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初步研究了1株薛氏丙酸杆菌(Propionibacterium shermanii)代谢物在不同pH值下的抑菌活性,以及该菌在不同质量浓度乳酸钠和葡萄糖培养时其生物量、还原糖含量、pH值和抑菌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丙酸杆菌代谢物在pH为6.0时,12 h内对恶臭假单胞菌可完全抑制,随着pH值的升高,代谢物的抑菌活性降低;丙酸杆菌在含15 g/L乳酸钠+5 g/L葡萄糖的复合碳源培养基中培养菌体干质量最大,达到3.13 g/L;培养初期还原糖消耗很快,2 d内耗糖占总还原糖的70%以上;pH值是有机酸产生和消耗相平衡的结果,培养基中葡萄糖含量越高,培养液的pH值越低;乳酸钠和葡萄糖对代谢物的抑菌活性有显著影响,在含15 g/L乳酸钠+5 g/L葡萄糖的复合碳源培养基中,代谢物抑菌活性最高,达到36.4 AU/mL。说明15 g/L乳酸钠+5 g/L葡萄糖的复合碳源培养基是最优培养基。  相似文献   

2.
丙酸杆菌代谢物摇瓶补料分批发酵条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初步研究1株薛氏丙酸杆菌(Propionibacterium.shermanii)代谢物在摇瓶补料分批发酵中的最适碳源、氮源及其用量,旨在为丙酸杆菌工业化生产提供参考。【方法】在摇瓶分批发酵条件下,以丙酸杆菌对恶臭假单胞菌(Pseudomonas.pudia)的抑菌活性为检测指标,以未补加碳氮源处理为对照,从发酵第4~7天,每隔24 h补加1次不同质量浓度的复合碳源(m(乳酸钠)∶m(葡萄糖)=3∶1)、不同氮源(胰蛋白胨、酵母粉、牛肉膏),每天取样检测发酵液的抑菌活性,最后对获得最佳补料条件进行验证,在此基础上确定补料时间。【结果】从发酵第4天开始每隔24 h补加1次3 g/L复合碳源和2 g/L酵母粉时,丙酸杆菌代谢物对恶臭假单胞菌抑菌活性在第8 d最高,为33.47 AU/mL,显著高于对照组22.48 AU/mL(P<0.05);每隔24 h补料1次与每隔12 h补料1次,对提高抑菌活性的影响不大。【结论】在分批发酵过程中每隔24 h补加1次3 g/L复合碳源2、g/L酵母粉,可以明显提高丙酸杆菌代谢物对恶臭假单胞菌的抑菌活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初步研究1株薛氏丙酸杆菌(Propionibacterium.shermanii)代谢物在摇瓶补料分批发酵中的最适碳源、氮源及其用量,旨在为丙酸杆菌工业化生产提供参考。【方法】在摇瓶分批发酵条件下,以丙酸杆菌对恶臭假单胞菌(Pseudomonas.pudia)的抑菌活性为检测指标,以未补加碳氮源处理为对照,从发酵第4~7天,每隔24 h补加1次不同质量浓度的复合碳源(m(乳酸钠)∶m(葡萄糖)=3∶1)、不同氮源(胰蛋白胨、酵母粉、牛肉膏),每天取样检测发酵液的抑菌活性,最后对获得最佳补料条件进行验证,在此基础上确定补料时间。【结果】从发酵第4天开始每隔24 h补加1次3 g/L复合碳源和2 g/L酵母粉时,丙酸杆菌代谢物对恶臭假单胞菌抑菌活性在第8 d最高,为33.47 AU/mL,显著高于对照组22.48 AU/mL(P<0.05);每隔24 h补料1次与每隔12 h补料1次,对提高抑菌活性的影响不大。【结论】在分批发酵过程中每隔24 h补加1次3 g/L复合碳源、2 g/L酵母粉,可以明显提高丙酸杆菌代谢物对恶臭假单胞菌的抑菌活性。  相似文献   

4.
以富含丙酸茵与乳酸茵的奶酪为茵源材料,利用乳酸茵不能以乳酸为碳源这一特点,对丙酸产生菌株进行富集,经过初筛、复筛,从178株菌株中筛选得到5株丙酸产生菌株,其中XZ1号菌株丙酸产量最高且发酵性能稳定,被确定为下一步研究的出发菌株.对该菌株进行生理生化特性鉴定及16SrDNA全序列分析表明,该菌为费氏丙酸杆菌(Propionibacterium freudenreichii),将其命名为P.freuden-reichii XZ1;不同玉米浆浓度及不同碳源对丙酸生产的影响考查表明,玉米浆的最适浓度为40g·L-1,当以20 g·L-1葡萄糖及20 g·L-1的乳酸为混合碳源时,丙酸产量最高达18.94 g.L-1.  相似文献   

5.
采用微胶囊固定化技术,利用聚乙烯醇、海藻酸钠和氯化钙制备汉逊德巴利酵母微胶囊,探讨了聚乙烯醇、海藻酸钠、氯化钙的浓度对汉逊德巴利酵母微胶囊的制备工艺及其产3-羟基丙酸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聚乙烯醇、海藻酸钠和氯化钙浓度的分别增加,3-羟基丙酸含量先增加后减少。聚乙烯醇最佳浓度为10.0%,此时3-羟基丙酸含量为(20.01±0.66)g/L;海藻酸钠为最佳浓度为1.0%,此时3-羟基丙酸含量为(18.71±0.54)g/L;氯化钙最佳浓度为2.1%,此时3-羟基丙酸含量为(18.37±0.45)g/L。聚乙烯醇和海藻酸钠联合固定汉逊德巴利酵母制备微胶囊最佳工艺为10.0%聚乙烯醇,1.0%海藻酸钠和2.1%氯化钙,在此条件下3-羟基丙酸含量为(21.53±1.12)g/L。  相似文献   

6.
气相色谱法测定食品中丙酸及其盐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振杰  陈敬  张恒 《安徽农业科学》2014,(16):5231-5232,5238
[目的]建立固体及液态食品中丙酸含量测定的气相色谱方法.[方法]用水蒸气蒸馏法将食品中存在的丙酸及其盐类共沸蒸馏,以丁酸做内标,采用HP-FFAP柱(30 m×0.32 mm×0.25μmn)对其进行分离.以保留时间定性,试样中丙酸和正丁酸峰面积比与标准系列比较定量.[结果]试验表明,丙酸在1.0 ~50.0 m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2 =0.999 8,面条与酱油中丙酸的添加回收率分别为94.8%~ 97.3%和99.5%~102.6%,变异系数分别为0.62% ~1.49%和0.63% ~ 0.93%,定量限为0.025 g/kg.[结论]该方法简便、快速、可靠,可用于市售食品中丙酸含量的测定.  相似文献   

7.
任思竹  陈青君  程继鸿 《安徽农业科学》2014,(16):4974-4975,4990
[目的]研究碳源、氮源对蜜环菌生长的影响.[方法]选用6种不同碳源和8种不同氮源的培养基,通过测定摇瓶浅层培养后蜜环菌菌球的生物量,探讨不同的营养源对蜜环菌生长的影响.[结果]最佳的培养条件为:在培养温度25℃、振荡器转速为150 r/min的黑暗环境中恒温培养10 d;最适碳源、氮源分别是蔗糖和酵母膏,菌球生物量分别达到(10.60±2.70)和(3.95 ±3.55) g/L.[结论]该方法为供试蜜环菌的培养基筛选及进一步研究天麻、猪苓的共生特性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韩秀英  郭瑞雪  邵美丽  周磊  李峰 《安徽农业科学》2013,(12):5179-5182,5232
[目的]为了得到磁螺菌Magnetospirillum.gryphiswaldense MSR-1的最佳培养条件。[方法]通过单因素试验分析,确定最适于磁螺菌M.gryphiswaldense MSR-1生长的碳源和氮源分别是乳酸钠和氯化铵,综合考虑pH、乳酸钠和氯化铵3个因素对MSR-1生长的影响,用Design-Expert.8.05b软件的Box-Behnken进行响应面分析,优化MSR-1的培养条件,得到了菌体生长模型,同时取得模型最优值时各因素的水平。[结果]当乳酸钠浓度为3.17 g/L,氯化铵浓度为0.43 g/L,pH为6.98时,理论预测的OD600值为0.797,并在该条件下进行了3次重复验证试验,OD600的平均值为0.792,与理论值基本吻合。[结论]在菌体生长过程中,氯化铵和pH及乳酸钠和pH对菌体的交互作用显著,乳酸钠和氯化铵对菌体生长的交互作用不显著。菌体生长模型达到显著水平,可以对磁螺菌M.gryphiswaldense MSR-1在不同条件下的生长情况进行分析与预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环境因子对甘蔗内生成团泛菌(Pantoea agglomerans)XD20生长及促生特性的影响,为该菌的进一步开发应用提供参考.[方法]检测不同pH、氯化钠浓度、重金属、化学试剂及铁离子浓度、碳源、氨基酸及碳氮比对菌株XD20生长、嗜铁性能和溶磷性能的影响,并采用正交设计对碳源、氮源、氯化钠浓度进行优化筛选.[结果]菌株XD20适宜生长的pH在7左右,超过4%的氯化钠浓度会抑制其生长;菌株XD20具有一定的重金属耐受性,可在Mn7+、Cr6+浓度为5~400 mg/L范围内生长;以MSA作为基础培养基,当铁离子浓度为0~10μmol/L时,该菌的相对嗜铁量随铁离子浓度升高而升高,当铁离子浓度超过10μmol/L时,其相对嗜铁量含量呈降低趋势.以柠檬酸为碳源、脯氨酸为氮源、碳氮比为3:1时,有利于菌株XD20嗜铁素的分泌.不同碳源对菌株生长和溶磷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有利于该菌生长的碳源排序为甘油>葡萄糖>柠檬酸>蔗糖>苹果酸;正交试验结果表明,供试菌株XD20生长量最大的碳源、氮源和氯化钠浓度分别为0.1%柠檬酸、0.5 g/L硫酸铵和4%氯化钠;影响供试菌溶磷能力的因子顺序为钠离子浓度>碳源>氮源,菌株XD20溶磷量最大时的培养条件与其生长量最大时的培养条件一致.[结论]甘蔗内生固氮菌株XD20具有较好的环境耐受性,铁离子浓度会影响其生长量和嗜铁量.以柠檬酸为碳源、脯氨酸为氮源、碳氮比为3:1时,有利于菌株XD20嗜铁素的分泌.0.1%柠檬酸、0.5 g/L硫酸铵和4%氯化钠的培养条件对其生长和溶磷特性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0.
申芸萍 《安徽农业科学》2014,(19):6172-6173
[目的]探讨不同物质对唐菖蒲继代培养试管苗芽增殖的影响.[方法]在唐菖蒲试管苗芽增殖过程中,添加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碳源、活性炭,考察不同物质对芽增殖影响.[结果]浓度0.5 mg/L奈乙酸与浓度1.0 mg/L的6-苄基腺嘌呤植物生长调节剂组合下,苗增殖效果好而且苗较壮,增殖倍数为5.0.2%的活性炭,在30 d内有利于试管苗株高的增加,但对芽的诱导无明显作用.[结论]用50 g/L市售白糖代替40 g/L纯蔗糖作为培养基的碳源是可行的,这样降低了配制培养基的成本,而且对试管苗的增殖和质量无影响.  相似文献   

11.
杨国会  缪承阳  米春江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4):16767-16768
[目的]研究不同碳源对虎眼万年青离体生长的影响。[方法]以虎眼万年青子鳞茎为外植体,以MS培养基为基本培养基,附加6BA1.0mg/L、NAA0.2mg/L,在培养基中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蔗糖(15、30、45g/L)、麦芽糖(15、30、45g/L)和葡萄糖(15、30、45g/L)。[结果]蔗糖为虎眼万年青离体生长的最佳碳源。当蔗糖浓度为30g/L时,虎眼万年青离体生长的繁殖系数最高,长势最好。[结论]为从根本上解决虎眼万年青生产过程中优化品种、周年供应、控制成本等问题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高山被孢霉利用合成培养基液体发酵产花生四烯酸(ARA)的发酵液组分进行优化。[方法]对培养基中的碳源进行了优化,对单一碳源、复合碳源进行筛选,并优化了它们的起始浓度。利用单因素试验对多种无机氮源进行了筛选。对具有显著效应的葡萄糖、甘油、酵母粉和氨基酸混合物4个因素进行最陡爬坡试验后,利用响应面中心组合设计对显著因素进行了优化。[结果]最佳碳源组合为葡萄糖80 g/L+甘油20 g/L。以酵母粉为氮源,以氨基酸混合物为生长因子添加到培养基中,可促进高山被孢霉发酵液中ARA的积累。最佳合成培养基组分为:葡萄糖80 g/L,甘油12 g/L,酵母粉20 g/L,氨基酸混合物0.3 g/L。对优化后的合成培养基进行了验证,摇瓶发酵培养7 d后检测其产量,测得平均产量为7.084 1 g/L,与预测值接近。[结论]该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提高ARA在工业化生产中的得率提供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13.
孔晶  贾建波  赵玉萍  任世英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4):20951-20952
[目的]构建了负责运输苏氨酸至胞外的转运蛋白的关键基因rhtB过表达的苏氨酸发酵菌M122,考察不同的碳源、氮源及pH对该重组菌产L-苏氨酸的影响。[方法]选用不同的碳、氮源对L-苏氨酸生产菌株的发酵过程进行分析,对发酵培养基的碳、氮源及pH进行优化。[结果]定向改造后苏氨酸发酵菌对营养物质的利用效率增加,使用蔗糖作为碳源发酵时,摇床培养L-苏氨酸产量为28.1 g/L;以(NH4)2SO4或酵母粉作为氮源发酵时,L-苏氨酸产量分别为27.8和28.2 g/L,均优于使用其他氮源时苏氨酸的产量。对发酵的最适pH研究表明,中性条件下更有利于菌体的生长和L-苏氨酸的产生。[结论]确定了苏氨酸发酵菌M122的最佳碳源为蔗糖,最佳氮源为(NH4)2SO4或酵母粉,最适pH为7.0。  相似文献   

14.
刘高强  王晓玲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3):10707-10708
[目的]研究姬松茸的深层发酵技术,筛选了适宜姬松茸液体深层培养的碳源和氮源培养基。[方法]对姬松茸的液体深层培养基进行了研究,筛选出适宜姬松茸发酵的最适碳源和氮源,并研究了不同浓度的最佳碳源和氮源对姬松茸菌丝体和胞外多糖的影响。[结果]姬松茸菌株生长和胞外多糖生产的最佳碳源为葡萄糖,最适浓度为30 g/L;最佳氮源为蛋白胨和酵母膏的组合,最适的组合浓度为7 g/L蛋白胨+7 g/L酵母膏。在此条件下,姬松茸菌体干重和胞外多糖产量均达到最大值,分别为8.7 g/L和281 mg/L。[结论]该研究为姬松茸的进一步规模化培养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厚垣孢普可尼亚菌产厚垣孢子的条件。[方法]采用两步培养法测定碳源、氮源、碳氮摩尔比、pH等不同营养环境条件对厚垣孢普可尼亚菌PC021120-152菌株产厚垣孢子的影响。[结果]PC021120-152菌株的最佳产厚垣孢子条件为:初始碳源浓度为3.00 g/L,碳氮摩尔比为2.5∶1,最佳碳氮源组合为蔗糖/NaNO_3,培养基最佳pH为8.0。PC021120-152菌株的最佳产分生孢子条件为:初始碳源浓度为3.00 g/L,碳氮摩尔比为2.5∶1,最佳碳氮源组合为D-果糖/NaNO_3,最佳pH为5.0。[结论]该研究结果可为厚垣孢普可尼亚菌生防制剂的生产调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碳源和氮源对人工栽培花脸香蘑(Lepista sordida)菌丝生长和多糖产量的影响.[方法]以人工栽培花脸香蘑菌株为研究对象,利用液体培养的方法,通过比较分析菌丝体麦角固醇含量和多糖产量,研究不同碳源和氮源的影响.[结果]通过比较分析麦角固醇含量结果显示,果糖、甘露糖、纤维二糖、蔗糖、葡萄糖和麦芽糖都可以作为花脸香蘑菌丝体生长的碳源,但相比之下,前三者生长效果更好,选择果糖作为碳源,多糖产量最高;丙氨酸、甘氨酸、黄豆粉和蛋白胨都可以作为氮源使用,其中以丙氨酸为氮源生长效果最好,以黄豆粉为氮源的多糖产量最高.[结论]该研究可为花脸香蘑菌丝体的研究与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高振  江凌  朱丽英  林明  李燕萍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3):16302-16306
[目的]研究纤维床固定化酪丁酸梭菌发酵木薯渣水解液生产丁酸的可行性。[方法]以酪丁酸梭菌为生产菌株,初步优化了木薯渣的水解条件,并开展了纤维床固定化生物反应器半连续发酵木薯渣水解液生产丁酸的研究。[结果]加压条件下,稀酸水解木薯渣的总还原糖得率达到0.56 g/g。酪丁酸梭菌能有效利用葡萄糖、木糖进行单糖或混合糖发酵生产丁酸;固定化补料流加发酵有利于提高丁酸的产量和得率,降低副产物乙酸的产量和得率;以木薯渣水解液用于固定化批次发酵生产丁酸时,丁酸的产量和得率均较高,分别为(23.20±1.32)g/L和(0.44±0.01)g/g。[结论]木薯渣水解液对丁酸生产菌的生长和代谢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发酵各参数指标均能达到利用葡萄糖时的同等水平,可作为未来微生物发酵工业化生产丁酸的廉价原料来源。  相似文献   

18.
[Objective] The purpose was to study the optimum conditions of Pycnoporus sanguineus for producing ligninase.[Method] A strain of lignin-degrading white-rot fungus was selected from 5 strains of collected fungi and its ligninase production and the optimum conditions for producing ligninolytic enzyme were measured.[Result]It could produce two kinds of ligninase with good thermal stability. Different temperatures, carbon sources, nitrogen sources,acidities, as well as the additions of surfactant had distinct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lignin-degrading enzymes of the fungus. The optimum condition was drawn out: 38 ℃, pH=4.5, 10.0 g/L glucose, 1.0 g/L tartaric acid ammonium.[Conclusion] The aim of research was to provide a basis for lignin degradation in practical production.  相似文献   

19.
木质素高效降解菌血红密孔菌产酶条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木质素高效降解菌血红密孔菌产酶的最佳条件。[方法]利用平板显色法比较5株白腐菌降解木质素的能力,得到了一株优势菌株——血红密孔菌,研究其在培养过程中的生长,产酶情况及其木质素降解酶的最佳培养条件。[结果]该菌株能够产生两类木质素降解酶,且酶的热稳定性较好。不同温度,碳氮源,pH值,表面活性剂对产酶的影响较大,通过正交试验得出该菌株在液体培养基中的最佳培养条件为培养温度38℃,初始pH=4.5,葡萄糖浓度10 g/L酒石酸铵浓度1.0 g/L.[结论]该研究可为生产实践中利用该菌降解木质素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