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崔宁 《广东农业科学》2013,40(8):223-227
通过对2013 年全国范围内的新生代农民工进行问卷调查,对其个人特征、职业特征、社会福利与保障特征以及社会认同特征4 个方面的现状进行分析,并以此为基础建立四大维度变量、两个模型,采用Logistic 回归模型对我国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合回归分析结果,分析现阶段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意愿,以职业分化为视阈,基于2016年北京、上海、广州、郑州、武汉和南昌6城市的893个实地调查数据,利用Ordered-Probit回归模型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职业类型、就业状态的不同对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意愿的影响也不同。体力型职业对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意愿有负向影响,技术型和智力型职业对农民工市民化意愿有显著正向影响;自雇者与他雇者相比有更高的市民化意愿。研究认为应该提高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分化的力度,增加不同类型的职业渠道,提升农民工就业的实现程度,从而提高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意愿。  相似文献   

3.
基于"南京市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意愿对消费行为的影响"问卷调查数据,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两总体均值检验,从计量经济学和社会学角度对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意愿与其消费结构、消费方式等消费行为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意愿对文教娱乐消费比重存在显著影响,市民化意愿越高的新生代农民工,他们的消费方式也越接近城市居民。上述结论将为管理层制定对策提供相关参考。  相似文献   

4.
以江苏省丹阳市新生代农民工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研究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意愿影响因素.通过建立Logistic模型,分析个体特征、社会因素、经济特征、适应性等方面因素对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新生代农民工的年龄、受教育程度、个人年收入、是否失业、是否拥有医疗保险、在城市务工时间和在城市居住时间等因素对其市民化意愿有着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5.
基于对广州市292位新生代农民工进行的实地调研,以Logistic回归模型对其市民化意愿进行了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受教育程度、婚姻状态、来广州务工年限、住房满意度以及与本地人接触情况等对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有显著性影响(P<0.05).性别、年龄、有无家庭成员随迁、个人收入水平、是否签订劳动合同、参加社会活动频率和是否感受到本地居民歧视等对农民工市民化没有显著性影响,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6.
基于对广州市292位新生代农民工进行的实地调研,以Logistic回归模型对其市民化意愿进行了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受教育程度、婚姻状态、来广州务工年限、住房满意度以及与本地人接触情况等对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有显著性影响(P<0.05).性别、年龄、有无家庭成员随迁、个人收入水平、是否签订劳动合同、参加社会活动频率和是否感受到本地居民歧视等对农民工市民化没有显著性影响,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7.
自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工群体已经成为我国城市以及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工问题是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下的产物。对新生代农民工特征进行分析,研究了新生代农民工特征与市民化意愿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增加农民工收入、加大社会保障力度、解决随迁子女就学问题等加快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新生代农民工是我国城镇化建设的主力军,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缓慢已成为城镇化进程中的突出问题.基于烟台市内收集的356份新生代农民工的调查数据,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方法,再逐步加入个体因素、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分析其对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意愿的影响.结果表明:个体因素中的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子女随迁变量,经济因素中的月工资收入、合同变量以及社会因素中的城市生活时间、住房现状、文娱活动变量均对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意愿存在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9.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理性审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杨彦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5):22096-22098
界定了新生代农民工的含义及其特征,论述了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重大意义,指出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存在的困境,在此基础上给出了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全国797位新生代农民工进行实证调查,采用Logistic回归统计分析方法,考察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实现市民化的因素。结果表明,性别、月均收入、受教育水平、打工时间、遇到困难求助城市人的数量、主要交往对象以及社区参与情况这7个变量对实现市民化的影响显著,其中月均收入、受教育水平、打工时间、求助人数与社区参与情况与市民化的实现呈正相关,性别变量中男性农民工市民化的倾向较之于女性更大,主要交往对象越是以城市人为主,越有利于实现市民化。在此基础上,从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提升的角度,提出相应推进新生代农民工实现市民化进程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背景下,农牧民工市民化已成为政府及社会的共识,新生代农牧民工市民化的意愿因素分析对促进市民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资源禀赋、制度环境和认知视角,利用西藏新生代农牧民工的调查数据,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新生代农牧民工市民化意愿因素,探究新生代农牧民工市民化意愿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新生代农牧民工有进城务工意愿的占82.32%,其市民化意愿强烈;资源禀赋和市民化意愿之间的标准化路径系数是0.721,资源禀赋明显影响新生代农牧民工市民化意愿;资源禀赋对新生代农牧民工的市民化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推动作用;制度环境和认知对新生代农牧民工市民化意愿虽具有一定的正向影响,但与资源禀赋相比,其影响程度较低,且新生代农牧民工市民化进程并未显著影响市民化意愿。最后,提出了促进人力资本结构优化、切实转变劳动力转移模式、树立靶向思维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农民工的职业是影响农民工市民化的关键所在,普通员工、中低层管理者、技工和经营者是农民工职业的四大基本类别,技工更是农民工职业上升过程中的主要方向。运用多项logistic模型分析个人特征、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心理资本和城市环境对农民工职业上升及分化的影响,结果表明:25—40岁年龄段的新生代农民工是农民工职业上升的主力军,而体现农民工综合人力资本的学历和最能体现农民工心理资本的强烈进取心是农民工职业由普通员工上升为中低层管理者、技工和经营者等高端职业的共同的关键因素。企业组织内的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是农民工晋升为中低层管理者的重要条件,人力资本是农民工成长为技工的关键因素,而组织外社会资本、较强的风险承受力和处于不发达中小城市则是农民工成为经营者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3.
基于符号互动视角,讨论了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并探讨了市民化路径选择。农民工的市民化是农民工与城市居民双向互动的过程,一方面,需要农民工提高城市适应能力,构建新的符号体系,正确解读城市文化符号,并主动增加与城市居民的交往频度与深度,扩大自身社会支持网络;另一方面,需要城市居民的包容和接纳,减少对农民工的歧视与排斥。此外,政府应开展“去标签化”行动,改革户籍制度,实现农民工的市民化角色转变,助推农民工市民化进程。  相似文献   

14.
新生代农民工已成为农民工的主体,他们强烈的市民化需求却因就业问题而严重受阻。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有助于他们退出农村、进入和融入城市;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政策、意愿和能力也影响着他们就业。针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存在的市场供需不平衡、制度不公平、渠道不完善、地域不平衡问题,从调整供需结构、构建公平环境、完善信息渠道、统筹城乡区域4个方面,提出推进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就业与市民化的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5.
范文国  李敏 《安徽农业科学》2017,45(36):232-235
分析了苏北农民工市民化的问题,主要是户籍人口城镇化滞后,市民化任务越来越重,城乡公共服务资源格局没有调整到位,农民工落户政策存在较大的社会隐患,农民工市民化的公共成本分担机制不健全。在此基础上,建议把增进农民工幸福作为市民化的宗旨,把提升农民工就业创业能力作为市民化的前提,把推进城乡区域常住人口基本服务均等化作为市民化的核心任务,把科学测算农民工市民化成本作为制定市民化政策的基础,把科学评估市民化能力作为制定市民化政策依据,把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政策作为增进农民工幸福的重要路径,把建立地方公共财政支出与常住人口挂钩机制作为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关键举措,把建立省级财政转移支付与常住人口挂钩机制作为推进苏北外出农民工市民化的重要抓手,把加大对落后县(市)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作为推进全省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着力点,把建立健全农民工市民化考核机制作为推进苏北农民工市民化的重要动力。  相似文献   

16.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战平  刘芳芳 《安徽农业科学》2014,(35):12727-12728
指出农民工市民化是新型城镇化的内在要求,分析了农民工市民化的现状及其面临的困难,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甄月桥  朱茹华  陈薇  王谦  吴凡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2):20118-20119
通过对杭州新生代农民工价值冲突现状调查,从该群体所处的社会体制、价值取向、城乡二元结构等视角,解读城镇化进程中新生代农民工价值冲突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徐大丰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8):14054-14056
对农民工市民化与城镇化发展的关系进行了剖析,以期对两者之间的联系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一方面,农民工市民化与城镇化之间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另一方面,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存在许多障碍,其与城镇化发展的关系并不协调,需要在户籍管理体制、农民工就业体系、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等方面破解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的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