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从土壤中分离获得对马铃薯晚疫病菌具有较强拮抗作用的假单胞菌HC5。采用皿内涂布法、平板对峙法和平板渗透法分别评价了HC5菌株发酵液对马铃薯晚疫病菌的抑制能力,采用平板渗透法进一步研究了菌株HC5发酵液在不同温度、p H以及紫外线照射时间下对马铃薯晚疫病菌抑制的稳定性。结果显示,不同方法下,菌株HC5对马铃薯晚疫病菌均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与对照组相比,病原菌几乎不生长。菌株HC5发酵液在温度50℃以下,pH为5~11时,紫外线照射120 min均对马铃薯晚疫病菌具有抑制作用,即菌株HC5的耐受稳定性较强。  相似文献   

2.
马铃薯和番茄晚疫病病菌全基因组DNA的RAPD多态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采集自云南省元谋等9个县的35个马铃薯和番茄晚疫病菌株用RAPD的方法进行了分子指纹的研究。马铃薯晚疫病菌和番茄晚疫病菌全基因组DNA指纹研究结果表明,两类晚疫病菌有丰富的遗传多态性,在不同的相似水平上可以划分为许多不同的遗传组群。来自不同寄主的菌株间有一定的遗传差异,但马铃薯晚疫病菌和番茄晚疫病菌不能完全划分为两个不同的组群,而是交叉分布在不同的遗传组群中。  相似文献   

3.
《吉林农业科学》2015,(5):58-62
2012~2014年在黑龙江省各马铃薯主产区共分离了151株马铃薯晚疫病菌,并测定了晚疫病菌的交配型、瑞毒霉敏感性和mt DNA单倍型。交配型测定结果显示,分离的151株马铃薯晚疫病菌中,A1交配型为103株(68.2%),自育型为33株(21.9%),A2交配型为15株(9.9%)。这说明黑龙江省马铃薯晚疫病菌的群体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瑞毒霉测定结果显示,2012~2014年分离的151株菌株中敏感性菌株占3.3%,中抗菌株占6.6%,抗性菌株占90.1%,表明黑龙江省部分马铃薯主产区分离的晚疫病菌已对瑞毒霉产生抗药性。线粒体DNA单倍型的测定结果显示在黑龙江省部分马铃薯主产区共发现了3种线粒体DNA单倍型,分别为Ia,Ib和IIa。其中,IIa mt DNA单倍型的数量最多,发生频率为86.1%。这说明IIa mt DNA单倍型是黑龙江省部分马铃薯主产区的优势种群。  相似文献   

4.
云南省马铃薯、番茄晚疫病菌对甲霜灵敏感性及地理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含药平板法对2003年至2005年分离自云南省22个马铃薯和番茄产区的257个马铃薯和番茄晚疫病菌菌株的甲霜灵敏感性进行了系统的测定。结果表明,在11个马铃薯或番茄产区检测到甲霜灵抗性或中抗菌株的马铃薯和番茄晚疫病菌对甲霜灵的敏感性表现出明显的差异,马铃薯晚疫病菌主要由甲霜灵敏感群体组成,而番茄晚疫病菌主要由甲霜灵抗性和中抗群体组成。测定的167个马铃薯晚疫病菌中,甲霜灵抗性、中抗、敏感菌株分别为20.4%、7.2%和72.4%;测定的90个番茄晚疫病菌中,甲霜灵抗性、中抗、敏感菌株分别为56.7%、28.9%和14.4%。马铃薯和番茄晚疫病菌对甲霜灵抗性和中抗菌株在滇中多季作种植区内发生的比例较高。甲霜灵的药效已在云南省的少数马铃薯和大部分番茄产区下降甚至失效,因此,避免长期使用单一的杀菌剂对晚疫病进行防治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2010-2014年在四川各马铃薯主产区共分离获得80株马铃薯晚疫病菌,并对其进行氟啶胺的敏感性测定。结果表明:不同年份马铃薯晚疫病菌对氟啶胺的敏感性无显著差异,马铃薯晚疫病菌对氟啶胺的敏感性分布呈单峰曲线,EC50值分布在0.1830~0.8767μg/m L,最不敏感菌株是最敏感菌株的4.8倍,平均EC50值为(0.4369±0.1426)μg/m L,可作为四川马铃薯晚疫病菌对氟啶胺的敏感基线,未检测到抗性菌株。  相似文献   

6.
马铃薯晚疫病菌生理小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铃薯晚疫病是威胁马铃薯生产发展的首要病害,选育和推广马铃薯抗晚疫病新品种是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的有效措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各地方品种的频繁调运和晚疫病菌A2交配型的迅速蔓延,马铃薯晚疫病在全国范围内有加重趋势。对马铃薯晚疫病菌生理小种研究概况进行综述,为马铃薯抗晚疫病新品种选育及生产品种的布局提供科学依据,并对今后马铃薯晚疫病菌生理小种研究提出工作思路。  相似文献   

7.
【目的】监测河北、内蒙古和吉林北方一季作区马铃薯晚疫病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对霜脲氰的抗性时空动态,明确霜脲氰及其混剂对马铃薯晚疫病的田间防治效果,为马铃薯晚疫病菌抗药性治理和杀菌剂合理使用提供依据。【方法】2011—2019年共采集分离到824个马铃薯晚疫病菌单孢菌株,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其对霜脲氰的敏感性,并通过田间药效试验验证霜脲氰及其混剂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效果。【结果】河北、内蒙古和吉林3个地区的马铃薯晚疫病菌群体对霜脲氰抗性水平较低且抗性发展缓慢,平均EC50、平均抗性倍数、抗性频率和抗性指数随着监测年限及地域的不同而波动,但整体上趋于低位平稳。不同年份检测的马铃薯晚疫病菌菌株对霜脲氰的平均EC50为0.06—0.44μg·mL-1,平均抗性倍数为0.29—2.18,抗性指数为0.25—0.47。2011和2017年仅检测到敏感菌株,2012—2016年抗性菌株频率为1.90%—58.57%,2018年和2019年抗性菌株频率分别为20.83%和88.14%。不同省(自治区)的马铃薯晚疫病菌菌株对霜脲氰的平均EC50为0.17—0.18μg·m...  相似文献   

8.
李双东  曹克强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4):11376-11378
[目的]研究枯草芽孢杆菌EB-28对马铃薯晚疫病菌的抑菌作用及防治效果。[方法]制备EB-28发酵液、菌悬液及无菌体培养液。研究EB-28对马铃薯晚疫病菌菌落生长的影响,EB-28无菌体培养液对马铃薯晚疫病菌菌丝生长的影响,EB-28菌悬液及无菌体培养液对马铃薯晚疫病菌游动孢子释放的抑制作用,并通过离体叶片试验和盆栽试验研究EB-28菌株菌悬液及无菌体培养液对马铃薯晚疫痛的防治作用。[结果]EB-28无菌体培养液对马铃薯晚疫病菌游动孢子释放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抑制率达到了91.26%,但对晚疫病菌菌丝生长没有抑制作用。盆栽试验中,EB-28菌悬液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效达到74.22%,显著高于离体叶片试验中的55.68%;其无菌体培养液的防效分别为61.80%、60.54%。[结论]为EB-28在防治马铃薯晚疫病方面的进一步研究与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甘肃马铃薯晚疫病病菌交配型及对甲霜灵的敏感性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检测了2007—2009年在甘肃省采集分离的马铃薯晚疫病菌的交配型及其对甲霜灵的敏感性。79株晚疫病菌进行交配型检测结果表明,69株为A1交配型,4株为A2交配型,6株为自育型;117株马铃薯晚疫病菌对甲霜灵敏感性检测结果为:60.68%的菌株对甲霜灵表现高抗,11.97%表现中抗,27.35%表现敏感。  相似文献   

10.
采用含药平板法测定了分离自云南省马铃薯产区昭通、曲靖、大理、昆明和玉溪等地的晚疫病菌对新型杀菌剂氟吗啉的敏感性。结果表明:氟吗啉对云南省晚疫病菌的抑菌活性较高,50个菌株均为氟吗啉敏感菌株,EC_(50)值分布于0.0743~0.2934μg/m L,平均EC_(50_值为(0.1638±0.0420)μg/m L,最不敏感菌株是最敏感菌株的3.95倍。分离自昭通的晚疫病菌菌株对氟吗啉最敏感,曲靖和大理的菌株次之,昆明和玉溪的菌株敏感性最低,但各地晚疫病菌对氟吗啉的EC50值无显著性差异。测定的马铃薯晚疫病菌对氟吗啉的敏感性频率分布呈连续的单峰曲线,可将平均EC_(50)值(0.1638±0.0420)μg/m L作为云南省马铃薯晚疫病菌对氟吗啉的敏感基线。氟吗啉与甲霜灵之间无交互抗性,氟吗啉可作为防控晚疫病的高效药剂。  相似文献   

11.
马铃薯晚疫病菌抗药性研究现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由于马铃薯晚疫病菌对常用杀菌剂产生抗药性,降低了化学防治晚疫病的效果,对马铃薯晚疫病的化学防治药剂及晚疫病菌抗药性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建议生产上应避免长期使用单一的杀菌剂,应与其它无交互抗性的药剂交替使用或混合使用,以避免或延缓抗药性的产生。  相似文献   

12.
种薯药剂处理防治大田马铃薯晚疫病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利用药剂处理马铃薯种薯的方法进行研究,比较3种杀菌剂在2种含量水平上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的效果,以期确立种薯处理防治马铃薯晚疫病应用技术,评估其生产推广价值。用商业化广泛使用的克露、安克以及银法利3种药剂和2个含量分别处理种薯,从马铃薯生长后期植株的发病率、发病部位以及发病程度等方面,系统分析不同药剂浸种处理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控效果。结果表明,50%安克WP 350倍液的种薯处理,植株发病率最低,叶片发病数最少,发病级数最低,防治效果最好。可见,种薯处理作为马铃薯晚疫病防控环节中的一个重要措施,通过有效防控来自带菌种薯的初侵染及其初始菌源来控制病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马铃薯是世界上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晚疫病则是当今危害马铃薯生产最为严重的病害。重点介绍了四种常用的分子标记技术RFLP、RAPD、AFLP和SSR,以及国内外利用这些标记技术在马铃薯晚疫病研究中的应用。分析了马铃薯晚疫病菌的遗传多样性、菌株抗药性、有性杂交后代的遗传分离以及抗病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介绍了遗传图谱的构建、抗性基因及与晚疫病抗性相关的QTL定位、体细胞杂种及回交后代的晚疫病抗性检测。这些对今后中国学者开展相关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Precision Agriculture - Researchers have shown increasing interest in hyperspectral imaging for detecting potato late blight disease (Phytophthora infestans). Because it is difficult to get...  相似文献   

15.
马铃薯晚疫病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A2交配型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关于马铃薯晚疫病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A2交配型的研究有很大进展。本文就马铃薯晚疫病菌A2交配型的鉴定方法、在世界各国的分布、出现的原因、出现的后果以及卵孢子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综合评述,指出卵孢子作为新的初 侵染来源在该病害流行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2012年马铃薯晚疫病在甘肃省平凉市大发生,发生程度是近10年来最重的1年.从生态环境、病原菌、栽培品种、栽植方式、监测及防控等方面对该次马铃薯晚疫病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消灭初侵染源、引进推广抗病品种、加强晚疫病数字化预警系统建设、健身栽培、流行期化学防治及监督管理等防控措施,从而降低马铃薯晚疫病损失,提高生产效益.  相似文献   

17.
国际马铃薯中心(CIP)在中国马铃薯晚疫病研究概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际马铃薯中心在中国设立的研究项目主要集中在抗晚疫病材料的引进、评价和利用;晚疫病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及晚疫病的综合防治研究。自中国与国际马铃薯开展科技合作以来,已引进了近300份抗晚疫病的马铃薯种质资源,包括杂交种子、试管苗和薯块。从中筛选出了一些可直接用于生产的抗晚疫病材料,从引进的杂交实生种子组合中也筛选出了一些新的品种,并利用这些资源与国内品种资源进行杂交,从中培育了新的抗性品种,极大地减轻了晚疫病对我国马铃薯生产的影响。为研究晚疫病菌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瑞毒霉的抗性,从国内马铃薯主产省区收集了200多个菌株,并对生理小种和抗药进行鉴定,所保存的菌株为进一步研究晚疫病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以利用马铃薯品种抗性为基础的综合防治研究工作已开始在中国进行,重点放在基因与环境的互作、预测预报和特定农业生态区综合防治配套技术上。  相似文献   

18.
[目的]明确内蒙古贮期马铃薯主要贮藏病害种类。[方法]2015年10月至2016年4月在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化德县对贮期通风库内腐烂的马铃薯进行取样,采用组织分离法对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培养以及形态观察与分子鉴定。[结果]造成化德县贮期马铃薯腐烂的病害有干腐病(Fusarium spp.)、晚疫病(Phytophthora infestans)、早疫病(Althernaria solani)、环腐病(Clavibacter michiganense subsp.sepedonicus)、软腐病(Erwnia spp.),其中,干腐病为主要病害。经鉴定,引起马铃薯干腐病的病原菌有4种:接骨木镰刀菌(Fusarium sambucinum)、燕麦镰刀菌(FusariumLink)、锐顶镰孢(Fusarium acuminatum)、木贼镰刀菌(Fusarium equiseti)。致病疫霉引起的晚疫病及部分茄链格孢引起的早疫病易发生复合侵染,多出现在腐烂较严重的薯块,贮藏后期病薯多存在真菌复合侵染现象,腐烂严重薯块还存在细菌复合侵染现象。[结论]试验结果为马铃薯贮期防病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1997~1999年,在昆明地区对马铃薯中心提供的马铃薯群体B育种材料进行了晚疫病水平抗性遗传稳定性的田间检验。实验采用完全随机区组(RCBD)的方法,在当地晚疫病菌生理小种存在的条件下,经过3年的田间小区试验筛选,获得了Pn-01、Pn-06等表现水平抗性遗传稳定性与优良农艺性状相结合的品系,为进—步进行试验示范和大面积推广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拮抗细菌W-7的鉴定及其对致病疫霉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明确分离纯化自马铃薯晚疫病病叶上的一株对致病疫霉菌丝生长有明显抑制作用的细菌W-7的分类地位、抑菌作用及其防病潜力,采用传统方法和16S rDNA序列分析相结合对该菌株进行鉴定,以平板对峙法和打孔法分别测定细菌活体、菌液和无菌体发酵液以及不同浓度菌液的抑菌作用,显微镜观察该菌株对病菌菌体形态的影响,并采用块茎切片法评价菌液的离体防病效果。结果表明,综合菌落特征、生理生化特性以及16S rDNA序列分析结果,初步确定W-7菌株为短小芽孢杆菌(Bacillus pumilus);该菌株菌液的抑菌作用最强,抑菌率达到94.44%,菌液能使致病疫霉菌丝变形;将菌液稀释至原液浓度的25%后,抑菌率仍能达到87.65%,其在马铃薯块茎切片上对晚疫病的预防效果为73.40%。拮抗细菌W-7在防治马铃薯晚疫病方面具有一定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