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不平路面上制动附着系数变化的仿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采用一种非线性时变轮胎模型,仿真分析了当路面不平度幅值和频率改变时,附着系数的变化规律,并从理论上解释了车速提高时制动附着系数下降的原因,为进一步分析附着系数的影响因素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为了考察不平路面激励对挂接车辆纵向平顺性的影响,构造了一种能同时反映不平路面对车辆的垂直与纵向激励状况的随机接地印迹轮胎模型,建立了其相应的车辆动力学模型,并在确定性函数路面激励状况下对该模型进行了时域仿真,分析了其对挂接车辆牵引架动态纵向力的影响。仿真分析结果与试验结果相吻合。  相似文献   

3.
轮胎与软路面相互作用导致有效不平度形成机理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通过理论分析与试验证提出了轮胎刚度随接地印迹不同而变化的观点,分析了在轮胎与软路面相互作用过程中,路面刚度,轮胎刚度的变化对有效不平度形成的影响。论述了有效不平度的形成机理,经试验证,所提出的软面有效不平度形成理论是基本正确的。  相似文献   

4.
潮湿路面上胎面花纹对轮胎附着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把轮胎的黏性滑水现象模拟为轮胎胎面单元和粗糙路面之间的挤压、动压膜问题。在平均流量模型的基础上,采用数值分析的方法,考虑了轮胎花纹的排水作用,研究了不同的胎面花纹对轮胎附着性能的影响,并对不同花纹胎面单元的压力分布等进行了深入分析。计算结果表明,在选取的几种花纹模型中交叉花纹轮胎的附着性能最好。这些结果为轮胎胎面花纹的抗湿滑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振动压路机用于不同土壤地面的平顺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实际工况中振动压路机车轮会在各种土壤地面上作业和行驶,为了评价振动式压路机在不同土壤路面上的行驶平顺性,该文针对车轮―不同土壤地面的接触分析,建立了某单钢轮振动压路机非线性动力学模型;描述了振动轮在弹塑性土壤下压实对前车架产生垂直激励力.基于Adam D和Kopf F的弹塑性土壤模型,建立了振动轮在作业时的三自由度振动模型;采用软性土壤地面的Bekker假设,建立了轮胎―变形土壤地面接触模型.对建立的非线性动力学模型进行了仿真,并根据ISO2631-1:1997(E)标准分析与评价了不同路况、工况和速度对驾驶员乘坐舒适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刚性路面不平度等级对振动压路机行驶平顺性有较大影响,路面等级越差,驾驶员的主观感觉越不舒适;路面的变形对驾驶室水平晃动有较大影响,土壤路面越软,驾驶室晃动越大;弹塑性土壤对振动压路机的影响表现在低频工况压实时,车辆平顺性比较差.该研究可为振动式压路机的平顺性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农用运输车制动系优化设计与仿真计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农用运输车在制动时的受力分析,给出了制动力分配比β的极限关系式,并对制动系统主要元器件的参数选取对农用运输车制动性能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在各种制动强度下,整车具有良好制动稳定性、较高制动效率的一种优化设计方法。在常用路面附着系数范围内,进行了仿真计算与试验。该方法可明显地减少设计时的计算工作量,且可对设计结果进行初步的预测。  相似文献   

7.
针对设施园艺特殊作业场景对电驱移动平台灵活作业与高操纵稳定性需求,该研究设计了一种四轮轮毂电机独立驱动的分布式设施园艺电驱移动平台,并提出了一种可提高转向灵活性与稳定性的自适应防滑控制策略。在该控制策略中,首先构建电驱移动平台动力学模型与Ackermann差速转向模型,结合速度瞬心原理及轮胎侧偏角确定各车轮转向目标转速;其次,为提高电驱移动平台对时变附着系数的适应能力,采用改进的强跟踪自适应无迹卡尔曼滤波算法设计复杂路面识别器,实现对路面附着系数准确估计;最后,设计基于自适应滑模算法的防滑控制器,根据路面附着系数估计值确定车轮相对最佳滑转率并实时控制滑转率。为验证所提控制策略的有效性,开展了Carsim-MATLAB/Simulink联合仿真与分布式设施园艺电驱移动平台实车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所提控制策略可准确估计复杂道路下路面附着系数,降低车轮滑转率误差;在不变路面、对接路面与对开路面3种工况下,左侧车轮滑转率误差分别为0.031、0.015和0.038,右侧车轮滑转率误差分别为0.026、0.005和0.028;在不变路边随机路面实测路况下,电驱移动平台路面附着系分别数约为0.44和0.47,最大滑转率分别约为0.69和0.68,有效抑制了轮胎转向时的过度滑转,提高了电驱移动平台的行驶稳定性。研究可为设施园艺车辆驱动防滑控制提供具体理论依据和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8.
田间有效软路面谱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本文利用专门研制的软路面不平度测定仪,测量了几种田间软地面的路面谱(原始地表路面谱、车辙谱和有效路面谱),根据试验数据统计出考虑了土壤和轮胎特性影响的有效软路面谱计算表达式。经试验验证,该公式的计算值和实测值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9.
多轴转向车辆二自由度鲁棒控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解决多轴转向车辆对参数不确定性所引起的鲁棒性较差的问题,该文在引入多轴转向车辆和两轴车辆的统一动力学模型的前提下,利用线性分式变换把模型中不确定结构与确定结构分开,并提出二自由度鲁棒控制器设计方法,其中前馈控制器实际上是模型匹配问题,反馈控制器是结构奇异值μ分析与综合问题。通过仿真看出,设计的前馈控制器对车速变化能进行独立补偿,反馈控制器对路面附着系数变化、轮胎侧偏刚度变化等引起的摄动具有很好的抑制性能,较好的实现了零质心侧偏角和横摆角速度跟踪控制目标。表明该控制方法能使系统具有良好的跟踪性能和鲁棒性。  相似文献   

10.
电传动车辆中轮边驱动电机壳体振动直接作用于悬架下端,为评价电机激振力对悬架系统的输出影响,在考虑电机—路面不平度耦合激励影响下构建系统运动微分方程组进行分析。应用气体状态方程和油液孔口出流方程建立了单气室油气悬架非线性数学模型,采用麦克斯韦应力法对异步电机竖直方向激振力进行求解,采用白噪声滤波法模拟时域内随机路面,将耦合激励信号作用于系统模型,将悬架输出力和电机激振力带入系统运动方程组联立求得数值解,改变参数可进行多工况下平顺性仿真,并通过实车试验与耦合振动模型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在常见正弦路面激励下,在考虑电机激振影响下系统输出振幅约增大10%且达到稳定所需时间更长。高频激振力使系统加速度功率谱幅值变大,在激振力自身频率段影响明显,不可忽略。通过分析实测数据与仿真数据,验证了耦合激励模型在实车中的有效性;耦合激励模型对电动车悬架及整车平顺设计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电子液压制动系统的安全设计与匹配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针对电子液压制动系统的设计缺乏理论指导的问题,在建立电子液压制动系统数学模型的基础上,提出基于安全特性的电子液压制动系统匹配设计方法;通过试验验证所建立的数学模型的有效性,分析电子液压制动系统在普通制动和硬件失效下的制动性能。研究表明:基于安全特性考虑应保证在电机泵失效的情况下蓄能器仍能使车辆完成数次大强度制动;而电机泵的设计应兼顾期望的充液时间以及蓄能器失效下的保持车辆制动性能;备用制动回路作为电子液压制动系统系统的硬件冗余,要求其在蓄能器和电机泵均失效的情况下提供一定的制动能力。仿真分析表明:基于安全特性的电子液压制动系统匹配设计方法能够在正常情况和硬件失效的情况下均能保证车辆的制动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轮式车辆轮胎动态参数对传动系扭转振动影响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动态变参数轮胎模型。测量了轮胎的切向动态刚度和阻尼,回归出轮胎切向动态阻尼半经验公式。得出了随着轮胎滚动速度的增加,轮胎的切向动态刚度和阻尼逐渐减小的结论。分析了轮胎的动态阻尼对传动系扭转振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来,由手扶拖拉机变型而来的变形拖拉机,其爬坡能力强,操纵性、制动性及运输速度较原机型都有较大的改进,随着农村运输需求的不断增加,应用日益广泛。受变型拖拉机生产企业的技术及生产条件等因素的影响,目前这种拖拉机的综合性能还有待进一步改善。针对农村道路运输条件恶劣,尤其是我国南方地区,坡道多、道路条件差,研究变型拖拉机的坡道制动减速度和制动距离是十分必要的。该文建立了变型拖拉机坡道制动减速度和制动距离的数学模型,以富强-18Y变型拖拉机为例,分析了影响制动减速度和制动距离的因素,讨论了质心位置、附着系数和坡度角对它们的影响趋势和程度,为变型拖拉机的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为掌握永磁式涡流缓速器与排气制动的联合制动在车辆上的实际制动能力,对永磁式涡流缓速器和排气制动特点进行了分析,采用道路试验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平路减速距离和坡道稳定持续下坡车速与坡度关系两个方面考察永磁式涡流缓速器与排气制动联合制动的制动能力。结果表明:在平路上,使用联合制动能在更短时间内减低车速,有效缩短减速距离;在坡道上,使用联合制动可以保证车辆在更大坡度坡道上(5.5%~9.0%)以安全、经济的车速稳定下坡行驶。上述研究对于促进永磁式涡流缓速器和排气制动装置在国内车辆上的装用具有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5.
Soil compaction by agricultural machines can have adverse effects on crop production and the environment. Different models based on the Finite Element Method have been proposed to calculate soil compaction intensity as a function of vehicle and soil properties. One problem when modelling soil compaction due to traffic is the estimation of vertical stress distribution at the soil surface, as the vertical stress is inhomogeneous (non-uniform) and depends on soil and tyre properties. However, uniform stress distribution at the soil/tyre interface is used to predict the compaction of cultivated soils in most FEM compaction models. We propose a new approach to numerically model vertical stress distribution perpendicular to the driving direction at the soil/tyre interface, employing the FEM models of PLAXIS code. The approach consists of a beam (characterised by its geometric dimensions and flexural rigidity) introduced at the soil surface and loaded with a uniform stress with the aim to simulate the action of a wheel at the soil surface. Different shapes of stress distribution are then obtained numerically at the soil surface by varying the flexural rigidity of the beam and the mechanical parameters of the soil. PLAXIS simulations show that the soil type (soil texture) modifies the shape of the stress distribution at the edges of the contact interface: a parabolic form is obtained for sand, whereas a U-shaped is obtained for clay. The flexural rigidity of the beam changes the shape of distribution which varies from a homogenous (uniform) to an inhomogeneous distribution (parabolic or U-shaped distribution). These results agree with the measurements of stress distributions for different soils in the literature. We compared simulations of bulk density using PLAXIS to measurement data from compaction tests on a loamy soil. The results show that simulations are improved when using a U-shaped vertical stress distribution which replaces a homogenous one. Therefore, the use of a beam (cylinder) with various flexural rigidities at the soil surface can be used to generate the appropriate distribution of vertical stress for soil compaction modelling during traffic.  相似文献   

16.
联合收割机制动系统虚拟样机仿真及试验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在农业机械产品快速设计系统中,农业车辆的制动性能应满足一定的安全技术标准,该文采用了一种基于虚拟样机技术研究联合收割机制动系统性能的方法,可为农机专业底盘制动系统的设计和性能评价提供参考。该文研究对象是前轮液压钳盘式制动系统,首先依据国产某型联合收割机参数,应用Pro/E建立整车及制动器三维模型,然后在此基础上导入ADAMS/View中建立整车和制动系统虚拟样机,并依据实测数据配置仿真模型属性,选定Ⅱ挡10 km/h、Ⅲ挡20 km/h 2种典型工况对虚拟样机进行制动性能仿真。对比硬路面条件下仿真和实车试验性能分析结果,踏板力实测95.6 N时,车辆III挡速度下,制动盘上接触力为4 272 N,制动距离为7.83 m,与踏板力为100 N时仿真结论(接触力为4 827 N和制动距离为7.398 m)较一致,表明该虚拟样机研究方法可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