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利用陕晋黄河两岸32 个县1985—2014 年气象观测资料和地理信息数据,基于GIS技术对该区的中阳木枣进行气候适宜性区划,可为气候变化背景下黄土高原丘陵区中阳木枣产业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在综合分析黄土高原丘陵区中阳木枣气候适宜性、气候变化对陕晋两地红枣生产影响实地调查结果,以及陕晋两地红枣典型丰产年和受灾年关键生育期气象条件的基础上,建立了黄土高原丘陵区中阳木枣气候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基于GIS 技术完成研究区域各区划指标的精细化空间小网格模拟推算,利用模糊综合评判法,结合坡向地形因子对黄土高原丘陵区中阳木枣气候适宜性进行区划与评价。研究表明:适宜区主要分布在陕晋黄河及其支流沿岸,海拔高度730~1100 m的阳坡滩地、河谷和丘陵坡地;建议北部适宜区适当扩大中阳木枣种植面积,中南部适宜区和次适宜区应及时调整产业结构,改良种植抗裂品种,同时加大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促进黄土高原丘陵区红枣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水稻病虫害的生存、发育和繁殖甚至大暴发流行都与气象条件密切相关。本研究系统总结了2000—2018年广东省化州市水稻重大病虫害发生流行与气象条件关系及其预测模型的研究成果,分析该项目创新与突破,并与国内同类技术进行了比较,旨在为未来水稻病虫害的研究和防控工作提供重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为了揭示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黄土高原丘陵区红枣主要气象灾害变化特征,利用黄土高原丘陵区12 个红枣种植县所在气象站1971—2010 年降水日资料,分析了近40 年黄土高原丘陵区红枣花期阴雨、幼果期干旱、成熟期阴雨等主要气象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红枣花期阴雨、幼果期干旱均呈增加趋势,成熟期阴雨呈减少趋势;各灾害年代际变化较为平稳;主要气象灾害多发区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性,花期阴雨以枣区中东部和西南部发生率高于其他地区,幼果期干旱以黄河西岸发生频率较高,成熟期阴雨灾害南部重于北部。  相似文献   

4.
山西省冬小麦主要病虫害气象等级预报模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气象条件是影响农作物病虫害的主要因子,且与作物的发育期密切相关,特别是在特殊年份,如果模型所筛选的因子中较常年有明显的改变,预测结果与实际结果相差较大,因此各预测模型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为提高数理统计预报的实用性,需要采用多年的历史资料,同时在实际工作中应采用尽量多的方法进行预测,以最大限度地获得较高的预测准确率。本文以山西冬小麦的主要病虫害(白粉病、条锈病、麦蜘蛛)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发生流行的气象条件预报指标,并建立山西省冬小麦主要病虫害发生的气象条件预测模型,进行山西省冬小麦主要病虫害发生的气象条件预测。通过历史资料进行回测验证,历史拟合准确率达到90%以上,说明应用该方法所建模型在一般年份可以进行冬小麦条锈病、白粉病、麦蜘蛛的预测。  相似文献   

5.
<正>枣黑腐病又称缩果病、褐斑病或萎蔫果病,俗称干腰、黑腰等,是各枣区均有发生的枣树主要病害之一,可引发果实腐烂和提早脱落,一般年份病果率在25%左右,流行年份可达50%以上,暴发年份会激增到70%以上,甚至使枣果绝收,对枣果的品质和产量有着严重的影响。发病原因:  相似文献   

6.
针对陇中丘陵区水土流失严重,土地旱薄相连产出低,经济发展缓慢较贫困的突出问题,紧紧围绕降水资源的高效开发利用,展开研究,明确了陇中丘陵区种植业结构调整的思路和对策,选出了该区各类作物的主栽良种和搭配良种。总结提出了主要作物的规范化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确定了陇中丘陵区主要作物的最佳集雨补灌方式,高产高效补灌时期和适宜补灌量;完善了抗旱保苗先进实用技术。  相似文献   

7.
掌握山西省雷暴天气的气候变化特征,可以为该区域灾害性天气的预报预测提供参考依据,更有利于科学地指导工农业生产,达到趋利避害的目的。基于1960—2010年山西省71个国家观测站的雷暴资料,通过求线性趋势、滑动t检验、小波分析等气候统计方法,对山西省雷暴天气的时间和空间变化特征进行详细分析。结果表明:山西雷暴总日数分布呈东北多、西南少的格局;1960—2010年71站雷暴总日数变化总体呈下降趋势,无明显的周期性和突变性。山西大部分站点年雷暴日数呈下降趋势,年雷暴日数呈增加趋势且通过显著性检验的站点仅有4个,主要分布在忻州市的西北部。夏季6—8月是雷暴的高发期,约占全年雷暴的76%;4—5月、9—10月出现的雷暴约占24%;11—3月雷暴发生率很小。各月雷暴日数的空间分布特征不尽相同。3—4月雷暴日等值线由纬向转向径向,呈北少南多、西北少东南多的格局;5—6月雷暴日等值线主要以径向分布为主,呈东北多、西南少的格局;7—10月主要以纬向分布为主,呈北多南少的格局;11—2月雷暴日很少,空间分布特征不明显。雷暴过程的日变化显现80%以上的雷暴过程开始在12—20时,结束在13—21时。各时次结束的雷暴次数变化曲线呈现出副峰型,主峰点在16—17时,副峰点突增在20—21时,21—22时陡降。约60%的雷暴持续时长不超过1 h;约39%的雷暴持续时长在2~6 h;1%的雷暴会持续6~19 h;超过19 h的雷暴基本上没有。  相似文献   

8.
杨进荣 《作物杂志》1994,10(4):25-26
陕北丘陵区春谷稳产栽培技术杨进荣(陕西黄土高原治理研究所米脂718100)实行粮食少种高产是黄土丘陵区退耕还林还牧,治理水土流失的关键所在。在人均不足2亩基本农田上要生产满足人均400~500公斤粮食需求,研究粮食亩产200~250公斤的隐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灵武长枣’果实裂果特性的研究,以期为‘灵武长枣’生产实践提供理论依据。采集大田10年生‘灵武长枣’果实,在室内采用果实浸泡法,测定不同着色程度和大小果实的吸水量、吸水率、裂果率、裂果指数等,研究‘灵武长枣’果实裂果特征。结果表明,随着浸水时间的延长,‘灵武长枣’果实的吸水量、吸水率呈下降趋势,而裂果率和裂果指数呈上升趋势。‘灵武长枣’全红果总吸水量比75%着色果的多、果实裂果率大,裂果指数是75%着色果的1.49倍,裂果严重。4种果实大小等级‘灵武长枣’果实的总吸水量顺序为:一等果二等果三等果四等果;三、四等果的裂果率大于一、二等果,而一等果的裂果指数最大(0.664)。果实裂果发生与其水分吸收密切相关,果实吸水的关键时期在前24 h。全红果与果个大的果实吸水量大、裂果程度严重。  相似文献   

10.
为民勤干旱沙区红枣栽培探索科学合理的灌溉制度,以4年生密植骏枣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间试验,研究生育期滴灌条件下充足灌水、80%轻度调亏、60%中度调亏和40%重度调亏4种灌溉措施对枣树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民勤干旱沙区,供水量在425.7~545.7 mm之间枣树均能正常生长,株高、新梢长和茎粗增量均随着灌水量的增加而增大;轻度调亏灌溉可提高骏枣果实的纵、横径和单果质量,产量增加7.8%,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6.3%。采取轻度调亏灌溉措施可以有效提高民勤干旱沙区枣树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1.
为快速传播并普及枣树病虫害知识,使用农业专家系统提高枣树病虫害诊断及管理效率,基于微信服务号公众平台,采用php脚本语言及mysql数据库开发出枣树病虫害专家诊断系统"JujubaExpert2020".该系统包括病虫诊断、栽培历史及枣树资讯3个功能模块,核心功能为枣树主要病虫害数据库和专家诊断论坛.用户可以通过关键字...  相似文献   

12.
甘蔗是我国主要的糖料作物,病虫害是甘蔗生产的最大威胁。近年来病虫害在云南的发生危害呈现出新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一是常发性病虫害持续处于常发态势,二是次要病虫害上升为主要病虫害,三是病虫害混合发生,复合侵染,四是突发性危险性病虫害频发,暴发成灾。针对新特点从病源虫源、品种布局、气候条件和栽培管理等方面分析了其形成原因,提出了甘蔗病虫害绿色防控对策:一是严格执行甘蔗引种、调种检疫制度,选育推广抗病、抗虫健康种苗,二是完善甘蔗病虫害监测预警体系,提升安全科学用药水平,三是集成绿色防控技术模式,探索优化推广机制,四是建立健全应急防控机制,大力推进统防统治,五是创新科技培训机制,宣传普及植保新技术。  相似文献   

13.
为进一步了解气候变化背景下黄土高原丘陵红枣种植区气温变化特征及其影响,为红枣产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利用红枣种植区1971—2010年气温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Mann-Kendal法、滑动T检验和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研究了该区域年、季平均气温以及年极端最高最低气温的演变特征。结果显示:近40年红枣种植区年平均气温和年极端最高气温显著上升,年极端最低气温下降;四季中冬季增温最明显,其次是春季、夏季、秋季。气温在20世纪80—90年代发生突变,冬季气温突变出现最早,其次为年、春季、夏季气温,年极端最高气温。气温主要存在31年左右的周期。空间分布上具有南高北低、西高东低的特征。气温升高对红枣物候期、产量、病虫害等方面均产生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4.
[Objective] The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of cotton diseases and insect pests are mainly related to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Because this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is various, complex and unstable, the study on the prediction methods of cotton diseases and insect pests is a certain challenge. This study aims to establish a forecasting model for the timely and accurate prediction of cotton diseases and insect pests. [Method] A forecasting model of cotton diseases and insect pests is proposed based on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and a modified Deep Belief Network (DBN) that is constructed by a three-layer restricted Boltzmann machine (RBM) and a supervised back-propagation (BP) network. In the method, the RBM is used to transform the original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vectors into a new feature space related to the diseases and pests; the BP network is trained to classify and forecast the features generated by the last RBM layer and two rules of dynamic learning and comparison and dispersion are adopted to accelerate the training process of RBM. The proposed model was validated on a dataset of cotton bollworm, aphids, spider, cotton Verticillium wilt, and Fusarium wilt in a recent six-year period. [Result]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prediction models of cotton diseases and insect pests, the proposed model can deeply explore the extens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occurrence of cotton diseases and pests and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oposed model has a higher accuracy compared with the classical predictive models, and the average forecasting accuracy is above 83%. [Conclusion] The proposed method is an effective crop disease and pest forecasting method that can provide a technical support for preventing cotton disease and insect pests.  相似文献   

15.
水稻两迁害虫影响气象条件等级预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水稻两迁害虫气象条件等级预报的研究,为水稻生产防虫减灾提供气象依据;通过对水稻两迁害虫发生资料与气象资料进行对比分析,考虑前期气象条件和虫源数,利用统计回归法建立预报模型。对水稻两迁害虫的气象条件等级预报进行研究,分长期和短期预报,将各因子和预报对象都划分为5级,用当地气象台发布的月、季度及一周的天气预报结论,综合分析前期虫源数是否有利,对未来月、季度和未来1~7天逐日影响水稻两迁害虫迁飞的气象条件等级进行预报。预报方法实用性强,逐日预报准确率达到了70%以上。水稻两迁害虫受气象条件的影响很大,通过对气象条件的等级预报进行研究,建立两迁害虫气象条件等级预报模型,在水稻生产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摘 要:作者在2007~2008的两年间,对新疆和田皮墨垦区(兵团农十四师224团)枣园生态系统中昆虫群落多样性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域枣园昆虫群落中,有各类昆虫种类共计有45种(包括蜱螨类),它们分别隶属于12个目(包括蜱螨目),29个科;其中主要优势种害虫有土耳其斯坦叶螨,偶发性害虫有枣瘿蚊、棉铃虫、棉蚜等。主要优势种天敌是丽草蛉和七星瓢虫。同时对枣园昆虫群落的基本特征, 主要优势种的种群动态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17.
3种干旱指标在陕西黄土高原的应用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提高干旱监测的准确性,实现气象干旱国家标准提供的干旱监测指数在陕西黄土高原地区的应用,运用陕西黄土高原地区68个气象站1971—2010年逐月气温和降水资料,采用累积频率法对3种干旱指标的阈值进行修正,并利用历史上出现的旱灾实况进行了指标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3种干旱指标监测的年干旱演变趋势基本一致,干旱站次数出现多的年份与当地历史典型大旱年记录非常吻合。对同一次干旱过程,干旱监测结果基本一致。订正后的指标解决了SPI监测结果偏重,而Ci偏轻的不足,对Pa按照降水量的年内变化特征,分区域逐月给出订正指标,监测结果更加客观地反映旱情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