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为明确离体条件下硒能否抑制油菜菌核病病原菌——核盘菌的生长,采用平板培养和液体培养基培养的方式,研究了不同浓度的外源硒对核盘菌菌核的萌发、生长、抑制或致死效果以及菌丝细胞蛋白质和核酸物质外渗的影响。结果表明:硒对核盘菌的生长表现出显著的抑制作用(P<0.05),其抑制中浓度(EC50)为2.23 mg/L;外源硒仅抑制了核盘菌的生长,并未使其致死;低浓度的硒(<5 mg/L)未显著抑制核盘菌菌核的萌发,当硒的浓度达到50 mg/L时,菌核的萌发抑制率达100%;硒作用下培养基中蛋白质(OD280)和核酸类物质(OD260)的含量增加,且二者的含量均随硒浓度的增加呈现递增的趋势,反映出外源硒显著增加了核盘菌细胞膜的通透性。研究结果证实,适量的外源硒可显著抑制油菜菌核病原菌的生长。研究结果将为促进微量元素硒在农业安全生产等领域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外源水杨酸对冷藏鸭梨呼吸电子传递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研究了外源水杨酸对冷藏鸭梨的呼吸速率,细胞色素途径,交替呼吸途径,细胞色素氧化酶和超氧阴离子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水杨酸处理降低了呼吸速率,减少了超氧阴离子含量,降低了细胞色素途径和交替呼吸途径所占比例,其中0.002 mmol/L水杨酸处理效果最显著。细胞色素途径的变化趋势和细胞色素氧化酶活性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且呈极显著正相关(r=0.95**),表明细胞色素途径的呼吸强度受细胞色素氧化酶活性的调控;总呼吸的呼吸速率和超氧阴离子含量、细胞色素途径与交替呼吸途径的呼吸强度呈极显著相关(r=0.839**,0.675**,-0.99**),表明总呼吸强度受超氧阴离子含量和电子传递链呼吸强度的调控。因此,水杨酸在梨果实低温冷藏条件下通过调控超氧阴离子含量、电子传递链呼吸强度来抑制果实呼吸强度,延缓衰老,延长果实贮藏。  相似文献   

3.
菌核病是我国油菜主产区的主要病害,系由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的子囊孢子在晚春直接侵染开花植株衰老的叶片,或先侵染飘落在衰老叶片上的花瓣后再产生菌丝侵入叶片和植株本体。几丁质是核盘菌菌丝体细胞壁的主要组成成分,几丁质酶破坏真菌菌丝尖端新合成的几丁质而抑制病菌的生长。草酸是核盘菌侵染寄主植物后分泌的毒素,草酸氧化酶能够分解草酸,缓解核盘菌在油菜体内的毒性。我们将几丁质酶基因和草酸氧化酶基因与拟南芥衰老叶片启动子PSAG12嵌合在一起构建成表达载体,使两外源抗病基因仅在转基因油菜的衰老叶片中表达,在发挥抗病作用的同时最大限度地节约了植物的能量消耗。本实验采用in planta的转化方法,转化效率在0.1%左右,每个转基因植株的插入位点为1——3个拷贝。对T1代转基因植株的RT-PCR分析表明,两个外源抗病基因在衰老叶片中的表达强于幼嫩叶片。转基因植株叶片尤其是衰老叶片对核盘菌的抗性及对草酸毒素的耐性均得到了增强。从转基因植株上飘落的花瓣也表现出对核盘菌抗性的提高。抗病双基因在叶片和花瓣发育的特定时期表达不仅提高了油菜对核盘菌侵染的针对性,还可能减轻转基因植株的能源消耗和生理扰乱。对转基因植株后代的农艺学和生理学研究正在进行之中。  相似文献   

4.
油菜是我国第一大油料作物,菌核病是我国油菜面临的主要病害之一。本试验利用HIGS技术将核盘菌中关键致病基因SS1G_08218 (OAH)的干扰片段转化到甘蓝型油菜中,获得含有siRNA的转基因油菜植株,研究HIGS介导的SsOAH基因沉默对油菜抗菌核病的影响。接种核盘菌后的抗病鉴定结果表明,SS.OAH.RNAi转基因油菜植株对核盘菌抗性增强;R18、R25和R36株系叶片接菌后病斑部位核盘菌菌丝内的OAH基因表达量均低于野生型,证明siRNA在转基因油菜中成功表达;在添加了转基因油菜叶片提取物的培养基上培养的核盘菌扩展面积显著小于野生型,分别降低35.29%、21.98%、31.53%,且菌丝生长显著迟缓,扩展长度较短,分支少,生长过程中发生断裂,生长异常,将其接种于正常的野生型油菜后,其致病力明显下降;对转基因油菜叶片接种核盘菌后观察发现,叶片上的菌丝扩展较为稀疏,生长受阻,侵染垫形成受到抑制,暗示在油菜中表达OAH基因的干扰片段影响了菌丝生长和扩展;进一步检测其病斑组织中的草酸含量发现,接菌36 h、48 h后转基因油菜病斑组织中的草酸含量为391μg g–1、446μg g–...  相似文献   

5.
BnMAPK1超量表达提高甘蓝型油菜菌核病抗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物MAPKs (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s)在多种生物和非生物胁迫中起重要作用。课题组前期克隆了甘蓝型油菜BnMAPK1基因,并获得BnMAPK1超量表达植株。本文以甘蓝型油菜中油821DH系为对照,以超量表达BnMAPK1的转基因油菜为试材,采用离体叶片接种的方法,测定染病叶片病斑的大小及病斑周围叶片的草酸含量,并用qRT-PCR检测转基因植株4个病程相关蛋白(OXO、Cu/ZnSOD、PR2、PR3)编码基因在核盘菌胁迫下的相对表达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甘蓝型油菜BnMAPK1超量表达可显著抑制核盘菌对离体叶片的侵染,控制染病叶片内草酸毒素的积累,可能可以解除核盘菌对OXO表达的负调控,使另外3个病程相关蛋白基因(Cu/ZnSOD、PR2、PR3)表达上调。表明BnMAPK1超量表达可有效提高油菜菌核病抗性。  相似文献   

6.
菌核病是由核盘菌引起的一种世界性的真菌病害,对我国油菜生产危害尤为严重。但是现在已知的所有植物资源中都找不到对核盘菌完全具有抗性的基因资源。本研究采用"以毒攻毒"的途径,将核盘菌自身参与致病的一个α-甘露糖苷酶SSc4基因转到甘蓝型油菜中,以期获得对能对核盘菌产生抗性的油菜种质新资源。本研究克隆核盘菌的SSc4基因,构建了其过表达质粒,并通过农杆菌介导转化油菜,实验共筛选到159株抗性苗,其中获得了27株转基因油菜,转化率约为1%。对其中的9株转基因苗进一步作RT-PCR检测,显示有6株转基因植株中SSc4基因高表达,实现了设计目标。  相似文献   

7.
基因编辑技术可以实现对目标基因高效准确的修饰,为植物遗传改良开辟了新途径。霉菌抗性位点(Mildew resistance locus O, MLO)基因是植物对白粉病菌防御的主效负向调节因子,突变后能增强植物对白粉病的抗性,但在油菜中是否具有同样的功能尚未见报道。为解析该基因在油菜抗病中的功能,本研究通过分析油菜接种核盘菌后基因的表达情况发现,BnMLO6基因受核盘菌诱导表达;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获得了一份BnMLO6基因6个同源拷贝同时突变的材料mlo6-212。遗传分析表明,CRISPR/Cas9引起的BnMLO6基因突变能够稳定遗传;mlo6-212突变体在田间和温室条件下都表现出明显的白粉病抗性;在接种核盘菌24 h后,病斑面积显著低于野生型,减小19.5%;BnMLO6基因突变能激发叶片胼胝质的自发堆积,增强接菌后乙烯和茉莉酸抗病信号。因此,BnMLO6基因可能参与了多条抗病信号路径,负向调控油菜对白粉病和菌核病的抗性。研究结果不仅为BnMLO6基因协同调控油菜多种病原菌抗性的研究提供了参考,也为油菜抗病性遗传改良提供了抗性资源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8.
郭涛  黄永相  罗文龙  黄宣  王慧  陈志强  刘永柱 《作物学报》2013,39(12):2123-2134
hfa-1的白化转绿、多分蘖矮秆表型受单隐性核基因hw-1(t)控制。该基因编码含线粒体交替氧化酶AOX结构的叶绿体蛋白,通过参与叶绿体呼吸电子传递链,对类胡萝卜素生物合成途经及其次生代谢途径进行调控。本研究对hfa-1突变体叶色白化转绿过程中的类胡萝卜素生物合成途径、与该途径有关的植物激素代谢途径的相关基因进行表达分析,并分析了hfa-1突变体在白化、转绿两个时期的基因表达谱。结果表明,类胡萝卜素、植物激素(GA、ABA和SL)生物合成相关基因在hfa-1突变体白化期叶片中表达量减低,暗示hw-1(t)基因的突变抑制了苗期类胡萝卜素合成,同时还对涉及该过程相关多个次生代谢途径产生影响。通过基因表达谱芯片和功能分类分析,发现hfa-1叶色白化转绿过程中上调和下调表达基因涉及的生理过程主要在光合作用、应对内源刺激物和胁迫响应等方面;其中电子传递体Cytb6/f复合蛋白合成相关基因上调表达明显,推测Cytb6/f蛋白复合体在电子传递和质醌库还原氧化上对hw-1(t)起一定的补偿功能。  相似文献   

9.
油菜是主要油料作物之一,由核盘菌(Sclerotiniasclerotiorum(Lib.)deBary)引起的菌核病(sclerotiniastemrot)是油菜的主要病害。针对当前与菌核病相关研究的新进展,本研究从4个方面对其进行了概括:(1)核盘菌的侵染方式以及在侵染过程中核盘菌分泌的草酸与寄主中钙离子的动态关系;(2)油菜通过合成植保素、酚类化合物、木质素、几丁质酶和β-1,3-葡聚糖酶等来抵抗核盘菌入侵的抗病机理;(3)现有综合防治技术中抗性种质筛选、无花瓣育种和生物防治;(4)利用与草酸代谢相关基因、抗病相关基因、防御相关转录因子基因和抗菌肽基因开展的油菜基因工程研究成果。并且进一步提出了未来油菜抗菌核病研究的可能方向,这些总结与建议为今后油菜抗菌核病研究提供了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0.
SlANT1是番茄花色素苷合成积累途径的一个重要调控因子,为探究SlANT1基因对番茄生长和果实品质的影响,本研究以野生型和SlANT1基因过表达番茄为实验材料,分别对其幼苗生长、抗病能力、果实品质和耐储能力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SlANT1基因过量表达显著增强了番茄花色素苷的积累,但同时抑制了番茄幼苗的生长,表现为叶片变小,植株变矮,但对根的生长没有影响。另外,过量表达SlANT1基因显著提高了番茄的维生素C、有机酸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并且提高了番茄果实对灰霉菌的抗性,降低了果实在存储过程中的失重率。研究结果可为通过基因工程的方法培育高营养品质和抗逆耐储番茄提供基础数据和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李敏  闫伟 《华北农学报》2007,22(5):176-179
以褐环乳牛肝菌为试验材料,从酶学的角度,通过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与酸性磷酸酶(ACP)活性、脯氨酸(Pro)与丙二醛(MDA)含量以及相对电导率的变化,研究了菌丝体培养过程中菌丝体活力与这几项测试指标的相关性,为对供试菌株在液体培养条件下的菌丝体活力进行评价探索可行方法。结果表明,菌丝体的酸性磷酸酶活性与菌丝体生物量变化趋势有较好的一致性;菌丝体相对电导率在菌丝体生长最旺盛时,其值最低。这两项指标可作为反映菌丝体活力的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脯氨酸与丙二醛含量也可作为反映菌丝体活力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2.
为了明确生防菌绿僵菌与常用杀菌剂之间的相容性,本文检测了8种常用杀菌剂对生防菌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 QC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几种供试杀菌剂与绿僵菌的相容性均比较差,同时对绿僵菌菌株QC的抑制作用均随浓度的增大而增强。其中,10%苯醚甲环唑和50%多菌灵相容性最差,即使在稀释浓度10 000倍作用下对绿僵菌QC菌株菌丝体生长抑制率可达到100%,几乎完全抑制绿僵菌菌株QC菌丝生长和孢子的萌发。其他6种化学杀菌剂在常规使用浓度下对绿僵菌菌株QC的抑制作用也是极强。因此,在田间施用杀菌剂时,需避免这几种化学杀菌剂与绿僵菌菌株QC的混用,以达到最佳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3.
对从砂地柏中分离得到的四个化合物鬼臼毒素、脱氧鬼臼毒素、4-表松香醛和7,13-松香二烯-3-酮的杀虫、抑菌及除草活性进行了初步测试。结果表明,4-表松香醛和7,13-松香二烯-3-酮对粘虫、小菜蛾及菜青虫等具有较强的拒食活性及一定的毒杀作用;鬼臼毒素和脱氧鬼臼毒素对辣椒疫霉、番茄灰霉及油菜菌核具有较好的抑制活性;除草活性研究表明鬼臼毒素对反枝苋、野燕麦根的抑制效果较强,脱氧鬼臼毒素对反枝苋、野燕麦及婆婆纳根的抑制效果较强,其抑制率均达到80%以上。  相似文献   

14.
向日葵菌核病生防放线菌的分离筛选及拮抗作用的初探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根据微生物间的拮抗作用,试从病地土壤中分离拮抗放线菌,探索利用放线菌对向日葵菌核病进行生物防治的途径。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巴彦淖尔、包头等地所采集的土壤中分离出38个放线菌菌株,经过平板拮抗作用初测,有8个菌株(F-1、F-3、F-6、F-8、F-11、F-15、F-21、F-25)对向日葵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有拮抗作用。选出其中2个作用最明显的菌株(F-6、F-8),观察其在平板对峙培养中对向日葵核盘菌的抑制作用及其代谢产物对向日葵核盘菌的作用。结果表明:F-6、F-8菌株及其代谢产物对向日葵核盘菌均有明显的抑菌作用。同时,对F-6、F-8两菌株的培养性状和形态特征进行了初步观察。  相似文献   

15.
南充油菜菌核病发生流行成因分析及综合防控措施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对1998-2008年油菜菌核病田间系统调查和病情普查分析表明,南充市油菜菌核病具有单年流行的菌源量基数和长达18~25d的病菌孢子最适侵染期,而适宜的气象条件则是菌核病重发的决定性因素。根据11年来2~4月的气象因子,结合最终茎秆发病面积比、最终茎病株率和最终病情指数建立了三个数学模型,并取得较好回检效果。利用稻草覆盖、适当调整播栽期等轻简化栽培控病措施,对油菜菌核病的综合防治效果可达50%以上;用50%多菌灵100g/667m2 2次防效可达85%以上,菌核病在本地尚未对多菌灵产生明显的抗药性。  相似文献   

16.
杨梅叶枯病病原菌鉴定及药剂筛选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杨梅叶枯病是湖南省杨梅的主要病害之一。经鉴定,杨梅叶枯病菌为Phomopsis myricina Y.J.Huang et P.K.Chi。室内20种药剂试验结果表明:抑制该菌的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效果较好的杀菌剂是扑菌特、多菌灵、菌克星、退菌特、新万生、代森锰锌、福镁砷、甲基硫菌灵、炭必灵和波尔多液;湘研植病灵和红杀能有效地抑制菌丝生长而不能抑制孢子萌发;相反,疫霜锰锌、大菌丹和石硫合剂能有效地抑制孢子萌发,但不能抑制菌丝生长。其他杀菌剂效果差。  相似文献   

17.
吡唑醚菌酯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及在小麦籽粒中的残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吡唑醚菌酯用于防治小麦赤霉病的可行性、安全性,对吡唑醚菌酯进行了室内毒力测定、田间药效试验和残留检测。结果表明,吡唑醚菌酯除对山东地区菌株的菌丝毒力低于多菌灵外,对两地孢子萌发的毒力和对安徽地区菌株的菌丝毒力均高于多菌灵。在田间,吡唑醚菌酯对山东和安徽两地小麦赤霉病的田间防效均在78.33%以上,且对安徽菌株的防效高于多菌灵。吡唑醚菌酯150 g a.i..hm-2和225 g a.i..hm-2处理的小麦产量在0.69 kg.m-2以上,均高于多菌灵处理。吡唑醚菌酯在小麦籽粒中的最终残留量为0.0310~0.0647 mg.kg-1,小于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规定的0.2 mg.kg-1,残留较低。吡唑醚菌酯在山东和安徽小麦植株中的半衰期低于11.3 d,在土壤中的半衰期低于9.9 d,属于易降解农药。因此吡唑醚菌酯用于防治小麦赤霉病可达到较高防效且对人体较为安全。  相似文献   

18.
为寻找和开发绿色环保且可有效抑制植物病原真菌的中草药资源,为植物源杀菌剂的开发奠定研究基础。本研究以黄瓜枯萎病菌和番茄早疫病菌为供试菌,对川芎、黄柏、连翘和地锦草乙醇提取物的16种萃取物的抑菌活性进行了测定,并观测了抑制菌丝生长效果最好的川芎石油醚萃取物对黄瓜枯萎病菌孢子萌发和菌丝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川芎石油醚萃取物、连翘乙酸乙酯萃取物和黄柏正丁醇萃取物对2种病菌菌丝生长均具有较好的抑制活性。其中,川芎石油醚萃取物对黄瓜枯萎病菌和番茄早疫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中浓度(IC50)分别为3.68 mg/mL和5.82 mg/mL;川芎石油醚萃取物对黄瓜枯萎病菌孢子萌发也有一定抑制作用,IC50为11.29 mg/mL,且在菌丝生长IC50浓度下导致菌丝形态异常。川芎石油醚萃取物可作为新型植物源抑菌剂来源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油用牡丹籽果壳是否可以进行平菇栽培以及栽培效果,以新、旧油用牡丹籽果壳为主要原料,棉籽壳为辅助原料,设置不同配方处理,探究不同配方下平菇菌丝生长水平和出菇情况。结果表明,利用油用牡丹籽果壳为栽培原料,平菇菌丝体和子实体都能正常生长。其中,菌丝体生长速度最快且长势最好的为E配方(旧牡丹籽果壳8%、棉籽壳80%、麸皮10%、石膏粉1.9%、多菌灵0.1%)和E’配方(新牡丹籽果壳8%、棉籽壳80%、麸皮10%、石膏粉1.9%、多菌灵0.1%)。子实体最先出菇且平菇长势最好的为C’配方(新牡丹籽果壳48%,棉籽壳40%,麸皮10%,石膏粉1.9%,多菌灵0.1%)和D配方(旧牡丹籽果壳28%、棉籽壳60%、麸皮10%、石膏粉1.9%、多菌灵0.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