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7 毫秒
1.
研究了宁夏河东沙地农牧交错区不同放牧方式对土壤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放牧方式下的土壤含水量以6区轮牧的较高,自由放牧和封育地的土壤含水量较低,且不同放牧方式和封育地的土壤含水量随季节降雨量的变化呈一致性;封育、6区轮牧、4区轮牧和2区轮牧地土壤容重方别比自由放牧地的土壤容重下降了6%,7.77%,1.96%,1.43%;封育、6区轮牧、4区轮牧和2区轮牧地土壤总孔隙度分别比自由放牧的增加了7.38%,4.67%,3.79%,4.72%;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的变化以自由放牧较高,不同放牧方式之间的差异不显著。土壤速效钾以6区轮牧地较高,自由放牧地较低。  相似文献   

2.
研究轮牧方式对草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对草地科学利用和草地生态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以宁夏面积最大的荒漠草原为研究对象,通过放牧试验,研究围封禁牧、连续放牧、二区、四区和六区轮牧对0—40cm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并运用模糊评判法对草地健康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六区和四区轮牧土壤粉粒含量和含水率较高;轮牧方式对土壤容重和孔隙度影响较小;四区和六区轮牧有利于土壤物理结皮、地衣—藻类结皮维持。(2)连续放牧的土壤有机质含量最低,全氮含量以禁牧最低;速效氮含量在四区轮牧最高,六区轮牧下速效磷钾含量最高。(3)土壤性状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但草地植物生物量与多数土壤性状相关性不明显。(4)六区轮牧的健康指数最高,连续放牧的健康指数最低。研究认为,研究区草原以六区轮牧为宜。  相似文献   

3.
不同轮牧方式下的宁夏荒漠草原土壤性质分异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进一步研究放牧对草地生态系统非生物环境(土壤)的影响机制,试验以宁夏盐池县四墩子行政村荒漠草原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定位试验和室内分析的方法分别研究了禁牧(CK)、自由放牧(A)、2区轮牧(B)、4区轮牧(C)和6区轮牧(D)条件下的0-5,5-15,5-25 cm土层的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并对各处理的土壤理化性质用ANOVA法进行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放牧强度相同时,增加轮牧分区数有利于土壤有机质、全氮、可溶性总盐、速效磷的保持(P<0.05),影响较大的土层为0-5 cm和5-15 cm;轮牧对速效钾含量和pH值的影响不大(P>0.05),但使水解氮含量降低(P<0.05);轮牧分区的增加有利于土壤表层(0-5 cm)粘粒的形成。  相似文献   

4.
荒漠草原不同放牧制度群落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在短花针茅荒漠草原,对比研究了不同放牧制度群落植物重要值和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划区轮牧和对照区重要值较高的植物为短花针茅、无芒隐子草、碱韭和糙隐子草,自由放牧区1年生植物重要值较高;2002年Shannon-Wiener、Simpson和Pielou群落多样性指数自由放牧区偏高于轮牧区,但从3种指数的影响因子重要值的分布上看,轮牧区主要分布在建群种和优势种上,自由放牧区分布在建群种、伴生种和1年生植物上,可以认为轮牧条件下群落环境更稳定.  相似文献   

5.
基于划区轮牧理论的祁连山北麓牧区动态草畜平衡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为了恢复和保护祁连山北麓草地生态系统,建设生态畜牧业,该文以肃南县祁连山北麓牧区为研究对象,基于划区轮牧理论模拟不同降水情景下轮牧区理论载畜量并分析现状牧区草畜平衡状况,分析理论载畜量下轮牧牧区产草需草过程,进行牧区动态草畜平衡分析,并与传统方法和基于关键场理论方法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肃南县祁连山北麓牧区降水量极大地影响着牧区理论载畜量,宜将平水年理论载畜量100.9万标准羊单位作为今后牧区畜牧业管理的主要参考指标;2015年牧区同时存在牲畜超载和欠载并且冷暖草场理论载畜量差异较大,应在后期发展中注重调整当前的畜牧业发展结构和合理配置冷暖草地资源。通过3种方法的草畜平衡动态对比分析,基于划区轮牧理论方法不仅能保证不同轮牧区的草畜动态平衡,且能保持饲草的高效利用,在轮牧区草畜平衡分析计算中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6.
采用围栏封育、划区轮牧、禁牧休牧等措施进行退化草原修复和保护,是关系能否有效合理保护和利用草原、应对气候变化的一个重要命题.本研究以内蒙古短花针茅荒漠草原为对象,测定连续10年(1999~2009年)进行围栏禁牧、划区轮牧和自由放牧等不同放牧作用下的长久样区的草原碳输入、输出及平衡特征,旨在从碳平衡的角度为确定荒漠草原合理的放牧管理方式提供依据.采用野外调查法测定生物量季节动态,密闭气室法测定土壤呼吸动态.结果表明:(1)相较于自由放牧,划区轮牧能保持较高的凋落物量、家畜采食量以及地下生物量,在恢复地上植被方面无明显差别,禁牧保持较高的地上生物量、凋落物量及地下生物量;(2)土壤呼吸随着放牧的进行和季节水热条件的变化,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自由放牧在干旱季节产生较小的土壤呼吸;(3)生长季内划区轮牧、自由放牧和围栏禁牧下的荒漠草原净生态系统生产力分别为413.78、401.45、416.80 g/(m2·a)C.短花针茅荒漠草原生态系统碳收支表现为碳汇,不同放牧制度对碳收支影响较小,相对而言,划区轮牧较自由放牧有微弱的碳积累优势.  相似文献   

7.
划区轮牧制度在草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中的作用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通过对比研究放牧制度及围栏封育对退化草地植被的影响来探讨划区轮牧在退化草地植被恢复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在相同的载畜率条件下,划区轮牧制度通过对放牧利用时间与空间的合理配置,使建群种短花针茅与优势种无芒隐子草在质量百分比、重要值、生产力等方面比连续放牧都有所提高,与围栏禁牧的对照小区有同样的恢复效果。因此,将划区轮牧用于荒漠草原植被恢复在实践中是可行的,是实现草地资源持续利用的有效途径之一,建议在今后的退化草地恢复中要从优化放牧方式上寻找新的发展出路。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渭洛河夹槽地带沙荒地整治的综合效益进行评价,为该区沙荒地整治及其综合效益提升提供决策支撑。[方法]以渭洛河夹槽地带为研究区,基于当地沙荒地整治的必要性,沙地整治现状及预期目标,从研究区沙地治理的优势出发,对以生态安全为核心的沙荒地整治模式的开发和应用进行研究,建立基于熵权物元法的沙荒地整治综合效益评价模型,据此获得了符合研究区的综合效益评价指标,并对其进行综合效益评价。[结果]研究区沙地整治的综合效益为优良等级,整治效果达到预期目标。[结论]提出了新形势下沙地整治及开发利用的相关对策和保障措施,从而促进研究区沙地资源的良性利用。  相似文献   

9.
我国沙地水分分布状况及其意义   总被引:68,自引:2,他引:66  
冯起  程国栋 《土壤学报》1999,36(2):225-236
按生物气候带、干燥度、沙地土壤水分平均含量和降水量组合等特点,将我国沙地和沙漠分为荒漠带、半荒溴带、干草原带、半湿润带和南方湿润带五个沙漠区(青藏高原区除外)归纳分析各沙区水分运动基本规律、稳定含水率和有效储水量等项目,探讨影响我国沙地水分分布状况的主要因子,提出了我国不同沙带固沙造林具体措施和适宜选用的植物种。最后讨论各沙地开发和农业生产方向以及灌溉农业的经济效益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通过调查分析采用煤矸石搭设沙滩的防风固沙效益,证明煤矸石沙障在增大地表粗糙度,降低风速,减轻风蚀等方面的作用显著。既为沙地煤矿区矸石的处理和利用开辟了新途径,又为沙地煤矿区的治理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
放牧制度对短花针茅群落植物生长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试验研究结果证实放牧制度对短花针茅荒漠草原群落植物生长存在影响 ,放牧制度对植物生长速度的影响较大 ,且轮牧和禁牧区植物生长速度大于自由放牧区 ;而对株丛枝条数无显著影响 ,种群密度相对稳定 ;植物贮藏性碳水化合物含量轮牧区高于自由放牧区和禁牧区 ,且长势最佳  相似文献   

12.
正黄河水利委员会天水水土保持科学试验站梁家坪、龙王沟、罗玉沟试验场,创建于20世纪40—50年代,是开展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三副区水土流失规律试验研究的基地,也是开展水土保持技术推广的场所,还是我国最早开展水土保持试验研究的地方。梁家坪试验场1944年开展了径流小区试验、气象观测,开展的垄作区田、草田轮作、深耕试验,以及1951年开展的全国最早的山地果园试验研究都取得了成功。龙王沟试验场创建了黄河流域第一个水土保持牧草试验原种圃,培育成功的草木樨等在我国西北地区大面积推  相似文献   

13.
辛店试验场自然特征在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一副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试验场自1953年成立以来,先后在水土流失规律、不同类型区小流域综合治理开发模式、水土保持治理措施及其效益等方面开展了600多项试验研究,取得了130多项重要成果,为我国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事业的发展和黄河的治理开发做出了卓越贡献,其近70年发展历程是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一副区水土保持工作发展过程的典型代表和缩影。通过回顾其发展历史,总结了辛店试验场的成功经验,可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研究提供成熟的经验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沙地试区农田林网种植模式和农果、农条间作等不同农林复合经营模式的经济效益,阐述了农林复合经营模式建设对沙地试区农业持续发展的作用及生产潜力,为黄淮海平原沙区农林牧复合生态经济系统的建立、发展与完善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沙地试区农田林网种植模式和农果、农条间作等不同农林复合经营模式的经济效益,阐述了农林复合经营模式建设对沙地试区农业持续发展的作用及生产潜力,为黄淮海平原沙区农林牧复合生态经济系统的建立、发展与完善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在全球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影响下,松嫩沙地风沙—植被发生了明显变化。基于Landsat系列影像与该区气象、社会经济数据,分析了1980—2015年松嫩沙地风沙—植被动态演变过程及驱动因素,并对其未来发展变化进行了模拟预测。结果表明:近35 a该区风沙地貌面积呈波动增加趋势,净增355.00 km2,变幅21.43%,其中2000年达最大值,而后持续减少;植被覆盖面积总体减少了812.29 km2,其中,高、低植被覆盖区面积呈波动减少趋势,分别减少了7 919.35,15 479.84 km2,而中植被覆盖区面积呈增加趋势,净增22 587.90 km2;风沙覆盖面积与低植被覆盖区面积呈显著负相关。根据预测,到2020年松嫩沙地风沙地貌面积仍呈减少趋势,植被覆盖面积有所增加,尤其低植被覆盖区面积增长明显,达4 292.95 km2。松嫩沙地风沙—植被动态演变受控于区域气候变化和社会经济发展,且与社会经济因素相关性较强。研究为松嫩沙地风沙治理及区域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裸沙地上建立人工植被后的若干小气候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新建成的沙地人工植被区与裸沙区的土壤水热状况、大气贴地层的动力与热力状况、空气湿度等气象因子,进行了对比观测,并计算出土壤温度扩散率、空气湍流速率。对沙地人工植被对小气候的影响做出了评价。  相似文献   

18.
为探究草原不同放牧制度对土壤水文特性的影响,通过野外试验,分层测定0-80cm土层不同放牧草场的土壤水分特性参数。结果表明,呼伦贝尔草原休牧、轮牧及自由放牧草场植被各项生态指标差异显著,土壤质地主要为砂土和砂壤土;3种放牧草场土壤容重、有机质、孔隙度、持水量等指标随深度变化规律不明显,土壤有机质含量大小为休牧草场轮牧草场自由放牧草场,土壤总孔隙度顺序为休牧草场自由放牧草场轮牧草场。根据土壤持水性能分析,休牧草场供水性能较好,对植被生长最为有利,轮牧次之,自由放牧草场最差,同时休牧草场及轮牧草场对水分涵养、保持水土等方面的能力高于自由放牧,建议将部分自由放牧草原转变为休牧草场及轮牧草场。  相似文献   

19.
孙景梅 《水土保持研究》2011,18(1):28-30,36
利用RS和GIS的空间分析技术,以TM遥感影像为主要信息源,通过目视解译的方法提取研究区沙化土地动态变化数据,结合现地调查资料对研究区沙化土地动态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沙化土地总体呈现出好转的态势,其中以流动沙地减少最为明显,流动沙地主要转化为固定和半固定沙地。分析认为,国家与地方在防沙治沙和环境治理方面实施的法律法规为沙化土地好转提供了政策保障;各项生态建设工程的实施和人们保护生态环境意识的增强,对沙化土地的好转起到了推动作用;区域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为沙化土地好转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  相似文献   

20.
辽宁省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划分方法及成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划分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是开展辽宁省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基础。按照水利部、辽宁省相关文件的部署,开展了全省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复核划分工作。根据重点防治区划分条件,结合辽宁省水土流失现状,将辽宁省重点水土流失防治区划分为辽东山地丘陵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辽中南低山丘陵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辽西低山丘陵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和辽北漫川漫岗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