以上。对于低术分(15%以下)粮,如果黄由霉毒素B1含量在100ppb以内,经20~50ppm的臭氧处理9小时后,其黄由霉毒素B1含量就可降至5ppb以下。研究结果表明,臭氧处理法可以发展成为一种具有实际应用前景的去除粮食中污染的黄由霉毒素B1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真菌毒素在食品加工过程中的变化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食品加工中,谷物和其他食品原料中的真菌毒素无法完全被破坏,使最终食品受到真菌毒素残留的污染。谷物中常见的真菌毒素包括黄曲霉毒素、赫锗霉毒素、伏马毒素、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和玉米烯酮。研究表明,食品加工对真菌毒素的稳定性有明显的影响,例如,分类、清理、磨粉、酿造、蒸煮、焙烤、油炸、烧烤、罐装、压片、碱处理及挤压处理的影响,尤其是高温的影响最为显著。一般的加工工艺只能降低毒素含量,但无法彻底清除毒素。然而,烧烤和挤压过程具有减少毒素浓度的作用,所以通常用高温处理来清除真菌毒素。在高于150℃时进行挤压处理,可以减少大部分玉米烯酮、减少50%的黄曲霉毒素,可以降低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的含量,使伏马毒素含量大幅度下降。在葡萄糖存在的情况或者在160℃及高于160℃的情况下进行挤压处理,毒素含量下降的幅度最大。在污染了伏马毒素的玉米粒中添加10%的葡萄糖,然后对其进行挤压处理,结果使FB1的含量下降了75%~85%。在加压处理的过程中,伏马霉毒素可以产生降解产物,包括一些少量水解的FB1、N-(羧甲基)-FB1和较多的N-(1-脱氧-D-1-y)l-FB1。用小鼠做毒理学试验,用挤压过的污染了伏马毒素的玉米喂养小鼠,结果...  相似文献   

18.
在南方各地采集的各种玉米样品141号,共分离得真菌60种。在这些真菌中,黄曲霉、黑曲霉、烟曲霉、薛氏曲霉、杂色曲霉、赤曲霉、米根霉、稻恶苗霉是贮藏玉米表面及内部的优势菌。大部分样品受黄曲霉的危害比较严重,其中以广东阳山县、广西扶绥县及南宁市、四川梁平县采集的样品尤甚。云南及贵州等地的玉米样品受黄曲霉的侵害较轻。不同的玉米品种感染霉菌的种类及其数量是不同的,有些品种受害较重。有些则较轻。  相似文献   

19.
2004-2005年,采用SB-900水分仪法和国标法两种方法对63个种子批次的棉花毛子样品的水分含量进行测定,其中SB-900水分仪三个程序中任何一个程序测定毛子样品水分的测定值都高于该样品国标法的测定值。但两种方法的相关性很高,其中以水分仪法的613#程序代码和国标法的相关性最高为0.9559。由此得出回归方程的预测值与国标法水分测定值的吻合率最高达61.9%。  相似文献   

20.
美国研究者最近报导了用两种长链多聚磷酸盐防霉处理水分为21%至14.4%的玉米,并分析研究了经处理后的玉米以及处理后又储藏6个月的玉米的湿研磨制品产量以及玉米粉组分的影响。经研究发现,处理后的玉米与未处理玉米相比,对其固形物含量影响不大,但经磷酸盐处理后并储藏8个月的玉米生产出的粗淀粉含量较未处理组低,对纯淀粉含量影响甚微;处理后的玉米对生产其它玉米制品也没有多大影响。玉米粉谷航中的蛋白质含量和纤维素含量较未处理组高。处理后马上加工的玉米,胚中的含油量比未处理玉米的低,但经处理后又储藏6个月后的玉米,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