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对24个黑木耳栽培品种进行品比试验,观察一级种、二级种到栽培种的整个培养过程,从菌丝长势、菌丝日均生长速度、生物转化率和农艺学性状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并以本地主栽品种黑20(云菌木耳2号)为对照,筛选出适合云南栽培的产量高、品质优的品种黑24(云菌木耳5号)。  相似文献   

2.
代料栽培黑木耳曾出现过压块栽培法,瓶栽培法,发展到现在的吊袋栽培法,地摆栽培法等已有20多年历史。尽管栽培技术不断有所提高,但大面积栽培成功者还仅处于少数,成片失败者屡见不鲜。产量也不稳定,使该技术在全国内推广进展缓慢。究其原因:黑木耳菌丝生长细弱,...  相似文献   

3.
白背木耳营养丰富,具有毛木耳的清脆性和黑木耳和柔软性,成分与黑木耳基本相似,是一种保健食品。白背木耳适应性广,抗杂强,产量高,管理粗放,且耐高温,是食用菌周年生产比较理想的配套品种。笔者利用香菇棚夏季栽培白背木耳,获得高产。现将栽培技术介绍如下:1生物学特征 白背木耳是一种中温、恒温结实性菌类,较耐高温。菌丝生长温度3~35℃,适温25~30℃,于实体生长温度18~32℃,最适20—28℃。基质最佳含水量60%,菌丝白色,绒毛状,分校有横隔。多条菌丝体纵横交错互相缠绕为菌丝体。空气湿度在50%~…  相似文献   

4.
黑木耳棚室吊袋栽培技术是采用尼龙绳悬挂的方式,在相同面积下,摆放数量是传统地栽木耳5倍,棚室里生产受外界天气影响小,保温、保湿性好,对空间利用率高,子实体经济性状好,抗极端恶劣天气能力强,具有省水、省地、省工等优点,生产出来的木耳跟地栽木耳相对比,几乎没有污染,品质纯净、商品性好,并能实现抢先20天采摘上市,市场价格高...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来,浙江省南部的龙泉、云和、庆元等县农民兴起袋栽黑木耳的热潮。实践证明,袋栽黑木耳是山区农民科技致富的新兴产业。为推广与普及黑木耳的袋料栽培技术,结合几年来的栽培实践,提出如下要点,供作参考。1栽培季节黑木耳是中温型真菌,喜恒温多湿。菌丝生长适宜温度为10~30℃,最适温度为26~28℃;出耳温度及生长适温为16~24℃,最适温度为18~  相似文献   

6.
《食用菌》2017,(6)
通过对黑木耳吊袋栽培的品种、开口方式以及吊袋间距等的试验,研究了影响黑木耳吊袋栽培不同因素对其产量及品质的影响,旨在为山西黑木耳吊袋栽培技术优化提供参考。试验结果表明:黑888和黑981的产量最高,但黑981的生育期指标综合表现较好;开Y型口,开口数量为90个/棒时,能取得最高生物学效率(115.90%),在吊袋间距和宽度为35 cm时,黑木耳产量和优质品率,分别为48.6 g/棒和85.0%。  相似文献   

7.
黑木耳棚室挂袋栽培是一项代表着黑木耳发展方向的栽培技术。采用该技术生产的木耳具有无泥沙灰尘污染、比地栽春耳提前一个月采收上市的优点。文章通过选种、菌袋生产、大棚建遣、管理等方面介绍春季黑木耳棚室挂袋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8.
《食用菌》2018,(6)
正河北省阜平县从2016年开始栽培春耳,目前已发展全日光地栽木耳533.3 hm2,冷棚吊袋春秋两季木耳200 hm2,虽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黑木耳病害始终制约产业提质增效。经常发生而且危害严重的病害有霉菌类病害、夕阳病、烂耳病以及青苔。实践表明,精细管理,科学使用生石灰、高锰酸钾、酒精等无公害药剂可以有效防控黑木耳病害。现将笔者在生产中采取的综合治理措施总结如下,供同仁参考。  相似文献   

9.
地栽黑木耳不可缺少的条件是保温保湿,为了达到地栽黑木耳不单独占用土地和遮阳保湿的目地。我们对木耳地套种玉米的栽培方法进行了试验,其结果是:黑木耳地套种玉米可使木耳得到遮阳保湿的良好环境,达到木耳增产玉米增收的双层效益,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
周振红  薛向阳 《食用菌》2004,26(2):36-36
黑木耳是我国大宗食用菌品种之一,原以段木栽培模式获取黑木耳干品。“天保工程”实施后,林木资源终断,段木木耳产量已很少。“朝阳模式”虽已推广多年,但市场空缺仍然较大,笔者从2002年3~7月对黑木耳代料原材料、袋规格、菌株选优、人为增湿、黑网遮阳、篷架立体吊袋等一系列技术改进、平均使黑木耳产量提高(单位重量)30%以上,占地缩减  相似文献   

11.
利用玉米芯栽培黑木耳技术要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多年来黑木耳栽培以阔叶树木屑为主料,生产量大,原料紧缺,成本上涨。以玉米芯部分替代阔叶树木屑栽培黑木耳,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木耳品质、产量都与木屑栽培无差别,值得大面积推广。但使用玉米芯栽堵黑木耳时,要注意栽培细节,才能达到高产、优质。现将用玉米芯栽培黑木耳栽培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2.
黄背木耳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个新品种,形态象毛木耳,但比一般毛木耳细嫩。可用各种代料进行瓶栽、袋栽,也可用段木栽培。用塑料袋裁培,生物效率可达100%。现将其栽培技术介绍如下:(一)栽培季节安排:黄背木耳属中高温型,菌丝在10~32℃均能生长,以22~28℃最为适宜;子实体在20~30℃能生长,但最适宜是25~28℃。在四川地区的气候条件下,每年只能栽培一次,无论是瓶栽、袋栽或段木栽培,每年1~2月须备种备料,3~4月正式栽培,5~8月出耳采收,7~8月是盛产期,9月下旬采收完毕,一般可采收3~4批耳。  相似文献   

13.
随着食用菌代料资源的拓宽,木耳代料栽培技术也在进一步研究和推广。由于毛木耳适应性广,抗性强,产量高,易推广,在我们多年试验和栽培实践的基础上,初步摸索出了木屑袋栽毛木耳的高产配套技术,现总结如下。 (一)筛选复壮优良毛木耳品种 经我们多年的品种比较试验,初步筛选出Au897、杂交40、黄背毛木耳较为适宜木屑袋式栽培,其中以Au897、杂交40表现最好。这三个品种菌丝洁白、浓密、粗壮,生活力强,污染率低(污染率Au897为5.6%,杂交40为6.6%,黄背木耳为16.5%),平均生物学效率:Au897为137.68%,杂交40为114.08%,黄背木耳为123%。 (二)选择适宜的栽培季节 毛木耳系中温偏高品种,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25~28℃,而子实体在22~30℃范围内生长均良好。根据我省的气温条件,春耳期  相似文献   

14.
袋栽黑木耳由于其菌丝生长弱 ,抗霉能力差 ,在栽培中极易遭霉菌的污染 ,因而其生产发展受到很大的制约 ,我们根据黑木耳的生物学特性 ,结合本区的气候特点 ,经过三年多的研究 ,掌握了一套袋栽黑木耳高产栽培技术 ,只要严格认真操作 ,就可以获得优质高产。1 选育抗霉力强的优质  相似文献   

15.
代料栽黑木耳的配方筛选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研究了用北方常见的几种农作物秸秆栽培黑木耳的试验,从菌丝生长情况、子实体形态、产量、营养成分等多方面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在木屑中添加30%玉米芯、50%玉米芯或30%豆秸的浊合代料栽培黑木耳,菌丝生长及木耳产量都较好。  相似文献   

16.
黑木耳短袋地栽技术有以下六个优势:①黑木耳熟料袋栽技术取代黑木耳木段栽培技术,节省大量林木资源,充分利用林业清林的废弃物栽培出优质黑木耳,产量比木段栽培高,质量好.②利用阔叶硬杂木屑以及部分秸秆、棉籽壳等原料栽培黑木耳属于废物利用,变废为宝,提高林木资源的利用率.③黑木耳熟料袋栽成功率高,生产周期短,能充分利用原料资源,栽培黑木耳风险小. ④黑木耳熟料袋栽集中在室内发菌和室外出耳,不利用大棚或温室等出耳场所,生产成本低,管理方便,生产的黑木耳病虫害发生少,无农药残留,达到无公害标准,提高了黑木耳产量和质量.⑤黑木耳熟料袋栽室外全光出耳能充分利用阳光中的紫外线⑥黑木耳熟料袋栽小口出耳技术能栽培出单片木耳,与成朵的黑木耳相比,无耳根,浸泡时间短,方便食用,消费者十分喜爱.  相似文献   

17.
黑木耳大棚吊袋栽培技术杨淑荣,傅伟杰(延边农学院)近年来,黑木耳代料栽培发展迅速,效益明显,尤以大棚吊袋栽培最为普遍。然而,在各地吊袋栽培过程中,由于控制不了霉菌污染,往往导致大面积失败,损失惨重。我们根据几年来的试验研究、社会调查及指导基层的生产实...  相似文献   

18.
程昌平 《食用菌》1993,15(2):17-17
木耳817菌株原产我国南方,生长在腐朽的树桩或枝干上,经人工驯化后可用木屑、稻草、棉子壳等原料栽培。该菌株抗逆性强,产量高,口感和主要营养成分优于毛木耳接近黑木耳。已在新疆大面积推广,以棉子壳为主料,高密度吊袋式立体栽培,生物转化率在150%~180%,最高达280%。本文主要介绍其栽培技  相似文献   

19.
木耳(Auricularia auricula),又称黑木耳,营养丰富,药用价值高,是我国最主要的食(药)用菌之一,有素中之荤的美誉。黑木耳传统上为段木栽培,1989年代料地栽黑木耳获得成功后,代料栽培成为黑木耳栽培的主要方式。代料地栽黑木耳具有原料来源广泛、资源利用率高、生产周期短、成本低、管理方便、产量高、质量好、效益高等优点。代料地栽黑木耳需要划口才能出耳,  相似文献   

20.
新疆于1988年开始推广木耳立体袋栽技术,但主要品种都属毛木耳类,如台湾黄背木耳、紫木耳817等。毛木耳产量高,抗逆性强易栽培,但商品性较差,市场消费量不大,难以大面积推广。为了选出适应新疆自然条件下栽培的黑木耳优良品种,形成商品生产规模,我们于1989~1991年对六个引进的黑木耳菌株进行了品比试验,现将结果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