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对雨量器和SL3型雨量传感器测量的降水量进行对比分析,发现SL3型雨量传感器测量降水误差产生的规律,并分析了产生误差的原因,为自动站对降水资料的累计和使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SL2-1型雨量传感器测量降水误差之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玉中 《安徽农学通报》2010,16(17):203-204
通过对茌平县气象局虹吸式雨量计和SL2-1型雨量传感器测量的降水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了SL2-1型雨量传感器测量降水误差产生的规律,并分析了产生误差的原因,为自动站单轨运行后对降水资料的积累和使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比法,对德兴气象站2007-2008人工观测雨量和自动站雨量资料进行统计、对比分析,发现自动站观测降水量存在偏差。进过分析、探讨对于人工数据而言,观测方式不同、采集数据时间不同的SL2—1传感器在测量降水量过程中,因未按照规范定期维护与自动站传感器自身特性是导致观测误差产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自动站记录与人工观测雨量测量误差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通过对乌兰浩特市气象局自动站与人工观测降水量记录统计、对比分析,发现自动站观测雨量与人工观测雨量存在一些偏差。经分析,仪器测量原理与观测方法不同、观测时间不一致、自动站雨量传感器自身原因、承接降水物形态、因定期维护而造成的测量误差以及外界环境因素等方面是导致自动站和人工站降水观测误差产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乌兰浩特市气象局自动站与人工观测降水量记录的统计,发现有一些差异在自动站观测雨量与人工观测雨量中。经过调查分析得知,关于仪器测量的原理,观测方法状态不同,观测时间不一致,由于雨量传感器自身存在很多原因,不能定期维护而造成的误差还有外界环境因素等方面是导致自动站和人工降水观测误差产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以扎兰屯作物地段DZN3型土壤水分自动站与人工烘干称重法对比数据为基础,对数据进行折线图对比分析、误差及标准差分析、相关性分析。从多个维度分析数据,寻找误差组成及来源,制作自动站数据订正模式,使土壤水分自动站能更好地代替人工测量,解决人工取土连续性、时效性差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称重式降水传感器与雨量筒降水量误差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称重式降水传感器的测量原理是通过对质量变化的快速响应来测量降水量的,本文根据辽源市气象站3个月称重式降水传感器自动观测降水量与人工雨量筒降水量进行对比分析,得出降水量≤4.0mm时,自动观测降水量相对偏大,差值百分比最大达60%的分析结果,并分析了出现误差及产生异常降水的原因,从而为加深了解引起差异原因并找出缩小误差的方法,提高观测工作的质量,使观测全自动化更好的进行。  相似文献   

8.
自动站降水误差的原因分析和其处理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娟  李吉云 《北京农业》2012,(6):205-206
笔者通过对自动站雨量传感器的结构、测量原理、日常维护以及人为因素等几个方面的系统分析,找出自动站降水出现误差的原因,并提出了降低自动站降水误差的对策和方法。  相似文献   

9.
王宏明  王星鹏 《北京农业》2013,(18):151-152
近几年来,通过对自动气象站和人工气象站所收集的气象数据进行对比后发现,自动气象站收集的降水量数据与人工测得的降水量数据之间经常会出现一些偏差。为此,工作人员对这一现象进行了认真的分析。经分析发现,自动监测与人工监测之间的测量原理与观察方法的不同,以及观测收集数据时间的不一致是造成自动气象站测得的降水量和人工气象站的测得的降水量之间产生误差的主要原因。此外,自动气象站的雨量传感设备出现问题也会造成降水量的数据之间产生误差。基于此,针对CAWS600型自动站与人工观测降水差值产生的原因来具体分析一下。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朝阳市国家基准气候站2007年~2011年五年间的地面自动站与人工平行观测的数据,按月对气温、相对湿度、降水进行差异分析,统计了两种观测数据之间的对比差值、降水百分误差,并对造成差异的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自动站观测与人工观测的各气象要素均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基本在误差允许范围之内,个别月份差异较大。产生差异的原因:观测时间不统一、观测仪器结构与观测原理存在差异、观测方式差异等。因此在将人工观测数据与自动站观测数据连续使用时,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进行适度订正。  相似文献   

11.
强宗  陈华 《北京农业》2012,(18):166-167
介绍自动站仪器的运行原理,分析产生误差的原因,总结气象自动站在日常工作运行中常出现的几种故障,分析产生故障的原因,并提出针对性的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12.
气象信息与人们生活有着非常紧密联系,社会对气象信息的精准性也非常关注。新型自动技术的引入,使得自动站测量工作开展发生了较大转变,但是这些设备受到不良因素影响,经常有不良故障问题产生,对观测信息的精准性的也不能得到良好保障。本文对新型自动站正点地面观测数据的维护及处理进行深入分析,希望对相关人员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3.
遥测雨量传感器是自动站中最容易出现故障的部分,就气象站雨量传感器误差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且针对不同的误差原因提出了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4.
CAWS600型自动气象站故障个例分析及建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CAWS 600型自动站资料与人工定时相对湿度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发现自动站相对湿度数据出现了误差过大与数据跃变的现象。分析了数据异常的原因,找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提出建议,为各级气象台站自动站维护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以平罗县土壤水分固定观测地段DZN3型土壤水分自动站2014年4月3日至2014年8月28日自动观测数据与人工观测数据为基础,利用Pearson相关系数,对数据进行折线图对比分析、误差分析及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除20~30 cm深度土层自动站数据与人工观测数据呈现负相关性;其余深度土层数据呈现正相关性,其中50~60 cm两种数据相关性最好,90~100 cm两种数据相关性较差。分别对各土层对比观测数据建立一元线性回归方程,得出订正模式,使土壤水分自动站能更好地代替人工测量,解决人工取土连续性、时效性差等问题。  相似文献   

16.
自动站与人工观测气温数值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将内蒙古索伦国家基准气候站2008年自动站与人工并行观测气温资料进行时比分析,根据相关标准对自动站气温资料进行了评估。分析结果表明:自动站与人工观测气温的偏差有日变化和季节差异,产生偏差原因有观测仪器的系统性偏差、观测仪器对气温变化响应的灵敏度、观测时间的差异、太阳辐射对观测仪器的影响等,这为人工和自动观测气候资料的前后连续性使用提供了订正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徐洪雄  陈渭民  杜波 《农技服务》2010,27(11):1489-1492
对几种天气现象仪自动探测到的能见度和天气现象试验结果进行了分析,并与人工记录和自动站资料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①几种仪器能见度的变化趋势大致相同。能见度<10.0 km时,各仪器所测能见度数值变化均较平稳,能见度>10.0 km时,各仪器所测数值波动性较大。能见度越大,仪器测量数值与人工观测能见度误差越大。②PWS100实际判断出的天气现象种类最多,对降水天气现象的把握能力较强,小时累计降雨量与人工记录和自动站数据最为接近。凯迈天气现象仪对视程障碍现象把握能力较强,与人工记录一致性较好,并且对视程障碍强度的区分能力也较强。OWI-430仅能判断降水现象,且小时累计降雨量数值误差较大。  相似文献   

18.
陈成国  石慧兰  王桂兰  邵志勇  周圣军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5):20222-20224,20235
通过对德州市8个国家一般气象站人工站与自动站平行观测2年的资料分析表明,自动站资料能很好地替代人工站,但二者存在一定的误差,全市人工观测平均气温、平均相对湿度比自动站偏高;人工观测降水量、平均风速比自动站偏小;夏季人工观测地温比自动站偏高,受积雪覆盖影响,冬季人工观测地温比自动站明显偏低。自动站仪器检修校准时,要注意对比人工站与自动站在检修校准前后的观测误差值,避免因仪器检修校准调整出新的观测误差,影响资料的连续性和气候变化分析应用。  相似文献   

19.
四川省土壤湿度自动站和人工观测数据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选取6个代表站点,采用人工观测数据和自动站监测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箱式图分析、对比差值计算以及对比差值的标准差、相对误差计算,结果表明:各站点误差较大的层次多出现在表层,代表站点中只有浦江一个站点的相对误差≤10%。目前,土壤湿度自动站只能反映土壤水分趋势变化情况。接着,进一步分析土壤湿度自动站数据不准确的原因,并对相关性较好的层次提出订正方法。  相似文献   

20.
为实现双激光源定位系统中激光发射角的自动测量,建立了基于超声波测距的激光角度初始化系统。系统采用主站和从站的工作方式,利用三角定位原理,通过激光牵引超声波测量基线和双边距离,根据角度解算程序,完成系统初始化角度的自动测量。同时,通过加入延时补偿、温度补偿及高度补偿等相关算法,使得在20 m的测量范围内,超声波测距的误差不超过2 cm,激光角度初始化误差小于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